資源簡介 (共63張PPT)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第二節第二章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課時2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1.結合資料,說明黃土高原的地理環境特點。(區域認知)2.結合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綜合思維)3.學會歸納生態脆弱區自然環境特點、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綜合治理的方法。(地理實踐力)課程標準學習目標1.黃土高原概況(1)范圍: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域。(2)地理位置的過渡性:黃土高原地處沿海向內陸、平原向高原、半濕潤地區向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2.黃土高原生態脆弱的原因地理要素 特性及表現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氣候較為干旱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多暴雨 雨季加劇了對地表的侵蝕,春季降水少不利于地表植被恢復黃土土質疏松 黃土以細粉沙為主,有較多的孔隙,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 遇水易分散,抗沖、抗蝕性能弱,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地理要素 特性及表現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地表形態溝壑縱橫 地形破碎,千溝萬壑 易受到強降水的侵蝕環境破壞后難以恢復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大面積破壞植被,水土流失不斷加劇 地表支離破碎,嚴重降低土壤的肥力,植被難以恢復,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降水:變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沖刷作用強。②地形: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質不穩定。③植被:從森林向草原過渡,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砂質土狀沉積物組成,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抗蝕能力低。(2)人為原因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開礦、修路等)。②破壞植被(伐木燒薪、過度樵采、過度放牧、歷史上營造宮殿)。③過度開墾,陡坡開荒。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層變薄,土壤養分流失,耕地質量下降,導致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降低。(2)使大量泥沙匯入黃河,黃河泥沙含量劇增。(3)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直接或間接地誘發和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5.黃土高原地區的綜合治理(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坡地 ①修筑梯田,用于糧食種植;②挖魚鱗坑儲水護坡,用于植樹造林;③挖引流渠和水平溝,截流蓄水溝谷 ①修建淤地壩以蓄洪、攔泥淤地;②修攔沙壩、谷坊壩抬高溝床、穩定溝坡生物措施 ①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還草等提高表土的抗侵蝕能力;②喬灌草相結合,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耕作措施 ①塬面和較陡山坡發展林草業,山下緩坡和溝谷發展種植業;②實施沿等高線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耕種方式,采用地膜覆蓋及噴灌、滴灌等生產和灌溉技術,增強耕地抗侵蝕能力,減少水土流失(2)優化產業結構①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產品商品率。②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③以能源開發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3)控制人口過快增長①快速的人口增長使得脆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難以支撐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持續發展。②控制人口過快增長、調整人口布局是區域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試說明其原理。思考答案 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資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線上,可減緩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基本分析思路核心歸納分析某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時,往往從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著手,其中成因與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點。(1)生態環境問題的判斷常見的生態環境問題可根據生態脆弱區的特征總結如下:①濕潤的山地丘陵地區,植被破壞嚴重易引發水土流失;②蒸發旺盛的灌溉農業區,不合理灌溉易導致土地鹽堿化;③草原牧區,過度放牧、過度墾殖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易造成土地荒漠化。(2)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氣候、地形、植被類型及覆蓋率、地表沉積物等自然背景決定一個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②人為原因:當地農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生產技術水平、政策導向等。核心歸納(3)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措施分析①退:退耕還林、還草、還牧、還湖。②建: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園、淤地壩工程等。③改:改善經濟結構;改坡耕地為梯田。④法:健全環保法律和法規;加強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土壤鹽堿化的成因(1)土壤鹽堿化:又稱土壤鹽漬化,指土壤中可溶性鹽隨水向表層移動并積累下來,從而使地表可溶性鹽含量超過0.3%的過程 ,其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2)自然原因①氣候: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②地形: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過高。③土壤:土壤板結,礦化嚴重,鹽分高。(3)人為原因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③過度施用化肥。④沿海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拓展延伸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的海雀村地處烏蒙山深處,30多年前,該地森林覆蓋率只有5%,800余村民在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環境里,艱難地求生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3元。3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幫助下,優秀共產黨員帶領全村百姓通過合理制定方案,治理水土流失,使海雀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今該村森林覆蓋率達7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8 633元,徹底改變了貧窮的歷史。下面圖1為海雀村等高線地形圖,圖2為黃土高原魚鱗坑景觀圖。1.[區域認知]分析早期海雀村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答案 植被覆蓋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地處山區,地表崎嶇,降水集中,土壤易被侵蝕;經濟落后,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差。2.[綜合思維]全村百姓通過合理制定方案,治理水土流失,發家致富。請從下列兩個方案中選擇其一,運用水循環原理闡釋該方案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方案一:植樹造林。方案二:修筑梯田。答案 方案一:植樹造林使地表徑流流速減慢,減弱土壤侵蝕;植樹造林可以增加下滲,補充地下水,增加植被存活率。方案二:修筑梯田能夠使地表坡度減小,降低地表徑流流速,使水土流失減弱;梯田邊緣有田埂,使地表徑流被梯田層層攔截,能減少地表徑流,增加下滲。3.[地理實踐力]魚鱗坑是黃土高原常用的生態整治方式,可保土、保水、保肥。魚鱗坑可否用于貴州省水土流失的治理?請闡明你的觀點。答案 可以。喀斯特山區地勢起伏大,水土流失嚴重,地表水缺乏,魚鱗坑可減輕水土流失,蓄水保土。或不可以。魚鱗坑生態整治方式應因地制宜,貴州多為石質地表,開挖困難,且開挖成本高;石灰巖透水性強,不易蓄水。(2024·陜西西安月考)下圖為我國某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狀況。該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形以丘陵為主,河谷兩側坡地的坡度多在15°~20°之間,海拔為50~280 m。據此完成1~2題。1.以下四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導致水土流失發生由重到輕的順序可能是①順坡胡柚地 ②梯田胡柚地?、鄄莨嗟?br/>④裸露土壤A.④③①② B.③②①④C.④①②③ D.①②④③√水土流失與降水、坡度及植被的關系較大。該地范圍較小,降水的差別不大,因此主要考慮植被及地形因素。無植被保護的④裸露土壤水土流失最為嚴重,①順坡胡柚地較②梯田胡柚地水土流失嚴重,草灌地③因植被覆蓋度高,水土流失最弱,所以導致水土流失發生由重到輕的順序是④①②③,故選C。(2024·陜西西安月考)下圖為我國某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狀況。該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形以丘陵為主,河谷兩側坡地的坡度多在15°~20°之間,海拔為50~280 m。據此完成1~2題。2.水土流失除了導致土壤養分流失、農作物減產,還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有①土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化 ②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影響生產生活 ③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縮短?、芎恿飨掠嗡簧仙?,航運條件改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水土流失除了導致土壤養分流失、農作物減產,還會帶來其他不利影響。如水土流失導致坡地土層變薄,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①正確。河流含沙量增加,河道淤塞,縮短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③正確。下游地區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生產和生活用水受到影響,②正確。水土流失導致下游河道淤積,使下游航運條件變差,④錯誤。故選A。(2024·安徽合肥期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坡面整治經歷了三個階段(下圖):第一階段為緩坡開挖梯田,旨在增加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減少土壤侵蝕,但是水土流失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階段以生態治理為核心,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但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效果并不顯著。第三階段,十九大報告和中央1號文件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可持續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可持續發展模式。據此完成3~4題。3.治溝造地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地下水位 B.改造水熱條件C.減少土壤侵蝕 D.增加耕地面積√由圖示信息可知,治溝造地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D正確。4.下列不屬于該地種植草本灌木的原因是A.草本灌木需水量較少,存活率較高B.當地畜牧業發達,需要大量飼料C.灌木根系少,但扎根較深,有利于穩固表土D.草本植物主要為須根系,根系數量多,更有利于保持水土√由圖示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草本和灌木需水量較少,易于成活,存活率較高,A不符合題意;草本植物主要為須根系,根系數量多,相互交織成網,灌木主要為直根系,根系少,扎根較深,有利于穩固表土,所以草灌相結合,更利于保持水土,C、D不符合題意;種植草本灌木主要目的是治理生態,而不是為畜牧業提供大量飼料,故選B。課時對點練(2024·福建泉州期末)水土流失是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治理難度極大,嚴重阻礙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下圖為“我國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況統計圖”。據此完成1~3題。1.影響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程度差異較大的主要因素是①植被覆蓋率 ②地形狀況?、弁寥蕾|地④降水季節變化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長期遭受人類活動的破壞,植被覆蓋率低;地表坡度大,流水沖刷作用強;地表覆有深厚的黃土層,而黃土土質疏松,容易遭受流水侵蝕。遼河流域地形相對平坦、植被覆蓋率較高,不易遭受流水侵蝕。兩地降水都集中在夏季,降水季節變化相似,①②③正確,④錯誤。故選D。1234567891011121314(2024·福建泉州期末)水土流失是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治理難度極大,嚴重阻礙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下圖為“我國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況統計圖”。據此完成1~3題。2.水土流失不利于河流航運,主要是因為水土流失會導致下游A.河流水量增大 B.河流流速變快C.河床不斷抬高 D.河流下切顯著√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進入河流,使河水的含沙量增大,泥沙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下游,由于下游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減慢,泥沙大量沉積,淤塞河道,導致下游河床不斷抬高,從而嚴重影響河流航運,C正確,B錯誤;水量增大有利于航運,A錯誤;河床淤積,流速減慢,下切能力弱,D錯誤。(2024·福建泉州期末)水土流失是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治理難度極大,嚴重阻礙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下圖為“我國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況統計圖”。據此完成1~3題。3.水土流失對發生地的危害主要表現在A.降低土壤肥力 B.造成土地鹽堿化C.加劇河流污染 D.造成土地沙化√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水土流失帶走肥沃的表土,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降低土壤肥力,A正確;土地鹽堿化主要發生在蒸發旺盛、降水變率大的地區,B錯誤;河流污染主要是由于人類排放的污染物過多,C錯誤;土地沙化發生在較干旱地區,D錯誤。水土流失是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之一,對水土流失形成機制和綜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讀圖,完成4~6題。4.下列關于坡度與侵蝕強度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A.坡度在20°時,坡面侵蝕強度最大B.坡度在20°~40°時,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坡度在40°左右時,坡面侵蝕強度最大D.坡度越大,坡面侵蝕強度越大√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圖示坡度-侵蝕強度關系曲線可知,坡度在40°左右時,坡面侵蝕強度最大,A錯,C對;坡度在0°~10°時,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B錯;坡度超過40°時,坡面侵蝕強度減小,D錯。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水土流失是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之一,對水土流失形成機制和綜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讀圖,完成4~6題。5.坡度在40°~90°時,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減小,其原因是A.受雨面積減小,使坡面徑流量減小B.降水量少,且強度小C.坡面徑流流速小D.植被破壞的程度較輕√1234567891011121314坡度在40°~90°時,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減小,其原因是坡度大,受雨面積減小,坡面徑流量減小,A對;坡度不影響降水量、降水強度,B錯;坡度越大,坡面徑流流速越快,C錯;圖文材料沒有植被破壞的相關信息,D錯。故選A。1234567891011121314水土流失是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之一,對水土流失形成機制和綜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讀圖,完成4~6題。6.魚鱗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種方式,能夠攔截地面徑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右圖中最適宜植樹的地點為A.① B.②C.③ D.④√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材料可知,②地位于魚鱗坑內,能阻擋、減弱徑流,利于泥沙沉積,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利于樹木生長,B對。①③④地土壤、水分條件差,不利于樹木生長,A、C、D錯。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2024·河南駐馬店期末)黃土高原溝道農業是墚峁地、溝坡地、川壩地農業的復合系統,是現代人地關系耦合發展的一種新興農業模式。右圖為“黃土高原溝道農業模式圖”。據此完成7~9題。7.圖中生態系統脆弱程度最低的地形部位是A.墚峁地 B.溝坡地C.川壩地 D.黃土丘√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圖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形部位最低的川壩地是由坡面流失的表層土淤積而成,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適宜植被和糧食作物生長;由于川壩地地勢低平,為匯水區,土壤較濕潤,水分條件好,抗旱能力強;川壩地平整,且四周有地形阻擋,風力較小,風力侵蝕土壤作用較小,表土不易被侵蝕。所以其生態系統相對最為優越,生態系統脆弱程度最低。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2024·河南駐馬店期末)黃土高原溝道農業是墚峁地、溝坡地、川壩地農業的復合系統,是現代人地關系耦合發展的一種新興農業模式。右圖為“黃土高原溝道農業模式圖”。據此完成7~9題。8.溝坡地開發特色生態產品的主要自然條件是A.地勢起伏大 B.土壤較肥沃C.降水較豐富 D.光照較充足√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圖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溝坡地有一定的地勢起伏,容易發生水土流失。開發特色生態產品既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又可以保持當地水土,減輕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生態環境,A正確;由上題分析可知,溝坡地土壤肥沃程度較川壩地差,B錯誤;區域內降水差異較小,C錯誤;墚峁地海拔較高,光照條件較好,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2024·河南駐馬店期末)黃土高原溝道農業是墚峁地、溝坡地、川壩地農業的復合系統,是現代人地關系耦合發展的一種新興農業模式。右圖為“黃土高原溝道農業模式圖”。據此完成7~9題。9.從土地整治角度,下列為川壩地高效化生產提出合理建議的有①推進土地流轉?、谔岣咦魑锂a量 ③推廣保護性耕作 ④改善人居環境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推進土地流轉,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川壩地高效化生產,①正確;在耕作面積一定的前提下,提高作物產量要通過農業技術實現,不屬于土地整治,②錯誤;推廣保護性耕作,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實現川壩地高效化生產,③正確;改善人居環境與川壩地高效化生產關系不大,且改善人居環境不屬于土地整治,④錯誤。故選B。(2024·河南開封期中)南安河小流域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長汀縣,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是水土流失治理典范。下表示意2018年南安河小流域主要水土流失土地類型統計(公頃)。據此完成10~11題。1234567891011121314土地類型 輕度 中度 強烈 極強烈耕地 44.5 1.45 0 0園地 158.04 43.67 2.22 0.98林地 534.08 291.31 6.28 2.47建設用地 50.76 3.38 0.05 0合計 1 139.19(約占土地總面積的26.4%)10.南安河小流域的林地A.缺乏林下灌草 B.生物多樣性豐富C.林內結構復雜 D.土壤黝黑肥沃1234567891011121314土地類型 輕度 中度 強烈 極強烈耕地 44.5 1.45 0 0園地 158.04 43.67 2.22 0.98林地 534.08 291.31 6.28 2.47建設用地 50.76 3.38 0.05 0合計 1 139.19(約占土地總面積的26.4%)√由表格信息可知,南安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土地類型以林地為主,說明林內結構單一,缺乏林下灌草,進而導致林地水土保持能力低,水土流失嚴重,A正確,C錯誤;林內結構單一,則生物多樣性較低,B錯誤;福建天然土壤為貧瘠紅壤,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11.南安河小流域輕度水土流失區適宜采取的治理措施是A.建淤地壩攔水攔沙 B.種植豆科作物進行生物固氮C.清除枯死、枯落物 D.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土地類型 輕度 中度 強烈 極強烈耕地 44.5 1.45 0 0園地 158.04 43.67 2.22 0.98林地 534.08 291.31 6.28 2.47建設用地 50.76 3.38 0.05 0合計 1 139.19(約占土地總面積的26.4%)√南方水熱資源豐富,輕度水土流失區可通過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實現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不需要人為過多干預,D正確;建淤地壩和種植豆科作物固氮都是治理水土流失較嚴重區的人為干預措施,A、B錯誤;清除枯死、枯落物會加劇水土流失,使土壤愈加貧瘠,不利于植被恢復,C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2024·四川成都月考)苦水河為寧夏境內黃河一級支流,上游為干旱稀疏草原區,下游為沖積平原。流域內降雨稀少,降雨歷時短、強度大,流域內極端產沙事件頻發。在流域洪水事件下,河流輸沙和徑流會發生遲滯現象,水文站觀測的水沙關系曲線會呈現出多種變化,如逆時針形曲線(如下圖)。近30年來,苦水河流域內徑流量和輸沙量不斷減少。據此完成12~13題。12.逆時針形曲線意味著A.漲水期輸沙量大于落水期輸沙量B.輸沙量早于徑流量達到峰值C.落水期輸沙量大于漲水期輸沙量D.徑流量早于輸沙量達到峰值√1234567891011121314由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順著箭頭,徑流量增加為漲水期,徑流量減少為落水期,逆時針形曲線表示(相同徑流量下)漲水期輸沙量小于落水期輸沙量,徑流量和輸沙量同時達到峰值。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2024·四川成都月考)苦水河為寧夏境內黃河一級支流,上游為干旱稀疏草原區,下游為沖積平原。流域內降雨稀少,降雨歷時短、強度大,流域內極端產沙事件頻發。在流域洪水事件下,河流輸沙和徑流會發生遲滯現象,水文站觀測的水沙關系曲線會呈現出多種變化,如逆時針形曲線(如下圖)。近30年來,苦水河流域內徑流量和輸沙量不斷減少。據此完成12~13題。13.近年來,苦水河水沙關系的演變主要得益于A.上游源區建設沙障B.下游平原區打壩淤地C.上游源區退耕還草D.下游平原區退耕還草1234567891011121314√近年來,苦水河水沙關系演變為苦水河流域內徑流量和輸沙量不斷減少,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苦水河流域內徑流輸沙的沙源主要來源于流域上游;而人類活動是首要影響因素,上游山區人類大范圍開墾耕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而近30年來,苦水河流域內徑流量和輸沙量不斷減少主要得益于大范圍的農田轉變為草地,有效降低了苦水河流域上游的來沙量,退耕還草對促進水土保持、協調水沙關系具有積極意義。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家住貴州烏江流域的小亮,對村寨所在小流域的土地石漠化及土地利用狀況進行了調查。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流域內石灰巖廣布,是我國主要的石漠化發生區。石漠化,亦稱石質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基巖裸露,土地喪失農業利用價值和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1234567891011121314下圖分別為烏江流域(圖1)和流域內石漠化景觀(圖2)。1234567891011121314任務一:考察流域地形。任務二:查閱文獻,獲取烏江流域坡度與土層厚度關系的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1234567891011121314分組 a b c d e f g坡度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土層厚度mm) 120 81 80 78 71 42 20任務三:探究減緩石漠化的措施。小亮綜合分析調查數據后認為,不恰當的土地利用方式會加劇石漠化程度,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應因地制宜。(1)概述烏江流域主要地勢特征,并說明判斷理由。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勢起伏大。理由:烏江干流自西南流向東北,支流短小且數量多。(2)繪制統計圖,并說出坡度變化對土層厚度的影響。1234567891011121314分組 a b c d e f g坡度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土層厚度mm) 120 81 80 78 71 42 20答案 繪制統計圖如右:影響:坡度越大,土層越薄。(3)針對不同坡度,提出兩條減緩該流域石漠化的具體措施。1234567891011121314分組 a b c d e f g坡度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土層厚度mm) 120 81 80 78 71 42 20答案 坡度小的地區:平整土地(修筑水平梯田);坡度大的地區:退耕還林或封山育林,保護植被。課時2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分值:57分](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2024·福建泉州期末)水土流失是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治理難度極大,嚴重阻礙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下圖為“我國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況統計圖”。據此完成1~3題。1.影響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程度差異較大的主要因素是( )①植被覆蓋率?、诘匦螤顩r ③土壤質地?、芙邓竟澴兓?br/>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2.水土流失不利于河流航運,主要是因為水土流失會導致下游( )A.河流水量增大 B.河流流速變快C.河床不斷抬高 D.河流下切顯著3.水土流失對發生地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A.降低土壤肥力 B.造成土地鹽堿化C.加劇河流污染 D.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之一,對水土流失形成機制和綜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讀圖,完成4~6題。4.下列關于坡度與侵蝕強度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坡度在20°時,坡面侵蝕強度最大B.坡度在20°~40°時,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坡度在40°左右時,坡面侵蝕強度最大D.坡度越大,坡面侵蝕強度越大5.坡度在40°~90°時,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減小,其原因是( )A.受雨面積減小,使坡面徑流量減小B.降水量少,且強度小C.坡面徑流流速小D.植被破壞的程度較輕6.魚鱗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種方式,能夠攔截地面徑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下圖中最適宜植樹的地點為( )A.① B.② C.③ D.④(2024·河南駐馬店期末)黃土高原溝道農業是墚峁地、溝坡地、川壩地農業的復合系統,是現代人地關系耦合發展的一種新興農業模式。下圖為“黃土高原溝道農業模式圖”。據此完成7~9題。7.圖中生態系統脆弱程度最低的地形部位是( )A.墚峁地 B.溝坡地C.川壩地 D.黃土丘8.溝坡地開發特色生態產品的主要自然條件是( )A.地勢起伏大 B.土壤較肥沃C.降水較豐富 D.光照較充足9.從土地整治角度,下列為川壩地高效化生產提出合理建議的有( )①推進土地流轉?、谔岣咦魑锂a量?、弁茝V保護性耕作?、芨纳迫司迎h境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選擇題10~13題,每小題4分,共16分)(2024·河南開封期中)南安河小流域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長汀縣,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是水土流失治理典范。下表示意2018年南安河小流域主要水土流失土地類型統計(公頃)。據此完成10~11題。土地類型 輕度 中度 強烈 極強烈耕地 44.5 1.45 0 0園地 158.04 43.67 2.22 0.98林地 534.08 291.31 6.28 2.47建設用地 50.76 3.38 0.05 0合計 1 139.19(約占土地總面積的26.4%)10.南安河小流域的林地( )A.缺乏林下灌草 B.生物多樣性豐富C.林內結構復雜 D.土壤黝黑肥沃11.南安河小流域輕度水土流失區適宜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A.建淤地壩攔水攔沙B.種植豆科作物進行生物固氮C.清除枯死、枯落物D.生態系統自我修復(2024·四川成都月考)苦水河為寧夏境內黃河一級支流,上游為干旱稀疏草原區,下游為沖積平原。流域內降雨稀少,降雨歷時短、強度大,流域內極端產沙事件頻發。在流域洪水事件下,河流輸沙和徑流會發生遲滯現象,水文站觀測的水沙關系曲線會呈現出多種變化,如逆時針形曲線(如下圖)。近30年來,苦水河流域內徑流量和輸沙量不斷減少。據此完成12~13題。12.逆時針形曲線意味著( )A.漲水期輸沙量大于落水期輸沙量B.輸沙量早于徑流量達到峰值C.落水期輸沙量大于漲水期輸沙量D.徑流量早于輸沙量達到峰值13.近年來,苦水河水沙關系的演變主要得益于( )A.上游源區建設沙障B.下游平原區打壩淤地C.上游源區退耕還草D.下游平原區退耕還草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4分)家住貴州烏江流域的小亮,對村寨所在小流域的土地石漠化及土地利用狀況進行了調查。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流域內石灰巖廣布,是我國主要的石漠化發生區。石漠化,亦稱石質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基巖裸露,土地喪失農業利用價值和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下圖分別為烏江流域(圖1)和流域內石漠化景觀(圖2)。任務一:考察流域地形。任務二:查閱文獻,獲取烏江流域坡度與土層厚度關系的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分組 a b c d e f g坡度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土層厚度(mm) 120 81 80 78 71 42 20任務三:探究減緩石漠化的措施。小亮綜合分析調查數據后認為,不恰當的土地利用方式會加劇石漠化程度,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應因地制宜。(1)概述烏江流域主要地勢特征,并說明判斷理由。(4分)(2)繪制統計圖,并說出坡度變化對土層厚度的影響。(6分)(3)針對不同坡度,提出兩條減緩該流域石漠化的具體措施。(4分)答案精析1.D 2.C 3.A [第1題,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長期遭受人類活動的破壞,植被覆蓋率低;地表坡度大,流水沖刷作用強;地表覆有深厚的黃土層,而黃土土質疏松,容易遭受流水侵蝕。遼河流域地形相對平坦、植被覆蓋率較高,不易遭受流水侵蝕。兩地降水都集中在夏季,降水季節變化相似,①②③正確,④錯誤。故選D。第2題,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進入河流,使河水的含沙量增大,泥沙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下游,由于下游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減慢,泥沙大量沉積,淤塞河道,導致下游河床不斷抬高,從而嚴重影響河流航運,C正確,B錯誤;水量增大有利于航運,A錯誤;河床淤積,流速減慢,下切能力弱,D錯誤。第3題,水土流失帶走肥沃的表土,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降低土壤肥力,A正確;土地鹽堿化主要發生在蒸發旺盛、降水變率大的地區,B錯誤;河流污染主要是由于人類排放的污染物過多,C錯誤;土地沙化發生在較干旱地區,D錯誤。]4.C 5.A 6.B [第4題,根據圖示坡度-侵蝕強度關系曲線可知,坡度在40°左右時,坡面侵蝕強度最大,A錯,C對;坡度在0°~10°時,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B錯;坡度超過40°時,坡面侵蝕強度減小,D錯。故選C。第5題,坡度在40°~90°時,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減小,其原因是坡度大,受雨面積減小,坡面徑流量減小,A對;坡度不影響降水量、降水強度,B錯;坡度越大,坡面徑流流速越快,C錯;圖文材料沒有植被破壞的相關信息,D錯。故選A。第6題,根據材料可知,②地位于魚鱗坑內,能阻擋、減弱徑流,利于泥沙沉積,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利于樹木生長,B對。①③④地土壤、水分條件差,不利于樹木生長,A、C、D錯。故選B。]7.C 8.A 9.B [第7題,根據圖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形部位最低的川壩地是由坡面流失的表層土淤積而成,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適宜植被和糧食作物生長;由于川壩地地勢低平,為匯水區,土壤較濕潤,水分條件好,抗旱能力強;川壩地平整,且四周有地形阻擋,風力較小,風力侵蝕土壤作用較小,表土不易被侵蝕。所以其生態系統相對最為優越,生態系統脆弱程度最低。故選C。第8題,根據圖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溝坡地有一定的地勢起伏,容易發生水土流失。開發特色生態產品既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又可以保持當地水土,減輕水土流失,改善當地生態環境,A正確;由上題分析可知,溝坡地土壤肥沃程度較川壩地差,B錯誤;區域內降水差異較小,C錯誤;墚峁地海拔較高,光照條件較好,D錯誤。第9題,推進土地流轉,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川壩地高效化生產,①正確;在耕作面積一定的前提下,提高作物產量要通過農業技術實現,不屬于土地整治,②錯誤;推廣保護性耕作,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實現川壩地高效化生產,③正確;改善人居環境與川壩地高效化生產關系不大,且改善人居環境不屬于土地整治,④錯誤。故選B。]10.A 11.D [第10題,由表格信息可知,南安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土地類型以林地為主,說明林內結構單一,缺乏林下灌草,進而導致林地水土保持能力低,水土流失嚴重,A正確,C錯誤;林內結構單一,則生物多樣性較低,B錯誤;福建天然土壤為貧瘠紅壤,D錯誤。第11題,南方水熱資源豐富,輕度水土流失區可通過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實現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不需要人為過多干預,D正確;建淤地壩和種植豆科作物固氮都是治理水土流失較嚴重區的人為干預措施,A、B錯誤;清除枯死、枯落物會加劇水土流失,使土壤愈加貧瘠,不利于植被恢復,C錯誤。]12.C 13.C [第12題,由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順著箭頭,徑流量增加為漲水期,徑流量減少為落水期,逆時針形曲線表示(相同徑流量下)漲水期輸沙量小于落水期輸沙量,徑流量和輸沙量同時達到峰值。故選C。第13題,近年來,苦水河水沙關系演變為苦水河流域內徑流量和輸沙量不斷減少,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苦水河流域內徑流輸沙的沙源主要來源于流域上游;而人類活動是首要影響因素,上游山區人類大范圍開墾耕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而近30年來,苦水河流域內徑流量和輸沙量不斷減少主要得益于大范圍的農田轉變為草地,有效降低了苦水河流域上游的來沙量,退耕還草對促進水土保持、協調水沙關系具有積極意義。故選C。]14.(1)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勢起伏大。理由:烏江干流自西南流向東北,支流短小且數量多。(2)繪制統計圖如下:影響:坡度越大,土層越薄。(3)坡度小的地區:平整土地(修筑水平梯田);坡度大的地區:退耕還林或封山育林,保護植被。課時2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課程標準 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學習目標 1.結合資料,說明黃土高原的地理環境特點。(區域認知)2.結合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綜合思維)3.學會歸納生態脆弱區自然環境特點、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綜合治理的方法。(地理實踐力)1.黃土高原概況(1)范圍: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域。(2)地理位置的過渡性:黃土高原地處沿海向內陸、平原向高原、半濕潤地區向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2.黃土高原生態脆弱的原因地理要素 特性及表現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氣候較為干旱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多暴雨 雨季加劇了對地表的侵蝕,春季降水少不利于地表植被恢復黃土土質疏松 黃土以細粉沙為主,有較多的孔隙,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 遇水易分散,抗沖、抗蝕性能弱,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地表形態溝壑縱橫 地形破碎,千溝萬壑 易受到強降水的侵蝕環境破壞后難以恢復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大面積破壞植被,水土流失不斷加劇 地表支離破碎,嚴重降低土壤的肥力,植被難以恢復,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降水:變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沖刷作用強。②地形: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質不穩定。③植被:從森林向草原過渡,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砂質土狀沉積物組成,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抗蝕能力低。(2)人為原因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開礦、修路等)。②破壞植被(伐木燒薪、過度樵采、過度放牧、歷史上營造宮殿)。③過度開墾,陡坡開荒。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層變薄,土壤養分流失,耕地質量下降,導致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降低。(2)使大量泥沙匯入黃河,黃河泥沙含量劇增。(3)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直接或間接地誘發和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5.黃土高原地區的綜合治理(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坡地 ①修筑梯田,用于糧食種植;②挖魚鱗坑儲水護坡,用于植樹造林;③挖引流渠和水平溝,截流蓄水溝谷 ①修建淤地壩以蓄洪、攔泥淤地;②修攔沙壩、谷坊壩抬高溝床、穩定溝坡生物措施 ①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還草等提高表土的抗侵蝕能力;②喬灌草相結合,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耕作措施 ①塬面和較陡山坡發展林草業,山下緩坡和溝谷發展種植業;②實施沿等高線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耕種方式,采用地膜覆蓋及噴灌、滴灌等生產和灌溉技術,增強耕地抗侵蝕能力,減少水土流失(2)優化產業結構①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產品商品率。②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③以能源開發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3)控制人口過快增長①快速的人口增長使得脆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難以支撐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持續發展。②控制人口過快增長、調整人口布局是區域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思考 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試說明其原理。核心歸納 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基本分析思路分析某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時,往往從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著手,其中成因與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點。(1)生態環境問題的判斷常見的生態環境問題可根據生態脆弱區的特征總結如下:①濕潤的山地丘陵地區,植被破壞嚴重易引發水土流失;②蒸發旺盛的灌溉農業區,不合理灌溉易導致土地鹽堿化;③草原牧區,過度放牧、過度墾殖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易造成土地荒漠化。(2)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氣候、地形、植被類型及覆蓋率、地表沉積物等自然背景決定一個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②人為原因:當地農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生產技術水平、政策導向等。(3)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措施分析①退:退耕還林、還草、還牧、還湖。②建: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園、淤地壩工程等。③改:改善經濟結構;改坡耕地為梯田。④法:健全環保法律和法規;加強管理,加大執法力度。拓展延伸 土壤鹽堿化的成因(1)土壤鹽堿化:又稱土壤鹽漬化,指土壤中可溶性鹽隨水向表層移動并積累下來,從而使地表可溶性鹽含量超過0.3%的過程 ,其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2)自然原因①氣候: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②地形: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過高。③土壤:土壤板結,礦化嚴重,鹽分高。(3)人為原因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③過度施用化肥。④沿海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的海雀村地處烏蒙山深處,30多年前,該地森林覆蓋率只有5%,800余村民在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環境里,艱難地求生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3元。3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幫助下,優秀共產黨員帶領全村百姓通過合理制定方案,治理水土流失,使海雀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今該村森林覆蓋率達7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8 633元,徹底改變了貧窮的歷史。下面圖1為海雀村等高線地形圖,圖2為黃土高原魚鱗坑景觀圖。1.[區域認知]分析早期海雀村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2.[綜合思維]全村百姓通過合理制定方案,治理水土流失,發家致富。請從下列兩個方案中選擇其一,運用水循環原理闡釋該方案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方案一:植樹造林。方案二:修筑梯田。3.[地理實踐力]魚鱗坑是黃土高原常用的生態整治方式,可保土、保水、保肥。魚鱗坑可否用于貴州省水土流失的治理?請闡明你的觀點。(2024·陜西西安月考)下圖為我國某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狀況。該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形以丘陵為主,河谷兩側坡地的坡度多在15°~20°之間,海拔為50~280 m。據此完成1~2題。1.以下四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導致水土流失發生由重到輕的順序可能是( )①順坡胡柚地?、谔萏锖值亍、鄄莨嗟亍、苈懵锻寥?br/>A.④③①② B.③②①④C.④①②③ D.①②④③2.水土流失除了導致土壤養分流失、農作物減產,還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有( )①土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化?、诤闈碁暮︻l繁發生,影響生產生活 ③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縮短?、芎恿飨掠嗡簧仙?,航運條件改善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安徽合肥期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坡面整治經歷了三個階段(下圖):第一階段為緩坡開挖梯田,旨在增加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減少土壤侵蝕,但是水土流失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階段以生態治理為核心,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但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效果并不顯著。第三階段,十九大報告和中央1號文件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可持續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可持續發展模式。據此完成3~4題。3.治溝造地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地下水位 B.改造水熱條件C.減少土壤侵蝕 D.增加耕地面積4.下列不屬于該地種植草本灌木的原因是( )A.草本灌木需水量較少,存活率較高B.當地畜牧業發達,需要大量飼料C.灌木根系少,但扎根較深,有利于穩固表土D.草本植物主要為須根系,根系數量多,更有利于保持水土答案精析梳理教材新知思考 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資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線上,可減緩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探究核心知識1.植被覆蓋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地處山區,地表崎嶇,降水集中,土壤易被侵蝕;經濟落后,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差。2.方案一:植樹造林使地表徑流流速減慢,減弱土壤侵蝕;植樹造林可以增加下滲,補充地下水,增加植被存活率。方案二:修筑梯田能夠使地表坡度減小,降低地表徑流流速,使水土流失減弱;梯田邊緣有田埂,使地表徑流被梯田層層攔截,能減少地表徑流,增加下滲。3.可以。喀斯特山區地勢起伏大,水土流失嚴重,地表水缺乏,魚鱗坑可減輕水土流失,蓄水保土。或不可以。魚鱗坑生態整治方式應因地制宜,貴州多為石質地表,開挖困難,且開挖成本高;石灰巖透水性強,不易蓄水。落實思維方法1.C 2.A [第1題,水土流失與降水、坡度及植被的關系較大。該地范圍較小,降水的差別不大,因此主要考慮植被及地形因素。無植被保護的④裸露土壤水土流失最為嚴重,①順坡胡柚地較②梯田胡柚地水土流失嚴重,草灌地③因植被覆蓋度高,水土流失最弱,所以導致水土流失發生由重到輕的順序是④①②③,故選C。第2題,水土流失除了導致土壤養分流失、農作物減產,還會帶來其他不利影響。如水土流失導致坡地土層變薄,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①正確。河流含沙量增加,河道淤塞,縮短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③正確。下游地區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生產和生活用水受到影響,②正確。水土流失導致下游河道淤積,使下游航運條件變差,④錯誤。故選A。]3.D 4.B [第3題,由圖示信息可知,治溝造地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D正確。第4題,由圖示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草本和灌木需水量較少,易于成活,存活率較高,A不符合題意;草本植物主要為須根系,根系數量多,相互交織成網,灌木主要為直根系,根系少,扎根較深,有利于穩固表土,所以草灌相結合,更利于保持水土,C、D不符合題意;種植草本灌木主要目的是治理生態,而不是為畜牧業提供大量飼料,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章 第二節 課時2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課件(共63張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pptx 第二章 第二節 課時2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學案(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docx 第二章 第二節 課時2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練習(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