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 第16課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 第16課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歷史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第16課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1.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2.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
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通過對賦稅制度的背景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賦稅制度的變化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息息相關。
【唯物史觀】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和完善;認識賦稅制度的演變是與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相關。
【史料實證】論證我國賦稅制度產生的歷史條件、發展演變和產生的影響,對其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歷史解釋】了解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發展歷程,對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特點和趨勢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家國情懷】認識我國歷史上貨幣制度的演進,增強學生對當今中國貨幣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與責任感,加深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
教學難點:中國賦稅制度演變的規律。
時空坐標:
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
教學方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法、任務驅動法、問題化設計、情景創設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
教學設計:
本課面向的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在初中歷史階段已經學習過中國古代的賦役征發、中國近代“協定關稅 ”等基礎知識,在高一階段已經學習過租庸調制、兩稅法等相關內容, 在政治教材和日常生活中也對關稅制度、個人所得稅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時間跨度長、專題性強,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授課過程中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可以重點講述近代以來制度的定型,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實行情況。
學生經過選科后,對歷史學科的積極性與關注度有所提升,能積極配合教師開展任務的討論與分析。經過學生信息提取、整合等低階思維能力有所進步與發展,但是分析、遷移和應用等高階思維能力還有待加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能力層級還尚未達到高考要求,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尤為關注。
通過文物圖片、文字等史料,引導學生自主整理出先秦至現在關稅、個人所得稅的演變,培養學生分析材料、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素養。
情景導入:
2000年,河南省尉氏縣后大莊村元墓出土的納糧彩繪壁畫,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向封建政府納糧的畫面:倉房前一群農民肩負糧袋,準備將糧食入倉;右側樹蔭下,一名身著紅袍的官員坐在朱紅色桌案后進行登記,案上攤著文書簿冊。數千年來,農民為封建國家納糧當差,承擔義務,受盡剝削。
2005年12月29日,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經人大通過,向全國農民宣布,從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徹底告別延續了兩千六百年的田賦,并且還讓國家反哺農業。這是史無先例的開端,這是改革開放和"三個代表"的結晶!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富強的驗證。
請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
對。是有關農業稅的問題。那么,農業稅起源于什么時候?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呢?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一)賦役制度的概念:
1.含義:
指統治者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向人民征收一定數量的田賦、人頭稅、征發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也是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賦稅和徭役。
2.種類:
(1)賦稅:
原指軍事上車馬軍需的征調,后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而強制、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主要有:
①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即租;
②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即調;
③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即丁稅。
(2)徭役:
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主要是成年男子)從事的無償勞役。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力役、兵役和雜役。
(二)賦役制度的演變:
1.先秦時期:
(1)西周:貢賦制度
諸侯的義務:繳納貢賦;為王室服役。主要是勞役地租,役重于賦。
(2)春秋戰國時期:
①背景:
隨著生產力發展,春秋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出現。
②表現:
A.齊國: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
(是指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
B.魯國:前594年“初稅畝”是指無論公私田,按畝收稅。
C.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
知識拓展: 商鞅變法賦役的措施
①制定戶籍制度,登記人口數量,按人口抽人頭稅,征徭役和兵役;
②賦稅一律征粟,繳納糧食,以鼓勵百姓務農;
③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統一的標準征土地稅。
商鞅變法是封建賦稅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基本確立的標志。
③實質:
客觀上承認土地私有制。
④影響:
A.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推動社會轉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
C.是中國古代土地稅的開端。
2.秦漢時期: 編戶制度
(1)含義:
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2)種類:
大致包括了三部分即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和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3)特點:
田租較輕而人頭稅較重。
歷史解釋:
1.算緡:針對商人、高利貸者、手工業者及車船所有者征收的一種財產稅。緡錢是指用繩串起的錢,1緡1000(文)錢,1算為120(文)錢。
2.更卒:在本郡或本縣,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以及運輸糧食等,一個月;
3.正卒: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兩年;
4.戍卒:指到邊塞屯戍一年。
秦朝男子17歲起役,后來漢昭帝改為23歲起役。
問題探究: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你如何看待漢代賦稅制度。
材料一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泰半:三分之二),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畔(叛)。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 漢興, … 上(指漢高祖)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乃下詔賜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 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
——《漢書·食貨志》
提示:
①漢代統治者輕徭薄賦,迅速恢復發展了社會生產。
②加劇了土地兼并,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
少地或無地的農民為逃避沉重的賦役負擔,或托庇豪門,加強了豪強地主的勢力;或淪為流民,成為社會動蕩的重要因素。
③大量的編戶齊民從政府的戶籍中消失,加劇了國家的財政危機。
3.隋唐時期: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
(1)魏晉南北朝時期:租調制
按戶征收糧和絹帛,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孝文帝改革)。
知識拓展: 北魏均田制與租調制的規定
1.男子15歲以上,授給露田40畝、桑田20畝;婦女授露田20畝,不授桑田。年滿70歲或死亡者,露田歸還國家,桑田為世業。露田不得買賣,桑田則永為個人所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買賣。
2.土廣民稀地區,可以任力耕墾。
3.地方官吏按官職高低授給多少不等的公田,不得買賣。
4.一夫一婦每年納帛1匹、粟2石……產麻之鄉,以布代帛,數與帛同。
(2)隋朝時期:租庸調制
沿用北魏的租調制,并規定50歲以上可以繳納一定絹代替勞役,叫“庸”,后發展完善為租庸調制。
(3)唐朝前期:租庸調制
①內容:
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59歲的成年男子。
租: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的谷物;
調:人頭稅:繳納定量的絹和布;
庸:納絹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可用納絹或布代役。
②作用:
保障了政府財政收入;
以庸代役,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發展和隋唐的強盛。
(4)唐朝中后期:兩稅法
①背景:
唐朝中后期,土地買賣和兼并嚴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銳降。
②實行: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
③內容:
A.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B.國家先確定賦稅總額,再分解到各地;
C.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和資產征收戶稅;
D.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E.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
F.租稅以貨幣繳納。
核心素養: 比較唐朝的兩種稅制,兩稅法有何作用?(史料實證)
(1)積極:
①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以人丁為主到人丁和財產并重)的賦役制度,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②簡化稅收名目(租庸調到戶稅、地稅),擴大了收稅對象(自耕農到貴族、官僚、商人),增加了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
③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
④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對后世影響深遠。
(2)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來越嚴重;
②大地主隱瞞財產,政府為保證財政又增加捐稅,把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征收額外雜稅,農民負擔沉重;
③不可能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統治危機
④徭役的征發并沒有廢除,大部分力役還是靠強制性征發保障。
4.宋朝時期:商業稅比重增大
(1)北宋初期:
①稅: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
②役: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派發各種徭役,擾民嚴重,階級矛盾尖銳。
③宋朝實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導致土地買賣頻繁,不利稅收。
(2)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1069年)
①內容:
A.方田均稅法: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壤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
B.募役法:又稱免役法,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改為由官府出錢雇人應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
②影響:
A.有利于減輕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生產時間,增加國家田賦收入;
B.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納錢代役的推行有利于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變。
5.元朝時期:沿襲唐朝,南北有別
(1)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北方:征丁稅、地稅,
南方:征夏稅、秋糧。
(2)“科差”(代徭稅):按戶之上下(南方北方)征收絲和銀兩。
歷史解釋: 科差
是中國唐宋元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徭稅。相似于更賦、力庸。初興于唐宋,但征收面不廣,代役稅之外仍有徭役。降至元代遂成正式賦稅項目。征收內容有包銀、俸鈔、絲料、戶鈔。一般按戶攤征,并視情況有所區別,其時,力役、職役仍與科差并征。
6.明朝時期:一條鞭法
(1)明朝前期:
①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
②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
(2)明朝后期:一條鞭法
①背景:
A.商品經濟發展;
B.白銀流通量增加;
C.土地兼并及財政危機加劇。
②內容:
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
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
③特點:
A.賦役合并;
B.用銀繳納;
C.化繁為簡;
D.官收官解。
問題思考: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一條鞭法的意義。
材料 一條鞭法 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征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實行這種辦法,解除了無地農民勞役負擔,提高了有田農民農耕積極性,穩定了農業生產。同時,把徭役改為征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給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明政府財政經濟狀況也有不少改善。
——《張居正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提示:
(1)積極:
①簡化了征收手續,減輕了農民負擔。
②取消了力役。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農民獲得了較大的自由,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③賦役征銀,促進白銀貨幣化,促進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④是古代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由實物稅向貨幣稅轉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2)消極:
用銀繳納,遭受商人盤剝。
6.清朝時期:攤丁入畝
(1)演變:
①康熙年間(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1711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②雍正:把丁稅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賦稅,叫做“攤丁入畝”和“地丁銀”。
(2)意義:
①中國歷史上存在二千多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②稅制的簡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促進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
③避免了隱匿人口現象,有利于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
④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教材思考點: 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發展趨勢及認識。
(1)演變趨勢
(2)認識:
①從總體趨勢看,稅制改革大都圍繞著稅制的公平、簡化方向進行;
②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實質是封建生產關系的調整;
③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歷史發展和進步的必然結果;
④用銀兩收稅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反映;
⑤隨著王朝興衰,賦稅制度相應地一次又一次從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到“民力殫殘”,直至王朝崩解。
綜合歸納: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發展歷程及認識。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
(一)中國關稅的演變
1.概念闡釋:
(1)關稅:
海關代表國家,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
(2)關稅主權:
是指一個國家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獨立自主地處理有關本國海關稅收事務的權力。
2.關稅的演變:
(1)古代:
①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
②存在國內關稅和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
③中國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
問題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早期關稅制度的特點。
材料一 “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厘”。
——《周禮 地官》
材料二 我國早期關卡屬于“國家”之間的防御體系,政治軍事功能第一。設關的目的只是稽查過往貨物有無違禁品,過境而不征稅。其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關卡開始延伸出財政功能。因此,我國早期的關稅實際上也是一種通過稅,關卡是公共權力的施政部門,同時也是國家課征關稅的權力機關。
——《試論中國關稅制度的起源》
提示:
①政治軍事功能第一,后延伸出財政功能;
②屬于通過稅;
③國內稅和國境稅并存;
④中國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
(2)近代關稅自主權的喪失:
①《南京條約》:協定關稅,開始喪失;
②《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進一步喪失;
③片面最惠國待遇:失去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
④列強長期把持海關大權(赫德)。
(3)近代關稅主權的回收:
①國民革命時期:
中共和國民黨都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
②國民政府時期:
A.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進口稅暫行條例》,宣告關稅自主;
B.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主要內容。
至1930年:先后與美、意、英、法、西、日等國重新簽訂新約,關稅自主取得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問題思考: 赫德長期把持海關大權有何消極影響?
歷史縱橫: 晚清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羅特·赫德,英國人。他于1854年來到中國,1863年正式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908年離職回國。赫德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近半個世紀,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海關管理制度和現代郵政系統。他把持中國海關大權,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利益。
提示:
(1)經濟:
①便利了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中國傳統的經濟遭到沖擊;
②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政治:破壞了國家主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近代關稅自主權的喪失:
①《南京條約》:協定關稅,開始喪失;
②《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進一步喪失;
③片面最惠國待遇:失去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
④列強長期把持海關大權(赫德)。
(3)近代關稅主權的回收:
①國民革命時期:
中共和國民黨都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
②國民政府時期:
A.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進口稅暫行條例》,宣告關稅自主;
B.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主要內容。
C.至1930年:先后與美、意、英、法、西、日等國重新簽訂新約,關稅自主取得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問題探究: 南京國民政府發起“改定新約”運動的原因及影響。
材料 1927年,國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國發出照會,“分別就其舊約已滿期者,改訂新約;未滿期者,修改舊約”。海關進口稅則“完全以我國所定者以為準則”。國民政府多次修訂關稅稅則,實施出口免稅或退稅,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學產品、機器等貨物的進口稅率。關稅從極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對較高的水平。關稅收入也大為增加,從1928年的3000萬銀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萬銀元,在以后的幾年中始終保持在3億銀元左右。
——摘編自易繼蒼、張祥晶《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稅改革》等
提示:
(1)原因:
①民族意識覺醒,主權意識增強;
②民族工業的發展;
③南京國民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
④南京國民政府提升形象鞏固統治的需要。
(2)影響:
積極:
①增加了國家關稅的收入,為以后的長期抗戰做了物質準備;
②一定程度保護了民族工業,有利于抵制外國經濟侵略;
③增強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④使南京國民政府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
局限性:
海關行政管理權仍然掌握在外國人手中,關稅未取得完全自主。
(4)新中國:中國真正收回關稅主權
問題思考: 為什么1985年中國要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
學思之窗:
195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存在的基本問題是:總體關稅水平過高,稅率結構不盡合理,稅則的商品分類目錄不適應對外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頒布的同名稅則對這些方面進行了修改,主要是改變商品分類目錄,調整進口稅率。
——摘編自黃天華編著《中國關稅制度》
提示:
①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
意義:維護國家關稅主權,保護民族經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政權,恢復經濟。
②改革開放后,在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舊稅則規定已不適應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因此1985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出臺。
(二)個人所得稅的演變
1.含義:
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
2.歷程:
(1)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
(2)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未實施;
(3)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4)新中國成立后:
①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
②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
③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思考點:為什么直到1980年中國才頒布《個人所得稅法》?
提示:
(1)個人所得稅征收是為調節收入分配,確保實現社會公平和穩定;
(2)計劃經濟時代,個人和家庭收入整體差別不大;
(3)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逐漸加大,社會矛盾激化。
核心素養: 根據材料及所學,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變遷的趨勢及作用?(家國情懷)
提示:
(1)趨勢:不斷提高。
(2)作用:
①調節收入分配,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和穩定;
②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③增強公民納稅意識,樹立義務觀念。
高考真題演練:
1.(2023·浙江高考)明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
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
【解析】1581年張居正改革處于明后期,而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故選A項;土地兼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清丈全國土地不能根本遏制土地兼并,排除B項;“解決”說法過于絕對,明朝官商勾結使商業稅極低、皇室宗親的俸祿等導致府庫空虛,排除C項;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占據優勢地位,排除D項。
2.(2021·遼寧高考)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災賑蠲外,凡逋負(拖欠賦稅)之在民者,與銀谷食種之貸而未收者,遇國家慶典,或巡幸,或軍興,輒止勿責”。據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B.穩定地方社會秩序
C.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D.提高民眾生活水平
【解析】據材料“偏災賑蠲外……輒止勿責”可知,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穩定地方社會秩序,維護清王朝統治,故選B項;蠲免是中國古代朝廷根據地方民力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與“減輕地方財政負擔”無關,排除A項;蠲免是對百姓應征賦稅的免除,無法遏制地方官員貪腐,排除C項;蠲免政策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不等于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提高民眾生活水平需要經濟發展,生產力提高,排除D項。
3.(2021·湖南高考)據表2 可知,當時中國 (  )
A.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
B.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民族工業出現了較快的發展
D.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解析】材料只有進口數據,沒有出口數據,無法得出入超結論,排除A項;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材料海關稅收的增加并不能直接反映資本主義發展情況,排除C選項;自1861年以來中國海關管理權落入英國人手中,協定關稅制度、稅務司制度和關稅指抵保證制等是中國近代海關半殖民地化的表現,答案為D項。
4.(2021·湖南高考)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有數目不等的農田、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據此可知,西晉至唐(  )
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
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
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
【解析】西晉時期官員可占據土地,使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自耕農減少,而隋唐時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農數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這一時期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故選A項;官員未必是世族,而且隋唐的均田制是政府將無主的土地授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變化,沒有涉及到選官制度,排除C項;田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保證國家稅收,排除D項。
5.(2021·山東高考)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13—1921年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期間列強忙于大戰,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所以從國際局勢的影響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戰期間海關稅收額總體下降,一戰之后列強的經濟侵略卷土重來,所以海關稅收額大幅提高,這與A圖相似,故選A項;由于一戰之后列強繼續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所以B圖中1918年之后的圖示與實際不符,排除B項;1914—1918年間由于列強忙于一戰而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這期間是海關稅收額最低的時候,但C圖中最低點在1913年,排除C項;1914—1918年間由于列強忙于一戰而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這期間是海關稅收額最低的時候,但D圖中與之不符,排除D項。
6.(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
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
【解析】重農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變法時期,封建社會基本沿用這一政策,故A項錯誤;由材料“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可知貨幣稅收加重了富商大賈對自耕農的剝削,因而影響自耕農經濟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稅收情況而非農民的生產熱情,故C項錯誤;由材料“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可知富商大賈操縱物價而非稅收,故D項錯誤。
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一)賦役制度的概念
(二)賦役制度的演變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
(一)中國關稅的演變
(二)個人所得稅的演變
教學反思:
在課堂上基本上解決了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通過課本的整合知識完成知識的遷移,從而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學生能力從低級到高級,核心素養的從無到有的一個培養。設計問題的過程之中,兼顧了不同時期不同方面稅收的一個演進過程,以及稅收制定的目的、背景和產生的影響,通過問題思考、探究等的引導啟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本達到。
但是在時間把握上有所欠缺,最后的內容沒有推進完就匆匆結尾。在教學中多數還是要通過老師來進行選拔,沒有自信的去站出來回答問題,因此在引導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力和表達能力上還存在欠缺,同時課堂的掌控能力也有待加強。
《選擇性必修1》 第16課 教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门县| 西畴县| 青浦区| 海城市| 岢岚县| 彭水| 楚雄市| 柳江县| 名山县| 佛山市| 抚州市| 葫芦岛市| 江油市| 卢氏县| 古蔺县| 南昌县| 海淀区| 沈丘县| 盘山县| 获嘉县| 思茅市| 永寿县| 建德市| 庆云县| 汉寿县| 潜江市| 莲花县| 安乡县| 安远县| 海口市| 中江县| 枝江市| 来凤县| 汾西县| 日喀则市| 井冈山市| 深泽县| 郯城县| 民乐县| 鹤岗市|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