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三課,在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一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秦統一的條件、原因與上一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相銜接,秦大一統的從措施又與下一課漢朝大一統的措施銜接。隨著統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在秦朝建立,并由此開啟了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一直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政治史。教材分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是秦朝的統一,主要講了秦朝建立的背景和過程、鞏固統一的措施、秦朝統-的歷史意義; 第二個子目是秦朝的暴政,主要進了秦朝暴政的表現與引發的社會矛盾:第三個子目是秦末農民起義與秦朝的滅亡,主要講了陳勝吳廣起義、秦朝滅亡和楚漢之爭,基本根據課標組織的教材。所以本課核心內容是秦朝的統一和秦朝的滅亡。【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歷史中已經大概學習了秦大一統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積累。做為十五六歲的高學生處于朝氣蓬勃的年紀,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較強烈,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多以探究、思考為主。【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對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學習,讓同學們理解戰國末期經濟的長足發展是秦朝能夠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正是由于戰國末期各地經濟的發展,促進區域交流的頻繁、華夏民族觀念的深化,進而加速了秦朝統一中國的速度,慢慢走向統一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同時,通過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的探究,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即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2、時空觀念通過地圖了解秦國具體的地理位置、秦國攻打六國的順序、秦國的疆域,加強學生的印象,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統的形勢。通過陳勝、吳廣起義進軍路線圖、楚漢戰爭示意圖的解讀,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3、史料證實在本課的教學中,大量充分地運用了史料,讓學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又有利于提高學生歷史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4、歷史解釋從圖片和文字資料中提取關鍵的信息,在了解基本歷史史實的前提之下學會歸納升華,學會對歷史進行解釋,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揭示深層次的內涵。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該課,學生增強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斷力,增強自身的民族認同感,理解國家興衰存亡的規律。【教學重難點】重點:1.重掌握秦朝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的原因、秦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2.掌握秦朝的暴政及其影響、秦末農民起義。難點:1.理解秦始皇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2.理解秦末暴政對國家惡劣的影響。【教學方法】運用材料分析、師生問答、問題探究等方法;板書與PPT相結合。【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請一位同學朗誦大屏幕上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古風(其三)》,其余同學思考這首詩里講的什么內容。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瑯邪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岳,楊波噴云雷。鯨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老師:全詩24句,全面評價了秦始皇的功過。從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嬴政以虎視龍卷之威勢,掃蕩、統一了戰亂的中原六國。后半段諷刺情網驕奢淫侈及妄想長生不老的荒唐行為。接著我們引用毛澤東的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穅。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孰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在學生讀完以上兩首詩后,給出問題:歷來對秦王嬴政的評價褒貶不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秦始皇的世界,看看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帝王,他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又是如何鞏固大一統封建帝國的?二、講授新課:一、“秦王掃六合”——秦的統一1、統一的條件師: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國立國之后,崛起之路并不平坦。直到商鞅變法后,秦國才逐漸成為戰國后期實力最強的諸侯國,這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基礎。為什么在這么多的諸侯國中,秦國能脫穎而出,成功一統天下呢?這是我們本節課要探究的第一個問題。自主探究: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回答秦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學生下組討論,然后作答)(教師)歸納總結:(1)客觀條件政治: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經濟: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的障礙;(2)地理位置:秦“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3)個人才能: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戰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4)變法革新:商鞅變法后,秦實行法治,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具備了統一的歷史條件。2、統一的過程師: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起新的統一王朝。秦滅六國后,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并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擊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統一的意義這樣,秦的統一就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1)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2)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3)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二、為千秋開基業——鞏固統一和建立中央集權制師:為了鞏固大一統帝國,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請同學們根據初中已學知識和書上的內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一)、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政治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分封制經濟 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化 統一文字、法律軍事 北擊匈奴、修建長城、征服南方越族、控制西南夷其他 統一車軌、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1、皇帝制度(1)由來皇帝名稱源于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決定用“皇帝”作為自己的專用稱號。命為“制”,令為“詔”(2)特點強調皇帝制度有三個重要的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請同學們閱讀三則史料,從材料中提煉概括皇帝制度的特點。史料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記集解》史料2:“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于上”。史料3:“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2、3史料均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同學回答略。2、中央:三公九卿制強調:秦朝在中央設立三公,分別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的職責是幫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太尉掌管軍政,御史大夫負責監察。他們分工明確,相互配合,互相牽制。3、地方:郡縣制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經產生的郡縣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道)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縣(道)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4.其他鞏固統一的措施1)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2)統一車軌、修馳道、直道3)制定《秦律》4)編制戶籍5)遷徙六國貴族豪強6)整頓社會風俗三、帝國夢碎——秦的滅亡導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了 東方六國,掃平天下,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強大的秦朝只存在了15年就迅速滅亡了,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秦朝的滅亡。1、秦朝暴政自主學習:結合教材內容,概括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1)賦役沉重(2)刑法嚴苛(3)焚書坑儒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繼位。他密織刑網,加重人民負擔,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尖銳化都達到極點,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2、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一隊被派往北部邊境的戍卒,在大澤鄉遇雨受阻。按照嚴酷的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趕到戍地將被處死。這些戍卒于是鋌而走險,在陳勝、吳廣領導下“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天下云集響應,迅速蔓延。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對以后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勝不久失敗,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分析為什么陳勝號稱“張楚”?原因:《史記》注:“欲張大楚國,故稱張楚也”。陳勝、吳廣皆為楚國人,手下的兵士也大多為楚人,故此舉有利于凝聚軍心,提高戰斗力。3、秦的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教師出示材料: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余,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滅秦之后,各分其地為三,名曰壅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秦竟滅矣。——《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4、楚漢之爭楚漢之爭是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及教材內容歸納劉邦獲勝的原因及項羽失敗的原因。(1)劉邦:進駐咸陽,廢除秦法,約法三章(得民心)虛心納諫,廣攬人才(實力不斷壯大)(1)項羽:放縱部下燒殺搶掠(失民心)剛愎自用,眾叛親離(實力不斷削弱)【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