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地理筆記(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第一節交通運輸1、交通--經濟發展的“先行官”。2、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3、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①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公路運輸 方便、機動靈活、速度快 運費較貴、運量較小鐵路運輸 速度快、運費低、運量大、連續性好 靈活性較差、短途運輸成本高航空運輸 速度最快、舒適、安全 運量最小、運費最高水路運輸 運費最低、運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氣影響較大管道運輸 方便、速度快運量大、運費低、損耗小、安全可靠、連續性強、管理方便 靈活性差②掌握運輸方式的一板規律:運輸方式 規律公路運輸 鮮活食物要求速度快,且距離近水路、鐵路運輸 大宗笨重貨物(經過河流或海洋選擇水路,不經過選擇鐵路)航空運輸 貴重、急需物資且量不大4、我國交通運輸的分布特點:分布不均,東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5、我國的鐵路運輸網分布格局:東密西疏;6、鐵路干線主要分為:南北干線和東西干線(三橫五縱)。南北向的鐵路線(自東向西排列) 1、京滬線2、京九線3、京哈—京廣線4、焦柳線5、寶成—成昆線東西向的鐵路線(自北向南排列) 6、京包—包蘭線7、隴?!m新線8、滬杭線—浙贛線—湘黔線—貴昆線7、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項目 所在?。▍^) 交匯的鐵路北京 北京 京哈、京滬、京九、京廣、京包成都 四川 寶成、成昆徐州 江蘇 京滬、隴海株洲 湖南 京廣、浙贛、湘黔蘭州 甘肅 包蘭、蘭新、隴海、蘭青杭州 浙江 滬杭、浙贛鄭州 河南 隴海、京廣8、選擇運輸方式①客運:根據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進行選擇。②貨運:貴重或急需的貨物且數量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程可由公路運送,遠程而又數量大的可用鐵路上的專用車;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盡可能利用水運或鐵路運輸。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第二節農業1、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基礎。依據勞動對象的不同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等五部門。2、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表現為東西部和南北方的差異。①東西差異: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把我國分為東部農耕區和西部牧業區。地區 農業 自然環境 東西差異 (400毫米年降水量線為界) 東部 種植業 濕潤半濕潤的平原東北、西南、東南 林業 濕潤半濕潤(山區)沿海 海洋漁業 海洋地區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 淡水漁業 河流、湖泊地區西部 畜牧業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②南北差異: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 主要農作物北方 旱地 東北:一年一熟、 小麥、甜菜、大豆、玉米 棉花、花生、溫帶水果華北:兩年三熟、一年兩熟秦嶺—淮河南方 水田 長江中下游:一年兩熟 水稻、甘蔗、油菜、棉花華南及海南島:一年三熟4、我國種植業生產基本是,糧食作物:“南稻北麥”、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油料作物:“南油北花”的分布格局。5、新疆南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我國三大棉花產區。6、畜牧業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和山地,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國四大牧區。7、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課本P96圖4.1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①宜林則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②宜糧則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適宜種糧。③宜牧則牧: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展畜牧業。④宜漁則漁:河湖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區,適宜發展漁業。8、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條件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地形、土壤等。社會經濟條件:與城市和工礦區的距離,市場需求,農業技術裝備,農民文化技術水平。9、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1)問題: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2)對策:①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種草。②科技興農,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業。④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3)九大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4)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方向的差別及原因。①“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地勢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交通發達,便于運輸,臨海,進出口方便,適于發展對外農業貿易;技術設備先進,信息來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②“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主要是因為西部自然條件在發展耕作業方面處于劣勢,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已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勢嚴峻,所以必須根據西部特點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1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科技強農之路,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依靠科技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步伐。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第三節工業1、工業生產包括開采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和再加工;工業對農業,建筑,交通,科學,交通都會產生重要影響。2、工業分類:重工業 以生產生產數據為主的工業 采礦、冶金、電力、機械、化學工業、核工業等。輕工業 以生產生活數據為主的工業 紡織、食品、皮革、造紙、鐘表、家用電器等。3、我國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區。①沿鐵路線: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許多工業基地。②沿河: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③沿海:集中了4個工業基地、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④形成了四大工業基地(自北向南):遼中南、京津唐、長江三角洲(滬寧杭)、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條件,主要工業部門和中心、地位)(1)遼中南工業基地: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2)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3)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4)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工業基地 遼中南地區 京津唐地區 滬寧杭地區 珠江三角洲工業中心 大連、沈陽、鞍山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廣州、深圳、珠海工業特色 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4、我國工業分布的基本格局:東部沿海地區工業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多;西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少,分布稀疏。5、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6、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被譽為中國的“硅谷”; 7、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中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遠高于中、西部地區8、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區。9、高新技術特點:科技人員比例大、研究開發費用高、產品更新換代快。10、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方向的差導:①沿海——科技園區型②沿邊——貿易導向型③內陸——國防軍工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