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案 教學目標一、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將兩者的主張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分析,培養時空觀和唯物史觀二、理解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的趨勢,認識中華法系的特點,培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意識三、列舉宋明清三朝的基層教化措施,理解我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特點,培養歷史解釋素養和學以致用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先秦的德治與法治、魏晉南北朝的律令儒家化、程朱理學教學難點:程朱理學 教學過程設計先秦的德治與法治早期國家德治:夏商君主及奴隸主可隨意殘害奴隸;西周建立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敬天保民法治:夏《禹刑》、商《湯刑》、西周《九刑》春秋戰國·儒法之爭核心觀點:儒家主張德治與人性善;法家主張法治與人性惡儒家代表人物①孔子主張統治者要為政以德、克己復禮、節用而愛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②孟子提倡仁政、民貴君輕、省刑罰、薄稅斂法家代表人物①商鞅主張獎勵耕戰、嚴刑峻法、保護新興地主階級權益②韓非主張君主不以禮儀而用法術勢駕馭群臣、賞罰分明、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儒法具體區別①歷史觀:儒家主張法先王(恢復周禮);法家主張法后王(主張變革)②政治觀:儒家主張分封制、恢復世卿世祿制、建立等級制度;法家主張郡縣制,建立君主專制、建立官僚體制③經濟觀:儒家提倡西周井田制;法家主張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④法律觀:儒家主張刑不上大夫;法家主張一斷于法、法不阿貴社會影響①儒家德治思想并不適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不利于富國強兵②法家法治思想有利于富國強兵、君主專制,為秦統一天下奠定理論基礎秦漢至隋唐的法律與教化法律制度秦朝:以法治國,編纂秦律兩漢:沿用秦律,制成《九章律》魏晉南北朝·律令儒家化:魏明帝在中央設置律博士,用儒家思想解釋律令唐朝:《唐律疏議》、律令格式、中華法典確立的標志社會教化秦朝:忽視倫理道德(2)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以經注律、倫理道德得到強化(3)魏晉南北朝:尊卑親疏(以此維護儒家三綱五常)(4)唐朝:重視國家禮治、唐玄宗頒布《大唐開元禮》、強化基層教化、重視家訓宋元明清的法律與教化法律制度兩宋:以唐律為籃本編纂《宋刑統》元朝:對唐宋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為籃本編纂《大明律》,實踐中重視例,開創律例合編體清朝:沿用《大明律》,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社會教化兩宋①程朱理學:南宋后期為正統思想,控制教育與科舉,并通過授徒與書院講書在社會廣泛傳播朱熹《家禮》《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行為規范②鄉約教化:儒學向基層滲透,《呂氏鄉約》成為儒學士人自發教化鄉里百姓的范本元朝:官方忽視倫理道德建設,民間基層鄉約教化明朝:明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的六諭,并引用《大明律》解釋,帶有強制性(4)清朝:鄉約宣講改為康熙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圣諭廣訓,鄉約最終與法律合流 板書設計一、先秦的德治與法治:春秋戰國·儒法之爭二、秦漢至隋唐的法律與教化:《秦律》、魏晉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議》、強化基層教化三、宋元明清的法律與教化:《大明律》、程朱理學、鄉約教化 課后反思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