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 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學歷案)【課題與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元朝的統治(1 課時)【課標要求】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遺址,了解我國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認識我國是世 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學習目標】1.通過本課學習了解我國農業的起源;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 時代的文化遺存及原始農耕生活。仰韶文化的特點;大汶口文化特點。(唯物史 觀 )2.通過出土文物圖片、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初步掌握史料實證的方法;(史 料實證)3.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狀況,通過兩者對比認識到中國南北原始 農耕文化的異同;認識祖先在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產生崇敬之 情,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認同和尊重。(時空觀念、家國情懷)【評價任務】1.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 2.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2) 3.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3)【學習過程】導入新課:這福畫指繪了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從事刀耕火種的農業活動場景。農業的出現 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祖先開始了定居生活。我國原始農業是怎樣起源 和發展的 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哪些對人類文明有更大意義的發明創造 這 一時期的歷史遺存又呈現出什么特點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篇章 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任務一:閱讀教材第9、10頁正文、識讀地圖和研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指向目標1)1、農業的起源:材料: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白虎通義》材料:相傳"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就是放火燒 山,"柱"實際上是挖洞點種的尖頭木棒--后來發展為木耒。這正是原始農業中兩 個相互連接的主要作業,不過被傳說人格化了。材料:宋人范成大在《勞畬耕 ·并序》中提到:"畬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 春初斫山。眾木盡蹶。至當種時,伺有雨候,則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糞,日雨 作。乘熱土下種,即苗盛倍收。無雨反是。山多硫確。地力薄則一再斫燒。始可 藝。春種麥、豆作餅餌以度夏。秋則粟熟矣。"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稻谷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進址 出土的炭化果校1.閱讀課本,研讀史料,識讀圖片,梳理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歷程。2.閱讀課本,說一說原始農業起源和發展產生的標志。第二篇章 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任務二:閱讀教材第11、12頁正文、識讀地圖和研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1)1. 材料:(1)閱讀教材,研讀圖片,完成下列表格: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距今時間發現地點生活流域生產工具房屋樣式農作物原始畜牧業原始手工業(2)思考半坡居民與河姆渡居民房屋樣式不同的原因 第三篇章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任務三:閱讀教材第12-14頁,結合考古圖片,分析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關特征。(指向目標3)1、仰韶文化材料: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 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 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1)閱讀課本,研讀史料,準確說出仰韶文化的發現地點、時間及農作物。2、大汶口文化成套陪葬陶器 成套陪葬玉器(2)閱讀課本,研讀史料,準確說出仰韶文化的發現地點、時間及農作物。【檢測與作業】1、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中國是農業大國, 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要了解中國原始農業發展狀況,最可靠的史料應 是 ( ) ( 檢 測 目 標 1 )A. 神話傳說 B. 甲骨卜辭 C. 遺跡遺存 D. 史書記載2、該遺址因為地處東南沿海,地下水位較高,保存了豐富的有機質遺存, 如干欄式建筑。在遺址下層,還普遍發現有稻類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 積層。據此判斷“該遺址”是( ) (檢測目標2)A. 元謀人遺址 B. 北京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3.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可以佐證半坡人掌握簡 單紡織、制衣技術的是( ) (檢測目標2)A. 石 鏟 B. 骨 耜 C. 骨針、骨錐、紡輪 D. 漁叉、漁鉤、漁網4、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 代。劃分這兩個時代的主要依據是( ) (檢測目標2)A. 房屋結構樣式 B. 農作物的種類 C. 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術 【學后反思】1.請嘗試繪制本節課重要知識的思維導圖。2.學完本課,你有哪些認識 你還有什么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