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于2022新課標下的教學·七年級上冊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科目 歷史 年級 七年級 課型 新授 授課人課題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課時 1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的第3課,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都發生變革的時代,因此本課在教材位置上上承第5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下啟第7課《百家爭鳴》,具有過渡作用。 本課分為戰國七雄、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三個子目,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的紛爭變化,各國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圖強,同時在這一時期的商業、手工業、農業等領域也有了新的發展,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先前學習了夏商周及春秋時期的相關知識,這為學生學習戰國時期奠定基礎。七年級學生歷史儲備不足,缺乏專注力,但是學習主動性強,可以通過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法得出答案,不過還需繼續提高其語言組織和表達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樹立唯物史觀,培養家國情懷。三、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學習目標: 1.知道戰國七雄爭霸的形勢,了解戰國七雄的大致分布。知道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的表現。(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2.通過史料探究,認識到商鞅變法是人類社會進步表現,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歷史解釋) 3.體會商鞅推行變法的決心和膽略,學習他不畏強權、勇于改革的精神;通過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了解,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培養民族認同感。(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點 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都江堰等基本史實。五、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商鞅變法,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勇敢。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板書法、多媒體教學法。七、學習方法 討論法、小組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材料研讀。八、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同學們,還記得在上一節課中,我們提到“戰國”一詞的由來是什么嗎? 【過渡】作者在該書“書錄”中說“萬乘之國七……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隨著頻繁的戰爭,當時的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回答】劉向的《戰國策》。 思考問題,走入本課學習。 復習春秋、戰國的名稱由來,自然而然導入本課戰國時期的內容。(二) 新課講授 壹·戰國七雄1.背景 出示戰國初期、春秋后期形勢圖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對比春秋前期與春秋后期,春秋后期與戰國初期的形勢圖,你能看出什么變化呢? 【回答】①諸侯國數量減少,統一趨勢愈發明顯。 ②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通過材料對比分析,得出戰國時期的變化,培養學生材料分析能力。2.戰國七雄 出示地圖,引導學生通過識別地圖說出“戰國七雄”。 出示方位,教授學生“戰國七雄”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在中間。 【提問】請大家結合課本和地圖,思考此時戰國的形勢是怎么樣的呢?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都出現了哪些典型戰役? 【回答】齊、楚、秦、燕、趙、魏、韓。 記憶口訣。 【回答】戰國時期,強大的諸侯已不再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而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七國都擁有強大的軍隊,相互之間展開戰爭,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郢之戰、長平之戰等。 識別地圖,培養時空觀念。 速記口訣,培養學習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3.著名戰役 依次出示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郢之戰、長平之戰的作戰地圖和文字材料,并且請四個學習小組分別整理好組內成員在課前已經查詢好的資料,小組代表在課件的提示下為大家介紹戰爭,尤其是作戰雙方、時間、地點以及使用的戰略戰術等。 對學生行為予以充分肯定,并總結關鍵信息:桂陵之戰中,圍魏救趙成為經典的戰例,千百年來不斷被人們研究,借鑒和傳頌。長平之戰 小組交流,選出小組代表上前,一邊指示課件一邊向師生介紹。 知道四場戰爭的基本史實。 小組交流,小組代表輪流發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組織語言和表述的能力。是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 出示材料,請學生合作探究:與春秋時期相比,戰國時期的戰爭有什么特點? 【過渡】如果你是諸侯國的統治者,面對如此頻繁的兼并戰爭,要怎樣才能保證自己不被別國消滅? 合作探究 【回答】戰爭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 合作探究概括戰國時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答特點類題型的能力。貳·商鞅變法1.背景 出示地圖和各國變法的文字材料,請同學思考當時的形勢是什么樣的? 【回答】改革是當時的大勢所趨,變法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 識別地圖,分析材料,高度概況。2.商鞅變法 圖示商鞅變法的背景,引導學生結合所學敘述商鞅變法的背景?變法的目的是什么? 出示商鞅圖片和文字材料,出示商鞅變法的措施,請同學合作探究措施的作用。 【提問】出示兩則史料和圖片,商鞅變法中最能體現變法性質的是哪一項內容?最能符合誰的利益? 【提問】所以這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改革? 出示三則史料,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思考并概括商鞅變法的作用。 【提問】據《史記》記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商鞅變法給我們哪些啟示?請大家討論回答。 【回答】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變法目的是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合作探究,填充表格。 【回答】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符合地主階級的利益。 【回答】這是一場封建性質的改革。 【回答】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踴躍討論,認識到商鞅變法的積極作用,得出商鞅變法是成功的結論。 史料研讀,并且通過教師引導的方式理解商鞅變法的性質、作用、結果和啟示,既營造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又能幫助學生一步步地找到答案。【歸納】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 【提問】同學們,“商鞅雖死,秦法未亡”,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問】因此,你們從中能得到哪些啟示呢? 知道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 【回答】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符合秦國國情;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堅決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商鞅取信于民,公正無私,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同舊勢力斗爭…… 【回答】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創新精神。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是發展的動力…… 有助于學生理解評價變革成功或失敗的標準。 通過先前學習商鞅變法一系列知識,有助于學生找到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和啟示。叁·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1.經濟發展的表現 出示圖片和表格,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找到戰國時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表現,將表格填寫完整。 找到戰國時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領域發展的表現,填好表格。 理解經濟要分為農業、商業、手工業等不同領域。2.水利興修——都江堰 出示視頻,請同學觀看視頻,結合課本36頁,指出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及其功能。 繼續出示都江堰圖片,引導學生識別地圖,找到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及其功能。 出示文字材料,請學生結合材料和課本內容概括都江堰的影響。 【回答】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岷江上修建都江堰。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分別是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魚嘴將泯江水分成內江和外江。內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飛沙堰指分水堤壩與寶瓶口之間長120米的滾水壩,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減少泥沙淤積(排沙)。寶瓶口是在內江下游人工鑿山開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網狀的渠道,灌溉農田。 【回答】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 通過觀看視頻,觀察地圖,概括都江堰的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三) 課堂小結 走過春秋時期,來到戰國時期,整個社會依舊處于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也是一個從分裂逐漸邁向統一的時代。此后,新制度逐步確立,新思想百家爭鳴,中國逐步踏上秦漢大一統王朝的歷史進程。 認真聽講,按照教師板書記好筆記。 對春秋時期整個時代特征予以總結,同時為接下來學習到內容作鋪墊。九、隨堂練習 5道單項選擇(詳見配套課件)十、板書設計十一、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