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復習提綱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第1課 古代埃及一、地理位置: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含義是尼羅河定期泛濫,兩岸留下肥沃淤泥,促進農業發展)。二、古代埃及國家的興亡:1.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出現小國;公元前3100年初步實現統一;2.法老_圖特摩斯三世_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地跨亞非兩大洲。3.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此后相繼被他國占領,文明中斷。三、古埃及的文明成就:金字塔(用途:古埃及國王的陵墓,是其權利的象征。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評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象征,反映古埃及經濟發展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結晶);太陽歷;象形文字;數學;醫學;獅身人面像;木乃伊。尼羅河刺激了古埃及科學文化的發展。四、法老的統治:(奴隸制君主專制)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兩河”: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2.發展歷程: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產生國家。公元前2400年,初步統一。3.成就: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陰歷;60進位制;《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二、古巴比倫王國:(奴隸制君主專制)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實行奴隸制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三、《漢謨拉比法典》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石柱上)2.內容:(1)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2)奴隸制度相當發達。(3)法典中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規定,說明商品經濟比較活躍。3.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4.影響:《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第3課 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位置: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流域。 2.早期文明:公元前23到前18世紀 哈拉巴、摩亨佐·達羅等.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3.鼎盛時期:孔雀王朝(雅利安人建立)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4.文明成就:A、佛教;B、阿拉伯數字;C、種姓制度二、森嚴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如國王、官吏等);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人);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特點:A.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B.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C.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影響:激化了社會矛盾,對后來印度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創立原因:種姓制度引起了社會矛盾。2.創立: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3.教義:“眾生平等”,“忍耐順從”4.傳播: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結論:①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體現了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特點,同時也具有統一性特點。(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與統一性)②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與眾不同,文明沒有斷續過,沒有被滅過國。③四大文明古國都實行君主專制制度,而古希臘的雅典實行民主制,主要原因是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海洋文明)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一、希臘城邦1.地理特點:環海、多山、多島嶼(影響:不利于希臘的統一;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2.文明歷程: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荷馬時代——城邦時期3.希臘城邦:公元前8世紀出現;突出特點:“小國寡民_”;代表:雅典和斯巴達(最大)二. 雅典的民主政治1.高峰: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2.雅典的民主制度:內容:①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使每個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②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功能。③建立津貼制度評價:1.積極性: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條件,使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礎。2.消極性(局限性):僅適用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判處有功將領死刑也體現了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消極影響);判處蘇格拉底死刑也是體現了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消極影響)。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的推動作用。雅典是一個在政治上實行民主制的國家,該制度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歷史結論:雅典民主制經過改革不斷完善。雅典政治家的改革推動了民主制的發展(或雅典民主制的確立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三、亞歷山大帝國1.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征,建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2.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消極:具有侵略性,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積極:A、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B、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C、建造了幾十座新城,成為后來新的經濟文化中心。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羅馬城邦1.發源: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羅馬城(母狼乳嬰的傳說)2.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3.政權組織機構:決策權---元老院;執政權--執政官;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實權掌握在元老院。)4.《十二銅表法》:評價: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意義:對當時: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地位:對后世: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5.擴張:公元前2世紀初,羅馬共和國成為地中海的霸主。6.斯巴達克起義:公元前73年,最終失敗。影響: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二.羅馬帝國1.公元前27年,建立者是屋大維,他首創了“_元首制_”。2.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地跨歐、亞、非三洲,_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3.衰落: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 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標志著:歐洲奴隸時代結束,封建制開始。第6課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一、文學和雕塑1.文學:希臘神話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馬史詩》意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有希臘的“百科全書”之稱。2.雕刻:宙斯像(地位: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二、建筑藝術1.希臘:主要體現在神廟。特點: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代表:雅典帕特農神廟。2.羅馬:特點:羅馬建筑吸收了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多使用石拱門、穹頂。代表: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萬神廟。結論:1.建筑體現政治制度。2.古代希臘、羅馬的建筑藝術對后世的建筑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三、哲學和法學1.古希臘哲學:德謨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論”。蘇格拉底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創立了邏輯學(“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2.法學:《十二銅表法》和萬民法、經濟法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四、公歷:凱撒命人編制“儒略歷”,是今天公歷的基礎。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一、基督教的興起1.興起: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創立者:耶穌。2.教義:宣揚耶穌就是“救世主”;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3.發展:4世紀末,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國教?;浇淘跉W洲的作用之一是保存了古代文化。二、法蘭克王國1.建立:481年,日耳曼人克洛維建立。2.鞏固措施:(1)宗教:皈依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2)經濟:把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3)軍事:對外擴張。※ 封建主及其附庸之間存在的關系:領主有責任保護附庸,附庸也有義務效忠領主。三:封君與封臣制度(或歐洲封建等級制度):(查理·馬特改革或采邑改革)1.時間:8世紀前期。2.內容:不再把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法蘭克王國的土地分封形式發生的變化:由無條件的土地分封(賞賜土地)到有條件的土地分封(賞賜土地)。3.影響:形成了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的封建等級制度。4.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層層分封,逐級保護和負責,但不能越級統領)5.封君與封臣權利義務關系:A、封臣:對封君忠誠,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B、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提供保護。※ 查理 馬特改革使西歐確立起封建等級制度。四、查理曼帝國1.800年的圣誕節,教皇為查理加冕,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說明教權高于王權)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2、統治措施:四處征伐;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貢獻“什一稅”。3、分裂:843年,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中古西歐文化特點:傳承了古希臘文化;有基督教文化的特征(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低俗文化)第8課 西歐莊園一.莊園經濟1.9世紀出現,11世紀遍布歐洲。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3.居民: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農民和無自由的農奴,自由民的土地受法律保護)。4.土地:自營地(領主所有,占莊園地的1/3---1/2,收入全歸領主所有)。份地(佃戶所有),佃戶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直領地”。公用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注意:莊園的耕地只有自營地和份地)5.莊園特點:自給自足。6.自由農民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二.莊園法庭:(說明莊園擁有司法權)1.工作人員: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2.時間: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 3.地點:不固定(三不固定:無固定人員;無固定地點;無固定時間)4.懲罰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5.審判依據: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6.作用:①維護莊園公共秩序,②維護了領主的利益,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第9課 中世紀的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巴黎、佛羅倫薩、倫敦等)1.興起原因: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農業技術提高、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加(生產力提高)2.爭取自治的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代表城市:法國瑯城)3.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也都是國王的支持者,這表明西歐中世紀部分自由城市實現了相對的自治。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城市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農奴進城,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獲得市民的身份。2.城市興起的影響:①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級逐漸形成,②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③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三、大學的興起1.原因:(1)11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2)城市的興起,適應了新興市民階層對文化知識的迫切需要。2.興起時間:12世紀,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3.大學自治: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司法特權指大學師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審判,而是按教會法規定由當地主教審理,或由大學法庭獨立審理?!俊Y論:基督教影響中世紀文化教育。(或中世紀基督教促進了歐洲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4.課程設置特點: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結論:中世紀西歐城市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或大學的興起)。1.世界古代商業貿易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或豐富了人們的生活。)2.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原因: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發展起來。3.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與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中古西歐城市有自由和自治權。4.中古西歐城市的地位:經濟中心。5.城市興起的作用:對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6.西歐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成長。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下來,并且進入一個“黃金時代”。一、查士丁尼及其法典1.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查士丁尼法典》 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撰而成 《羅馬民法大全》評價:進步性: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局限性:仍然承認奴隸制《法學匯纂》 由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匯編而成《法理概要》 用以指導學習法律文獻《新法典》 由查士丁尼執政時期的法令編輯而成2.目的:為了穩固帝國的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读_馬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在本質上的共同之處是:都是維護統治階級私有財產、統治秩序,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1.衰亡原因:固步自封逐漸落后;窮兵黷武使國庫空虛;財盡民窮無力抵擋外族入侵。2.滅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3.影響:它對東西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4.歷史地位: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5.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導致文明衰落。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拜占庭文化的特點:對東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第11課 古代日本一.6世紀前的日本1.1-2世紀,日本建立100多個小國。5世紀初,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2.管理形式:“部民”制。(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二.大化改新1.646年開始,孝德天皇年號大化,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2.特點: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并結合本國國情(效仿中國并依據本國國情進行改革)。3.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吏治理。經濟上,(1)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2)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分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3)統一賦稅。4.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加強了中央集權。5.啟示:要不斷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改革是國家興旺的動力。※結論:推動日本發展的重要手段是自身的改革。歷史認識:改革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三.武士和武士集團1.背景:(1)土地私有與兼并盛行(2)大莊園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3)中央權力削弱,社會局勢動蕩。2.誕生: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武士團)成員稱為“武士”(注意:西歐封建制度的紐帶是土地,日本封建制度的紐帶是血緣關系和主從制)3.幕府統治:12世紀晚期,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長達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4.幕府統治特點:(1)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2)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3)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4)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第12課 阿拉伯帝國從疆域上看亞歷山大帝國、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相同點:地跨歐、亞、非三洲。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1.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 教義:獨尊安拉。2.建國:穆罕默德于622年在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國家形成和統一的紐帶:宗教)從麥加出走麥地那——徙志。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3.統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1.結論:伊斯蘭教的創立有助于國家統一。(伊斯蘭教對統一阿拉伯國家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2.伊斯蘭教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伴隨著伊斯蘭教的創立和發展,阿拉伯半島完成了統一;或阿拉伯半島是伴隨著伊斯蘭教的創立而完成統一的。)二、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滅亡。※伊斯蘭教的產生和傳播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和統一;阿拉伯帝國擴張又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外傳)。三、阿拉伯文化1.哈里發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在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形成阿拉伯文化。2.數學:阿拉伯人改造和傳播了古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創造了代數學。3.醫學:《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醫學領域的經典。4.文學: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即《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5.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傳入歐洲。※1.阿拉伯文化特征:多民族性(多元性、多樣性)、學習與創新結合(兼收并蓄)、推陳出新。2.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是古印度人,改造和傳播者是阿拉伯人。3.阿拉伯人對不同文化成就融會貫通。第五單元 步入近代(歐洲的社會轉型)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注意:沒有政治)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西發展自此殊途)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1.農業: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租地農場出現,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刈庑问阶兓河蓜谝鄣刈庀蜇泿诺刈廪D變。租地農場的特點: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租地農場的出現,產生的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租地農場的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2.手工業:手工工場出現,工人和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3.影響: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1.農村:富裕農民、騎士、鄉紳不斷集中土地,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2.城市: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市民階層。商人巨賈的政治權利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歐洲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14—16世紀,興起于意大利)——“發現人的時代”‘人被發現的時代’1.原因:(1)根本原因:14世紀中葉,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2)直接原因: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3)有利條件:意大利較多的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4)印刷術的應用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技術成就,為傳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5)歐洲黑死病的爆發誘發了歐洲文藝復興的開展。2.核心思想:人文主義(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自由”“平等”反對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并不排斥宗教。3.實質: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4.意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推動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文藝復興運動與科學的關系: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文藝復興:5.代表人物及其成就:代表人物 國籍 稱謂 代表作但丁 意大利 文藝復興的先驅,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 《神曲》達 芬奇 意大利 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并稱“美術三杰” 《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亞 英國 《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思想解放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思想解放與科學革命相互促進(互相促進)“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這是恩格斯對但丁的稱贊)思想解放運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探尋新航路——“發現世界”(地理大發現或世界被發現的時代)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①經濟根源:商品經濟日益發達,資本主義萌芽,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②社會根源:《馬可·波羅行紀》的刺激,歐洲人渴望到東方“尋金”。③商業危機:奧斯曼帝國阻斷了東西方之間的傳統通商要道,歐洲人迫切需要通往東方的新商路。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天文、地理知識和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3.新航路開辟的經過:航海家 資助國家 時間 航行方向及路線 成就迪亞士 葡萄 牙 1487-1488年 向東,繞非洲南端到達好望角 發現好望角達·伽馬 1497-1498年 向東,繞非洲南端好望角到達印度 到達印度哥倫布 西班 牙 1492年 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 發現美洲麥哲倫 1519-1522 向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完成環球航行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對歐洲: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對世界: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3)對亞非美洲:西歐國家的殖民掠奪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和落后。第16課 早期的殖民掠奪(歐洲殖民者的大缺大得)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萌芽,需要開拓市場。一、早期殖民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1.葡萄牙:亞、非、拉美 方式:建立殖民據點與商站;進行劫掠式的貿易。2.西班牙:憑借強大的“無敵艦隊”,在美洲 方式:建立起殖民大帝國;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隸開采金銀礦和在種植園勞作。二、英國的殖民擴張:1.原因:(1)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手工業迅速發展,促使其開拓海外市場。(2)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2.殖民方式:①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建立大種植園。②販賣黑奴——三角貿易。3.“三角貿易”:含義: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英國是最大的奴隸販子。A.出程:歐洲→非洲(將歐洲的槍支、機械制品、火器、酒帶到非洲傾銷)B.中程:非洲→美洲(從非洲掠買黑奴賣到美洲種植園)C.歸程:美洲→歐洲(將美洲的金銀、工業原材料蔗糖煙草等帶回英國)。影響:A、對非洲: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加速了非洲的貧窮與落后;B、對歐洲: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C、對美洲:為美洲提供大量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經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英國早期殖民擴張的主要方式:成立特權貿易公司、建立殖民地、發動爭奪殖民地的戰爭、掠奪財富。※奴隸貿易:解決了美洲勞動力不足(短缺)問題。三角貿易中程體現了三角貿易的殘酷性和血腥性。三、荷、法、英殖民爭霸1.經過:①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②英國相繼打敗荷蘭(“海上馬車夫”)、法國,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為“日不落帝國”(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國家)2.評價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積極:①加速了物種、商品交流②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③歐洲先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消極: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殖民掠奪充滿了殘酷性和野蠻性。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直接原因:蘇格蘭人民起義。(1215年頒布《大憲章》,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則。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議會制度。議會由上下兩院構成,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平民代表組成,稅收權掌握在議會手中。)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經過:(1640年——1688年)1.開始標志: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要求限制王權。2.著名戰役:議會軍與王軍展開的戰役有:馬斯頓荒原戰役、納西比戰役。3.革命高峰:查理一世被處死。議會廢除君主制,宣布英國為資產階級共和國。4.克倫威爾專權統治:1653年議會尊克倫威爾為“護國主”,克倫威爾獨攬大權。5.克倫威爾死后,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恢復君主制,詹姆士二世恢復天主教和專制制度6.結束標志:1688年宮廷政變,廢黜詹姆士二世,迎威廉夫婦入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三、革命成果——《權利法案》的頒布1.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2.頒布目的: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防止出現獨裁專制。3.內容:①重申“議會定期召開,享有討論國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征稅權屬于議會、國民可以自由請愿等”權利;②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③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擔任英國國主,英國國王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4、意義:A、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形成君主立憲制。B、從此,分歧可以在議會中協商解決,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內戰。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1.對英國: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2.對世界: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特點:長期性、反復性、曲折性和不徹底性(妥協性)。※英國“制度創新”的標志是《權利法案》的頒布。※結論:用立法的形式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結論:《權利法案》的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英國革命后政治特點:國王統而不治。※英國革命后議會的權力高于王權。※17世紀末以來,英國的權力中心發生了轉移:國王——議會——內閣。第18課 美國的獨立一、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在北美建立13個殖民地)2.直接原因(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二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1.開始標志: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2.建軍:1775年,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決定組建大陸軍,華盛頓任總司令。3.建國: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意義:標志美國的誕生。《獨立宣言》的評價:①是第一個以國家的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綱領的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②局限性:宣言沒有宣布廢除奴隸制,天賦人權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4.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5.勝利:1781年,約克鎮之戰。 6.結束: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三、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雙重性)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四、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1.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2.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3.對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五、1787年美國憲法 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1787年、美國費城、華盛頓、制憲會議3.內容:A、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B、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C、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4.特點:聯邦共和制,三權分立,相互制衡。5.原則:分權與制衡的原則。6.意義(影響):(1)積極影響: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使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大大加強,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消極影響: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平等的政治權利?!?787年美國憲法體現的原則:三權分立、權力制衡的原則。※美國的總統、國會、最高法院三個權力部門的關系是:各司其職,相互制衡。※1787年美國憲法的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第19課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一、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思想基礎:啟蒙運動解放了思想,為法國大革命做了重要的理論準備。3.導火線: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A、18世紀、以法國為中心。 B、代表人物:伏爾泰(啟蒙運動的旗手,推崇英國的政治制度)、盧梭(最大限度的讓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孟德斯鳩(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C、共同思想(核心思想):自由、平等、民主(理性主義)D、性質: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17——18世紀),興起于英國,以法國為最典型。性質:是一場反對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第二次,第一次是文藝復興)思想核心:理性主義。代表性思想家: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旗手;盧梭:社會契約論;孟德斯鳩:提倡分權制衡的政治模式(三權分立學說、天賦人權學說)。影響: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二、法國大革命的過程——誕生了《馬賽曲》——法國國歌1.開始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2.頒布文件:1789年,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核心內容是人權與法治)3.制定憲法:1791年,制憲議會制定了憲法,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4.發展:1792年9月,廢除君主制,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5.高潮:雅各賓派上臺,打退了反法聯盟(英、俄、普、西、奧等組成),平息了國內叛亂,把法國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6.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革命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為什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法國大革命?規模大、范圍廣、影響深遠、革命徹底。※巴黎人民三次起義不斷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顯示了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三、拿破侖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1.拿破侖奪權:1799年拿破侖發動了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2.拿破侖稱帝: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5)3.拿破侖的內外政策:(1)對內政策:改善財政,發展經濟,大力發展工商業和農業;1804年頒布實施《拿破侖法典》(《民法典》)(特點: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意:近代歐洲各國資產階級法典的范本,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立法規范。)(2)對外戰爭: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并向外侵略。(評價:一方面對外戰爭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同時打擊歐洲封建勢力;另一方面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如何看待拿破侖進行的對外戰爭?一分為二,初期,具有正義性質的民族解放戰爭,后期變為軍事侵略性戰爭,所以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既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同時也損害了他國人民的利益。4.覆滅: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滅——滑鐵盧之戰。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簡表名稱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起止時間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根本原因 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法國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克倫威爾) 資產階級(華盛頓) 資產階級(羅伯斯庇爾)革命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導火線 蘇格蘭人民起義 波士頓傾茶事件 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結果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 美國獲得獨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制度 君主立憲制 聯邦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重要文件 《權利法案》 ①《獨立宣言》②1787年憲法 ①《人權宣言》②《法典》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即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共同意義 改變了本國的社會性質,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都推動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人權宣言》和《拿破侖法典》——用立法的形式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拿破侖鞏固法國大革命的兩種手段:立法、戰爭。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機器大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的過程;開始時間:18世紀60年代 行業:英國的棉紡織業。一、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的原因1.政治前提:英國較早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贫缺U鲜枪I化的必要前提。2.直接原因: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市場需求刺激了工業革命的爆發。※科技革命使工人階級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工人分化為白領工人和藍領工人。二、工業革命的進程1.開始標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膭羁萍紕撔?。2.動力革新:瓦特改進的蒸汽機(1785年)——第一次工業革命標志性成就。(蒸汽機的改進有什么作用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2.工廠開始集中。進入19世紀,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所代替,現代工廠制度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瓦特改良蒸汽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3.交通運輸革新: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火車)投入使用——鐵路時代到來,為人們出行提供了便捷交通工具,改善了人們的出行方式。4.完成標志:19世紀中期,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成為生產的主要方式,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5.工業革命的擴展:從18世紀后期起,法國、美國、德國等國也先后進行了工業革命。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制成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三、工業革命的影響積極:1.工業革命改變了生產方式,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英國的經濟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產生了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3.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消極影響:工業污染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四、工業革命的啟示:1.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科技,堅持“科技興國”戰略。2.科技是一柄雙刃劍,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亞當 斯密,英國經濟學家,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他認識到經濟發展需要自由的環境,政府不應該干涉經濟活動,經濟應該留給一只“看不見的手”來自動調節。第2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1)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越來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卻很差。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日益暴露。(2)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工人運動興起,隨著工人運動發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論的指導。(3)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強調: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二、《共產黨宣言》1.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在倫敦正式出版。2.內容:①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②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③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即共產黨,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3.歷史意義:《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的發展起來。三、第一國際1.成立:1864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工人代表聯合起來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史稱“第一國際”。2.目標:以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為目標進行經濟斗爭。四、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社會矛盾激化。2.開始: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武裝起義。3.建立政權的嘗試:1871年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嘗試。4.結果:1871年5月28日,資產階級反對政府勾結普軍聯合反撲,公社失敗。強調: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當時世界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還不具備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條件。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影響:①推動了各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立和發展;③極大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啟示:馬克思主義必須與本國國情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