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6)區域經濟發展——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和練習(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6)區域經濟發展——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和練習(解析版)

資源簡介

(16)區域經濟發展——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
【知識點匯總】
知識點一 區域農業發展的條件
知識點二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知識點三 大都市的輻射功能——以上海市為例
知識點四 區域工業化與城鎮化
知識點五 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知識清單】
知識點一 區域農業發展的條件
1.自然條件
條件 具體影響 典例
氣候 光照的強弱、晝夜溫差的大小直接影響農產品品質 新疆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質好
熱量條件決定了積溫和生長期,從而決定了農作物品種和耕作制度 新疆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質好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響土地利用狀況和生產能力、農業產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降水少且季節變化、年際化大,中低產田多,產量不穩定
地形 坡度影響土層厚度及水土保持狀況,從而決定利用類型和耕地面積大小 平原適合發展種植業,丘陵適合發展林牧業,山地適合發展林業
水源 河、湖及地下水的豐歉和穩定性決定農業產量 西北內陸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豐富,適宜發展綠洲農業
2.社會經濟條件
條件 具體影響 典例
工業基礎 工業生產為農業發展提供生產資料,影響農業生產效率 美國工業發展使其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交通 是農業生產物資和農產品流通的保障,促進了商品農業的發展 高品質農產品和時令性農產品的市場范圍擴大,上市及時
人口 人口密度決定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影響商品率 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商品率高
技術 生產技術影響產量、品質和競爭力 雜交水稻的產量和高品質
政策 農業生產方向的導向,影響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我國農業稅取消和農業補貼增大,提高了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
市場信息 供求關系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歐洲奶酪市場廣闊,奶酪產業規模大
知識點二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三大問題及對策
農業發展 問題 對策
黑土開發 生產潛力尚未充分發揮,表土流失較為嚴重,土壤肥力下降 ①實行“少耕深松、耕松結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強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機肥;③植樹造林,加強對坡面、溝壑的治理
林業發展 森林資源不斷減少,覆蓋率日益下降 ①以營林為主,合理采伐;②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生態環境
濕地保護 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濕地面積逐年減少,植物的生長環境和動物的棲息環境日益惡化 ①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天然濕地;②對已經圍墾的濕地逐步退耕;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復已經退化的濕地
2.東北商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發展方向 具體內容
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 根據各地的實際條件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業的比重,各產業要全面發展;重視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積極推進以農畜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建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改良不利于農業耕種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澇威脅的土地,改善灌溉條件,創造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依靠科技,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及林木的亂砍濫伐等現象,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
3.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根據區域的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條件,因地制宜。
運用農業科技,改善不利農業區位條件。
不利區位條件 常見措施
氣候 熱量 不足 溫室大棚、地膜覆蓋或發展農業科技,改良農作物品種(耐寒作物)
降水 時間分配不均 蓄水工程
空間分布不均 跨流域調水工程
旱澇災害頻繁 水利工程設施
光照 不均勻 植被的下端光照不足,通過地膜覆蓋反射太陽光
晝夜溫差 增大措施 地面鋪鵝卵石
減小措施 煙霧防霜凍;東南丘陵區冬季夜晚噴水,防低溫凍害
地形 起伏大 緩坡修梯田,陡坡不宜發展農業或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
灌溉水源 不足、不穩定 水利工程措施
土壤 酸 種植適宜農作物,如茶樹,或加石灰中和土壤
瘦 施肥,保持水土
堿 改善灌溉設施或種植耐鹽堿作物
干 地膜覆蓋
生物 農業病蟲害 生物措施:利用生物鏈工程措施,可在植物的生長期加塑料袋
我國主要農業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項目 典型地區 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方向
農耕區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過度注重耕作業,忽視了多種經營,從而使農耕區生態退化;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出現土壤污染、農產品質量下降等現象 走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之路;延長產業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工業,提高經濟效益;向生態化方向發展,建綠色農產品基地
牧區 內蒙古高原、青海牧區 過度放牧引起草場退化 保護草地、建人工草地,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畜牧產品進行深加工
林區 東北大、小興安嶺林區 只采不育、資源衰竭、生態環境惡化 采育結合,對林木產品進行深加工
知識點三 大都市的輻射功能——以上海市為例
1.上海市的地位
上海市是我國直轄市之一,是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區域發展的龍頭和區域協作的紐帶。
2.上海市對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輻射作用
(1)上海市對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具有強大的輻射功能。通過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和通信網絡,上海市與其他城市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資本流、信息流。
(2)上海市對長三角地區周邊城市的輻射作用越來越強。
(3)上海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強度受距離、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3)上海大都市的輻射功能
3.產業帶動功能
(1)以上海為核心,形成了汽車、造船、航空航天、電子、醫藥等龐大產業集群,不僅生產規模龐大,而且表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2)都市核心功能。
(3)交通運輸樞紐功能。
(4)金融服務功能
(5)科技研發創新功能
4.上海大都市“兩個扇面”對外影響示意圖
知識點四 區域工業化與城鎮化
1.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背景和條件
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推進過程中的兩個階段
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時間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優勢 勞動力資源豐富、低價低廉、政策優勢、僑鄉 工業實力大為增強
劣勢 工業基礎薄弱,礦產資源貧乏 政策優勢已不明顯,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逐漸喪失
背景 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尋找新的出路 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與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
主導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
在全國的地位 一些生產、生活消費品的工廠迅速成長為國內同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 廣東省的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穩居各省級行政區之首
存在問題 外商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吸引的外資額增長相對較慢;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 對外資的吸引力相對下降,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后勁明顯不足;支撐產業升級的動力正在減弱;城市建設相對落后;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3.區域工業化與城鎮化幾種典型模式的比較
模式 推動力 區位條件 特點 存在問題
珠江三角洲模式 對外開放,外資企業建立 毗鄰港澳,國家優惠政策 外向型經濟為主,城鎮化進程加快 遍地開花,城市間功能重復,協調性差
蘇南模式 大城市擴散,鄉鎮企業發展 經濟基礎好,城市密集度高,交通發達 生產要素的聚集,產品市場的獲得,依賴地域內部和國內市場,城市等級較合理 環境污染較嚴重,產業升級應加快
浙江溫州模式 小商品經營,個體私營企業發展 區位條件較差,雖在沿海地區,但遠離經濟中心,山區丘陵地帶交通閉塞 不貪大求洋,小企業做大做強,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中心城市發展快 企業經營分散,內部競爭大
東北模式 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重工業發展 森林、礦產資源豐富,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 隨著國家工業項目的布局,當地的鋼鐵、化工、建材、森林工業發展迅速,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 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產業結構單一
德宏模式 沿邊開放,邊境貿易迅速發展 毗鄰緬甸,國家政策優惠 加快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國家和大西南地區開辟新的產品市場和原料基地,成為云南乃至大西南對外開放的前沿 基礎設施落后,資金、技術貧乏,管理薄弱
4.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
工業化與城鎮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促進工業化。
知識點五 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1.我國主要經濟區的比較
經濟區 優勢 劣勢 優勢產業 發展引擎
長江三角洲 沿海、沿江交匯處工業基礎好交通發達,腹地廣;闊科技發達 能源、礦產資源短缺產業結構趨同缺核心技術 服務、金融、IT制造、石化、鋼鐵、輕紡 浦東開發區、上海自由貿易區
珠江三角洲 鄰近港澳,毗鄰東南亞著名僑鄉改革開放前沿,外向型經濟發達 能源、原材料短缺,用地緊張,生態環境問題嚴峻 IT制造、電子、輕工制造、農業、輕紡 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泛珠三角區域合作
環渤海經濟區 資源豐富,統一電網,交通便利,靠近山西能源基地,農業基礎好 水源緊張,環境污染 IT技術、信息產業、農業 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濱海新區
東北經濟區 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重工業基礎好 水源供應不足,設備落后,觀念滯后 重工業、制造 業、農業 東北振興戰略
2.長江經濟帶規劃
(1)總體概況
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
(2)存在問題
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區域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等。
(3)發展新格局
①一軸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
②兩翼南翼以滬瑞(云南瑞麗)運輸通道為依托,北翼以滬蓉運輸通道為依托。
③三極∶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④多點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4)產業轉型升級
①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整合升級、打造產業集群、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積極發展服務業等)。
②打造核心競爭優勢(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5)通道支撐、協同發展
①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以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支撐,推動各類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
②建立區域聯動合作機制,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和有序轉移,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6)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水環境保護和修復水生態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序利用長江岸線資源。
【知識演練】
20世紀60年代以前,巴黎城區面積105km2,1965年巴黎政府出臺規劃,在巴黎外圍近郊建了五座新城(衛星城),新城與巴黎市中心平均距離20~30km,建成區面積1.2萬平方千米,至此逐漸形成巴黎大都市區。按照工業疏散政策,各城市有明確的職能定位,引導市中心區工業和人口向外圍新城遷移,且城市之間劃定綠地、農田邊界。大都市區地鐵、公交、高速環線等組成換乘便捷的交通網絡。下列左圖示意1965年前巴黎城區形態,右圖示意1965年后大都市區形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依據材料分析巴黎對周邊衛星城的輻射功能主要體現在( )
①產業帶動功能
②都市核心功能
③交通運輸樞紐功能
④金融服務功能
⑤科技研發創新功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2.巴黎大都市圈城鎮空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B.解決中心城市環境污染問題
C.明確各城市的職能 D.避免中心城市衰落
下圖為珠江三角洲地區1980—2005年產業結構總產值增長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下列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從1980年到2005年的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很快,農業生產方式可能發生了很大變化
B.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且工業結構沒有多大變化
C.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約40%,且以金融業為主
D.1990年之前產業結構變化速度較慢,1990年后產業結構變化速度快
4.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區2000年以后發生的現象的是( )
A.該地區就業機會大增,吸引大量務工人員涌入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現了大量城鄉交錯分布的景觀
C.工業發展迅速,環境污染沒有得到治理
D.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仍然處于主導地位
5.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 )
A.城鎮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自成體系,產業發展方向要與港澳逐步趨同
B.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引進高技術人才,限制外來人口進入,控制人口規模
D.嚴格管理土地,提高土地價格,緩解土地、空間不足問題
東北平原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是中國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和內陸干旱區之間的過渡帶。東北平原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下圖示意東北平原地理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東北平原地區在溫度帶的劃分上主要屬于( )
A.暖溫帶 B.中溫帶 C.寒溫帶 D.寒帶
7.與嫩江相比,松花江水文特征的差異主要表現為( )
A.有春汛和夏汛 B.結冰期長 C.河流含沙量大 D.有凌汛期
8.東北平原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冬小麥 B.谷子和冬小麥 C.水稻和春小麥 D.甜菜和玉米
陜西省榆林市是我國能源化工“金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近年來,該市在探索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下圖示意其產業轉型優化升級路徑。據此回答下面小題。
9.榆林市的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主要得益于( )
A.資源稟賦優越 B.產業部門齊全 C.現代技術先進 D.配套設施完善
10.榆林市產業轉型優化升級的路徑可以概括為( )
A.夯實傳統部門,鞏固能源地位 B.突破封閉經濟,實現開放發展
C.培育多元產業,縱向延伸價值 D.重視現代服務,替代重化工業
11.隨著產業升級政策的推進,短期內榆林市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
①人口流失狀況加劇
②基礎設施利用率低
③政府稅收快速增長
④交通擁堵情況加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宜賓考察,在宜賓三江口長江公園(如圖)指出:“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下列對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理念與實踐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②加大投資,全面開發長江流域水能資源
③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
④加強中上游地區植樹造林與水土保持工作
⑤大力推廣淡水魚養殖,促進水產業發展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13.下列關于長江流域發展與建設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流域內的礦產和能源需要嚴格保護,不能開發利用
B.把全流域干流打造成黃金水道,全面提高航運能力
C.上游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比中下游沿江地區更加艱巨
D.注意協作開發,注重防洪、通航、發電的綜合利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按照工業疏散政策,各城市有明確的職能定位,引導市中心區工業和人口向外圍新城遷移,且城市之間劃定綠地、農田邊界。大都市區地鐵、公交、高速環線等組成換乘便捷的交通網絡”可知,巴黎對周邊衛星城的輻射功能主要體現在產業帶動功能和交通運輸功能,①③正確,②④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答案:A
解析:巴黎大都市圈城鎮空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明確各城市職能,避免惡性競爭,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A正確;解決中心城市環境污染問題,過于絕對,B錯誤;明確各城市的職能不是主要目的,C錯誤;避免中心城市衰落不是主要目的,D錯誤。故選A。
3.答案:A
解析:讀圖,從1980年到2005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很快,隨著技術進步、市場需求因素的變化,其農業生產方式可能發生了很大變化,A正確。20世紀90年代以前,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發展的主導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新技術產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B錯誤。讀圖可知,從1980年到2005年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約20%,C錯誤。1990年以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有較大的變化,D錯誤。故選A。
4.答案:B
解析: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新技術產業成為該地區的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提高,對勞動力數量的要求并不大,A錯誤。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區域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現了大量城鄉交錯分布的景觀,B正確。近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調整產業結構,采取措施積極治理環境污染,C錯誤。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主導產業,D錯誤。故選B。
5.答案:B
解析:城鎮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自成體系,產業發展方向與港澳逐步趨同,可導致城市重復建設,資金、資源嚴重浪費,A錯誤。可以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三角城市群,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B正確。限制外來人口進入,不利于經濟發展,C錯誤。提高土地價格以緩解土地、空間不足問題,不利于經濟發展,D錯誤。故選B。
6.答案:B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東北平原緯度相對較高,熱量條件較差,在溫帶劃分主要劃分為中溫帶,B正確,ACD錯誤,故選B
7.答案:D
解析:松花江由較低緯流向較高緯,容易出現凌汛現象,而嫩江由較高緯流較低緯,不會出現凌汛,D正確,兩條河流都有春汛和夏汛,A錯誤;緯度差別小,結冰期差異小,B錯誤;東北河流含沙量少,C錯誤,故選D。
8.答案:C
解析:東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主要種植春小麥和水稻,C正確,不適合種植冬小麥,AB錯誤,甜菜不是糧食作物,D錯誤,故選C。
9.答案:A
解析:礦產資源作為榆林市發展的基石,為榆林市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且圖中顯示的清潔能源發電、生物醫藥業等也是在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規劃的,A正確。長期以來,榆林市的發展以資源產業為主,產業部門并不齊全,現代技術也并不先進,B、C錯誤。由圖可知,轉型之后產業門類眾多,轉型之前以重化工業為主的資源產業的配套設施未必適用于新興產業,排除D。
10.答案:C
解析:榆林市不應再進一步強化傳統能源產業的地位,應該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降低對單一產業的依賴,A錯誤。原本的資源經濟也不是封閉的,而是將資源銷往國內外市場,B錯誤。由圖示信息可知,在其產業轉型優化升級路徑中,多種產業門類共同發展,同一產業下的產業鏈得以延長,C正確。榆林市資源條件好,并以工業發展為基礎,應在原來工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而不是替代原有產業,D錯誤。故選C。
11.答案:A
解析: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短期內傳統產業的失業人數增加,而新興產業尚未大量進駐,且傳統產業的失業人口短期內難以勝任新興產業的工作,可能導致人口快速外流,①正確。為改善投資環境,當地會先行建設大量道路、通信等設施,但由于人口外流等,初期基礎設施的利用率會較低,②正確。產業轉型升級初期,傳統資源型產業發展緊縮,短期內政府稅收減少,③錯誤。短期內,進行礦產運輸的車輛減少,交通擁堵情況可能會有所緩解,④錯誤。故選A。
12.答案:A
解析:依據課本知識,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長江流域建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①正確;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③正確;加強中上游地區植樹造林與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④符合題意;加大投資,全面開發長江流域水能資源有可能造成生態破壞問題,大力推廣淡水魚養殖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與“不搞大開發”發展理念不符,②⑤錯。綜合上述分析,①③④正確,故選A。
13.答案:D
解析:長江流域發展與建設“不搞大開發”不是絕對不開發,長江流域的資源和能源可以合理開發利用,而不是不能開發利用,A錯誤;把全流域干流打造成黃金水道不合理,比如河流上游,地勢落差大,經濟發展較落后,不適合打造成黃金水道,B錯誤;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城市眾多,水污染防治問題比上游地區更加突出,C錯誤;長江流域應該協作開發,加強防洪、通航、發電綜合利用,D正確。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令哈市| 博客| 美姑县| 禹州市| 芜湖县| 曲阜市| 五华县| 高州市| 灌阳县| 伊金霍洛旗| 道孚县| 淳化县| 海阳市| 龙山县| 镇雄县| 丰宁| 民丰县| 贵德县| 洛川县| 海南省| 广丰县| 岚皋县| 卢氏县| 万山特区| 精河县| 九龙县| 东台市| 巴中市| 四子王旗| 茶陵县| 昌吉市| 武宁县| 台中市| 台山市| 加查县| 陕西省| 桂阳县| 五原县| 顺平县| 高州市|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