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知識點匯總】知識點一 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知識點二 礦產資源與國家安全知識點三 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知識點四 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知識點五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知識點六 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安全知識點七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知識點八 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知識清單】知識點一 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1.概念(1)自然資源的概念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從自然環境中獲得并能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的物質和能量。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要成為自然資源需要:①能滿足某一時期人類社會的需求②人類具備相應的開發利用能力(2)自然資源的主要類型資源類型 含義氣候資源 指能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提供可開發利用的氣要素的物質、能量和現象的總體,包括太陽輻射、熱量、降水、空氣及其運動等生物資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動物與微生物組成的各種有生命現象的資源,包括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水資源 指可供人類直接利用、有一定數量并能不斷更新的淡水,包括淺層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氣水和河流水等土地資源 指在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可為人類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巖石、水文和氣候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礦產資源 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在當前和可預見將來的技術條件下,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和氣態的自然礦物能源資源 指自然界中能夠提供熱、光、動力和電能等各種形式的能量的物質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風、流水、潮汐、太陽能等海洋資源 指蘊藏在海洋中人類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礦物等2.自然資源的屬性自然資源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自然屬性表現在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社會屬性表現在人類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受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需求及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3.自然資源的特性(1)自然資源的數量特征①有限性②稀缺性(2)自然資源的質量特征①開發成本差異②用途差異(3)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①自然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表現為分布不均,但有規律可循可再生資源受水熱條件空間分異影響,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征礦產資源受地質演化歷史的制約,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區。②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的影響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差異,如自然資源高度集中的地區,可形成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自然資源組合較好的地區,常常得到優先開發,成為同時期人口集中分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使得不同地區間形成資源調配與貿易的需求,導致資源在空間上的流動,也促進了區域間的聯系和全球化進程。解決資源分布不均的措施自然資源跨區域流通途徑:一些資源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進行流動;有些自然資源可以通過產品貿易間接進行流動。4.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歷史階段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農業社會階段 充足穩定的自然資源保障是農業社會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高。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的顯著制約工業社會階段 自然資源狀況對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自然資源稟賦狀況,直接影響著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狀況、組合狀況、交通運輸的便利程度,影響資源性產業的布局。如石油工業城市、鋼鐵工業城市、有色金屬工業城市,均靠近礦產資源富集地區信息社會階段 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自然資源在地區發展中的作用相對下降,后天性資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等)的地位則迅速上升。產業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降低知識點二 礦產資源與國家安全1.礦產資源及其分類(1)礦產資源:經過地質成礦作用形成的,埋藏在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體。(1)分類①根據產出狀態可分為固態礦產、液態礦產和氣態礦產②依據特性及用途可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2.我國礦產資源現狀(1)我國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豐富,人均儲量不足。(2)我國礦產資源貧礦多、富礦少、共生礦多。(3)我國礦產資源區域分布廣泛,相對集中。3.礦產資源與國家安全(1)礦產資源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工業原料和農業生產資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礦產資源開發通過聯動效應,廣泛拉動相關部門,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顯著的經濟效益。(2)礦產資源是保障國防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為武器裝備制造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戰略性礦產資源供應情況,直接影響到國防體系的建設。我國將石油、天然氣、煤炭、稀土、晶質石墨等24種礦產列為戰略性礦產,作為宏觀資源調控和監督管理的重點對象。4.保障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的措施(1)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2)健全政策法規,加強對礦產資源管理(3)完善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體系①儲備稀土、煤等相對優勢的礦產②儲備銅、鋁、鐵等相對短缺的礦種推進資源供給國際化戰略改善礦區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5.石油供需與我國能源安全(1)我國能源安全戰略:以煤為主自給,以引進油、氣為重心。(2)我國石油供需關系變化發展歷程 供需特點20世紀上半葉 “中國貧油論”盛行,我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主要依賴進口20世紀60年代 由于大慶油田等大油田的開發,在1964年實現了石油基本自給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 成為自給有余的凈出口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一是我國石油需求快速增長,二是傳統的大油田經過長期開采,面臨戰略儲量減少、穩產難度增大等問題,新增探明儲量有限。生產量的增長明顯低于消費的增長,1993年再次成為原油凈進口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6.煤炭開發利用與我國能源安全(1)供需空間明顯錯位導致的運輸安全風險煤炭生產、消費所造成的環境問題煤炭開發利用所造成的各種環境問題,例如酸雨、霧霾、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嚴重制約我國煤炭的生產和消費,成為我國能源安全的重大隱患。因此,需要在保障能源安全與保護環境之間做出權衡。7.我國未來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1)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特點①能源消費總量將繼續增長,但增速降低②煤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將不斷降低,消費總量也將在率先達到峰值后持續下降。③核能、水電、太陽能和風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顯著提高④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將進一步增長,但受我國油氣儲量和生產能力限制,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國外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可能難以得到根本改善。(2)保障我國未來能源安全的措施①充分發揮常規能源的資源潛力,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能技術、提倡節約消費等途徑,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氣等③開辟多元、穩定的國際能源供應市場,確保能源運輸通道暢通;加強國家戰略能源儲備,提高應對國際能源市場沖擊的能力。知識點三 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1.我國耕地資源概況(1)概念:由自然土壤發育而形成,能夠種植農作物的土壤。(2)我國耕地資源豐富,類型齊全的特點①耕地資源絕對量大,人均不足②耕地資源整體質量欠佳③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水土資源配置欠佳④耕地后備資源數量小、質量差,開發利用難度大。2.我國糧食現狀(1)糧食的重要性:糧食是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資料,是維系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密切相關。(2)糧食生產現狀: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較好地解決了全國人民吃飯問題。②今年來,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居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仍能實現糧食產量穩步增長,保證了居民食物消費和經濟社會發展對糧食的基本需求。3.糧食安全及我國的糧食安全政策(1)糧食安全概念:保證人們能夠及時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糧食的生產、儲備、流通、進出口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危及糧食安全。(2)我國的糧食政策:我國國務院于1996年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明確闡述了我國“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一貫立場。(3)糧食安全面臨問題:主要是人均糧食占有量較少、糧食增產難度較大、糧食種植比較收益較低,糧食總體質量偏低。從中長期發展來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供需區域性矛盾突出、品種結構性矛盾加劇等問題。4.糧食生產安全的資源基礎糧食生產的影響因素:糧食總產量與耕地面積和單位耕地面積產量相關,不僅與耕地的數量和質量有關,還與區域的熱量、水分、光照等資源的時空配置相關。5.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1)基本途徑①擴大耕地數量②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調節措施①通過糧食的跨區調劑,解決糧食生產與消費空間配置不均衡問題②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場,是我國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③建立糧食儲備6.未來糧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2)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①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勉強平衡狀態②糧食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矛盾突出③受耕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產量繼續增長難度越來越大④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保護耕地的政策措施①守住耕地紅線②保護與改善耕地質量和可持續利用能力知識點四 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1.海洋空間資源開發(1)不同時期海洋空間資源開發的途徑海洋空間資源開發時期 主要開發途徑早期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 主要為海岸和近海的海鹽之利和舟楫之便,如利用灘涂為人類提供鹽田、耕地、水產養殖、旅游等多種服務現代海洋空間資源開發 現代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范圍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務于工業、農業、軍事、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2)海洋空間資源開發難度:海洋環境和生態條件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使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與利用具有技術難度大,資金投入大,風險大等特點。(3)海洋空間資源開發類型 分布 開發利用意義交通空間 海港碼頭、運輸船舶、海上航道等 緩解人地矛盾、開發海洋資源、擴展人類生存空間生產空間 資源開發、海水電站、人工島、填海造陸、海洋牧場等通信空間 海底電纜等儲藏空間 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洋傾廢場等娛樂空間 海洋公園、海濱浴場、海上運動區等2.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1)海洋空間概念:是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等海洋資源賦存的場所。(2)海洋空間資源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①擁有海洋空間,就擁有了對各種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權利②開發與利用海洋資源,可豐富資源類型,緩解陸地上資源緊缺的局面,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意義重大③海底可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資源提供儲藏場所。3.對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的影響(1)海洋國土:指在國家主權管轄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不僅包括一國的內水和領海,而且還包括該國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是內水、領海、毗鄰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總稱。(2)我國海洋國土資源:中國可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中國還擁有總長約為1.8萬千米的大陸岸線和總長約1.4萬千米的海島岸線,以及大大小小的海島11000多個。這些海域、海岸線和島嶼等一起構成了我國廣闊的海洋空間資源。(3)開發和利用海洋空間資源的意義是宣示海洋國土主權、體現和行使海洋權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可以提高國家對海洋國土的管控能力,對保障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確保海上通道安全、擴展戰略縱深、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4)海洋利益爭端與國家安全①海洋利益爭端與國家安全隨著各國對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擴大,相關國家之間產生海洋利益爭端的概率也相應增加,尤其是在爭議海域進行的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活動,可能會導致國家間的沖突和摩擦,進而影響相關各國的國家安全②解決途徑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相關法律的框架下,通過對話協商的方式和平處理海洋空間資源爭端,保障國家安全。知識點五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1.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1)碳循環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轉移和交換的過程。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中,二氧化碳是大氣中含碳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全球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2)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①導致熱浪、干旱、洪澇、臺風、暴雪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改變了水熱時空分布,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②引起冰川積雪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到沿海低洼地帶的安全③影響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安全,一些物種難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面臨滅絕危險。④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導致農作物減產,影響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旅游業。⑤威脅公眾的身體健康(3)國際減排合作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必須加強國際合作,采取全球性的行動才能實現。世界各國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即各國都有減少碳排放的責任,但承擔責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應有所區別。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率先減少碳排放,并通過技術轉讓、資金援助、市場開放等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2.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1)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碳排放①全球氣候變化:20世紀以來,全球正經歷以變暖為突出特征的氣候變化,全球氣溫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②全球氣候變化與碳排放全球變暖趨勢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密切相關大氣的溫室效應是決定地球平均氣溫的關鍵過程之一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陽能不會馬上散失掉,形成溫室效應,對地球起到保溫作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通過使用化石燃料和改變土地利用兩種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全球碳循環過程化石燃料的使用,將地質時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成重新釋放到大氣中;森林砍伐和焚燒、農田開墾等土地利用變化將陸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的二氧化碳等形式釋放到大氣中,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2)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①生存空間的喪失是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最為嚴重的影響②加劇資源危機或自然災害而影響國家安全③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而影響國家安全④受其他國家波及而間接影響國家安全(3)應對全球氣候變化①減緩措施主要包括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兩個方面。②適應措施以趨利避害為目標,根據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通過改變人類社會自身,降低全球變暖導致的不利影響或利用全球變暖帶來的發展機遇。③加強國際合作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公平原則”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各國采取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行動,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通過國際合作,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減排和適應氣候變化通過科學、經濟和外交等多個領域的國際合作,建立國際共同應對的機制。知識點六 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安全1.自然保護區的設立的依據和意義(1)自然保護區: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2)自然保護區設立的依據國務院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①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②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③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④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⑤經國務院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3)自然保護區的類型和級別類別 類型 舉例自然生態系統類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 荒漠生態系統類型 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 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 廣東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熱帶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包括紅樹林、鄰近灘涂、水面以及棲息于此的野生動物野生生物類 野生動物類型 野生植物類型 黑龍江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以丹頂鶴為主的珍貴水禽自然遺跡類 地質遺跡類型 古生物遺跡類型 河南南陽恐龍化石群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目前國內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種類最全的恐龍化石群(4)自然保護區設立的意義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應發揮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主要意義體現如下:①自然保護區保留一定的面積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為子孫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②自然保護區是生物物種的庇護所、貯備地,保存了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以及它們的遺傳基因和棲息地。③自然保護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和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④自然保護是理想的科學研究基地、宣傳教育場所和生態旅游的目的地⑤自然保護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優美的自然環境,可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類健康、靈感和創作的源泉。2.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安全(1)生態安全是指國家的生態環境處于不受或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具有整體性、不可逆性和戰略性。(2)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構筑生態安全空間格局的關鍵點,我國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功能相對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確保生態系統安全穩定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知識點七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1.污染物跨國轉移方式(1)污染物跨國傳輸:一個國家排放的污染物,可通過大氣環流、河流徑流等自然過程傳輸到其他國家。(2)廢棄物跨國轉移:一個國家通過正常貿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將在本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輸送到其他國家。(3)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有毒有害物質超標或含有尚未被認識的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從一個國家進入其他國家。2.污染物跨國轉移影響國家安全(1)對輸入國家的環境安全造成威脅(2)引發跨境環境污染物輸出國與輸入國之間的矛盾或外交爭端,對雙方的國家安全均造成影響。3.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措施(1)對通過自然過程產生影響的跨國污染源①要加強監測預警,通過國際合作機制促進污染物來源國的污染治理。②一旦發生跨國污染事件,要及時采取應急響應,控制影響范圍,消除危害③做好生態恢復、賠償損失等善后處理工作(2)對廢棄物跨國轉移、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類型的跨國污染問題①需要嚴格環境準入,從源頭上控制境外環境污染物的輸入。嚴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的產品和該污染固體廢棄物入境。②嚴格打擊走私和私自夾帶高污染固體廢棄物等行為。③對一些因國內經濟發展、就業、資源短缺等原因必須進口的有污染的廢棄物和產品,應加強無害化處理,積極發展國內替代已逐步減少進口。④對已經產生的跨國污染,要強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4.國家之間應對跨國安全問題污染物跨國轉移將環境安全風險轉嫁到其他國家,可能引發跨國環境安全問題。國家之間應對跨國環境安全問題有沖突與合作兩種方式。知識點八 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1.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現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保障。我國目前已經建立起由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環境標準和國際公約組成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涵蓋污染防治、自然資源保護、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防災減災和國際合作等多個門類,為依法治國、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環境保護的政策體系及措施【知識演練】鎂是生產鎂合金的主要原料,多蘊藏于白云石中。2002年,陜西省府谷縣鎂業開始起步,獨創了利用蘭炭產生的煤氣和熱源冶煉鎂技術,突破了傳統煉鎂耗電大的不足。2020年,府谷縣原鎂產量約為48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42%,被譽為“世界鎂都”。但2021年9月起,府谷縣40余家鎂廠通過停產、減產等方式整體壓減產量。下圖示意府谷縣鎂業產業鏈。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府谷縣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成為“世界鎂都”,主要得益于( )①原料豐富②技術改良③成本低廉④資金充足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2021年府谷縣整體壓減原鎂產量,主要目的是( )A.提高原鎂市場價格 B.降低鎂產品市場風險C.降低能耗,保護環境 D.維持產業鏈供應穩定2021年以來,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能源供需矛盾持續偏緊,在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下,我國一些地方持續出現“拉閘限電”現象。下表為美國能源信息署發布的2018~2021年全球石油供需情況(單位:萬桶/天)。讀表,完成下面小題。年份 2018 2019 2020 2021需求 10001 10114 9241 9746供給 10072 10067 9420 95873.2019~2020年世界石油供需變化的原因,說法正確的是( )A.受新冠肺炎影響 B.綠色能源的增長C.各國嚴控對化石能源的投資 D.全球“雙碳”目標實現的影響4.目前,受世界石油供需狀況影響較小的工業是( )A.乙烯 B.小排量汽車 C.合成樹脂 D.合成橡膠5.“雙碳”目標下“拉閘限電”引發的中國能源供給思考,正確的有( )①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優化能源結構②調整產業結構,構建以新能源為基礎的產業體系③提高研發能力,帶動產業創新④減少油氣勘探開采力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其主要的耕地資源是坡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60%。近半個世紀以來,坡耕地黑土層厚度下降了30~40厘米,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影響坡耕地黑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圖示意我國東北地區某黑土研究區不同沖刷強度下不同壟作方式產流時間(即受到沖刷后產生徑流的起始時間)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甲、乙、丙、丁四種壟作方式分別是( )A.橫坡壟作、斜坡壟作、順坡壟作、無壟作B.橫坡壟作、斜坡壟作、無壟作、順坡壟作C.順坡壟作、無壟作、斜坡壟作、橫坡壟作D.無壟作、順坡董作、斜坡壟作、橫坡壟作7.與甲壟作方式相比,丁壟作方式產流時間較短,則其( )①地表徑流較多②下滲較少③蒸發較多④降水較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8.據研究,當沖刷強度較大時橫坡壟作產沙量最大,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東北地區應( )A.將橫坡壟作改為順坡壟作 B.對坡耕地均實施無壟耕作C.將橫坡壟的壟臺進行加固 D.將坡耕地均改為林草地我國海岸線漫長,海域廣闊,水產養殖業產量居世界前列。但目前我國養殖產業以淺海養殖為主,發展深海養殖成為漁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措施,如圖為大型半潛式.智能化深海“漁場”養魚裝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與淺海養殖相比,深海養殖的海產品能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主要原因是深海養殖( )A.餌料來源豐富,水產品生長速度快 B.深海水質好,養殖水產品的品質好C.位于外海水域,鹽度高,水域廣闊 D.受風浪和洋流影響,水產品口感好10.為了減輕遠離陸地帶來的不利影響,深海養殖平臺設計時要考慮( )①降低平臺建造成本②提高自動運作水平③抵御海洋惡劣天氣④適應海底復雜地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某地年降水量約480毫米,僅有冷暖兩季,冷季平均氣溫約-10℃,暖季平均氣溫約10℃,植被以灌叢為主。灌叢在生長季表現為碳匯,在非生長季表現為碳源。下圖示意該地灌叢生長季月平均二氧化碳通量(正值表示生態系統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平均二氧化碳通量由光合固碳和呼吸作用共同決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該地光合固碳速率最快的月份是( )A.6月 B.7月 C.8月 D.9月12.影響灌叢生長季生態系統二氧化碳通量的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熱量 B.光照 C.水分 D.風速珙桐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其自然繁殖方式有種子繁殖和根蘗繁殖兩種方式。黑竹溝自然保護區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境內(103°E,29°N),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郁閉度和枯枝落葉覆蓋度都較大。研究發現,保護區內珙桐更新以根蘗繁殖為主。圖為黑竹溝自然保護區珙桐種群齡級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關于黑竹溝自然保護區珙桐種群說法正確的是( )A.I—V齡級的個體數隨著齡級的增大呈上升趨勢B.I齡級個體存活數少是由于植株抵抗力和競爭力弱C.小徑級與大徑級個體數較多,中間徑級比例較高D.IV齡級后個體存活數急劇下降是由于人類活動所致14.黑竹溝自然保護區內珙桐的種子繁殖力差,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土壤、光照 B.土壤、水分 C.熱量、水分 D.熱量、光照15.黑竹溝自然保護區內珙桐群落呈衰退趨勢,屬下降種群的主要原因是( )A.植株老齡化趨勢明顯 B.種群環境適應能力弱C.植株幼苗存活率低 D.人類活動干擾性大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圖中顯示,府谷縣從山西運入白云石礦(冶煉鎂的原料),因此當地成為“世界鎂都”不是得益于原料豐富,①不符合題意;材料信息表明,陜西省府谷縣獨創了利用蘭炭產生的煤氣和熱源冶煉鎂技術,突破了傳統煉鎂耗電大的不足,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生產成本,因此當地成為“世界鎂都”主要得益于技術改良和成本低廉,②、③符合題意;作為內陸縣地區,資金不是其突出優勢,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2.答案:C解析:近些年來,府谷縣鎂產量高、占全球產量比重大,由于鎂產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當地鎂產業也帶來了沉重的能源、環境壓力,為了降低能耗和保護環境,2021年府谷縣整體壓減原鎂產量,C符合題意;壓減原鎂產量,有可能提高原鎂市場價格、降低鎂產品市場風險,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壓減原鎂產量,有可能減少對下游產業的供應,不一定有利于維持產業鏈供應穩定,排除D。故選C。3.答案:A解析:據表可知,2019~2020世界石油需求明顯下降,最可能是受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A正確;2030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是我國提出的綠色發展目標,CD錯誤;根據2021年世界石油需求又開始增長可知綠色能源增長對2020年石油需求下降影響不大,B錯誤。故選A。4.答案:B解析:乙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都是石油化工的衍生品,受原料供應影響大,因此受世界石油供需狀況影響較大,ACD錯誤,小排量汽車油耗低,受石油供需狀況影響較小,B正確。故選B。5.答案:D解析: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構建以新能源為基礎的產業體系;提高研發能力,帶動產業創新都可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從而促進“雙碳”目標實現,①②③正確;天然氣為清潔能源,應提高其能源比重,且我國石油供給在一定時期內還將處于供不應求狀態,不應減弱勘查開采力度,④錯誤。綜上所述,ABC錯誤,D正確。故選D。6.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甲產流時間最長,說明應是橫坡壟阻擋水流,不易產生徑流;丁產流時間最短,說明丁應是順坡壟作,對水流起引導作用,易產生徑流。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7.答案:A解析:①項,由材料可知,產流時間較短,會使地表水更早地匯集成徑流。故①正確;②項,由材料可知,產流時間較短,地表徑流多,減少下滲。故②正確;③項,由材料可知,徑流時間較短,會使地表徑流增加,蒸發減少。故③錯誤;④項,產流時間長短不影響降水量。故④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應選擇①②,正確答案為A。8.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順坡壟作易產流,對地表侵蝕作用較強,地表水下滲少,不宜采用,A錯誤;無壟耕作對坡耕地起不到保持水土的作用,B錯誤;加固壟臺可以減少橫坡壟潰決情況的發生,減少侵蝕,C正確;東北黑土區坡耕地多,應因地制宜,不應全部改為林草地,D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故選C。9.答案: B解析:淺海陽光更充足,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更強,餌料更多,淺海水溫更高,生長速度快,A錯誤。深海水體量大,自凈能力強,水質優于淺海養殖,水產品品質好,經濟效益高,B正確。當前,近海海域空間并未得到完全利用,深海海域水域廣闊并沒優勢,C錯誤。淺海也受到風浪和洋流影響,D錯誤。故選B。10.答案: C解析:由于遠離陸地,受人類活動影響小,維護設備、人工投食等比較麻煩,設計時要考慮提高自動運作水平,設計成全自動智能化養殖設備,同時海上惡劣天氣較多,所以要具備抵御海洋惡劣天氣的能力,②③正確;深海養殖設備建造成本高;該平臺屬半潛式,無需考慮海底地形,①④錯誤。C正確,ABD錯誤。故選C。11.答案:B解析:不考慮分解作用的微量影響,凈生態系統二氧化碳通量=灌叢呼吸通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光合固碳速率可以用灌叢呼吸通量減去凈生態系統二氧化碳通量來衡量。7月灌叢呼吸通量最大,而凈生態系統二氧化碳通量為負值,且絕對值最大,說明7月灌叢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遠大于呼吸通量,光合固碳速率最快,效果最強,B正確。6月、8月、9月灌叢呼吸量均小于7月,凈生態系統二氧化碳通量為負值,絕對值也小于7月,說明光合固碳速率小于7月,A、C、D錯誤。故選B。12.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灌叢生長季生態系統二氧化碳通量逐漸由碳源變成碳匯,且隨著絕對值的增大碳匯效應增強,7月之后碳匯效應逐漸減弱,與北半球年氣溫變化一致,故總體與熱量條件有關。該地暖季平均氣溫僅10℃,熱量條件成為限制植被生長的主要因素,A正確。與光照、水分、風速關系不大,B、C、D錯誤,故選A。13.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Ⅰ—Ⅳ齡級的個體數隨著齡級的增大呈現上升趨勢,Ⅳ齡級以后數量迅速減少;小徑級與大徑級個體數較少,中間徑級占有較高比例,AC錯誤。Ⅰ齡級為珙桐幼苗,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偏弱,在種群中處于不利地位,而Ⅱ、Ⅲ、Ⅳ齡級存活數量多,表明經過篩選的珙桐幼苗,對環境具有較強抗性和競爭力,個體死亡率與損失度低,B正確。該珙桐種群位于自然保護區內,且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人類干擾小。Ⅳ齡級后,珙桐越來越接近生理死亡年齡,對光照、土壤、水分、空間等因素的競爭力減弱,導致死亡率和損失度急劇上升,D錯誤。故選B14.答案:A解析:珙桐種子萌發需要種子接觸土壤以及適宜的光照、熱量、水分條件,但林下草本層覆蓋度(地被物覆蓋度)較高,不利于珙桐種子到達土壤,并且林內郁閉度較高,林內光照弱,使得珙桐種子萌發率較低,A正確。黑竹溝自然保護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熱量、水分適宜珙桐繁殖生長,BCD錯誤。故選A。15.答案:C解析:在自然環境中,植物種子向幼苗過渡期間遇阻和幼苗存活率低下是植物瀕危最主要的原因。由材料可知,該珙桐群落Ⅰ齡級的幼苗數量少,說明其自然更新能力弱,為衰退型種群,且由此帶來老齡化跡象。珙桐群落呈衰退趨勢與種群環境適應能力、人類活動關系不大。G下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