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東片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情調研試卷1.(2023七上·蕭山期中)我們一直對“人從哪里來”充滿好奇,要探尋人類起源,最為可信的依據是( )A.考古發現 B.文獻記載 C.神話傳說 D.調查問卷【答案】A【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實反應歷史面貌的信息,如遺物遺跡等,是研究歷史最有力的證據。二手史料如回憶錄、后人的記載等,需要考據佐證,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史學研究的史實來對待,但是必須謹慎使用。考古發現的實物史料為第一手資料,最可信。因此A項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B、C、D項的內容為第二手資料。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歷史研究的證據。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照片、文物古跡和其它實物等;第二手史料是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詮釋。2.(2023七上·蕭山期中)下圖不同類型的工具,為距今的70~20萬年的北京人所制作。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石錘 尖狀器 刮削器A.打制 B.磨制 C.燒制 D.煉制【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打制,這是基于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類型的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打制石器出現的時間,打制石器是比較粗糙的石器,僅僅經過簡單的加工,是舊石器時代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磨制石器則在打制的基礎上再進行仔細加工,是新石器時代原始人使用的石器。3.(2023七上·蕭山期中)如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盡管他們相距遙遠、幾乎沒有交通,但它們有著極其相似的文化特征,這可以說明中華早期文明發展特點是( )A.起源最早 B.世界領先 C.獨一無二 D.多元一體【答案】D【知識點】中華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 A、材料只有我國的陶器,沒有與他國進行對比,不能說明中華文明起源最早,故A項錯誤;B、材料只有我國的陶器,沒有與他國進行對比,不能說明中華文明世界領先,故B項錯誤;C、材料只有我國的陶器,沒有與他國進行對比,不能說明中華文明獨一無二,故C項錯誤;D、由材料“盡管他們相距甚遠,幾乎沒有交通,但它們有著極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其中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這些區域文明通過交流、融合、升華,形成了“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4.(2023七上·蕭山期中)下圖人物中,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的是( )A.堯 B.黃帝C.舜 D.大禹【答案】D【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據所學知,禹是我國古代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因此說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的是禹。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大禹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禹的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禹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5.(2023七上·蕭山期中)1953 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對某地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約 80 多個藏粟的窖穴,窖穴里殘存了大量粟的化石,還發現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據此推測他們發掘的是 ( )A.元謀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A、元謀人生活的時期原始農業還沒有出現,A錯誤;B、山頂洞人時期原始農業還沒有出現,B錯誤;C、依據所學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半坡人還制造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用以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主更種植粟,C正確;D、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半坡人還制造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用以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6.(2023七上·蕭山期中)如圖反映了戰國中期以后,通過不斷兼并戰爭,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先后崛起情況,其中逐漸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 逐漸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是秦國。 在戰國中期以后,通過不斷的兼并戰爭,諸侯國的勢力此消彼長,最終秦國逐漸崛起并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圖中的①是秦國,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戰國中期以后,逐漸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是秦國。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增,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7.(2023七上·蕭山期中)在“百家爭鳴”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漸確立,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其中形成了如圖思想學派。對其歷史敘述正確的是( )A.成書于夏朝,主張“無為而治”B.成書于商朝,主張“以德治國”C.成書于春秋,主張“兼愛非攻”D.成書于戰國,主張“以法治國”【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圖中的書籍是《韓非子》,《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子》 是在韓非子逝世后,后人輯集而成的,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韓非(約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稱韓非子或韓子,戰國時期韓國人,為韓國公子,與李斯同學于荀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8.(2023七上·蕭山期中)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這種原則與下列哪家學派思想相一致。(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兵家【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A、 辨證論治與道家學派思想相一致。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與道家學派的思想相一致。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中提出了辯證法的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A正確;B、墨家強調的是兼愛非攻,B不符合題意;C、法家強調嚴格的法律和酷刑,C不符合題意;D、兵家強調的是戰爭上的戰術,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道家學派的思想。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種思想流派。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 反對爭斗。 最早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9.(2023七上·蕭山期中)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寫道;“對于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的原因,那就是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戰國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這種所謂生產力的進步應該是( )A.青銅業、手工業有所發展 B.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C.土地所有制發生根本變化 D.鐵農具、牛耕的出現并推廣【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提到的生產力的進步主要是鐵農具、牛耕的出現并推廣。 這一觀點得到了多個來源的支持和解釋。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顯著發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這種技術的進步直接導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戰國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確立,D正確,ABC三項不屬于生產力的進步。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春秋后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10.(2023七上·蕭山期中)如圖所示的水利工程(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當今僅存旅游價值C.使成都平原成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個四川地區水患【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圖片所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戰國時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使成都平原成為千里沃野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及學生的理解和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11.(2023七上·蕭山期中)有學者認為,僅憑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數以千計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讓人們相信,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是指(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頭宮殿【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王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總占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于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王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良渚王城是題干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準確識記良渚王城的相關知識,題干關鍵信息“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譽為“中華第一城”。12.(2023七上·蕭山期中)在《帝國終結》一書中,高度評價始皇帝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點是( )A.各自為政 此消彼長 B.中央集權 皇權至上C.層層分封 君主專制 D.郡國并行 權力制衡【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開創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各自為政,此消彼長”與此不符,A錯誤;B、依據題干所給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內容就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權于中央,中央集權于皇帝,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層層分封,等級分明”是西周分封制的特點,與題意不符,C錯誤;D、郡國制度是中央集權制度的一種表現,并不是最突出的特點,D錯誤;【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答本題需抓住題干所給的關鍵信息“‘始皇帝’為‘新制度的第一人’”,并正確掌握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13.(2023七上·蕭山期中)李伊是秦朝的一名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得對一些違法亂紀的官員進行暗訪調查。他的職位應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刺史【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 李伊的職位是御史大夫。 在秦朝,御史大夫是中央政府中的一個重要職位,主要負責監察百官,包括對違法亂紀的官員進行暗訪調查。這一職位的設置體現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下對官員監督的重視,確保政府高效運作和法律的實施,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秦始皇設立的政治制度。秦朝時期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和御史大夫(監察)統領。14.(2023七上·蕭山期中)某同學閱讀的歷史資料中有“楚漢之爭”“約法三章”“垓下之戰”等關鍵詞,下列歷史人物與這些詞相關的是( )A.秦始皇 李斯 B.趙高 秦二世C.陳勝 吳廣 D.項羽 劉邦【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楚漢之爭是劉邦和項羽的爭奪戰, 約法三章是劉邦的歷史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劉邦攻入咸陽,進入秦朝首都之后。當時,劉邦與民眾約定,新法的規則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和盜賊根據其罪行接受相應的懲罰。這一舉措迅速贏得了民心,為劉邦贏得了廣泛的支持和擁護,也為他后續建立漢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這幾個成語相關的歷史人物是劉邦和項羽,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的西楚敗亡,劉邦建漢朝而告終。15.(2023七上·蕭山期中)西漢初期,國力較弱,百廢俱興。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穩定社會局勢,統治者采取了( )A.約法三章政策 B.君主專制政策C.休養生息政策 D.尊王攘夷政策【答案】C【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訓,主張清靜無為,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休養生息政策是由漢高祖 劉邦提出的。 這一政策旨在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特別是在西漢建立初期,社會十分貧困的背景下,劉邦通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16.(2023七上·蕭山期中)閱讀材料:文物和遺跡是形象的歷史。材料一 下列是入選 “郵票—國博專列”的部分文物。材料二圖3(1)圖1文物的名稱是什么?圖2中文物上刻的文字稱之為什么文字?請從其地位或重要性角度分別闡述他們入選的理由。(2)圖3所示建筑樣式的名稱是什么?聯系所學,指出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是什么?【答案】(1)司母戊鼎 甲骨文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甲骨文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中國早期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2)干欄式建筑 農作物種植 家畜飼養的出現 聚落 磨制石器的發展【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夏、商、西周的興亡;中華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1)根據圖1的照片可知,鑄造時間為商王武丁時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圖2當中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由王室所鑄的青銅器,這件文物不僅是商朝青銅器制作的巔峰之作,而且因其巨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視為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2)圖3代表的是干欄式建筑,這種建筑以竹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筑,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是農作物的種植、家畜飼養、聚落和磨制工具的發展。【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和商周時期的文化。甲骨文主要發掘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商代晚期著名遺存,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現最早文字記載工具,是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西周時期是青銅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這時候華夏大地上到處都是青銅器遺存,而且青銅器上不少都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記載。17.(2023七上·蕭山期中)閱讀材料:改革推動社會進步。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及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漢書 食貨志》材料二圖1 圖2(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據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2)寫出材料一事件的歷史作用。(3)材料二圖1反映了秦朝開創了哪一政治制度?請說出圖2中的統一措施。【答案】(1)商鞅變法 廢除井田制;鼓勵耕織;獎勵軍功(2)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以后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統一文字【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及耕戰之賞 ”可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內容如下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封建經濟;統一度量衡;推行縣制。(2)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圖1反映了秦始皇開設的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自稱皇帝,設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負責不同的部門,在地方上設立郡縣制。圖2展示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每個國家的文字都是不一樣的,秦始皇滅六國之后,統一文字為小篆。【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和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皇帝制 :皇權至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地方郡縣制 ,將全國劃分為多個郡,郡下設縣,地方官由皇帝選拔,官位不世襲,直屬中央。 1 / 1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東片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情調研試卷1.(2023七上·蕭山期中)我們一直對“人從哪里來”充滿好奇,要探尋人類起源,最為可信的依據是( )A.考古發現 B.文獻記載 C.神話傳說 D.調查問卷2.(2023七上·蕭山期中)下圖不同類型的工具,為距今的70~20萬年的北京人所制作。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石錘 尖狀器 刮削器A.打制 B.磨制 C.燒制 D.煉制3.(2023七上·蕭山期中)如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盡管他們相距遙遠、幾乎沒有交通,但它們有著極其相似的文化特征,這可以說明中華早期文明發展特點是( )A.起源最早 B.世界領先 C.獨一無二 D.多元一體4.(2023七上·蕭山期中)下圖人物中,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的是( )A.堯 B.黃帝C.舜 D.大禹5.(2023七上·蕭山期中)1953 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對某地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約 80 多個藏粟的窖穴,窖穴里殘存了大量粟的化石,還發現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據此推測他們發掘的是 ( )A.元謀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6.(2023七上·蕭山期中)如圖反映了戰國中期以后,通過不斷兼并戰爭,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先后崛起情況,其中逐漸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是( )A.① B.② C.③ D.④7.(2023七上·蕭山期中)在“百家爭鳴”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漸確立,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其中形成了如圖思想學派。對其歷史敘述正確的是( )A.成書于夏朝,主張“無為而治”B.成書于商朝,主張“以德治國”C.成書于春秋,主張“兼愛非攻”D.成書于戰國,主張“以法治國”8.(2023七上·蕭山期中)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這種原則與下列哪家學派思想相一致。(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兵家9.(2023七上·蕭山期中)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寫道;“對于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的原因,那就是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戰國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這種所謂生產力的進步應該是( )A.青銅業、手工業有所發展 B.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C.土地所有制發生根本變化 D.鐵農具、牛耕的出現并推廣10.(2023七上·蕭山期中)如圖所示的水利工程(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當今僅存旅游價值C.使成都平原成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個四川地區水患11.(2023七上·蕭山期中)有學者認為,僅憑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數以千計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讓人們相信,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是指(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頭宮殿12.(2023七上·蕭山期中)在《帝國終結》一書中,高度評價始皇帝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點是( )A.各自為政 此消彼長 B.中央集權 皇權至上C.層層分封 君主專制 D.郡國并行 權力制衡13.(2023七上·蕭山期中)李伊是秦朝的一名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得對一些違法亂紀的官員進行暗訪調查。他的職位應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刺史14.(2023七上·蕭山期中)某同學閱讀的歷史資料中有“楚漢之爭”“約法三章”“垓下之戰”等關鍵詞,下列歷史人物與這些詞相關的是( )A.秦始皇 李斯 B.趙高 秦二世C.陳勝 吳廣 D.項羽 劉邦15.(2023七上·蕭山期中)西漢初期,國力較弱,百廢俱興。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穩定社會局勢,統治者采取了( )A.約法三章政策 B.君主專制政策C.休養生息政策 D.尊王攘夷政策16.(2023七上·蕭山期中)閱讀材料:文物和遺跡是形象的歷史。材料一 下列是入選 “郵票—國博專列”的部分文物。材料二圖3(1)圖1文物的名稱是什么?圖2中文物上刻的文字稱之為什么文字?請從其地位或重要性角度分別闡述他們入選的理由。(2)圖3所示建筑樣式的名稱是什么?聯系所學,指出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是什么?17.(2023七上·蕭山期中)閱讀材料:改革推動社會進步。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及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漢書 食貨志》材料二圖1 圖2(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據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2)寫出材料一事件的歷史作用。(3)材料二圖1反映了秦朝開創了哪一政治制度?請說出圖2中的統一措施。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實反應歷史面貌的信息,如遺物遺跡等,是研究歷史最有力的證據。二手史料如回憶錄、后人的記載等,需要考據佐證,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史學研究的史實來對待,但是必須謹慎使用。考古發現的實物史料為第一手資料,最可信。因此A項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B、C、D項的內容為第二手資料。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歷史研究的證據。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檔案、信函、日記、回憶錄、照片、文物古跡和其它實物等;第二手史料是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詮釋。2.【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打制,這是基于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類型的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打制石器出現的時間,打制石器是比較粗糙的石器,僅僅經過簡單的加工,是舊石器時代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磨制石器則在打制的基礎上再進行仔細加工,是新石器時代原始人使用的石器。3.【答案】D【知識點】中華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 A、材料只有我國的陶器,沒有與他國進行對比,不能說明中華文明起源最早,故A項錯誤;B、材料只有我國的陶器,沒有與他國進行對比,不能說明中華文明世界領先,故B項錯誤;C、材料只有我國的陶器,沒有與他國進行對比,不能說明中華文明獨一無二,故C項錯誤;D、由材料“盡管他們相距甚遠,幾乎沒有交通,但它們有著極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其中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這些區域文明通過交流、融合、升華,形成了“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4.【答案】D【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據所學知,禹是我國古代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因此說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的是禹。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大禹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禹的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禹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5.【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A、元謀人生活的時期原始農業還沒有出現,A錯誤;B、山頂洞人時期原始農業還沒有出現,B錯誤;C、依據所學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半坡人還制造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用以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主更種植粟,C正確;D、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半坡人還制造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用以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6.【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 逐漸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是秦國。 在戰國中期以后,通過不斷的兼并戰爭,諸侯國的勢力此消彼長,最終秦國逐漸崛起并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圖中的①是秦國,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戰國中期以后,逐漸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是秦國。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增,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7.【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圖中的書籍是《韓非子》,《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子》 是在韓非子逝世后,后人輯集而成的,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韓非(約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稱韓非子或韓子,戰國時期韓國人,為韓國公子,與李斯同學于荀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8.【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A、 辨證論治與道家學派思想相一致。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與道家學派的思想相一致。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中提出了辯證法的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A正確;B、墨家強調的是兼愛非攻,B不符合題意;C、法家強調嚴格的法律和酷刑,C不符合題意;D、兵家強調的是戰爭上的戰術,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道家學派的思想。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種思想流派。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 反對爭斗。 最早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9.【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提到的生產力的進步主要是鐵農具、牛耕的出現并推廣。 這一觀點得到了多個來源的支持和解釋。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顯著發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這種技術的進步直接導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戰國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確立,D正確,ABC三項不屬于生產力的進步。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春秋后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10.【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圖片所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戰國時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使成都平原成為千里沃野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及學生的理解和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11.【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王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總占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于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王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良渚王城是題干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準確識記良渚王城的相關知識,題干關鍵信息“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譽為“中華第一城”。12.【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開創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各自為政,此消彼長”與此不符,A錯誤;B、依據題干所給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內容就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權于中央,中央集權于皇帝,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層層分封,等級分明”是西周分封制的特點,與題意不符,C錯誤;D、郡國制度是中央集權制度的一種表現,并不是最突出的特點,D錯誤;【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答本題需抓住題干所給的關鍵信息“‘始皇帝’為‘新制度的第一人’”,并正確掌握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13.【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 李伊的職位是御史大夫。 在秦朝,御史大夫是中央政府中的一個重要職位,主要負責監察百官,包括對違法亂紀的官員進行暗訪調查。這一職位的設置體現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下對官員監督的重視,確保政府高效運作和法律的實施,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秦始皇設立的政治制度。秦朝時期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和御史大夫(監察)統領。14.【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楚漢之爭是劉邦和項羽的爭奪戰, 約法三章是劉邦的歷史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劉邦攻入咸陽,進入秦朝首都之后。當時,劉邦與民眾約定,新法的規則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和盜賊根據其罪行接受相應的懲罰。這一舉措迅速贏得了民心,為劉邦贏得了廣泛的支持和擁護,也為他后續建立漢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這幾個成語相關的歷史人物是劉邦和項羽,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的西楚敗亡,劉邦建漢朝而告終。15.【答案】C【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訓,主張清靜無為,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休養生息政策是由漢高祖 劉邦提出的。 這一政策旨在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特別是在西漢建立初期,社會十分貧困的背景下,劉邦通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16.【答案】(1)司母戊鼎 甲骨文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甲骨文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中國早期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2)干欄式建筑 農作物種植 家畜飼養的出現 聚落 磨制石器的發展【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夏、商、西周的興亡;中華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1)根據圖1的照片可知,鑄造時間為商王武丁時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圖2當中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由王室所鑄的青銅器,這件文物不僅是商朝青銅器制作的巔峰之作,而且因其巨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視為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2)圖3代表的是干欄式建筑,這種建筑以竹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筑,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是農作物的種植、家畜飼養、聚落和磨制工具的發展。【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和商周時期的文化。甲骨文主要發掘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商代晚期著名遺存,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現最早文字記載工具,是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西周時期是青銅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這時候華夏大地上到處都是青銅器遺存,而且青銅器上不少都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記載。17.【答案】(1)商鞅變法 廢除井田制;鼓勵耕織;獎勵軍功(2)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以后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統一文字【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及耕戰之賞 ”可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內容如下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封建經濟;統一度量衡;推行縣制。(2)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圖1反映了秦始皇開設的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自稱皇帝,設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負責不同的部門,在地方上設立郡縣制。圖2展示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每個國家的文字都是不一樣的,秦始皇滅六國之后,統一文字為小篆。【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和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皇帝制 :皇權至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地方郡縣制 ,將全國劃分為多個郡,郡下設縣,地方官由皇帝選拔,官位不世襲,直屬中央。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東片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情調研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東片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情調研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