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等八區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學業水平監測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等八區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學業水平監測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等八區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學業水平監測試卷
(2024七上·淳安期末)電子導航是當今很多人出行的主要選擇,小明和同伴利用手機在陌生城市導航。讀圖完成問題。
1.圖中箭頭顯示他們此時的前進方向是(  )
A.自南向北 B.自西南向東北
C.自東向西 D.自東南向西北
2.當導航地圖顯示的實際范圍變大,此時,地圖比例尺的變化是(  )
A.變小 B.變大 C.不變 D.不確定
3.(2024七上·淳安期末)宋代詩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寫到:“……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市場上陳列著珠玉珍寶),戶盈羅綺(家家戶戶都存滿綾羅綢緞),競豪奢。”文中表現的聚落類型及判斷理由分別是(  )
A.城市,這里有橋梁 B.城市,這里以商業活動為主
C.鄉村,這里人口多 D.鄉村,這里以絲綢生產為主
(2024七上·淳安期末)灣區經濟是一種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亮點。讀“世界四大灣區分布圖”,完成問題。
4.四大灣區位置的共同特點是位于(  )
A.東半球 B.熱帶 C.中緯度 D.北半球
5.下列灣區與其瀕臨大洋匹配正確的是(  )
A.粵港澳大灣區—印度洋 B.東京灣區—太平洋
C.舊金山灣區—大西洋 D.紐約灣區—北冰洋
(2024七上·淳安期末)右圖是中國海軍從海南三亞航行到亞 丁灣海域路線,讀圖回答問題。
6.圖中A處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必經之地是(  )
A.臺灣海峽 B.馬六甲海峽 C.白令海峽 D.蘇伊士運河
7.圖中B地氣候類型應該是(  )
A.A B.B C.C D.D
8.(2024七上·淳安期末)合掌屋是日本中部名古屋白川鄉農村傳統民居的一種建筑方式,屋頂多以稻草蘆葦覆蓋,呈人字型,如同雙手合十一般,因此得名。村落四面環山,水田縱橫,冬季多雪。該建筑的優點表現在(  )
①節約木材
②減少冰雪積壓
③就地取材
④節省勞力資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4七上·淳安期末)右側表格是小軍整理的世界之最地理學習筆記(部分),其中①②處應該是(  )
最大的大洲 亞洲
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①
面積最大的咸水湖 里海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②
A.① 俄羅斯 ②英語 B.① 美國 ②漢語
C.① 俄羅斯 ②漢語 D.① 美國 ②英語
10.(2024七上·淳安期末)符合“北半球,發達國家,以白色人種為主”三個條件的一組國家是(  )
A.德國,法國 B.南非,意大利
C.日本,英國 D.美國,澳大利亞
11.(2024七上·淳安期末)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頭蓋骨化石、直立人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灰燼、燒石和燒骨等。據此推測正確的有(  )
①當時處于舊石器時代 ②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火
③當時人們已定居生活 ④當時人們已有了審美觀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2024七上·淳安期末)著名學者費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在這一匯集和逐步融合的過程中,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①炎帝
②黃帝
③蚩尤
④大禹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3.(2024七上·淳安期末)文物是了解歷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歷史的是(  )
A.河姆渡豬紋陶
B.良渚玉棕
C.二里頭遺址的銅鼎
D.司母茂鼎
14.(2024七上·淳安期末)胡適說:“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將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選項中突出體現孔子“將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思想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無類 C.溫故知新 D.學思結合
15.(2024七上·淳安期末)歷史地圖以簡明的地圖語言再現歷史,表 示人類歷史活動特定的空間和進程,幫助人們直觀地了解所學史事。右圖反映了(  )
A.西周分封 B.春秋爭霸 C.戰國形勢 D.百家爭鳴
16.(2024七上·淳安期末)“他生當大變革的時代,又遇著信任專一的孝公,使他能夠放手做去,收到了莫大的功名……秦王政后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由于他變法的后果。”郭沫若評價的歷史人物是(  )
A.管仲 B.商鞅 C.蒙恬 D.衛青
17.(2024七上·淳安期末)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經常引經據典,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的東方智慧。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他講道:“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這一觀點出自于(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8.(2024七上·淳安期末)“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都江堰被國內學者描寫為“比長城更偉大的工程”,也被全球水利專家一致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巧妙利用地形與水勢,實現筑壩蓄水;
②自動調節水量、自動分流、自動排沙;
③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變為沃野,成為“天府之國”;
④至今仍在發揮防洪、灌溉、發電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2024七上·淳安期末)大事年表是歷史學習的工具,編制年表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小華同學編寫了下列中國古代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處應該填寫(  )
時間 事件
距今約170萬年 元謀人
約公元前2070年 ①
公元前771年 西周滅亡
② 秦滅六國
A.①夏朝建立 ②公元前221年 B.①商湯滅夏 ②公元221年
C.①西周開始 ②公元前221年 D.①武王伐紂 ② 公元221年
20.(2024七上·淳安期末)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政權維護自身生存的基本手段。秦始皇在中央專門設置的具有廉政監察作用的官職是(  )
A.丞相 B.剌史 C.御史大夫 D.太尉
21.(2024七上·淳安期末)傳統觀點多認為秦亡于“酷刑”、“暴政”。后來有學者認為秦亡于吏治敗壞;也有學者認為秦亡于過急、過廣地推行郡縣制。據此可知,關于秦朝滅亡原因的認識(  )
A.傳統觀點已經深入人心更正確
B.后來觀點標新立異更加合理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漸趨全面 D.觀點太多莫衷一是毫無價值
22.(2024七上·淳安期末)某部熱播歷史劇的開篇序幕中說:“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他”最可能是(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漢武帝 D.康熙帝
23.(2024七上·淳安期末)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材料說明“這條道路”(  )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聯系 B.促進了東西方貿易文化的交流
C.溝通了中國與歐洲的直接往來 D.鞏固了西漢政府對西域的管理
24.(2024七上·淳安期末)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展現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其中第三期播出一部書寫黃帝以來中國“三千年的英雄群像”。這部典籍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論語》 C.《孟子》 D.《史記》
25.(2024七上·淳安期末)中國傳統醫學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名家輩出。下表中屬于“醫圣”張仲景的是(  )
選項 時間 成就
A 春秋戰國之際 總結出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B 西漢 編定《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
C 東漢 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D 東漢 發明“麻沸散”,實施外科手術,創編“五禽戲”。
A.A B.B C.C D.D
26.(2024七上·淳安期末)它的發明方便人類記錄信息,使人類以更方便、更經濟的方式傳播知識,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它是(  )
A.秦朝統一的文字 B.張衡發明地動儀
C.蔡倫改進造紙術 D.馬鈞改進的翻車
27.(2024七上·淳安期末)右表是七年級(1)班準備編寫的班級歷史黑板報條目。
據此推斷本期黑板報的主題是(  )
一、巨鹿之戰
二、官渡之戰
三、赤壁之戰
四、淝水之戰
A.秦朝滅亡 B.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C.東晉興亡 D.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28.(2024七上·淳安期末)史書記載“江南……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不外勞……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門上環鈕),蓋東西之極盛也。”該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社會相對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遷
C.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D.北方戰亂相對頻繁
29.(2024七上·淳安期末)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為了紀念他,國際數學聯合會從2011年開始,將每年的3月14日設為“國際數學節”。他是(  )
A.劉徽 B.范縝 C.酈道元 D.祖沖之
30.(2024七上·淳安期末)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有一位書法家 被后人譽為“書圣”,其筆勢“飄若浮云,嬌若驚龍”。他的作品(摹本)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31.(2024七上·淳安期末)聚焦鄉村振興,關注區域發展。某初中地理研學小組開展實踐考察,了解鄉村振興推進情況。下圖是他們收集到的該地區等高線地形圖。據圖回答問題。
(1)從溫度帶來看,該地區屬于   (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從地形類型看,該地區屬于   。
(2)該圖等高距為   米。量得甲村與乙村的圖上直線距離約為2厘米,那么兩村的實
地距離大約是   米。
(3)丙村和丁村之間計劃修建一條公路,現有①②兩條線路供選擇。請分析兩條線路各自的優缺點。
(4)該地區欲推動小城鎮建設,甲、乙、丙、丁四個村莊發展條件最有利的是    村,
理由是   。
(5)“產業興,鄉村興”,請你為該地區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獻計獻策。
32.(2024七上·淳安期末)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春秋時期,各大國與鄰近的少數族部落方國發生戰爭,與夷狄各部之間的通婚現象也很普遍,于是,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與華夏族融合起來。此外,本來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不斷吸收中原華夏文明成果,融入華夏族并被中原各國所認同。
——摘編自田旭東、周蘇平《春秋》等
材料二:公元前60年,鄭吉被任命為西域都護,“護車師以西北道”,統管天山南北各地,府治烏壘城,西域地區自此劃入中央政權的版圖。西域都護府為往來使者、商旅供應食宿,提供安全保護,并陸續清理和增辟新的道路,以確保中原與西域交通的暢通。
——摘編自郭麗《西漢時期的西域開發及其民族關系》
材料三: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民族交融時期。西晉末年,戰亂頻繁,中原人口劇減,少數民族加快了內遷速度。較晚內遷的鮮卑族,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漢化,大大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寫出兩漢時期出使西域的兩位杰出歷史人物,并用一句話概
括西域都護設置的歷史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中“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漢化”的歷史事件及其對民族交融的影響。從生產生活角度簡要說明“各民族間相互學習”的具體表現。
33.(2024七上·淳安期末)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成就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大約20 000年前,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幫助這些植物更好地生長。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東周時期(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56年),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的、永久的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文帝和景帝時期,農民納稅應役的負擔進一步減輕,田賦稅率規定為田產量的1/30,文帝時甚至會12年不收田賦;成年人的算賦也由每人120錢減少為40錢,勞役則是3年輪1次。
——摘編自陳明光《中國古代的納稅與應役》
材料四: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谷》
(1)請列舉兩種我國先民栽培的世界最早的農作物。
(2)結合所學從農業生產力發展角度指出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突出表現。
(3)材料三反映漢朝統治者推行什么治國政策?由此出現什么盛世局面?
(4)概括材料四的觀點。依據所學指出該著作的歷史地位。
(5)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歸納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知識點】方向;比例尺
【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地圖的閱讀。有指向標的地圖,應根據指向標所標方向去辨認(箭頭指向北方)。 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則確定方向 。 有經緯網的地圖上,根據經緯網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該地圖的左上角有指向標,因此需要根據指向標判斷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因此圖中箭頭的前進方向是自西南向東北,B正確。
故答案為:B
2.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除以實地距離,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小,實地范圍越大,因此當導航地圖顯示的實際范圍變大,此時,地圖比例尺的變化是變小,A錯誤。
故答案為:A
3.【答案】B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詩句“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可以得知這里人口稠密,商業繁榮,交通便利,因此該聚落是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商業發達,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的區別。城市聚落的人口密度大,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而鄉村聚落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答案】4.D
5.B
【知識點】經線和經度;緯線和緯度;經緯網;大洲和大洋
【解析】【點評】 東半球的范圍是20°W以東到160°E之間。 東半球的劃分是基于特定的經線圈,即西經20°(20°W)和東經160°(160°E)之間的區域。 0°~30°為低緯度, 30°~ 60°為中緯度, 60~90°為高緯度。
4.A、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位于西半球,A錯誤;
B、只有粵港澳灣區位于熱帶地區,其他位于北溫帶地區,B錯誤;
C、中緯度的范圍是0°-30°,粵港澳大灣區位于低緯度地區,C錯誤;
D、可以看到四大灣區都位于赤道以北,屬于北半球范圍,D正確。
故答案為:D
5.A、粵港澳大灣區瀕臨太平洋,A錯誤;
B、東京灣區瀕臨的是太平洋,B正確;
C、舊金山灣區瀕臨的是太平洋,C錯誤;
D、紐約灣區瀕臨大西洋,D錯誤。
故答案為:B
【答案】6.B
7.D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
【解析】【點評】四種熱帶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其中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炎熱,一年分為旱雨兩季,屬于典型的雨熱同期;熱帶草原氣候終年炎熱,一年分為干濕兩季;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干燥。
6.從圖中可以看到,A海域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B正確。
故答案為:A
7.B位于阿拉伯半島上,屬于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特征是終年炎熱干燥,D選項是熱帶沙漠氣候;A是終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B是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草原氣候,C是有明顯旱雨季的熱帶季風氣候。
故答案為:D
8.【答案】C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解析】【分析】①可以看到合掌屋用到的木材比較多,①錯誤;
②名古屋位于冬季風的迎風坡,冬季降雪豐富,合掌屋的房頂坡度很大是為了減少冰雪的積壓,②正確;
③日本森林資源豐富,合掌屋利用木材建造,可以就地取材,③正確;
④合掌屋的建造沒有節省勞動力,④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合掌屋主要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便于就地取材。木材的輕質特性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減輕房屋的受損程度,從而減少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屋頂設計 :合掌屋的屋頂設計成傾斜的60度角,這種設計不僅有利于雨雪的滑落,防止積雪和雨水對房屋的損害,而且在地震發生時,這種結構能夠更好地承受外力的沖擊,保持房屋的穩定性。
9.【答案】C
【知識點】世界主要河流與湖泊名稱與特點;世界主要語言及分布;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解析】【分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陸地面積排名前三的的國家是指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最廣的語言是英語。
10.【答案】A
【知識點】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解析】【分析】A、德國和法國都位于北半球,人種以白種人為主,屬于發達國家,A正確;
B、南非屬于南半球國家,B錯誤;
C、日本的人種以黃種人為主,C錯誤;
D、澳大利亞是南半球國家,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多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大洋洲,其中歐洲發達國家數量最多,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大洋洲和美洲地區。
11.【答案】A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①舊石器是指主要通過打制的方式生產的石器。使用舊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①正確;
② 發現灰燼、燒石等東西,可知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火,③正確;
③北京人生活的時期還沒有定居生活,③錯誤;
④材料當中沒有體現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審美觀念,④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北京猿人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于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和打制工具(石器),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代表。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
12.【答案】A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這是因為他們在涿鹿之戰中大敗蚩尤后,其部落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了華夏族,炎帝和黃帝因此被視為華夏族的祖先,①②正確,蚩尤和大禹不是華夏的人文初祖。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華夏初祖。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 ”自稱。
13.【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A、選項當中的文物是河姆渡人的文物,和商朝無關,A錯誤;
B、選項當中的文物和商朝無關,B錯誤;
C、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都城所在地,C錯誤;
D、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鑄品,可以幫助我國了解商朝的歷史,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商朝的文化遺產。 商朝的文化遺產 商朝的文化遺產主要包括甲骨文、青銅器、以及商代的建筑和手工業遺址。 商朝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代表性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等。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之一,其制造技術代表了當時青銅冶鑄業的極高水平。
14.【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A、因材施教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A不符合題意;
B、有教無類說明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把人看做是平等,B正確;
C、溫故知新強調復習的重要性,C不符合題意;
D、學思結合強調學習要思考,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 有教無類 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衛靈公》。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對哪類人都一視同仁,強調教育機會的平等性。
15.【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可知當時的國家有韓國、趙國、秦國、燕國、齊國、楚國、魏國,為戰國七雄,屬于戰國時期,C正確,ABD與此無關。
故答案為:C
【點評】春秋時期經過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當時形勢是,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齊國在東,秦國在西,韓國、魏國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16.【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據題干“他生當大變革的時代,又遇著信任專一的孝公,使他能夠放手做去,收到了莫大的功名……秦王政后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由于他變法的后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故這位歷史人物是商鞅。
故答案為:B
【點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商鞅變法使秦的國力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7.【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可知這是墨家思想,墨子的“非攻”與愛民,墨子主張“兼愛”,其實質是“愛利百姓”,以“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墨家的思想主張。儒家核心思想是仁 。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 ,主張實行德政,道家反對苛政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18.【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①都江堰水利樞紐并不是筑壩蓄水,①錯誤;
②都江堰巧妙的運用了彎道環流原理,能夠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調節水流量,②正確;
③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人稱“天府之國”,③正確;
④都江堰至今并沒有發揮著發電的左右,④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都江堰水利樞紐。秦昭王后期(約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19.【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第一個王朝,因此序號①應該填寫夏朝的建立,秦始皇滅六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21年。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件時間的識記。 夏朝的建立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標志著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商朝的建立時間是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是商湯。 西周的建立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是周武王。 西周是在商朝滅亡后建立的,周武王率領周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了商軍,從而結束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
20.【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 秦始皇在中央專門設置的具有廉政作用的監察官職是御史大夫。 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設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其中,御史大夫是專門負責監察百官的官職,負責監察事務,確保官員的廉潔和政權的穩定,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秦始皇的三公九卿制。秦朝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制,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在中央設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百官之長,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太尉(主觀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九卿:在丞相之下設置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1.【答案】B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傳統的觀點并不一定是更正確的,A錯誤;
B、后來的觀點并不一定更標新立異和合理,B錯誤;
C、材料反映由于學者研究視角的不同,對秦朝滅亡原因的認識也存在差異,說明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對秦朝滅亡原因的認識趨于全面,C項正確;
D、材料中的觀點都存在一定道理,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傳統觀點多認為秦朝滅亡是由于“酷刑”和“暴政”,這是對秦朝滅亡原因的一種基本認識。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種觀點,認為秦朝的滅亡原因不僅限于傳統的“酷刑”和“暴政”。
22.【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給出的“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可知國號是漢,題目給出的人物中只有一個漢武帝,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統一,開始進入鼎盛時期,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的功績。漢武帝的功績主要體現在擴張國土、強化中央集權、推行縣制和官制改革、修筑長城、發展經濟、崇尚儒學等方面,對于鞏固漢朝統治、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3.【答案】B
【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A、絲綢之路加強的是中原和西域的聯系,和東南亞沒有關系,A錯誤;
B、 根據所學可知,題干材料描述的中國與西域的技術,作物的傳播可知,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是最早最重要的東西方文明交流通道,其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B正確;
C、絲綢之路的建立使得中國通過西域與阿拉伯開始通商有了直接往來,通過阿拉伯人與歐洲有了間接往來,C錯誤;
D、漢代加強對西域地區管轄的措施是設置西域都護府,而不是通過絲綢之路,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
24.【答案】D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一部書寫黃帝以來中國“三千年的英雄群像”。可知這本書是《史記》,《史記》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歷史著作,由司馬遷編寫,記述了從上古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時間跨度長達三千年。這部作品不僅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而且通過生動的敘述和深刻的分析,展現了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史記》,司馬遷的《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 年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5.【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A、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時期,并非春秋戰國時期,A錯誤;
B、張仲景是東漢的醫學家,并非是西漢的人物,B錯誤;
C、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 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C正確;
D、發明麻沸散的是華佗,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張仲景的事跡。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發展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辯證分析病情,對癥治療 ,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
26.【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紙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杰出的成就。它的出現方便了人類記錄信息,使得人類能夠以更方便、更經濟的方式傳播知識。紙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類清潔衛生問題和文明習慣的養成,而且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符合這一題意的是蔡倫改進造紙術,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造紙術發明的意義。東漢時,宦官蔡倫改進造紙工藝。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27.【答案】D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 本期的黑板報主題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這一主題的選擇基于所列出的歷史事件: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這些戰役都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例子,展示了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通過智謀和勇氣取得勝利的策略,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 巨鹿之戰 發生在秦末大起義期間,項羽率領的楚軍與諸侯聯軍合計約15萬對抗秦軍40萬,最終迫使秦軍投降,標志著西楚霸王的崛起。 官渡之戰 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以8000兵力對抗袁紹的10萬大軍,通過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成功擊敗袁軍,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 同樣是東漢末年的一場著名戰役,孫權和劉備聯軍約5萬對抗曹操的20萬大軍,通過火攻等戰術,成功擊敗曹軍,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淝水之戰 發生在東晉時期,東晉以較少的兵力對抗前秦的步騎兵90萬,通過巧妙的戰術安排,成功擊敗前秦,這一戰役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之一。
28.【答案】A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A、根據材料“ 兵車勿用,民不外勞 , 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門上環鈕),蓋東西之極盛也 ”可知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是因為社會安定,A正確;
B、材料當中沒有體現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B錯誤;
C、材料沒有體現江南地區的自然條件優越,C錯誤;
D、北方地區戰亂頻發無法從材料當中看出,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北人南遷,輸送大量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的社會比較安定。
29.【答案】D
【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 依據題干信息分析可知,他是祖沖之。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約1000年,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祖沖之的成就。祖沖之在劉徽基礎上,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領先世界近一千年。其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30.【答案】D
【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D符合題意,ABC不屬于王羲之的作品。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王羲之。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書法藝術,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后,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圣”之譽。王羲之不僅能精通書法各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開創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王派書法。
31.【答案】(1)北溫帶;丘陵
(2)50;1000
(3)選擇①優點:處于同一等高線,坡度小,路線平坦; 施工難度小 ;投資成本低。
缺點:路程比較長。
選擇②優點:路程短。
缺點:開鑿隧道,施工難度大,投資成本高
(4)甲。優點;地勢平坦開闊;水陸交通便利。
(5)發展種植業;發展養殖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鄉村觀光旅游等。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經緯網
【解析】【分析】(1)從圖中可以看到28°N穿過該地區,該地區屬于北溫帶的范圍,北溫帶的范圍是23.5°N-66.5°N之間。從等高線地形圖上看,該地區的海拔大部分在200-500米之間,地勢起伏大,屬于丘陵地區。
(2)等高距是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海拔差值,因此該地區圖的等高距是50米,實地距離等于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該地圖的比例尺換成數字式是1:50000, 因此量得甲村與乙村的圖上直線距離約為2厘米,那么兩村的實地距離大約是1000米。
(3)從圖中可以看到①線路基本沿著等高線修建,因此坡度小,施工的難度小,行車的安全性高,但是線路比較長;②線路是跨越等高線修建,需要開鑿隧道,成本高,但是線路更短。
(4) 該地區欲推動小城鎮建設,甲、乙、丙、丁四個村莊發展條件最有利的是甲村,因為甲村位于平原當中,地形平坦開闊,建設用地面積廣,位于河流的沿岸,水源充足,位于公路沿線地區,交通便利。
(5)該地區位于低緯度地區,可以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打造優美的環境,發展鄉村旅游業。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相關知識。同一圖幅,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海拔高度都相等; 同一圖幅,等高距(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一致; 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緩; 紅色部分比藍色等高線稀疏,實際坡度也較緩;等高線最大彎曲部分向低值凸出為山脊,可以記作“凸低為脊”; 等高線最大彎曲部分向高值凸出為山谷,可以記作“凸高為谷”; 多條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32.【答案】(1)戰爭;通婚;主動吸收中原華夏民族成果。
(2)人物:張騫、班超。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3)事件:孝文帝改革。
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
表現:內遷各族人民開始過著定居生活;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探究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 春秋時期,各大國與鄰近的少數族部落方國發生戰爭,與夷狄各部之間的通婚現象也很普遍,于是,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與華夏族融合起來 ”可知春秋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一般是戰爭和通婚。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出使西域的杰出人物有張騫和班超, 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據材料三“ 較晚內遷的鮮卑族,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漢化,”可知這一歷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是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
【點評】本題考查民族交融相關知識。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這個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是,民族遷徙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事實上,這個時期的民族融合,不僅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也包括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
33.【答案】(1)水稻、粟、黍
(2)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和推廣。
(3)政策:休養生息政策(或答輕徭薄賦政策)。
成效:出現“文景之治”
(4)觀點: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要因地制宜。
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培育物種;改進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調整政策(輕徭薄賦、以農為本);
總結生產經驗,順應自然規律;興修水利;政治安定;人民勤勞;民族交融;等等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大約20000年前,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幫助這些植物更好地生長。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水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
(2)根據材料二可知東周時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根本變革的時期,是因為從農業生產力的角度下這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這種生產力的提升促進了土地的私有化進程,加速了奴隸制的國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私田的產生與發展 。
(3)根據材料三可知文帝和景帝時期,農民納稅應役的負擔進一步減輕,這是因為漢朝統治者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休養生息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4)材料四的觀點是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可知該著作認為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要因地制宜,《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中國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5) 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關系的調整、政治環境的影響、統治者的重視、社會因素、外部因素等。 生產工具的改進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經歷了從石器、銅器到鐵器的發展過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耕犁和唐朝的曲轅犁,以及灌溉工具如桔槔、翻車、筒車等,這些工具的改進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 生產關系的調整 ,土地政策和賦役制度的調整 :歷代政府通過調整土地政策和賦役制度,如實行均田制等,來促進農業發展 ;統治者的重視 : 統治者通過設立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等措施,直接推動農業的發展 。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的原因 ,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安定民生,從而有利于穩定和鞏固其統治地位。 農業是國家富強、實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國富力強的標志。 農業的發展也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場。 農業也為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如西漢漢武帝用兵匈奴,如果沒有西漢前期農業的發展、錢糧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1 / 1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等八區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學業水平監測試卷
(2024七上·淳安期末)電子導航是當今很多人出行的主要選擇,小明和同伴利用手機在陌生城市導航。讀圖完成問題。
1.圖中箭頭顯示他們此時的前進方向是(  )
A.自南向北 B.自西南向東北
C.自東向西 D.自東南向西北
2.當導航地圖顯示的實際范圍變大,此時,地圖比例尺的變化是(  )
A.變小 B.變大 C.不變 D.不確定
【答案】1.B
2.A
【知識點】方向;比例尺
【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地圖的閱讀。有指向標的地圖,應根據指向標所標方向去辨認(箭頭指向北方)。 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則確定方向 。 有經緯網的地圖上,根據經緯網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該地圖的左上角有指向標,因此需要根據指向標判斷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因此圖中箭頭的前進方向是自西南向東北,B正確。
故答案為:B
2.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除以實地距離,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小,實地范圍越大,因此當導航地圖顯示的實際范圍變大,此時,地圖比例尺的變化是變小,A錯誤。
故答案為:A
3.(2024七上·淳安期末)宋代詩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寫到:“……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市場上陳列著珠玉珍寶),戶盈羅綺(家家戶戶都存滿綾羅綢緞),競豪奢。”文中表現的聚落類型及判斷理由分別是(  )
A.城市,這里有橋梁 B.城市,這里以商業活動為主
C.鄉村,這里人口多 D.鄉村,這里以絲綢生產為主
【答案】B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詩句“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可以得知這里人口稠密,商業繁榮,交通便利,因此該聚落是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商業發達,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的區別。城市聚落的人口密度大,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而鄉村聚落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2024七上·淳安期末)灣區經濟是一種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亮點。讀“世界四大灣區分布圖”,完成問題。
4.四大灣區位置的共同特點是位于(  )
A.東半球 B.熱帶 C.中緯度 D.北半球
5.下列灣區與其瀕臨大洋匹配正確的是(  )
A.粵港澳大灣區—印度洋 B.東京灣區—太平洋
C.舊金山灣區—大西洋 D.紐約灣區—北冰洋
【答案】4.D
5.B
【知識點】經線和經度;緯線和緯度;經緯網;大洲和大洋
【解析】【點評】 東半球的范圍是20°W以東到160°E之間。 東半球的劃分是基于特定的經線圈,即西經20°(20°W)和東經160°(160°E)之間的區域。 0°~30°為低緯度, 30°~ 60°為中緯度, 60~90°為高緯度。
4.A、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位于西半球,A錯誤;
B、只有粵港澳灣區位于熱帶地區,其他位于北溫帶地區,B錯誤;
C、中緯度的范圍是0°-30°,粵港澳大灣區位于低緯度地區,C錯誤;
D、可以看到四大灣區都位于赤道以北,屬于北半球范圍,D正確。
故答案為:D
5.A、粵港澳大灣區瀕臨太平洋,A錯誤;
B、東京灣區瀕臨的是太平洋,B正確;
C、舊金山灣區瀕臨的是太平洋,C錯誤;
D、紐約灣區瀕臨大西洋,D錯誤。
故答案為:B
(2024七上·淳安期末)右圖是中國海軍從海南三亞航行到亞 丁灣海域路線,讀圖回答問題。
6.圖中A處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必經之地是(  )
A.臺灣海峽 B.馬六甲海峽 C.白令海峽 D.蘇伊士運河
7.圖中B地氣候類型應該是(  )
A.A B.B C.C D.D
【答案】6.B
7.D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
【解析】【點評】四種熱帶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其中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炎熱,一年分為旱雨兩季,屬于典型的雨熱同期;熱帶草原氣候終年炎熱,一年分為干濕兩季;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干燥。
6.從圖中可以看到,A海域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B正確。
故答案為:A
7.B位于阿拉伯半島上,屬于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特征是終年炎熱干燥,D選項是熱帶沙漠氣候;A是終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B是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草原氣候,C是有明顯旱雨季的熱帶季風氣候。
故答案為:D
8.(2024七上·淳安期末)合掌屋是日本中部名古屋白川鄉農村傳統民居的一種建筑方式,屋頂多以稻草蘆葦覆蓋,呈人字型,如同雙手合十一般,因此得名。村落四面環山,水田縱橫,冬季多雪。該建筑的優點表現在(  )
①節約木材
②減少冰雪積壓
③就地取材
④節省勞力資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解析】【分析】①可以看到合掌屋用到的木材比較多,①錯誤;
②名古屋位于冬季風的迎風坡,冬季降雪豐富,合掌屋的房頂坡度很大是為了減少冰雪的積壓,②正確;
③日本森林資源豐富,合掌屋利用木材建造,可以就地取材,③正確;
④合掌屋的建造沒有節省勞動力,④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合掌屋主要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便于就地取材。木材的輕質特性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減輕房屋的受損程度,從而減少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屋頂設計 :合掌屋的屋頂設計成傾斜的60度角,這種設計不僅有利于雨雪的滑落,防止積雪和雨水對房屋的損害,而且在地震發生時,這種結構能夠更好地承受外力的沖擊,保持房屋的穩定性。
9.(2024七上·淳安期末)右側表格是小軍整理的世界之最地理學習筆記(部分),其中①②處應該是(  )
最大的大洲 亞洲
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①
面積最大的咸水湖 里海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②
A.① 俄羅斯 ②英語 B.① 美國 ②漢語
C.① 俄羅斯 ②漢語 D.① 美國 ②英語
【答案】C
【知識點】世界主要河流與湖泊名稱與特點;世界主要語言及分布;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解析】【分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陸地面積排名前三的的國家是指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最廣的語言是英語。
10.(2024七上·淳安期末)符合“北半球,發達國家,以白色人種為主”三個條件的一組國家是(  )
A.德國,法國 B.南非,意大利
C.日本,英國 D.美國,澳大利亞
【答案】A
【知識點】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解析】【分析】A、德國和法國都位于北半球,人種以白種人為主,屬于發達國家,A正確;
B、南非屬于南半球國家,B錯誤;
C、日本的人種以黃種人為主,C錯誤;
D、澳大利亞是南半球國家,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 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多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大洋洲,其中歐洲發達國家數量最多,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大洋洲和美洲地區。
11.(2024七上·淳安期末)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頭蓋骨化石、直立人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灰燼、燒石和燒骨等。據此推測正確的有(  )
①當時處于舊石器時代 ②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火
③當時人們已定居生活 ④當時人們已有了審美觀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①舊石器是指主要通過打制的方式生產的石器。使用舊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①正確;
② 發現灰燼、燒石等東西,可知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火,③正確;
③北京人生活的時期還沒有定居生活,③錯誤;
④材料當中沒有體現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審美觀念,④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北京猿人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于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和打制工具(石器),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代表。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
12.(2024七上·淳安期末)著名學者費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在這一匯集和逐步融合的過程中,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①炎帝
②黃帝
③蚩尤
④大禹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這是因為他們在涿鹿之戰中大敗蚩尤后,其部落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了華夏族,炎帝和黃帝因此被視為華夏族的祖先,①②正確,蚩尤和大禹不是華夏的人文初祖。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華夏初祖。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 ”自稱。
13.(2024七上·淳安期末)文物是了解歷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商朝歷史的是(  )
A.河姆渡豬紋陶
B.良渚玉棕
C.二里頭遺址的銅鼎
D.司母茂鼎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A、選項當中的文物是河姆渡人的文物,和商朝無關,A錯誤;
B、選項當中的文物和商朝無關,B錯誤;
C、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都城所在地,C錯誤;
D、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鑄品,可以幫助我國了解商朝的歷史,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商朝的文化遺產。 商朝的文化遺產 商朝的文化遺產主要包括甲骨文、青銅器、以及商代的建筑和手工業遺址。 商朝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代表性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等。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之一,其制造技術代表了當時青銅冶鑄業的極高水平。
14.(2024七上·淳安期末)胡適說:“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將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選項中突出體現孔子“將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思想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無類 C.溫故知新 D.學思結合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A、因材施教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A不符合題意;
B、有教無類說明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把人看做是平等,B正確;
C、溫故知新強調復習的重要性,C不符合題意;
D、學思結合強調學習要思考,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 有教無類 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衛靈公》。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對哪類人都一視同仁,強調教育機會的平等性。
15.(2024七上·淳安期末)歷史地圖以簡明的地圖語言再現歷史,表 示人類歷史活動特定的空間和進程,幫助人們直觀地了解所學史事。右圖反映了(  )
A.西周分封 B.春秋爭霸 C.戰國形勢 D.百家爭鳴
【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可知當時的國家有韓國、趙國、秦國、燕國、齊國、楚國、魏國,為戰國七雄,屬于戰國時期,C正確,ABD與此無關。
故答案為:C
【點評】春秋時期經過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當時形勢是,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齊國在東,秦國在西,韓國、魏國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16.(2024七上·淳安期末)“他生當大變革的時代,又遇著信任專一的孝公,使他能夠放手做去,收到了莫大的功名……秦王政后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由于他變法的后果。”郭沫若評價的歷史人物是(  )
A.管仲 B.商鞅 C.蒙恬 D.衛青
【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據題干“他生當大變革的時代,又遇著信任專一的孝公,使他能夠放手做去,收到了莫大的功名……秦王政后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由于他變法的后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故這位歷史人物是商鞅。
故答案為:B
【點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商鞅變法使秦的國力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7.(2024七上·淳安期末)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經常引經據典,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的東方智慧。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他講道:“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這一觀點出自于(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可知這是墨家思想,墨子的“非攻”與愛民,墨子主張“兼愛”,其實質是“愛利百姓”,以“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墨家的思想主張。儒家核心思想是仁 。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 ,主張實行德政,道家反對苛政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18.(2024七上·淳安期末)“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都江堰被國內學者描寫為“比長城更偉大的工程”,也被全球水利專家一致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巧妙利用地形與水勢,實現筑壩蓄水;
②自動調節水量、自動分流、自動排沙;
③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變為沃野,成為“天府之國”;
④至今仍在發揮防洪、灌溉、發電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①都江堰水利樞紐并不是筑壩蓄水,①錯誤;
②都江堰巧妙的運用了彎道環流原理,能夠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調節水流量,②正確;
③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人稱“天府之國”,③正確;
④都江堰至今并沒有發揮著發電的左右,④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都江堰水利樞紐。秦昭王后期(約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19.(2024七上·淳安期末)大事年表是歷史學習的工具,編制年表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小華同學編寫了下列中國古代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處應該填寫(  )
時間 事件
距今約170萬年 元謀人
約公元前2070年 ①
公元前771年 西周滅亡
② 秦滅六國
A.①夏朝建立 ②公元前221年 B.①商湯滅夏 ②公元221年
C.①西周開始 ②公元前221年 D.①武王伐紂 ② 公元221年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第一個王朝,因此序號①應該填寫夏朝的建立,秦始皇滅六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21年。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件時間的識記。 夏朝的建立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標志著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商朝的建立時間是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是商湯。 西周的建立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是周武王。 西周是在商朝滅亡后建立的,周武王率領周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了商軍,從而結束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
20.(2024七上·淳安期末)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政權維護自身生存的基本手段。秦始皇在中央專門設置的具有廉政監察作用的官職是(  )
A.丞相 B.剌史 C.御史大夫 D.太尉
【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 秦始皇在中央專門設置的具有廉政作用的監察官職是御史大夫。 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設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其中,御史大夫是專門負責監察百官的官職,負責監察事務,確保官員的廉潔和政權的穩定,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秦始皇的三公九卿制。秦朝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制,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在中央設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百官之長,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太尉(主觀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九卿:在丞相之下設置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1.(2024七上·淳安期末)傳統觀點多認為秦亡于“酷刑”、“暴政”。后來有學者認為秦亡于吏治敗壞;也有學者認為秦亡于過急、過廣地推行郡縣制。據此可知,關于秦朝滅亡原因的認識(  )
A.傳統觀點已經深入人心更正確
B.后來觀點標新立異更加合理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漸趨全面 D.觀點太多莫衷一是毫無價值
【答案】B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傳統的觀點并不一定是更正確的,A錯誤;
B、后來的觀點并不一定更標新立異和合理,B錯誤;
C、材料反映由于學者研究視角的不同,對秦朝滅亡原因的認識也存在差異,說明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對秦朝滅亡原因的認識趨于全面,C項正確;
D、材料中的觀點都存在一定道理,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傳統觀點多認為秦朝滅亡是由于“酷刑”和“暴政”,這是對秦朝滅亡原因的一種基本認識。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種觀點,認為秦朝的滅亡原因不僅限于傳統的“酷刑”和“暴政”。
22.(2024七上·淳安期末)某部熱播歷史劇的開篇序幕中說:“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他”最可能是(  )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漢武帝 D.康熙帝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給出的“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可知國號是漢,題目給出的人物中只有一個漢武帝,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統一,開始進入鼎盛時期,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的功績。漢武帝的功績主要體現在擴張國土、強化中央集權、推行縣制和官制改革、修筑長城、發展經濟、崇尚儒學等方面,對于鞏固漢朝統治、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3.(2024七上·淳安期末)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材料說明“這條道路”(  )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聯系 B.促進了東西方貿易文化的交流
C.溝通了中國與歐洲的直接往來 D.鞏固了西漢政府對西域的管理
【答案】B
【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A、絲綢之路加強的是中原和西域的聯系,和東南亞沒有關系,A錯誤;
B、 根據所學可知,題干材料描述的中國與西域的技術,作物的傳播可知,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是最早最重要的東西方文明交流通道,其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B正確;
C、絲綢之路的建立使得中國通過西域與阿拉伯開始通商有了直接往來,通過阿拉伯人與歐洲有了間接往來,C錯誤;
D、漢代加強對西域地區管轄的措施是設置西域都護府,而不是通過絲綢之路,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
24.(2024七上·淳安期末)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展現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其中第三期播出一部書寫黃帝以來中國“三千年的英雄群像”。這部典籍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論語》 C.《孟子》 D.《史記》
【答案】D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一部書寫黃帝以來中國“三千年的英雄群像”。可知這本書是《史記》,《史記》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歷史著作,由司馬遷編寫,記述了從上古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時間跨度長達三千年。這部作品不僅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而且通過生動的敘述和深刻的分析,展現了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史記》,司馬遷的《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 年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5.(2024七上·淳安期末)中國傳統醫學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名家輩出。下表中屬于“醫圣”張仲景的是(  )
選項 時間 成就
A 春秋戰國之際 總結出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B 西漢 編定《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
C 東漢 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D 東漢 發明“麻沸散”,實施外科手術,創編“五禽戲”。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A、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時期,并非春秋戰國時期,A錯誤;
B、張仲景是東漢的醫學家,并非是西漢的人物,B錯誤;
C、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 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C正確;
D、發明麻沸散的是華佗,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張仲景的事跡。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發展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辯證分析病情,對癥治療 ,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
26.(2024七上·淳安期末)它的發明方便人類記錄信息,使人類以更方便、更經濟的方式傳播知識,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它是(  )
A.秦朝統一的文字 B.張衡發明地動儀
C.蔡倫改進造紙術 D.馬鈞改進的翻車
【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紙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杰出的成就。它的出現方便了人類記錄信息,使得人類能夠以更方便、更經濟的方式傳播知識。紙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類清潔衛生問題和文明習慣的養成,而且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符合這一題意的是蔡倫改進造紙術,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造紙術發明的意義。東漢時,宦官蔡倫改進造紙工藝。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27.(2024七上·淳安期末)右表是七年級(1)班準備編寫的班級歷史黑板報條目。
據此推斷本期黑板報的主題是(  )
一、巨鹿之戰
二、官渡之戰
三、赤壁之戰
四、淝水之戰
A.秦朝滅亡 B.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C.東晉興亡 D.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答案】D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 本期的黑板報主題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這一主題的選擇基于所列出的歷史事件: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這些戰役都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例子,展示了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通過智謀和勇氣取得勝利的策略,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 巨鹿之戰 發生在秦末大起義期間,項羽率領的楚軍與諸侯聯軍合計約15萬對抗秦軍40萬,最終迫使秦軍投降,標志著西楚霸王的崛起。 官渡之戰 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以8000兵力對抗袁紹的10萬大軍,通過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成功擊敗袁軍,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 同樣是東漢末年的一場著名戰役,孫權和劉備聯軍約5萬對抗曹操的20萬大軍,通過火攻等戰術,成功擊敗曹軍,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淝水之戰 發生在東晉時期,東晉以較少的兵力對抗前秦的步騎兵90萬,通過巧妙的戰術安排,成功擊敗前秦,這一戰役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之一。
28.(2024七上·淳安期末)史書記載“江南……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不外勞……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門上環鈕),蓋東西之極盛也。”該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社會相對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遷
C.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D.北方戰亂相對頻繁
【答案】A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A、根據材料“ 兵車勿用,民不外勞 , 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門上環鈕),蓋東西之極盛也 ”可知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是因為社會安定,A正確;
B、材料當中沒有體現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B錯誤;
C、材料沒有體現江南地區的自然條件優越,C錯誤;
D、北方地區戰亂頻發無法從材料當中看出,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北人南遷,輸送大量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的社會比較安定。
29.(2024七上·淳安期末)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為了紀念他,國際數學聯合會從2011年開始,將每年的3月14日設為“國際數學節”。他是(  )
A.劉徽 B.范縝 C.酈道元 D.祖沖之
【答案】D
【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 依據題干信息分析可知,他是祖沖之。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約1000年,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祖沖之的成就。祖沖之在劉徽基礎上,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領先世界近一千年。其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30.(2024七上·淳安期末)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有一位書法家 被后人譽為“書圣”,其筆勢“飄若浮云,嬌若驚龍”。他的作品(摹本)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D符合題意,ABC不屬于王羲之的作品。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王羲之。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書法藝術,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后,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圣”之譽。王羲之不僅能精通書法各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開創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王派書法。
31.(2024七上·淳安期末)聚焦鄉村振興,關注區域發展。某初中地理研學小組開展實踐考察,了解鄉村振興推進情況。下圖是他們收集到的該地區等高線地形圖。據圖回答問題。
(1)從溫度帶來看,該地區屬于   (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從地形類型看,該地區屬于   。
(2)該圖等高距為   米。量得甲村與乙村的圖上直線距離約為2厘米,那么兩村的實
地距離大約是   米。
(3)丙村和丁村之間計劃修建一條公路,現有①②兩條線路供選擇。請分析兩條線路各自的優缺點。
(4)該地區欲推動小城鎮建設,甲、乙、丙、丁四個村莊發展條件最有利的是    村,
理由是   。
(5)“產業興,鄉村興”,請你為該地區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獻計獻策。
【答案】(1)北溫帶;丘陵
(2)50;1000
(3)選擇①優點:處于同一等高線,坡度小,路線平坦; 施工難度小 ;投資成本低。
缺點:路程比較長。
選擇②優點:路程短。
缺點:開鑿隧道,施工難度大,投資成本高
(4)甲。優點;地勢平坦開闊;水陸交通便利。
(5)發展種植業;發展養殖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鄉村觀光旅游等。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經緯網
【解析】【分析】(1)從圖中可以看到28°N穿過該地區,該地區屬于北溫帶的范圍,北溫帶的范圍是23.5°N-66.5°N之間。從等高線地形圖上看,該地區的海拔大部分在200-500米之間,地勢起伏大,屬于丘陵地區。
(2)等高距是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海拔差值,因此該地區圖的等高距是50米,實地距離等于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該地圖的比例尺換成數字式是1:50000, 因此量得甲村與乙村的圖上直線距離約為2厘米,那么兩村的實地距離大約是1000米。
(3)從圖中可以看到①線路基本沿著等高線修建,因此坡度小,施工的難度小,行車的安全性高,但是線路比較長;②線路是跨越等高線修建,需要開鑿隧道,成本高,但是線路更短。
(4) 該地區欲推動小城鎮建設,甲、乙、丙、丁四個村莊發展條件最有利的是甲村,因為甲村位于平原當中,地形平坦開闊,建設用地面積廣,位于河流的沿岸,水源充足,位于公路沿線地區,交通便利。
(5)該地區位于低緯度地區,可以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打造優美的環境,發展鄉村旅游業。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相關知識。同一圖幅,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海拔高度都相等; 同一圖幅,等高距(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一致; 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緩; 紅色部分比藍色等高線稀疏,實際坡度也較緩;等高線最大彎曲部分向低值凸出為山脊,可以記作“凸低為脊”; 等高線最大彎曲部分向高值凸出為山谷,可以記作“凸高為谷”; 多條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32.(2024七上·淳安期末)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春秋時期,各大國與鄰近的少數族部落方國發生戰爭,與夷狄各部之間的通婚現象也很普遍,于是,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與華夏族融合起來。此外,本來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不斷吸收中原華夏文明成果,融入華夏族并被中原各國所認同。
——摘編自田旭東、周蘇平《春秋》等
材料二:公元前60年,鄭吉被任命為西域都護,“護車師以西北道”,統管天山南北各地,府治烏壘城,西域地區自此劃入中央政權的版圖。西域都護府為往來使者、商旅供應食宿,提供安全保護,并陸續清理和增辟新的道路,以確保中原與西域交通的暢通。
——摘編自郭麗《西漢時期的西域開發及其民族關系》
材料三: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民族交融時期。西晉末年,戰亂頻繁,中原人口劇減,少數民族加快了內遷速度。較晚內遷的鮮卑族,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漢化,大大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寫出兩漢時期出使西域的兩位杰出歷史人物,并用一句話概
括西域都護設置的歷史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中“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漢化”的歷史事件及其對民族交融的影響。從生產生活角度簡要說明“各民族間相互學習”的具體表現。
【答案】(1)戰爭;通婚;主動吸收中原華夏民族成果。
(2)人物:張騫、班超。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3)事件:孝文帝改革。
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
表現:內遷各族人民開始過著定居生活;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探究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 春秋時期,各大國與鄰近的少數族部落方國發生戰爭,與夷狄各部之間的通婚現象也很普遍,于是,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與華夏族融合起來 ”可知春秋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一般是戰爭和通婚。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出使西域的杰出人物有張騫和班超, 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據材料三“ 較晚內遷的鮮卑族,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漢化,”可知這一歷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是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
【點評】本題考查民族交融相關知識。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這個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是,民族遷徙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事實上,這個時期的民族融合,不僅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也包括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
33.(2024七上·淳安期末)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成就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大約20 000年前,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幫助這些植物更好地生長。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東周時期(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56年),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的、永久的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文帝和景帝時期,農民納稅應役的負擔進一步減輕,田賦稅率規定為田產量的1/30,文帝時甚至會12年不收田賦;成年人的算賦也由每人120錢減少為40錢,勞役則是3年輪1次。
——摘編自陳明光《中國古代的納稅與應役》
材料四: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谷》
(1)請列舉兩種我國先民栽培的世界最早的農作物。
(2)結合所學從農業生產力發展角度指出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突出表現。
(3)材料三反映漢朝統治者推行什么治國政策?由此出現什么盛世局面?
(4)概括材料四的觀點。依據所學指出該著作的歷史地位。
(5)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歸納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答案】(1)水稻、粟、黍
(2)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和推廣。
(3)政策:休養生息政策(或答輕徭薄賦政策)。
成效:出現“文景之治”
(4)觀點: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要因地制宜。
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培育物種;改進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調整政策(輕徭薄賦、以農為本);
總結生產經驗,順應自然規律;興修水利;政治安定;人民勤勞;民族交融;等等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大約20000年前,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幫助這些植物更好地生長。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水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
(2)根據材料二可知東周時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根本變革的時期,是因為從農業生產力的角度下這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這種生產力的提升促進了土地的私有化進程,加速了奴隸制的國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私田的產生與發展 。
(3)根據材料三可知文帝和景帝時期,農民納稅應役的負擔進一步減輕,這是因為漢朝統治者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休養生息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4)材料四的觀點是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可知該著作認為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要因地制宜,《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中國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5) 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關系的調整、政治環境的影響、統治者的重視、社會因素、外部因素等。 生產工具的改進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經歷了從石器、銅器到鐵器的發展過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耕犁和唐朝的曲轅犁,以及灌溉工具如桔槔、翻車、筒車等,這些工具的改進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 生產關系的調整 ,土地政策和賦役制度的調整 :歷代政府通過調整土地政策和賦役制度,如實行均田制等,來促進農業發展 ;統治者的重視 : 統治者通過設立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等措施,直接推動農業的發展 。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的原因 ,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安定民生,從而有利于穩定和鞏固其統治地位。 農業是國家富強、實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國富力強的標志。 農業的發展也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場。 農業也為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如西漢漢武帝用兵匈奴,如果沒有西漢前期農業的發展、錢糧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县| 洛浦县| 克山县| 万宁市| 武川县| 中宁县| 扬中市| 民丰县| 阿克陶县| 贵州省| 北安市| 修武县| 长寿区| 五指山市| 武穴市| 新昌县| 绩溪县| 延吉市| 靖安县| 铁力市| 西昌市| 弋阳县| 社会| 东阿县| 海阳市| 四会市| 甘洛县| 新化县| 凤庆县| 东丽区| 霍州市| 苗栗市| 宽城| 通许县| 天津市| 毕节市| 马龙县| 灵石县| 全南县| 江北区|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