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巴黎奧運會與中法關系【新聞內容】曾任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務委員會主任的常宇表示,北京冬奧會結束后,奧運賽歷來到巴黎奧運會,如同火炬接力一般,奧運精神在東、西方兩個城市間傳遞。這是紀念中法建交60周年的重要議題,希望中法雙方依托共同的體育盛事,向著共同目標前進。【鏈接考點】近代中法關系梳理1.1844年,法國迫使清政府簽訂《黃埔條約》《黃埔條約》又稱《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是在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朝與法國在廣州黃埔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法國和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2.1856年英國、法國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1)《中法天津條約》主要內容:一、法國公使駐北京,在通商各口設領事館。二、增開瓊州、潮州(后改汕頭)、臺灣(臺南)、淡水、登州(后改煙臺)、南京為通商口岸。三、天主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四、法國人可在內地游歷,可在通商口岸任意租地蓋房,設立教堂、醫院、學校、墳地、倉庫等,中國地方官對破壞法人的中國人應予嚴懲。五、中國與各國議定的稅則、關口稅、噸稅、過關稅、出入口貨稅,法國都可“均沾”。六、法國兵船可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七、確定領事裁判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八、中國給法國賠款銀200萬兩。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北京條約》主要內容:1.清朝批準中法《天津條約》,賠款增為800萬兩;2.歸還從前沒收的天主教財產;3.中文條約第七款明定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及建造自便,但法文版無此條;4.清朝同意開放大連為商埠;3.中法戰爭(1883—1885年)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法國侵入中國的西南地區,簽訂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4.參與瓜分中國狂潮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5.甲午中日戰爭,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銀行借款。瓜分狂潮,劃分勢力范圍,法國租廣州灣。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法國是其中之一,《辛丑條約》。新中國與法國的交往1.1964年中法建交法國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1)1950-1969年中法關系改善的原因①美國企圖控制歐洲,歐洲開始走向一體化;②法國實力增強,開始謀求獨立自主的外交;③中蘇關系破裂;④中國外交思想的完善;⑤新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2)中法建交的意義①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國長期以來孤立中國的政策;②有利于中國外交局面的改善;③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④有助于提升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助于法國實現獨立自主的外交目標;⑤有利于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合作和世界和平。2.法國是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的西方國家。(1997)3.中共十八大以來(2012),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中國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俄、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試題練習】1.1961年,毛澤東在杭州會見法國參議員密特朗,密特朗說:“法國離中國很遠,那并不重要,但有一堵墻把兩國隔開了。”毛澤東聽后回答道:“墻并不高,有各種各樣的墻,人民終究是要把墻拆除的。”此后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中法關系的發展( )A.實現了與西方國家關系正常化 B.體現了外交方針的務實性C.打破了當時中國外交孤立局面 D.執行了“另起爐灶”的方針【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與法國參議員的對話體現了中國外交的務實性,即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唯一標準,而是根據國家利益的需要進行靈活處理,B項正確;法國是與中國建交的首個西方大國,但當時并沒有因此實現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正常化,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與一批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的同時,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排除C項;“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202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閉幕式上發表講話。他指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同為獨立自主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理應擔負責任和使命,以中法關系穩定性應對世界不確定性,加強在聯合國的協調,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領和支持。這體現出,新時代中國外交( )①以歐洲地區為戰略重點 ②致力于全球南方國家發展③凸顯了大國智慧與擔當 ④以聯合國為外交活動舞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習近平主席在重要國際會議上表示,中法作為獨立自主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要擔負責任和使命,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領和支持。這凸顯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智慧和擔當,也展現出中國以聯合國為舞臺開展外交活動,因此③、④正確,C項正確;中國處于東亞地區,①中國外交以歐洲地區為戰略重點,說法錯誤,排除A、D兩項;“全球南方”往往指代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法國不屬于全球南方國家,②說法錯誤,排除B項。故選C項。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61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指出:不能無視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存在。毛澤東對戴高樂與中國建交的提議給予積極回應。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同時發表建交聯合公報,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這推動了西方國家在70年代的對華建交高潮。1975年5月,鄧小平應邀訪問法國,這是新中國領導人首次出訪西方大國。1978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經濟代表團訪問西歐五國,首站便是法國。這次出訪對促進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國吸引外資和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在亞洲始于日本,在歐洲則始于法國。1980年10月、1983年5月,德斯坦、密特朗總統先后訪華,推動兩國“順應世界潮流進入技術與進步的新時代”,中法貿易額由1981年的不到7億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億美元。——摘編自孫海潮《中法關系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材料二 戴高樂時期法國與美國的矛盾與爭執,是整個冷戰期間西方聯盟內部最為引人注目的。戴高樂上臺后,一改之前全面追隨美國的“聯盟政策”,強調將實現法國政策獨立與行動自由作為長期戰略目標。在他的領導下,法國退出北約組織,構建獨立核力量;積極推動西歐一體化,實現與蘇聯、中國關系正常化;反對美元霸權,抵制美國經濟滲透。但矛盾與爭執只是法美關系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合作與共識。即使在矛盾重重時,法美兩國的合作從未停止過。在共同抵御蘇聯威脅、維護歐洲安全等問題上的一致性,促使兩國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在沖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維護西方聯盟的統一。因此,把握好分歧與合作相互交織這一特點,有助于更全面、準確地理解這一時期的法美關系。——摘編自張媛媛《論戴高樂時期法美關系的兩面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法建交后的友好關系對中國產生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戴高樂時期法國對美關系呈現兩面性的原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大國外交關系的認識。【答案】(1)積極作用:有利于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孤立封鎖;促進西方國家與中國建交高潮的出現;加快了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推動了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助推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等。(2)呈現矛盾性的原因:美國霸權主義觸及了法國利益;法國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西歐聯合的深入;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呈現合作性的原因:抵御蘇聯威脅;維護歐洲安全的需要;相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3)認識:把握好分歧與合作相互交織的特點;把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順應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解析】(1)中法建交后的友好關系對中國產生的積極作用,根據材料一信息“推動了西方國家在70年代的對華建交高潮”和所學知識,得出有利于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孤立封鎖、促進西方國家與中國建交高潮的出現;根據“這次出訪對促進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國吸引外資和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在亞洲始于日本,在歐洲則始于法國”,得出加快了中國改革開放步伐;根據“中法貿易額由1981年的不到7億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億美元”,得出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根據所學知識,還可以得出推動了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助推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等。(2)據材料“高樂時期法國與美國的矛盾與爭執,是整個冷戰期間西方聯盟內部最為引人注目的”可知,戴高樂時期法國對美關系呈現矛盾性,這種矛盾性的原因有:據材料“反對美元霸權,抵制美國經濟滲透”可知,美國霸權主義觸及了法國利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還可以從法國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西歐聯合的深入、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等角度進行考慮。據材料“即使在矛盾重重時,法美兩國的合作從未停止過”可知,法國和美國也有合作性的一面。呈現合作性的原因,據材料信息“在共同抵御蘇聯威脅、維護歐洲安全等問題上的一致性”可知,抵御蘇聯威脅、維護歐洲安全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相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等。(3)對大國外交關系的認識,根據材料二信息“把握好分歧與合作相互交織這一特點,有助于更全面、準確地理解這一時期的法美關系”,得出把握好分歧與合作相互交織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把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順應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4.【法國對外關系】材料一 1961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指出:不能無視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的存在。毛澤東對戴高樂與中國建交的提議給予積極回應。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同時發表建交聯合公報,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這推動了西方國家在70年代的對華建交高潮。1975年5月,鄧小平應邀訪問法國,這是新中國領導人首次出訪西方大國。1978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經濟代表團訪問西歐五國,首站便是法國。這次出訪對促進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國吸引外資和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在亞洲始于日本,在歐洲則始于法國。1980年10月、1983年5月,德斯坦、密特朗總統先后訪華,推動兩國“順應世界潮流進入技術與進步的新時代”,中法貿易額由1981年的不到7億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億美元。——摘編自孫海潮《中法關系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材料二 戴高樂時期法國與美國的矛盾與爭執,是整個冷戰期間西方聯盟內部最為引人注目的。戴高樂上臺后,一改之前全面追隨美國的“聯盟政策”,強調將實現法國政策獨立與行動自由作為長期戰略目標。在他的領導下,法國退出北約組織,構建獨立核力量;積極推動西歐一體化,實現與蘇聯、中國關系正常化;反對美元霸權,抵制美國經濟滲透。但矛盾與爭執只是法美關系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合作與共識。即使在矛盾重重時,法美兩國的合作從未停止過。在共同抵御蘇聯威脅、維護歐洲安全等問題上的一致性,促使兩國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在沖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維護西方聯盟的統一。因此,把握好分歧與合作相互交織這一特點,有助于更全面、準確地理解這一時期的法美關系。——摘編自張媛媛《論戴高樂時期法美關系的兩面性》(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法建交后的友好關系對中國產生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戴高樂時期法國對美關系呈現兩面性的原因。【答案】(1)積極作用:有利于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孤立封鎖;促進西方國家與中國建交高潮的出現;加快了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推動了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助推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等。(2)呈現矛盾性的原因:美國霸權主義觸及了法國利益;法國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西歐聯合的深入;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呈現合作性的原因:抵御蘇聯威脅;維護歐洲安全的需要;相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解析】(1)積極作用:根據材料一信息“推動了西方國家在70年代的對華建交高潮”和所學知識,得出有利于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孤立封鎖、促進西方國家與中國建交高潮的出現;根據材料“這次出訪對促進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國吸引外資和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在亞洲始于日本,在歐洲則始于法國”,得出加快了中國改革開放步伐;根據材料“中法貿易額由1981年的不到7億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億美元”,得出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根據所學知識,還可以得出推動了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助推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等。(2)據材料“高樂時期法國與美國的矛盾與爭執,是整個冷戰期間西方聯盟內部最為引人注目的”可知,戴高樂時期法國對美關系呈現矛盾性。這種矛盾性的原因:據材料“反對美元霸權,抵制美國經濟滲透”可知,美國霸權主義觸及了法國利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還可以從法國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西歐聯合的深入、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等角度進行考慮。據材料“即使在矛盾重重時,法美兩國的合作從未停止過”可知,法國和美國也有合作性的一面。呈現合作性的原因:據材料信息“在共同抵御蘇聯威脅、維護歐洲安全等問題上的一致性”可知,抵御蘇聯威脅、維護歐洲安全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相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等。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華盛頓會議之后,結束了日本借一戰之機短期獨霸中國的狀況,又回到列強共同控制中國的局面,歐美列強可以不管中國的利益,但顯然不能容忍日本向他們挑戰。但第一次世界大戰重繪了世界政治版圖,列強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一個新的國際政治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形成了,這一期間的中法關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面對這樣的形勢,法國在口頭上承認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要求廢除列強在華特權的愿望是正當的,在行動上也迫于壓力做一些小小的讓步,但在更多的方面,對于中國要求收回的在華利益,想盡辦法拖延,如廣州灣租借地。同時,又千方百計利用不平等條約,費盡心計尋求擴大自己的利益。有時甚至不顧自己大國形象,不惜采取威脅、恫嚇等無賴手段。而在更多的時候,法國的讓步和攫取新的利益是交錯在一起進行的。——摘編自張雪永《大革命時期的中法關系研究》材料二 早在1949年初,法國準備承認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希望通過和中國共產黨建立關系阻止中國支持越南抗法民族解放斗爭。而中共將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國際主義義務,在援助越南革命的問題上態度堅定,中法建交的構想也就無疾而終。朝鮮戰爭爆發以后,法國追隨美國譴責中國“侵略”朝鮮。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與中國改善關系,是戴高樂奉行獨立外交的一個重要表現,與中國合作使戴高樂在和兩個超級大國打交道時,手中多了一些籌碼。1964年,中國和法國發表建交聯合公報,西方媒體將之稱為“外交爆”。周恩來指出:“中法建交是國際事務中的一件大事,是在西方打斷一個鏈條,其影響會越來越深遠。”——摘編自翟強《從隔閡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關系》材料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時指出:“2024年,我們將迎來兩國建交60周年。雙方要傳好歷史的接力棒,堅守建交初心、賡續傳統友誼,推動中法關系邁上新臺階。”中法建交為不同歷史背景、文化傳統、政治制度的國家間交流合作樹立了典范,60年來中法關系的探索與實踐塑造了“中法精神”——摘編自盧沙野《憶六十載輝煌啟新時代征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一戰后法國對華政策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析1949~1964年法國對華政策變化的原因。(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分析中法兩國建交的影響,并簡要談談你對“中法精神”內涵的理解。【答案】(1)特點: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國際格局下展開;抑制日本在華勢力;以維護法國利益為目的;欺騙性;帶有強權政治色彩;讓步和攫取新的利益交織。(2)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兩極格局下,法國屬于資本主義陣營,外交政策跟隨美國;朝鮮戰爭的影響;中國實行“一邊倒”政策;中共支持越南抗法民族解放斗爭。20世紀60年代:法國經濟實力增強,逐漸擺脫美國控制,與美國矛盾日趨激化;戴高樂政府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國與美、蘇關系緊張;中國國際地位逐漸提高。(3)影響: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有助于法國實現獨立自主的外交目標;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的政治和外交封鎖,是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的一個重大突破;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國家交往的典范。“中法精神”:獨立自主、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等。【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個新的國際政治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形成了,這一期間的中法關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可知,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國際格局下展開;根據材料“歐美列強可以不管中國的利益,但顯然不能容忍日本向他們挑戰”可知,抑制日本在華勢力;根據材料“法國在口頭上承認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要求廢除列強在華特權的愿望是正當的,在行動上也迫于壓力做一些小小的讓步,但在更多的方面,對于中國要求收回的在華利益,想盡辦法拖延”可知,以維護法國利益為目的;根據材料“又千方百計利用不平等條約,費盡心計尋求擴大自己的利益。有時甚至不顧自己大國形象,不惜采取威脅、恫嚇等無賴手段”可知,欺騙性、帶有強權政治色彩;根據材料“在更多的時候,法國的讓步和攫取新的利益是交錯在一起進行的。”可知,讓步和攫取新的利益交織。(2)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極格局下,法國屬于資本主義陣營,外交政策跟隨美國;根據材料“朝鮮戰爭爆發以后,法國追隨美國譴責中國‘侵略’朝鮮”可知,朝鮮戰爭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實行“一邊倒”政策;根據材料“中共將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國際主義義務,在援助越南革命的問題上態度堅定,中法建交的構想也就無疾而終”可知,中共支持越南抗法民族解放斗爭。20世紀60年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法國經濟實力增強,逐漸擺脫美國控制,與美國矛盾日趨激化;根據材料“與中國改善關系,是戴高樂奉行獨立外交的一個重要表現,與中國合作使戴高樂在和兩個超級大國打交道時,手中多了一些籌碼”可知,戴高樂政府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與美、蘇關系緊張;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國際地位逐漸提高。(3)影響:對于法國而言,中法建交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有助于法國實現獨立自主的外交目標;對于世界格局而言,中法建交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對于中國而言,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的政治和外交封鎖,是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的一個重大突破;中法建交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成為國家交往的典范。“中法精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法都堅持獨立自主,在制度上有區別,但和平相處,追求發展共贏,因此內涵為獨立自主、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等。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提出存在“兩個中間地帶”的論斷,一個是指亞非拉廣大落后國家,一個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兩個地帶都反對美國控制。1963年5月,外貿部副部長盧緒章在瑞士與法國一些工業界人士舉行重要會談,此后法國工業界人士對中國開展一系列訪問。美國從1963年8月起擴大對越南的武裝干涉。戴高樂多次對美國進行譴責,并敦促美國撤軍。1964年1月27日,中法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關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系”。——摘編自趙懷普《中國謀求打開對歐關系的努力》材料二 1978年,中法雙邊貿易總額為19.5億法郎,1979年一躍到28.3億法郎;1978年12月,兩國政府簽訂關于發展中法經濟關系和合作的長期協定。1980年后,中法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1985年4月,中法兩國又簽訂了為期五年的發展經濟和合作的長期協定,以及法國政府向中國提供優惠貸款的文件。雙方聲明:“兩國將采取一切有益措施,創造良好的條件,以促進兩國之間的合作,特別在能源、電訊、信息、運輸、航空、農業等方面擴大合作。”——摘編自陳福星《論中法經濟貿易合作關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64年中法建交的動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中法經貿關系發展的條件。(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處理中法關系所秉持的原則。【答案】(1)動因:中國克服國內經濟困難的需要;法國尋求外交獨立的愿望;中法抵制大國霸權主義威脅的共同訴求。(答出兩點,三點)(2)條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中法雙邊關系的穩定發展;中法經濟的互補性強;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或國際形勢有所緩和)。(答出兩點,三點)(3)原則:平等互利(或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答出兩點即可)【解析】(1)動因:據材料“一個是指亞非拉廣大落后國家,一個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及所學知識可知,中法建交符合雙方的國家利益,從中國角度來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蘇關系破裂,美國對中國采取敵對政策,中國建交有利于克服國內經濟困難;從法國角度看,伴隨著歐洲的聯合,法國經濟的發展,法國尋求外交獨立的愿望。從中法雙方來看,中法都有抵制大國霸權主義威脅的訴求。(2)條件:據材料“1978年,中法雙邊貿易總額為19.5億法郎”及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為中法經貿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據材料“1980年后,中法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及所學知識可知,整體來看,中法雙邊關系的穩定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法經貿關系發展的原因,還可以從中法經濟的互補性強;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等角度進行說明。(3)原則:綜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國和法國在建交和經貿發展過程中,一直遵循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原則,推動了中法兩個國家的合作共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