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細 菌第四、五章 細菌、真菌、病毒(人教版)八年級上01學習目標02回顧導入03想一想04新知講解06練習與應用05課堂小結(1)細菌的形態和分類。(2)細菌的結構及作用。(3)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4)細菌的生殖數量進行計算。學習目標01回顧導入02細菌與真菌相比,最大的區別是?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DNA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想一想03一般情況下,人的雙手上約有80萬個細菌。雖然這些細菌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大多數對人體是無害的,但仍有一部分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其中越有20~30種病菌。細菌來自于哪里?肉眼可以看到手上的細菌嗎?細 菌細菌的發現一04新知講解17世紀后葉,荷蘭人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了多種微小的生物。一次,他觀察了一位從未刷過牙的老人的牙垢,吃驚地看到了許多小生物。他把發現的小生物繪制成圖,寄給英國的皇家學會,發表在學會的會刊上,從此世人知道了細菌的存在。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鵝頸瓶實驗,證明了肉湯的腐敗是由來自空氣中的細菌造成的。1864年7月14日,在法國科學院的報告廳中,巴斯德展示了他的實驗結果,向世人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細菌的分類二04新知講解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乳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旋桿菌空腸彎曲菌請嘗試根據形態給細菌分類04新知講解細菌的分類二細菌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桿菌桿狀球菌球狀螺旋菌彎曲的或者呈螺旋形的04新知講解細菌的結構三莢膜對細菌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莢膜鞭毛有助于細菌在液體中游動DNA集中的區域細胞壁細胞膜鞭毛細胞質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04新知講解細菌的結構三莢 膜透射電鏡下的擬桿菌的莢膜有無莢膜的菌落形態對比進行莢膜染色后在光鏡下觀察到的肺炎克雷伯氏菌(1500倍)莢膜04新知講解細菌的營養方式四有機物無機物細菌是自養還是異養生物?01課本中大腸桿菌是自養生物還是異養生物?02判斷自養/異養的主要依據是什么?03有機物有機物大部分異養,部分自養異養沒有葉綠體,不能制造有機物04新知講解細菌的營養方式四●細菌沒有葉綠體,因此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屬于生態系統的分解者。●硫細菌能利用無機物,并將其合成有機物,屬于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特殊的硫細菌04新知講解細菌的生殖五01細菌的增殖速度快還是慢?02細菌的增殖大致過程是?031個細菌分裂3次后有幾個?快DNA先復制并一分為二,細胞質再一分為二,增殖方式為分裂生殖。8個。(2n個)04新知講解細菌的生殖五技能訓練假設你手上有10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若按每30min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或其他影響細菌生活繁殖的情況下,4小時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04新知講解細菌的特點匯總六很小,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細菌的大小細菌可以按照形態分為:球菌、桿菌、螺旋菌。細菌的分類大部分異養,小部分自養。細菌的營養方式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的區域,有的細菌還有莢膜和鞭毛。細菌的結構大小生殖方式分類結構營養方式分裂生殖細菌的生殖方式......休眠體:芽孢(1)細菌的形態和分類。(2)細菌的結構及作用。(3)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4)細菌的生殖數量進行計算。課堂小結05細菌根據形態分為:球菌、桿菌、螺旋菌。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的區域,有的細菌還有莢膜和鞭毛。營養方式:多數異養、少數自養;生殖方式:分裂生殖。2n個。練習與應用06如圖是三種不同形態的細菌,圖中甲、乙、丙依次是( )A.球菌、桿菌、螺旋菌 B.桿菌、球菌、螺旋菌C.球菌、螺旋菌、桿菌 D.螺旋菌、球菌、桿菌B練習與應用06佛山市美食眾多,其中一種叫“臭屁醋”的發酵食品尤為出名。下列有關釀醋過程中用到的醋酸菌說法正確的是( )A.進行分裂生殖B.具有成形的細胞核C.是多細胞生物D.體內含有葉綠體A練習與應用06奶茶中的椰果主要以椰漿為原料,通過木醋桿菌(屬于細菌)發酵制成。下列關于木醋桿菌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B.通過芽孢進行繁殖C.從椰漿中獲得營養 D.細胞結構中有細胞壁B練習與應用06銅綠假單胞菌是常見致病細菌,如圖為其結構示意圖。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A.銅綠假單胞菌屬于球菌B.①是莢膜C.②是營養集中區D.銅綠假單胞菌是單細胞細菌D練習與應用06下列關于細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菌可以通過芽孢進行繁殖B.細菌的基本形態有球狀、桿狀、蝌蚪狀等C.一個細菌就是一個細胞,屬于單細胞生物D.細菌沒有葉綠體,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才能生活C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media1.mp4 media2.mp4 人教版生物八上 5.4.2 細菌.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