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2024·寧夏中衛期末)下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據此完成1~2題。1.長江和黃河徑流量的差異,關鍵是圖中哪個箭頭所起的作用( )A.① B.③ C.⑤ D.⑦2.我國云貴高原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出現了“石漠化”現象。該實例體現了( )A.自然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一致B.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C.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D.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另一區域(2023·山東濱州期末)海南島云霧林一般植株相對矮小、樹干彎曲,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地區。林區大霧天數多,一年內甚至會超過300天。下圖為“海南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區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海南島云霧林分布地區的突出地理環境特征是( )A.土壤貧瘠、風速快 B.土壤貧瘠、風速慢C.土壤肥沃、風速快 D.土壤肥沃、風速慢4.據海南島云霧林的分布特點,推測海南島云霧林分布地區水汽主要源自( )A.東北風 B.東南風C.西北風 D.西南風風塵沉積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區干燥度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呈正相關)。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隆起與西北地區的風塵沉積通量變化情況。讀圖完成5~6題。5.從水循環的過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響西北地區同期風塵沉積通量變化的主要環節是( )①地面蒸發 ②水汽輸送 ③大氣降水 ④地表徑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6.根據圖中信息分析判斷,青藏高原隆起對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的影響有( )①氣候的大陸性變強 ②植被覆蓋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更多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2024·江西九江開學考試)云夢澤,我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總稱。秦漢以前,云夢澤全盛時的總面積達26 000平方千米。至唐宋時,云夢澤不斷萎縮,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湖北省“千湖之省”的美譽由此而來。如今,云夢澤已消失,被江漢平原所取代。下圖為“云夢澤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7~8題。7.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泥沙淤積 ②河流改道 ③水產養殖 ④圍湖造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秦漢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原因有( )①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 ②地勢起伏較大,利于排水 ③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選擇題9~13題,每小題4分,共20分)(2023·黑龍江大慶期中)受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亞馬孫河流域降水豐沛,雨林廣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時會被河水長時間淹沒,成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與陸地雨林生態系統存在差異。下面圖1為“洪泛森林分布圖”,圖2為“洪泛森林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9.導致洪泛森林區河流水位季節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沿岸洋流的強弱變化B.赤道低壓控制時間的長短C.地勢的高低差異D.森林蒸騰作用的變化10.與陸地雨林生態系統相比,洪泛森林生態系統( )A.樹木更高大 B.生物種類更豐富C.土壤有機質較少 D.物種傳播較慢(2024·河南商丘期末)右玉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晉蒙兩省區交界處,四面環山,與毛烏素沙漠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不到0.3%,有“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說法。當地采用魚鱗坑的方式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植被覆蓋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為如今的“塞上綠洲”。下圖為“右玉縣魚鱗坑及造林后的景觀圖”。據此完成11~13題。11.關于“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 )A.氣候干旱,降水少B.臨近亞洲高壓,大風天氣多C.人類亂砍濫伐D.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松12.右玉縣采用魚鱗坑造林主要是為了( )A.增加土壤肥力 B.美化自然環境C.增加地表蓄水 D.減緩水分蒸發13.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以后,給該區域帶來的影響有( )①空氣濕度增大 ②風沙災害減輕 ③地表徑流增加 ④地下水補給量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湖面海拔189米,是準噶爾盆地西南緣最低洼地和水鹽匯集中心,也是新疆目前第一大咸水湖。1950年以來,湖泊面積不斷縮小,大片湖區干涸,引起區域生態環境急劇變化。2007年4月,艾比湖濕地被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圖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圖。(1)從水循環角度,分析近年來艾比湖湖泊萎縮的氣候原因。(6分)(2)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推測湖泊持續萎縮對流域內自然環境演化的影響。(8分)1.A 2.B [第1題,長江流域降水多,河流徑流量大,黃河流域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長江和黃河徑流量的差異,是由各自流域內降水量差異造成的,體現的是氣候對水文的影響。據圖可知①代表氣候對水文的影響,A正確。第2題,該實例中,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體現了植被要素變化,水土流失嚴重體現了水文要素變化,出現“石漠化”現象體現了土壤要素變化,反映了植被變化引起了水文和土壤要素的變化,體現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B正確。]3.A 4.D [第3題,讀圖可知,該地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風由海洋吹向陸地,風力強、風速快,強風不利于樹木的生長,加上海拔高,土壤貧瘠,造成云霧林分布區植株矮小、樹干彎曲,A正確。第4題,讀圖可知,海南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在島嶼西南部,海南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所以云霧林分布地區水汽主要源自西南季風,D正確。]5.B 6.A [第5題,由圖可知,隨著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地區風塵沉積通量增加,西北地區干燥度增加。從水循環的過程看,青藏高原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水汽的輸送,使西北地區更加干燥,大氣降水逐漸減少,風力作用逐漸增強。選B。第6題,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區降水減少,晴天增多,因此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多,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增大,大陸性增強。選A。]7.B 8.C [第7題,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縮小,主要原因有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①④正確,B正確。第8題,秦漢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不易發生洪澇災害,①正確;該地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地勢起伏較小,②錯誤;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起到“削峰補枯”作用,③正確;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可以調節河流徑流量,④正確。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故選C。]9.B 10.B [第9題,該區域河流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亞馬孫河的干支流主要位于赤道以南,當赤道低壓帶南移時,亞馬孫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區受赤道低壓的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較多,河流水位升高,當赤道低壓帶北移時,亞馬孫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區受赤道低壓的影響較弱,降水少,河流水位較低,所以主要影響因素是赤道低壓控制時間的長短,B正確。洋流主要影響沿海地區,A錯。洪泛森林區主要位于亞馬孫平原地區,整體地勢平坦,落差較小,C錯。該區域所處緯度低,森林蒸騰作用季節變化相對較小,且不是最主要影響因素,D錯。第10題,結合圖2可知,陸地雨林的樹木更為高大,洪泛森林由于河水的不穩定性和土壤排水不良的影響,樹木相對矮小,A錯;洪泛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種類更多,包括陸生和水生物種,B正確;洪泛森林生態系統落葉現象明顯,落葉沉積在水底,不易被分解,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而陸地雨林系統土壤有機質易受外力侵蝕、植被消耗、微生物分解作用影響,有機質含量少,C錯;洪水期洪泛森林樹木結果,果實成熟落在水中,易被魚類食用,且洪泛區淹沒面積較大,魚類的游動范圍廣,有助于洪泛區物種的傳播,洪泛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傳播較快,D錯。]11.C 12.C 13.B [第11題,右玉縣位于晉蒙兩省區交界處,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氣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距冬季風源地較近,受冬季西北風影響較大,風力強勁,生態脆弱,風沙災害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第12題,右玉縣位于晉蒙兩省區交界處,氣候干旱,土地沙化嚴重,蓄水條件差,采用魚鱗坑主要為了增加地表蓄水,C正確。第13題,植被覆蓋率提高,調節氣候的作用增強,空氣濕度增大,①正確;植被會增大地表摩擦力,使風力作用減小,風沙災害減輕,②正確;植被覆蓋率提高,固土固水作用增強,增加下滲,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大,地下水補給量增加,③錯誤,④正確。B正確。]14.(1)氣候干旱,降水量少,入湖的水量減少;夏季氣溫高,春季多大風天氣,蒸發量大;蒸發量大于降水量。(2)隨著湖泊萎縮,湖泊水位下降,鹽度升高;湖床裸露,湖泊向干湖盆方向演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干,溫差加大;土壤沙化、鹽堿化加重等。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案例,理解自然環境要素間的聯系與整體功能。(區域認知)2.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過程。(綜合思維)3.通過對比,說明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正確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知識點一 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1.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1)自然環境組成要素:大氣、水、土壤、生物、巖石及地貌等。(2)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類型 簡圖 意義水循環 ①使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②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 ④不斷塑造地表形態生物循環 ①促進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的遷移運動,能量的流動、轉化; ②聯系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巖石圈物質循環 ①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 ②改變了地表形態,塑造了多種自然景觀; ③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變換、能量傳輸2.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生產功能 穩定功能內容 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功能 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保持性質穩定的功能舉例 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和營養鹽 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過植物光合作用、海—氣相互作用的消減,部分實現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意義 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協調人地關系,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生產功能和穩定功能的差異(2024·山東威海期末)南海諸島雨量豐沛,熱量充足,島上的巖石主要是珊瑚、貝殼碎屑砂,質地疏松。南海諸島面積小,海拔低,鳥類多,植被有200余種。除濱海地區外,大部分土壤含鹽量較低。南海諸島是一個獨特的富磷生態系統,土壤是這個生態系統的紐帶。下圖示意海島生態系統與富磷土壤間的物質循環。據此完成1~2題。1.南海諸島除濱海地區外,其他地區土壤含鹽量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氣溫低,蒸發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強C.植物多,吸收鹽分 D.距海遠,海水影響小2.南海諸島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來源是( )A.魚類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C.鳥類死亡分解 D.珊瑚、貝殼碎屑答案 1.B 2.C解析 第1題,南海諸島緯度較低,氣溫高,蒸發量大,故A錯誤;南海諸島面積小,雨量豐沛,淋溶作用強,導致島上土壤含鹽量較低,故B正確;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對鹽度的影響較小,故C錯誤;南海諸島面積小,所以島上各地距海比較近,故D錯誤。第2題,根據材料和圖可知,南海諸島鳥類較多,鳥類食用富含磷的海產品,磷在鳥類體內富集,死亡后分解進入土壤中,C正確;魚類死亡后沉積在海底,分解后對島嶼土壤含磷量影響較小,A錯誤;植物體內含磷量較低,所以植物死亡分解對土壤含磷量影響較小,B錯誤;珊瑚、貝殼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對土壤中磷的含量影響較小,D錯誤。知識點二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1.自然環境具有統一演化過程項目 內容 舉例要素特點 變化性 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 在流水侵蝕下,高原的峽谷不斷拓寬,高原面萎縮,逐步演化為山地;山地逐步侵蝕為丘陵,進而演化成平原統一性 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 山地演化為丘陵的過程中,坡面變緩,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減弱,在成土過程作用下土壤逐漸變厚,植被也更為發育,大氣濕度也有所增加相互關系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 黃山“四絕”(怪石、云海、奇松、溫泉)組合是花崗巖斷塊山形成與演化過程中特定階段的組合2.整體響應原理3.響應特點(1)與自然環境普遍存在著的演化相比,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快速的,各要素變化也不同步。(2)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增強,干擾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環境變化也越來越快。(3)環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的適應。拓展延伸 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1)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的,即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是協調一致的。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溫帶荒漠景觀的形成。(2)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和濫伐森林會引起整個生態環境的失調。(3)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僅影響當地的整個自然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青藏高原隆起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影響。5世紀時毛烏素地區河水澄清、水草豐美。后來由于不合理開墾、氣候變化和戰亂,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至明清時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來,當地政府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正在還原其最初的模樣!1.[區域認知]毛烏素自然環境具有較強的過渡性,請從氣候和植被角度描述過渡性的表現。答案 氣候從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植被從森林草原向草原過渡。2.[綜合思維]毛烏素自然環境的變遷是什么地理要素變化引起的?分析該要素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答案 植被。植被覆蓋率下降(恢復),氣候變干旱(濕潤),土壤沙化(肥力提高),河流、湖泊干涸(水量增加),植被減少(增加),形成惡性(良性)循環。3.[人地協調觀]分析人為干擾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特點。答案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后果常常被放大,環境變化越來越快,而環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適應。(2023·湖北武漢月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遷,受氣候變暖、降水增減、病蟲害增多、人口增長、土地使用、森林火災,燈光干擾等因素影響,老弱植物在原區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區域發展,種群中心發生轉移。研究發現,北美東部地區的裸子針葉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樹,每十年向北遷移了11千米;喜高溫和雨水的開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樹、糖楓樹、冬青屬植物約有3/4每十年向西遷移了15.4千米,沒有出現東遷或南遷現象。據此完成1~2題。1.北美開花被子植物種群中心向西遷移最可能是因為當地( )A.年均溫降低 B.蒸發量減少C.自然災害減少 D.土地開發利用2.北美開花被子植物種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針葉植物種群中心北遷的速度,這說明( )A.熱量變化大于水分變化B.水分變化大于熱量變化C.人類活動在東西方向的影響大于南北方向D.病蟲害對東西方向的影響小于南北方向答案 1.D 2.C解析 第1題,據材料可知,開花被子植物喜高溫多雨的自然環境。美國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從東南部向西部海拔升高,降水減少,年均溫降低,蒸發量增大,自然災害增多,不利于開花被子植物的生長,A、B、C錯誤;美國東南部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土地開發利用強度大,使原有的開花被子植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不利于其生長,導致開花被子植物向西遷移,D正確。第2題,北美開花被子植物種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針葉植物種群中心北遷的速度,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西移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而北遷主要是自然因素(如全球變暖)引起的,說明人類活動在東西方向的影響大于南北方向,C正確。課時對點練 [分值:58分](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2024·寧夏中衛期末)下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據此完成1~2題。1.長江和黃河徑流量的差異,關鍵是圖中哪個箭頭所起的作用( )A.① B.③ C.⑤ D.⑦2.我國云貴高原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出現了“石漠化”現象。該實例體現了( )A.自然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一致B.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C.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D.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另一區域答案 1.A 2.B解析 第1題,長江流域降水多,河流徑流量大,黃河流域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長江和黃河徑流量的差異,是由各自流域內降水量差異造成的,體現的是氣候對水文的影響。據圖可知①代表氣候對水文的影響,A正確。第2題,該實例中,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體現了植被要素變化,水土流失嚴重體現了水文要素變化,出現“石漠化”現象體現了土壤要素變化,反映了植被變化引起了水文和土壤要素的變化,體現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B正確。(2023·山東濱州期末)海南島云霧林一般植株相對矮小、樹干彎曲,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地區。林區大霧天數多,一年內甚至會超過300天。下圖為“海南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區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海南島云霧林分布地區的突出地理環境特征是( )A.土壤貧瘠、風速快 B.土壤貧瘠、風速慢C.土壤肥沃、風速快 D.土壤肥沃、風速慢4.據海南島云霧林的分布特點,推測海南島云霧林分布地區水汽主要源自( )A.東北風 B.東南風C.西北風 D.西南風答案 3.A 4.D解析 第3題,讀圖可知,該地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風由海洋吹向陸地,風力強、風速快,強風不利于樹木的生長,加上海拔高,土壤貧瘠,造成云霧林分布區植株矮小、樹干彎曲,A正確。第4題,讀圖可知,海南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在島嶼西南部,海南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所以云霧林分布地區水汽主要源自西南季風,D正確。風塵沉積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區干燥度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呈正相關)。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隆起與西北地區的風塵沉積通量變化情況。讀圖完成5~6題。5.從水循環的過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響西北地區同期風塵沉積通量變化的主要環節是( )①地面蒸發 ②水汽輸送 ③大氣降水 ④地表徑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6.根據圖中信息分析判斷,青藏高原隆起對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的影響有( )①氣候的大陸性變強 ②植被覆蓋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更多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 5.B 6.A解析 第5題,由圖可知,隨著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地區風塵沉積通量增加,西北地區干燥度增加。從水循環的過程看,青藏高原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水汽的輸送,使西北地區更加干燥,大氣降水逐漸減少,風力作用逐漸增強。選B。第6題,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區降水減少,晴天增多,因此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多,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增大,大陸性增強。選A。(2024·江西九江開學考試)云夢澤,我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總稱。秦漢以前,云夢澤全盛時的總面積達26 000平方千米。至唐宋時,云夢澤不斷萎縮,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湖北省“千湖之省”的美譽由此而來。如今,云夢澤已消失,被江漢平原所取代。下圖為“云夢澤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7~8題。7.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泥沙淤積 ②河流改道 ③水產養殖 ④圍湖造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秦漢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原因有( )①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 ②地勢起伏較大,利于排水 ③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7.B 8.C解析 第7題,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縮小,主要原因有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①④正確,B正確。第8題,秦漢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不易發生洪澇災害,①正確;該地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地勢起伏較小,②錯誤;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起到“削峰補枯”作用,③正確;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可以調節河流徑流量,④正確。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故選C。(選擇題9~13題,每小題4分,共20分)(2023·黑龍江大慶期中)受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亞馬孫河流域降水豐沛,雨林廣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時會被河水長時間淹沒,成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與陸地雨林生態系統存在差異。下面圖1為“洪泛森林分布圖”,圖2為“洪泛森林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9.導致洪泛森林區河流水位季節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沿岸洋流的強弱變化B.赤道低壓控制時間的長短C.地勢的高低差異D.森林蒸騰作用的變化10.與陸地雨林生態系統相比,洪泛森林生態系統( )A.樹木更高大 B.生物種類更豐富C.土壤有機質較少 D.物種傳播較慢答案 9.B 10.B解析 第9題,該區域河流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亞馬孫河的干支流主要位于赤道以南,當赤道低壓帶南移時,亞馬孫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區受赤道低壓的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較多,河流水位升高,當赤道低壓帶北移時,亞馬孫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區受赤道低壓的影響較弱,降水少,河流水位較低,所以主要影響因素是赤道低壓控制時間的長短,B正確。洋流主要影響沿海地區,A錯。洪泛森林區主要位于亞馬孫平原地區,整體地勢平坦,落差較小,C錯。該區域所處緯度低,森林蒸騰作用季節變化相對較小,且不是最主要影響因素,D錯。第10題,結合圖2可知,陸地雨林的樹木更為高大,洪泛森林由于河水的不穩定性和土壤排水不良的影響,樹木相對矮小,A錯;洪泛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種類更多,包括陸生和水生物種,B正確;洪泛森林生態系統落葉現象明顯,落葉沉積在水底,不易被分解,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而陸地雨林系統土壤有機質易受外力侵蝕、植被消耗、微生物分解作用影響,有機質含量少,C錯;洪水期洪泛森林樹木結果,果實成熟落在水中,易被魚類食用,且洪泛區淹沒面積較大,魚類的游動范圍廣,有助于洪泛區物種的傳播,洪泛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傳播較快,D錯。(2024·河南商丘期末)右玉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晉蒙兩省區交界處,四面環山,與毛烏素沙漠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不到0.3%,有“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說法。當地采用魚鱗坑的方式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植被覆蓋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為如今的“塞上綠洲”。下圖為“右玉縣魚鱗坑及造林后的景觀圖”。據此完成11~13題。11.關于“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 )A.氣候干旱,降水少B.臨近亞洲高壓,大風天氣多C.人類亂砍濫伐D.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松12.右玉縣采用魚鱗坑造林主要是為了( )A.增加土壤肥力 B.美化自然環境C.增加地表蓄水 D.減緩水分蒸發13.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以后,給該區域帶來的影響有( )①空氣濕度增大 ②風沙災害減輕 ③地表徑流增加 ④地下水補給量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11.C 12.C 13.B解析 第11題,右玉縣位于晉蒙兩省區交界處,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氣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距冬季風源地較近,受冬季西北風影響較大,風力強勁,生態脆弱,風沙災害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第12題,右玉縣位于晉蒙兩省區交界處,氣候干旱,土地沙化嚴重,蓄水條件差,采用魚鱗坑主要為了增加地表蓄水,C正確。第13題,植被覆蓋率提高,調節氣候的作用增強,空氣濕度增大,①正確;植被會增大地表摩擦力,使風力作用減小,風沙災害減輕,②正確;植被覆蓋率提高,固土固水作用增強,增加下滲,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大,地下水補給量增加,③錯誤,④正確。B正確。1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湖面海拔189米,是準噶爾盆地西南緣最低洼地和水鹽匯集中心,也是新疆目前第一大咸水湖。1950年以來,湖泊面積不斷縮小,大片湖區干涸,引起區域生態環境急劇變化。2007年4月,艾比湖濕地被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圖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圖。(1)從水循環角度,分析近年來艾比湖湖泊萎縮的氣候原因。(6分)(2)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推測湖泊持續萎縮對流域內自然環境演化的影響。(8分)答案 (1)氣候干旱,降水量少,入湖的水量減少;夏季氣溫高,春季多大風天氣,蒸發量大;蒸發量大于降水量。(2)隨著湖泊萎縮,湖泊水位下降,鹽度升高;湖床裸露,湖泊向干湖盆方向演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干,溫差加大;土壤沙化、鹽堿化加重等。(共57張PPT)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第一節第五章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1.結合具體案例,理解自然環境要素間的聯系與整體功能。(區域認知)2.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過程。(綜合思維)3.通過對比,說明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正確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地協調觀)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知識點二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知識點一1.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1)自然環境組成要素: 、水、土壤、 、巖石及地貌等。(2)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大氣生物植物水分大氣有機質無機鹽堆積類型 簡圖 意義水循環 ①使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②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④不斷塑造地表形態類型 簡圖 意義生物循環 ①促進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的遷移運動,能量的流動、轉化;②聯系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巖石圈物質循環 ①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②改變了地表形態,塑造了多種自然景觀;③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變換、能量傳輸2.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 生產功能 穩定功能內容 自然環境具有合成_______的功能 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_________,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______、保持性質_____的功能舉例 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__,大氣提供熱量和___________,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和營養鹽 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過植物__________、海—氣相互作用的消減,部分實現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有機物能量交換調節穩定葉綠素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生產功能 穩定功能意義 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協調人地關系,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生產功能和穩定功能的_______差異(2024·山東威海期末)南海諸島雨量豐沛,熱量充足,島上的巖石主要是珊瑚、貝殼碎屑砂,質地疏松。南海諸島面積小,海拔低,鳥類多,植被有200余種。除濱海地區外,大部分土壤含鹽量較低。南海諸島是一個獨特的富磷生態系統,土壤是這個生態系統的紐帶。右圖示意海島生態系統與富磷土壤間的物質循環。據此完成1~2題。1.南海諸島除濱海地區外,其他地區土壤含鹽量較低,其主要原因是A.氣溫低,蒸發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強C.植物多,吸收鹽分D.距海遠,海水影響小√南海諸島緯度較低,氣溫高,蒸發量大,故A錯誤;南海諸島面積小,雨量豐沛,淋溶作用強,導致島上土壤含鹽量較低,故B正確;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對鹽度的影響較小,故C錯誤;南海諸島面積小,所以島上各地距海比較近,故D錯誤。(2024·山東威海期末)南海諸島雨量豐沛,熱量充足,島上的巖石主要是珊瑚、貝殼碎屑砂,質地疏松。南海諸島面積小,海拔低,鳥類多,植被有200余種。除濱海地區外,大部分土壤含鹽量較低。南海諸島是一個獨特的富磷生態系統,土壤是這個生態系統的紐帶。右圖示意海島生態系統與富磷土壤間的物質循環。據此完成1~2題。2.南海諸島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來源是A.魚類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C.鳥類死亡分解D.珊瑚、貝殼碎屑√根據材料和圖可知,南海諸島鳥類較多,鳥類食用富含磷的海產品,磷在鳥類體內富集,死亡后分解進入土壤中,C正確;魚類死亡后沉積在海底,分解后對島嶼土壤含磷量影響較小,A錯誤;植物體內含磷量較低,所以植物死亡分解對土壤含磷量影響較小,B錯誤;珊瑚、貝殼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對土壤中磷的含量影響較小,D錯誤。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知識點二1.自然環境具有統一演化過程項目 內容 舉例要素特點 變化性 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 在流水侵蝕下,高原的峽谷不斷拓寬,高原面_____,逐步演化為山地;山地逐步侵蝕為_____,進而演化成平原統一性 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 山地演化為丘陵的過程中,坡面變緩,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_____,在成土過程作用下土壤逐漸______,植被也更為發育,大氣濕度也有所增加萎縮丘陵減弱變厚項目 內容 舉例相互關系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______,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_____ 黃山“四絕”(怪石、云海、奇松、溫泉)組合是花崗巖斷塊山形成與______過程中特定階段的組合組合協調演化2.整體響應原理干擾物質遷移能量交換連鎖3.響應特點(1)與自然環境普遍存在著的演化相比,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 的,各要素變化也 。(2)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 ,干擾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環境變化也___________。(3)環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的適應。快速不同步增強越快越來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拓展延伸(1)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的,即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是協調一致的。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溫帶荒漠景觀的形成。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拓展延伸(2)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和濫伐森林會引起整個生態環境的失調。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拓展延伸(3)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僅影響當地的整個自然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青藏高原隆起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影響。5世紀時毛烏素地區河水澄清、水草豐美。后來由于不合理開墾、氣候變化和戰亂,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至明清時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來,當地政府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正在還原其最初的模樣!1.[區域認知]毛烏素自然環境具有較強的過渡性,請從氣候和植被角度描述過渡性的表現。答案 氣候從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植被從森林草原向草原過渡。5世紀時毛烏素地區河水澄清、水草豐美。后來由于不合理開墾、氣候變化和戰亂,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至明清時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來,當地政府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正在還原其最初的模樣!2.[綜合思維]毛烏素自然環境的變遷是什么地理要素變化引起的?分析該要素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答案 植被。植被覆蓋率下降(恢復),氣候變干旱(濕潤),土壤沙化(肥力提高),河流、湖泊干涸(水量增加),植被減少(增加),形成惡性(良性)循環。5世紀時毛烏素地區河水澄清、水草豐美。后來由于不合理開墾、氣候變化和戰亂,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至明清時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來,當地政府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正在還原其最初的模樣!3.[人地協調觀]分析人為干擾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特點。答案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后果常常被放大,環境變化越來越快,而環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適應。(2023·湖北武漢月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遷,受氣候變暖、降水增減、病蟲害增多、人口增長、土地使用、森林火災,燈光干擾等因素影響,老弱植物在原區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區域發展,種群中心發生轉移。研究發現,北美東部地區的裸子針葉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樹,每十年向北遷移了11千米;喜高溫和雨水的開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樹、糖楓樹、冬青屬植物約有3/4每十年向西遷移了15.4千米,沒有出現東遷或南遷現象。據此完成1~2題。1.北美開花被子植物種群中心向西遷移最可能是因為當地A.年均溫降低 B.蒸發量減少C.自然災害減少 D.土地開發利用√據材料可知,開花被子植物喜高溫多雨的自然環境。美國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從東南部向西部海拔升高,降水減少,年均溫降低,蒸發量增大,自然災害增多,不利于開花被子植物的生長,A、B、C錯誤;美國東南部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土地開發利用強度大,使原有的開花被子植物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不利于其生長,導致開花被子植物向西遷移,D正確。2.北美開花被子植物種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針葉植物種群中心北遷的速度,這說明A.熱量變化大于水分變化B.水分變化大于熱量變化C.人類活動在東西方向的影響大于南北方向D.病蟲害對東西方向的影響小于南北方向√北美開花被子植物種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針葉植物種群中心北遷的速度,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西移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而北遷主要是自然因素(如全球變暖)引起的,說明人類活動在東西方向的影響大于南北方向,C正確。課時對點練(2024·寧夏中衛期末)右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據此完成1~2題。1.長江和黃河徑流量的差異,關鍵是圖中哪個箭頭所起的作用A.① B.③C.⑤ D.⑦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長江流域降水多,河流徑流量大,黃河流域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長江和黃河徑流量的差異,是由各自流域內降水量差異造成的,體現的是氣候對水文的影響。據圖可知①代表氣候對水文的影響,A正確。基礎過關(2024·寧夏中衛期末)右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據此完成1~2題。2.我國云貴高原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出現了“石漠化”現象。該實例體現了A.自然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一致B.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C.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D.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另一區域√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該實例中,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體現了植被要素變化,水土流失嚴重體現了水文要素變化,出現“石漠化”現象體現了土壤要素變化,反映了植被變化引起了水文和土壤要素的變化,體現了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B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2023·山東濱州期末)海南島云霧林一般植株相對矮小、樹干彎曲,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地區。林區大霧天數多,一年內甚至會超過300天。右圖為“海南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區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海南島云霧林分布地區的突出地理環境特征是A.土壤貧瘠、風速快 B.土壤貧瘠、風速慢C.土壤肥沃、風速快 D.土壤肥沃、風速慢√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讀圖可知,該地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風由海洋吹向陸地,風力強、風速快,強風不利于樹木的生長,加上海拔高,土壤貧瘠,造成云霧林分布區植株矮小、樹干彎曲,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2023·山東濱州期末)海南島云霧林一般植株相對矮小、樹干彎曲,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地區。林區大霧天數多,一年內甚至會超過300天。右圖為“海南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區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4.據海南島云霧林的分布特點,推測海南島云霧林分布地區水汽主要源自A.東北風 B.東南風C.西北風 D.西南風√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讀圖可知,海南島云霧林主要分布在島嶼西南部,海南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所以云霧林分布地區水汽主要源自西南季風,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風塵沉積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區干燥度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呈正相關)。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隆起與西北地區的風塵沉積通量變化情況。讀圖完成5~6題。5.從水循環的過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響西北地區同期風塵沉積通量變化的主要環節是①地面蒸發 ②水汽輸送 ③大氣降水 ④地表徑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由圖可知,隨著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地區風塵沉積通量增加,西北地區干燥度增加。從水循環的過程看,青藏高原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水汽的輸送,使西北地區更加干燥,大氣降水逐漸減少,風力作用逐漸增強。選B。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風塵沉積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區干燥度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呈正相關)。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隆起與西北地區的風塵沉積通量變化情況。讀圖完成5~6題。6.根據圖中信息分析判斷,青藏高原隆起對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的影響有①氣候的大陸性變強 ②植被覆蓋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更多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區降水減少,晴天增多,因此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增多,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增大,大陸性增強。選A。1234567891011121314(2024·江西九江開學考試)云夢澤,我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總稱。秦漢以前,云夢澤全盛時的總面積達26 000平方千米。至唐宋時,云夢澤不斷萎縮,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湖北省“千湖之省”的美譽由此而來。如今,云夢澤已消失,被江漢平原所取代。右圖為“云夢澤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7~8題。7.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①泥沙淤積 ②河流改道 ③水產養殖 ④圍湖造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縮小,主要原因有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①④正確,B正確。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8.秦漢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原因有①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 ②地勢起伏較大,利于排水 ③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秦漢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不易發生洪澇災害,①正確;該地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地勢起伏較小,②錯誤;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起到“削峰補枯”作用,③正確;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可以調節河流徑流量,④正確。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故選C。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2023·黑龍江大慶期中)受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亞馬孫河流域降水豐沛,雨林廣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時會被河水長時間淹沒,成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與陸地雨林生態系統存在差異。下面圖1為“洪泛森林分布圖”,圖2為“洪泛森林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9.導致洪泛森林區河流水位季節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沿岸洋流的強弱變化B.赤道低壓控制時間的長短C.地勢的高低差異D.森林蒸騰作用的變化√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該區域河流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亞馬孫河的干支流主要位于赤道以南,當赤道低壓帶南移時,亞馬孫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區受赤道低壓的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較多,河流水位升高,當赤道低壓帶北移時,亞馬孫河干支流主要分布區受赤道低壓的影響較弱,降水少,河流水位較低,所以主要影響因素是赤道低壓控制時間的長短,B正確。洋流主要影響沿海地區,A錯。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洪泛森林區主要位于亞馬孫平原地區,整體地勢平坦,落差較小,C錯。該區域所處緯度低,森林蒸騰作用季節變化相對較小,且不是最主要影響因素,D錯。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0.與陸地雨林生態系統相比,洪泛森林生態系統A.樹木更高大B.生物種類更豐富C.土壤有機質較少D.物種傳播較慢√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結合圖2可知,陸地雨林的樹木更為高大,洪泛森林由于河水的不穩定性和土壤排水不良的影響,樹木相對矮小,A錯;洪泛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種類更多,包括陸生和水生物種,B正確;洪泛森林生態系統落葉現象明顯,落葉沉積在水底,不易被分解,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而陸地雨林系統土壤有機質易受外力侵蝕、植被消耗、微生物分解作用影響,有機質含量少,C錯;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洪水期洪泛森林樹木結果,果實成熟落在水中,易被魚類食用,且洪泛區淹沒面積較大,魚類的游動范圍廣,有助于洪泛區物種的傳播,洪泛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傳播較快,D錯。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2024·河南商丘期末)右玉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晉蒙兩省區交界處,四面環山,與毛烏素沙漠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不到0.3%,有“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說法。當地采用魚鱗坑的方式植樹造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植被覆蓋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為如今的“塞上綠洲”。下圖為“右玉縣魚鱗坑及造林后的景觀圖”。據此完成11~13題。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1.關于“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A.氣候干旱,降水少B.臨近亞洲高壓,大風天氣多C.人類亂砍濫伐D.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松√右玉縣位于晉蒙兩省區交界處,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氣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距冬季風源地較近,受冬季西北風影響較大,風力強勁,生態脆弱,風沙災害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類活動影響較小。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2.右玉縣采用魚鱗坑造林主要是為了A.增加土壤肥力B.美化自然環境C.增加地表蓄水D.減緩水分蒸發√右玉縣位于晉蒙兩省區交界處,氣候干旱,土地沙化嚴重,蓄水條件差,采用魚鱗坑主要為了增加地表蓄水,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3.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以后,給該區域帶來的影響有①空氣濕度增大 ②風沙災害減輕 ③地表徑流增加 ④地下水補給量增加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植被覆蓋率提高,調節氣候的作用增強,空氣濕度增大,①正確;植被會增大地表摩擦力,使風力作用減小,風沙災害減輕,②正確;植被覆蓋率提高,固土固水作用增強,增加下滲,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大,地下水補給量增加,③錯誤,④正確。B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湖面海拔189米,是準噶爾盆地西南緣最低洼地和水鹽匯集中心,也是新疆目前第一大咸水湖。1950年以來,湖泊面積不斷縮小,大片湖區干涸,引起區域生態環境急劇變化。2007年4月,艾比湖濕地被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右圖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圖。1234567891011121314能力提升(1)從水循環角度,分析近年來艾比湖湖泊萎縮的氣候原因。答案 氣候干旱,降水量少,入湖的水量減少;夏季氣溫高,春季多大風天氣,蒸發量大;蒸發量大于降水量。(2)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推測湖泊持續萎縮對流域內自然環境演化的影響。答案 隨著湖泊萎縮,湖泊水位下降,鹽度升高;湖床裸露,湖泊向干湖盆方向演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干,溫差加大;土壤沙化、鹽堿化加重等。1234567891011121314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案例,理解自然環境要素間的聯系與整體功能。(區域認知)2.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過程。(綜合思維)3.通過對比,說明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正確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知識點一 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1.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1)自然環境組成要素:________、水、土壤、________、巖石及地貌等。(2)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類型 簡圖 意義水循環 ①使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②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 ④不斷塑造地表形態生物循環 ①促進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的遷移運動,能量的流動、轉化; ②聯系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巖石圈物質循環 ①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 ②改變了地表形態,塑造了多種自然景觀; ③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變換、能量傳輸2.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生產功能 穩定功能內容 自然環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的功能 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________________,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______、保持性質______的功能舉例 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______,大氣提供熱量和____________,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和營養鹽 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過植物____________、海—氣相互作用的消減,部分實現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意義 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協調人地關系,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生產功能和穩定功能的________(2024·山東威海期末)南海諸島雨量豐沛,熱量充足,島上的巖石主要是珊瑚、貝殼碎屑砂,質地疏松。南海諸島面積小,海拔低,鳥類多,植被有200余種。除濱海地區外,大部分土壤含鹽量較低。南海諸島是一個獨特的富磷生態系統,土壤是這個生態系統的紐帶。下圖示意海島生態系統與富磷土壤間的物質循環。據此完成1~2題。1.南海諸島除濱海地區外,其他地區土壤含鹽量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氣溫低,蒸發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強C.植物多,吸收鹽分D.距海遠,海水影響小2.南海諸島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來源是( )A.魚類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C.鳥類死亡分解 D.珊瑚、貝殼碎屑知識點二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 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1.自然環境具有統一演化過程項目 內容 舉例要素 特點 變化性 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 在流水侵蝕下,高原的峽谷不斷拓寬,高原面________,逐步演化為山地;山地逐步侵蝕為________,進而演化成平原統一性 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 山地演化為丘陵的過程中,坡面變緩,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________,在成土過程作用下土壤逐漸________,植被也更為發育,大氣濕度也有所增加相互關系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________,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________ 黃山“四絕”(怪石、云海、奇松、溫泉)組合是花崗巖斷塊山形成與________過程中特定階段的組合2.整體響應原理3.響應特點(1)與自然環境普遍存在著的演化相比,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________的,各要素變化也__________。(2)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________,干擾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環境變化也____________。(3)環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的適應。拓展延伸 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1)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的,即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是協調一致的。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溫帶荒漠景觀的形成。(2)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和濫伐森林會引起整個生態環境的失調。(3)某一要素的變化,不僅影響當地的整個自然環境,還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青藏高原隆起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影響。5世紀時毛烏素地區河水澄清、水草豐美。后來由于不合理開墾、氣候變化和戰亂,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至明清時期已形成茫茫大漠。1959年以來,當地政府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截至2020年4月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正在還原其最初的模樣!1.[區域認知]毛烏素自然環境具有較強的過渡性,請從氣候和植被角度描述過渡性的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綜合思維]毛烏素自然環境的變遷是什么地理要素變化引起的?分析該要素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地協調觀]分析人為干擾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湖北武漢月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遷,受氣候變暖、降水增減、病蟲害增多、人口增長、土地使用、森林火災,燈光干擾等因素影響,老弱植物在原區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區域發展,種群中心發生轉移。研究發現,北美東部地區的裸子針葉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樹,每十年向北遷移了11千米;喜高溫和雨水的開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樹、糖楓樹、冬青屬植物約有3/4每十年向西遷移了15.4千米,沒有出現東遷或南遷現象。據此完成1~2題。1.北美開花被子植物種群中心向西遷移最可能是因為當地( )A.年均溫降低 B.蒸發量減少C.自然災害減少 D.土地開發利用2.北美開花被子植物種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針葉植物種群中心北遷的速度,這說明( )A.熱量變化大于水分變化B.水分變化大于熱量變化C.人類活動在東西方向的影響大于南北方向D.病蟲害對東西方向的影響小于南北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章 第一節 練習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含答案)高中地理 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docx 第五章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學案 高中地理 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docx 第五章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教案 高中地理 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docx 第五章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課件(共57張ppt)高中地理 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