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2024-2025學年統編版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 《維護秩序》教學設計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 :認同社會規則的重要性,理解社會秩序與規則的關系,形成自覺遵守和維護規則的理念。 道德修養 :樹立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培養自律意識和敬畏規則的態度,在公共生活中做文明的社會成員。 法治觀念 :了解法律對個人生活、社會秩序和國家發展的作用,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法律,維護社會秩序。 健全人格 :理解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能夠適應社會規則的變化,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責任意識 :關心社會,樹立秩序意識和規則意識,積極維護社會秩序和規則,有擔當精神。 教學 重點 規則的概念和作用。教學 難點 社會秩序與規則的關系。 教學過程導入 近日在湖南株洲一列高鐵上,“熊孩子”多次騷擾后排成年男子,引發孩子父母與男子的激烈爭執;回溯到今年的“五一”假期,一女子乘坐高鐵途中因制止“熊孩子”撞椅背遭到對方家長掌摑一事,也引發了持續數天的關注。 諸如此類的事件不斷發生,使得“厭童”一詞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與討論。“厭童癥”本是指一種心理疾病,表現為一種對兒童的恐懼、視、厭惡的情緒狀態,屬于焦慮癥的一種。而在社交媒體討論的語境中,“厭童”仿佛成為一種群體心理的描繪,引起網友的爭論。 思考:爭論的背后反映著怎樣的權益訴求 授新課 議學情景一:“你一個大人,跟孩子較什么勁!” 高鐵是爭議頻發的場所,小孩在車廂內大吵大鬧、橫沖直撞、踢椅背、揪頭發等行為通常是爭吵的導火索,往往這些孩子的家長與當事人吵得不可開交,最后只得將事件發布在社交網絡進行“網絡評審”。 思考:你認為以上“熊孩子”事件引發眾怒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 教師:高鐵車廂屬于公共場所,作為乘客必須維護秩序。 在上面這些熊孩子事件的背后,讓人生氣的不是小孩子吵鬧本身,而是家長的不作為和反駁過激的情緒,這才放大了矛盾。家長文明素養的欠缺、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之間界限意識的缺乏,均暴露無遺!不要試圖拿孩子“少不更事”,作為家長違規違法的“擋箭牌”。 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社會秩序嗎 國家機尖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的秩序——社會管理秩序 依照勞動法/勞動規章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秩序 道路交通井井有條的狀況——交通秩序 知識小結:社會秩序的含義及種類 ( 1)含義: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 (2)種類:社會秩序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場。 議學情景二:“我們是否對公共場所的小孩過于苛刻了 ” @蘇小懶(暢銷書作家,粉絲量320.3萬)近日通過微博記錄了若干起“帶孩子乘火車,遭遇苛刻對待”的事,引發了很多網民共情式的“訴苦”,紛紛表示也遇到相似情況。 “兒童禁入區”:一些餐廳所張貼的“kids no”標識,大多是針對13歲以下的兒童。韓國第一家禁止兒童進入的餐廳在2012年誕生,目前已有500多家餐廳拒絕孩子進入,以確保環境安靜。 思考:你認同以上公共場所對待小孩的做法嗎 為什么 學生: 教師:真正在公共空間打擾他人的,絕不是襁褓內的孩童。所謂“厭童”,厭的不是真正的“童”,而是那些不當的言行舉止,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對公眾利益的損害! 秩序意味著光明和安寧,意味著內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是人類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阿米爾 思考: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學生: 教師:社會秩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障。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我們感受生活的美好。 議學情景三:兒童在社會中應有的公共空間也不應被壓縮 值得注意的是,在“厭童”引起爭論之時作為這一詞匯主體的兒童,沒有也無法參與到討論中來。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中成年人一是輿論爭奪的主力軍。 這些兒童在社交媒體場域無疑是失聲者無能力在網絡上獨立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人認為這形成了一種“輿論霸凌”苛刻的標準看待兒童正常生理行為,已經損害了兒童的正當權益! 三部門聯合發文 一部大修的綜合性法律 10部委發文加快推進 思考:以上措施對我們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有何后發 還可以借助哪些力量維護秩序呢 學生: 教師: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禁止車輛闖紅燈,禁止高空拋物 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輿論、習慣和人們的信念來維持。如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尊老愛幼,樂于助人....... 紀律:是由一定的社會組織或團體制定的。如不能在教室內大聲喧嘩,見到老師要問好....... 知識小結: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 種類:生活中,調節我們行為的規則有很多,如道德、紀律、法律等 材料一:全市首個兒童友好街區試點:深圳市福田區于2020年建成全市首個兒童友好街區試點。這個街區附近聚集了十幾所學校,擁有超過1萬名學齡前兒童。如今,街區內有12個充滿趣味的兒童活動空問,是家長們溜娃的好去處。 材料二:全網爆贊!最高法:堅決從重懲處凡是以未成年人為侵害對象的暴力犯罪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犯罪性質、情節極其惡劣,后果極其嚴重的,堅決判處死刑,絕不姑息! 思考:從以上材料中我們可以發現社會規則發揮著什么作用 學生: 教師: ①社會規則明確社會秩序的內容。 ②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右邊漫畫告訴我們( ) A. 大家遵守規則才能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 B. 只要制定了完美的規則,社會秩序自然就會好 C. 遵守規則需要監督 D. 交通規則比其他規則重要 2.僅僅是一場大雨,竟然使湖南省某中學學生在下樓過程中擁擠踩踏,造成八名學生當場死亡、二十六名學生受傷。這些事實說明( ) ①生活離不開秩序②秩序離不開規則 ③不守規則就會造成危害④規則需要強制人們遵守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右面漫畫《中國“結”》主要說明( ) ①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②社會公共秩序只能靠強制命令來維持 ③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要受到法律制裁 ④社會公共秩序只能靠社會輿論來維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 下列屬于法律規則的是( ) A. 《中學生守則》B. 《醫生職業道德規范》 C.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D. 《治安管理處罰法》 5. 2017年7月17日上午,河北省樂亭縣一家肯德基門口,有一群不明身份的民眾打出橫幅圍堵了店門。橫幅上寫著:“抵制美日韓菲,愛我中華民族,你吃的是美國的肯德基,丟的是老祖宗的臉。”之后,全國多地出現抵制肯德基的活動。這種行動( ) A. 是愛國行動 B. 破壞社會秩序 C. 是犯罪行為 D. 是正義的 6.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發生了踩踏事故,其原因是課間時間較短,學生集中去廁所,因為擁堵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這給我們的警示有( ) ①我們的生活需要秩序 ②社會秩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證 ③有了良好的秩序,就能防止一切事故的發生 ④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7. “中國式過馬路”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要“告別”這一交通違法行為,每個人都應該( ) A. 學會團結協作 B. 積極參與競爭 C. 完善交通設施 D. 增強守規則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