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單元備課單 元 課 題 第一單元 聲音單 元解 析 本單元教材按照三個遞進的認知層次感知,是什么,探究為什么?怎樣利用與控制它有機的串接各樣的聲音。聲音的產生,聲音的變化,聲音的傳播,噪聲控制這5課和14個活動,通過實驗查找資料制作游戲討論交流等活動方式,進一步引領學生對熟悉的聲音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理性的探索,在實踐中重點訓練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重新構建對聲音的特點,產生變化傳播和控制的新認識。了解控制聲音的方法和意義,用辯證的觀點判斷事物,增強環保意識,讓學生自覺產生控制噪聲。保護聽力,關愛聾啞人的行為。學 情分 析 教材以激發學生探究聲音的興趣和愿望為基點,從第1課開始便帶領學生回憶或靜心傾聽生活中聽到的各種各樣的聲音。感受聲音世界的多樣與奇妙,進而提出關于聲音的問題和疑惑,整理出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本科是單元的重啟學生會對聲音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會有高低變化的不同,聲音發出后怎樣進入我們的耳朵等產生好奇,順應兒童心理。本單元第二、第三第4課分別引領學生探究聲音的產生,聲音的變化,聲音的傳播。在解開這些為什么后,領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原理制作小樂器,制作聽診器,并試著去解決如何控制生活中噪聲的問題。教 學 目 標 科學觀念: 舉例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 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 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生改變;知道噪聲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 識別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聲能)。 探究實踐: 1比較觀察,抽象概括; 2引導探究,歸納概括; 3設計制作; 4比較觀察,設計實驗。 態度責任: 細心觀察,透過現象看本質,對聲音產生和變化的條件和原因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滲透辯證的價值觀。 察覺科學(聲音知識)、技術樂器)、生活(人和動物、信息傳遞、情緒、身心)的依存關系;樹立有關聲音方面的環保意識。教 學 重 點 重點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重新構建對聲音的產生、變化、傳播、控制。教 學 難 點 通過比較觀察完成歸納概括,完成小樂器的設計與制作教 學 課 題 第一課 各種各樣的聲音教 學 目 標 科學觀念: 知道聲音是多樣的。 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聲音的強弱叫作音量,聲音的高低叫作音調。 探究實踐: 在辨聽聲音的過程中,感悟聲音世界的豐富多彩,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聲音秘密的興趣。 態度責任: 在辨聽聲音的過程中,感悟聲音世界的豐富多彩,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聲音秘密的興趣。教 學 重 點 各種各樣的聲音;音量,音調的區別。教 學 難 點 區分音量和音調,辨聽聲音教 學準 備 教師準備:鑼、電子琴、大鼓、小提琴、雙響筒、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教 學 環 節 二次備課教 學 過 程 (一)教學導入 (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歌聲、琴聲、雷聲、機器聲,有的讓人心曠神怡,有的令人心煩意亂,聲音世界豐富多彩,聲音世界奧妙無窮。 (2)講述:我們聽過很多種聲音,關于聲音的奧秘也有很多。讓我們走進聲音王國,交流我們聽到過的聲音。 (二)新課學習 1. 各種各樣的聲音 (1)回憶生活中聽過到的聲音:說一說,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這種聲音可以怎樣描述它的特點或者聽到后給人以什么感受? (2)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按一定順序追問聲音名稱、發聲物體、特點等。 (3)現場聽音感受。播放各種聲音的錄音,靜默傾聽教室周圍的聲音,繼續讓學生說出這些聲音是什么物體發出的,怎樣區分這些不同的聲音。 (4)重點比較兩種聲音:播放牛叫的聲音和鳥兒的叫聲。 (5)交流:誰的叫聲低?誰的叫聲高?關于聲音,你有什么發現? (6)小結:牛的叫聲低,鳥的叫聲高。聲音多種多樣,聲音各有特點,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7)繼續提問:怎樣比較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2. 辨聽聲音 (1)辨聽聲音的強弱:分組有序地讓各種樂器(例如鑼、雙響筒)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 (2)交流:怎樣讓樂器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 (3)小結:每一種樂器,例如鑼,用力敲,聽到的鑼聲就大,否則聲音就小。敲擊雙響筒也是這樣。聲音的大小就是聲音的強弱,聲音的強弱叫作音量。 (4)辨聽聲音的高低:分組有序地讓各種樂器(例如電子琴、大鼓、小提琴)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5)交流:怎樣讓樂器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6)小結:同一種樂器,例如按電子琴不同的琴鍵,發出的聲音高低是不同的。拉小提琴,有時聲音高有時聲音低,但和大鼓比起來,小提琴發出的聲音比較尖、清脆,大鼓發出的聲音比較粗、低沉。 (7)記錄聲音。把辨聽聲音的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8)總結:聲音的強弱叫作音量,聲音的高低叫作音調。 (9)繼續思考:關于聲音,你還想研究哪些問題? (三)整理,下課。板 書 設 計教 學反 思教 學 課 題 第二課 聲音的產生教 學 目 標 科學觀念: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探究實踐: 基于大量物體發聲時的振動事實,歸納出聲音的產生是因物體振動而來。 能對物體發聲時的現象進行細致觀察和描述,探究各種不同物體產生不同的聲音,發現并歸納出固體、液體、氣體都是由于振動產生聲音。 態度責任: 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好的科學態度。 進一步培養探究事物的興趣,并樂于與同伴交流。教學 重點 物體的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教學 難點 通過實驗讓學生能夠自己認識到振動產生聲音。教 學準 備 教師準備:鑼、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教 學 環 節 二次備課教 學 過 程 (一)教學導入 (1)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試一試并觀察現象:用手敲桌子、敲鑼、用筆敲木板等。 (3)交流匯報:以上操作,你有什么發現?(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聲音,不敲就沒聲音;敲鑼時,停止敲鑼后聲音還能持續一會兒……) (4)初步假設:聲音的產生與拍打、敲擊有關。 (二)新課學習 1. 觀察發聲的物體 (1)實驗(一):觀察比較吉他的弦發聲時和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將實驗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2)實驗小結:發聲的琴弦會發生振動,不發聲的琴弦不動。 (3)實驗(二):借助乒乓球來觀察音叉發聲時的情況。將實驗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4)實驗小結: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乒乓球會振動。音叉不發聲時,乒乓球靜止不動。 (5)實驗(三):借助泡沫粒來觀察鼓發聲時的情況。將實驗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6)實驗小結:敲擊鼓發聲時,泡沫粒會上下振動。 (7)實驗(四):用手放在喉嚨處,發出聲音時感受喉嚨的變化。將實驗結果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8)實驗小結:發出聲音時喉嚨會有振動。 (9)交流:這些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點? (10)小結:固體發聲時物體都在振動。 (11)提出問題:液體和氣體發聲,也有這樣的共同點嗎? (12)繼續實驗: 將杯子中的水放入水槽;吹口哨。 (13)交流:根據自己的觀察,說一說,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2. 終止物體發聲 (1)實操展示:敲擊鑼發出聲音。 (2)提出問題:你有辦法讓聲音突然終止嗎? (3)分組操作:敲擊鑼發出聲音,然后將手放在正在發聲的鑼上面。 (4)小組討論:操作過程中有什么發現? (5)實驗總結:將手放在正在發聲的鑼上面,鑼停止振動,聲音就會終止。 (6)全課總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整理,下課。 木吉他的發聲原理 吉他大體上分為3大類:原聲吉他、電吉他、電貝司。木吉他就是原聲吉他,沒有通過效果器而純粹地振動發聲。 木吉他的發聲原理:通過弦的振動,再經過箱體的共振,放大聲音。 撥動琴弦,琴弦開始振動。每一根琴弦由于自身長度、拉它的張力大小和它本身的材質不同,會發出不同的音高。 琴弦發出的音,或者說振動大致會經過兩部分的放大: 第一部分:通過琴橋與琴弦相連的面板,吉他的面板非常特殊,因為側板相對堅硬,振動少,而背板又被演奏者抱住無法很好的共鳴,所以為了起到加強振動的效果,吉他的面板必須做得薄而結實,平整的面板隨著琴弦一起振動起來,帶動附近的空氣振動,這樣聲音就傳播開了。 第二部分:振動放大發生在木吉他的腔體內部,音孔里面是中空的設計,除去必要的木質支撐外,剩余部分就是空氣。彈奏的時候,音孔附近的空氣振動會壓縮/拉伸內部的空氣,從而發生亥姆霍茲共鳴。 木吉他通常被用于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及流行音樂。板 書 設 計教 學反 思教 學 課 題 第三課 聲音的變化教 學 目 標 科學觀念: 知道聲音的高低和強弱與物體振動有關。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 探究實踐: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出聲音的高低、強弱與振動的關系,能通過觀察發現不同的發音器是通過什么來控制聲音高低的,從而運用所學設計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 態度責任: 與同學合作進行探究,樂于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能傾聽他人的意見。 認識到科學發現對技術發明的指導作用,技術發明為發現科學原理帶來的便利。教 學 重 點 知道聲音的高低和強弱與物體振動有關。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教 學 難 點 振幅與頻率的區別;振幅的大小與聲音的強弱;振動的快慢與聲音的高低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教 學準 備 教師準備:音箱、音叉、皮筋、吉他、自制小樂器的材料、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教 學 環 節 二次備課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聲音強弱和高低的變化與振動什么有關系?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新課學習 1. 研究聲音強弱與振動的關系 (1)小組實驗:調節音箱發出音量的大小,觀察喇叭振動的情況。將實驗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2)實驗小結:音箱的音量越大,喇叭振動幅度越大;音箱的音量越小,喇叭振動幅度越小。 (3)繼續探究:觀察更多的物體,設法研究當它們所發聲音的音量大小不同時,振動有什么變化。用合適的方法記錄下來。 (4)分組討論:說一說,聲音強弱與物體振動有什么關系? (5)小結:物體振動的幅度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振動幅度大,音量大;振動幅度小,音量小。 2. 研究聲音高低與振動的關系 (1)小組實驗:想辦法讓皮筋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觀察并記錄皮筋振動的狀態。 (2)交流:皮筋的松緊是否會影響它振動的快慢?振動的快慢對聲音的音調有什么影響? (3)實驗小結:皮筋的松緊會影響它振動的快慢。振動越快,皮筋發出的聲音越高;振動越慢,皮筋發出的聲音越低。 (4)繼續探究: 調節吉他弦的松緊,辨聽吉他聲音的高低,類推弦的振動快慢。 (5)課件展示:觀察更多樂器(鋼琴、編鐘、古箏),看它們能發出高低不同聲音時各有什么特點。 (6)小結:物體的大小、長短、厚薄、松緊等特性都會影響它振動的快慢。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了它發出聲音的高低,振動越快,物體發出的聲音越高;振動越慢,物體發出的聲音越低。 (三)整理,下課。 第二課時 (一)教學導入 我們已經知道物體的大小、長短、厚薄、松緊等特性都會影響它振動的快慢。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了它發出聲音的高低。如果運用這個知識來自制小樂器,我們應該怎樣做?讓我們一起來嘗試。 (二)新課學習 設計制作小樂器 (1)簡介材料。吸管、剪刀;水杯、水、小錘;不同長短的鐵釘等。 (2)明確需求。小組討論,確定各自打算制作什么樣的樂器。 (3)選擇材料。說出材料選擇的原因。 (4)樂器設計。先討論并畫出總體結構設計圖,再討論制作流程。 (5)分組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6)作品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作品。 (7)討論并提出改進意見:請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出改進意見。 (8)演奏展示:幾個小組一起展示,開一場別開生面的自制樂器演奏會吧! (三)整理,下課。 聲音的三個基本特性 1. 音調 聲音的高低叫作音調,是聲音的三個主要的主觀屬性之一。表示人的聽覺分辨一個聲音的調子高低的程度,音調又稱音的高度。音調主要由聲音的頻率(即發聲物體振動快慢)決定。物體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作頻率,頻率越大振動越快,聲音越高,頻率越小振動越慢,聲音越低。 一般來說,兒童說話的音調比成人的高,女子聲音的音調比男子高。 2. 響度 聲音的強弱是聲音的三個主要的主觀屬性之一。人耳感覺到聲音的強弱叫作響度,響度是感覺判斷的聲音強弱,即聲音響亮的程度,根據它可以把聲音排成由輕到響的序列。響度的大小主要依賴于物體發生振動產生的振幅大小。 振幅是指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遠距離,振幅描述了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和振動的強弱。振幅大,響度大;振幅小,響度小。 聲音的強弱與聽者距發聲體的距離有關,從聲源發出的聲音傳得越遠,聲音就會越弱。 3. 音色 聲音的三個主要的主觀屬性之一。表示人耳對聲音音質的感覺,又稱音色。音色是由發聲體的結構和材料決定的,聲音的音色不同,聲音的波形也不同。一定頻率的純音不存在音色問題,音品是復音主觀屬性的反映。各種樂器,演奏同樣的曲子,即使響度和音調相同,聽起來還是不一樣,胡琴的聲音柔韌,笛子的聲音清脆,小提琴的聲音優美,小號的聲音激昂,就是由于它們的音品不同。所以音品是在聽覺上區別具有同樣響度和音調的兩個聲音所不同的特征,聲音的音品主要由其諧音的多寡、各諧音的特性(如頻率分布、相對強度等)所決定。樂音中泛音越多,聽起來就越好聽。低音豐富,給人們以深沉有力的感覺,高音豐富給人們以活潑愉快的感覺。 每個人的聲音都有獨特的音品,所以我們能從電話、廣播的聲音中辨認出是哪位熟人。板 書 設 計教 學反 思教學 課題 第四課 聲音的傳播教 學 目 標 科學觀念: 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 探究實踐: 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和事實,對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作出假設,能設計對比實驗,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推理聲音的傳播方向。 態度責任、STSE: 樂于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并與同學交流。 以聽診器發明和制作為例,理解科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 學 重 點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作出假設,能設計對比實驗,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推理聲音的傳播方向教 學 難 點 樂于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 學準 備 教師準備:音箱、鬧鐘、收音機、水槽、石頭、漏斗、膠管、玻璃鐘罩、抽氣機、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教 學 環 節 二次備課教 學 過 程 (一)教學導入 (1)提問:上課前,你們聽到上課鈴聲了嗎?電鈴響起的時候你們分別在什么地方? (2)學生發言。 (3)交流:電鈴一響,整個校園都能聽得到,這說明了什么?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 (4)繼續交流:海豚在水里能“交談”,這是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能聽到離他很遠的馬蹄聲,這是為什么? (5)作出假設:聲音可以通過物體向四面八方傳播。 (二)新課學習 1. 探究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 (1)分組實驗: a.將一個正在響的鬧鐘放置在桌子上,實驗者站在桌子的不同地方,將耳朵趴在桌上判斷是否能聽到聲音。 b.把收音機音量調大,用塑料袋包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聲音嗎? (2)交流:將自己設計的實驗和觀察結果與同學交流。 (3)小結: 聲音可以在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 (4)繼續探究:將鬧鐘放置于玻璃罩內,是否能聽到聲音?這說明了什么? (5)小結: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 (6)思考并討論:在抽氣機逐漸抽走玻璃罩內的空氣后,你聽到聲音會怎樣變化? (7)講解:用抽氣機將瓶內的空氣抽出,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能傳播聲音的空氣越來越少,所以聲音會逐漸減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瓶內就成了真空,沒有了將聲音傳出瓶外的介質,就會聽不到聲音。 2. 制作聽診器 (1)閱讀:閱讀關于“聽診器”的介紹。 (2)動手制作:自制聽診器。 (3)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聽診器。 (4)分組實驗:用自制的聽診器互相聽心跳,測出每分鐘心跳次數。 (5)匯報實驗結果。 (三)整理,下課。 聽診器 聽診器是“內、外、婦、兒”科醫師最常用的診斷用具,是醫師的標志,現代醫學即始于聽診器的發明。聽診器自從1817年3月8日應用于臨床以來,外形及傳音方式有不斷的改進,但其基本結構變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具),傳導部分(膠管)及聽音部分(耳具)組成。 聽診器的發明人是19世紀法國臨床醫學家林奈克。由于聽診器的發明,使得林奈克能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為“胸腔醫學之父”。 1840年,英國醫師喬治·菲力普·卡門改良了林奈克設計的單耳聽診器,發明了雙耳聽診器,將兩個耳栓用兩條可彎曲的橡皮管連接到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上。聽診器是一個中空鏡狀的圓錐。卡門的聽診器,有助于醫師聽診靜脈、動脈、心、肺、腸內部的聲音,甚至可以聽到母體內胎兒的心音。如今醫師們普遍使用的就是這種聽診器。 聽診器的各部分及其作用: 胸具是用來收集聲音的,上面的膜通過共振將聲音放大。 膠管傳遞聲音,減少聲音的損失和雜音的干擾。 耳具可以更好地聽到聲音。 聽診器的原理:依靠胸具收集聲音,通過膠管傳播聲音。將聲音放大后,耳具直入耳洞,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聲音的損耗,將聲音呈現到最清晰的狀態。板 書 設 計教 學反 思教 學 課 題 第五課 噪聲的控制教 學 目 標 科學觀念: 了解噪聲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 探究實踐: 會利用分貝儀測量周邊的聲音環境,會利用多種方式展開關于噪聲的來源與危害的調查,能依據調查制定切實可行的控制噪聲方案。 態度責任、STSE: 理解噪聲對我們的傷害,在日常行為中學會注意約束自己,盡量避免制造噪聲,增強環保意識,保護聽覺。 理解科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 學 重 點 區別噪音;噪音的危害;控制噪音教 學 難 點 會利用分貝儀測量周邊的聲音環境,會利用多種方式展開關于噪聲的來源與危害的調查,能依據調查制定切實可行的控制噪聲方案。教 學準 備 教師準備:分貝儀、鬧鐘、一塊布、隔音比賽的材料、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教 學 環 節 二次備課教 學 過 程 (一)教學導入 (1)課件展示各種聲音,有悅耳的聲音,如:鋼琴聲等。有噪音,如:汽車不斷的鳴笛聲等。 (2)說說聽了這些聲音的感受。 (3)小結:噪聲是一類引起人煩躁或音量過強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人們為了更好地監測音量對人體的影響,把音量分成“級”,其單位稱為“分貝”(dB)。 (二)新課學習 1. 測量周邊聲音的音量 (1)分組調查:調查學校周邊的噪聲情況,以及噪聲的來源及危害。 (2)實驗場所:學校周邊 (3)實驗記錄:將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 (4)結果展示:小組派一個代表展示調查的結果。 (5)提問:噪聲有哪些危害? (6)小結:噪聲主要造成聽力損失,干擾談話、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聲級85分貝和90分貝的環境中工作30年,耳聾的可能性分別為8%和18%。在噪聲級70分貝的環境中,談話就感到困難。 (7)繼續探究:基于噪聲的危害,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聽力? (8)閱讀拓展:全國愛耳日 (9)提問思考:怎樣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方面,想辦法控制噪聲? 2. 隔音比賽 (1)小組實驗:怎樣使鬧鐘傳出來的聲音更小? (2)制定方案:小組設計實驗方案。 (3)實驗操作:根據實驗方案對鬧鐘進行隔音,測試鬧鐘傳出來的音量的大小。 (4)結果匯報:小組匯報實驗的結果。 (5)討論:哪個小組的效果最好? 3. 制定控制噪聲的方案 (1)課件展示:教材P16的三幅圖片,生活中減少噪聲危害的方法。 (2)小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減少噪聲危害的方法? (3)制定計劃:依據對周邊噪聲環保的調查,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控制噪 聲的方案吧! (三)整理,下課。 噪聲的分級及危害 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環境污染也隨著產生,噪聲污染就是環境污染的一種,已經成為對人類的一大危害。噪聲污染與水污染、大氣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圍內三個主要環境問題。 噪聲級即描述噪聲大小的等級分類,噪聲級為30~40分貝是比較安靜的正常環境;超過50分貝就會影響睡眠和休息。70分貝以上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發生事故;長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和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0分貝是人們剛剛能聽到的最弱聲——聽覺下限,10分貝相當于微風吹落樹葉的沙沙聲。 30~40分貝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分貝就會影響睡眠和休息。70分貝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和引起神經衰弱、頭疼、血壓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達150分貝的噪聲環境中,聽覺器官會發生急劇外傷,引起鼓膜破裂出血,雙耳完全失去聽力。為了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分貝;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分貝;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分貝。 噪聲在0~120分貝的范圍內分為三級: ①Ⅰ級(30~59分貝):可以忍受,但已有不舒適感,達到40分貝時開始困擾睡眠。 ②Ⅱ級(60~89分貝):對植物性神經系統的干擾增加,聽話困難,85分貝是保護聽力的一般要求。 ③Ⅲ級(90~120分貝):顯著損害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聽覺器官損傷。板 書 設 計教 學反 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