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世界的地形一 陸地地形 海底地形【教學目標】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的概念。2.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重點)3.了解世界陸地兩大著名山脈帶的分布規律,能在地圖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脈、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難點)【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法。【教具準備】地球儀、教學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步驟 結論【情境導入】 模式一 成語沙龍 在成語中描寫地形的成語很多:開門見山、崇山峻嶺、陽關大道、一望無際、溝壑縱橫、壁立千仞……你還能說出一些描寫地形的成語嗎 你是否真正認識這些千姿百態的地形呢 這節課同學們將真正“指點江山”,認識不同地形,甚至能夠在平面圖上識別出地表的各種形態。導入新課。 模式二 誰對誰錯 小明從地形圖上發現世界陸地最高點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 848.86米,可來自青藏高原的卓瑪卻說珠峰的高度只有4 000多米。聰明的你覺得他們誰對誰錯呢 分析高度的兩種計算方法(海拔、相對高度),導入新課。 模式三 圖片導入 多媒體展示陸地表面多種多樣、千姿百態的地形圖片,導入新課。 多媒體教學,化自然界為地理課堂,給學生直觀的感受。續表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步驟 結論觀察與發現 展示海拔與相對高度的圖片,學生觀察與思考: 下列描述的高度哪些表示海拔 哪些表示相對高度 ①學校旗桿高15米 ②珠穆朗瑪峰高8848.86米 ③姚明身高2.26米 ④吐魯番盆地高-155米 結論: ②④是海拔; ①③是相對高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明確相對高度、海拔的概念。練習與總結 問題:甲、乙兩地海拔及它們之間的相對高度分別是多少米 思考: 1.什么是海拔與相對高度 2.如何計算相對高度 總結:海拔、相對高度的概念及相對高度的計算。 結論: 相對高度=兩地海拔之差。 掌握相對高度的計算方法。追問與思考 地表有高低起伏狀況,哪種高度的表示方法表示地表的高低,哪種方法表示地表的起伏狀況 結論: 海拔→地表高低; 相對高度→地表起伏。 理解高度表示方法的應用。承轉 地表高低起伏差異很大,有很多地形類型。續表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步驟 結論觀察與發現 觀察五種地形景觀圖,發現:常見的地形類型有哪些 多媒體展示我國地形圖,并觀看《地形的特點》視頻,分析各種地形類型的特點。 比較平原與高原、山地和丘陵這兩組地形類型的特征,討論后歸納并完成表格。 結論: 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1.高原與平原,地表起伏小,但高原邊緣陡峭,而且海拔高,超過500米。 2.山地與丘陵,地表崎嶇不平,但山地海拔高,超過500米,丘陵海拔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明確五種基本地形的概念,理解不同地形類型的異同。練習與總結 以下是什么地形 自己創作地形示意圖比一比。 結論: 簡單的圖形表示地形類型。 通過學生動手,把地形差異落到實處。追問與思考 觀察“世界地形”圖,找出世界陸地上兩大高峻的山脈地帶,說出其名稱,觀察它們的走向分別有什么特點 分別由哪些山脈構成 再說出世界陸地地形之最。 最大的平原 最大的高原 最高的高原 最長的山脈 最高的山脈 最大的盆地 通過學生觀察,明確世界基本地形分布,把地形類型從概念型落實到具體型。承轉 陸地地形復雜多樣,海洋底部同樣也復雜多樣。續表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步驟 結論觀察與發現 海底地形 多媒體播放視頻《海底地形》,體會海底地形的特點。 觀察海底地形 (1)指導學生讀“海底地形示意”圖,找出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大洋中脊的分布。 (2)讀“海底地形示意”圖,解釋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大洋中脊。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大陸坡分布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大洋中脊分布在大洋底部。 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洋盆、大洋中脊、海溝等。 視頻、圖片增加直觀性,引導學生更充分認識海底地形。構建與梳理 構建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體系。【課堂總結】展示板書設計,總結新課。【板書設計】【教后反思】- 6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