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 學看地形圖【教學目標】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重點)2.根據需要選擇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通過制作地形模型,加強對地形的感性認識,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難點)3.關注當地的地形類型和分布特點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關心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法。【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步驟 結論【情境導入】 猜謎語(打一地圖類型) 謎面: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彎彎曲曲幾條線,高低陡緩全能顯。施工作戰離不了,了解地形做貢獻。 謎底:等高線地形圖。 用猜謎語形式導入地形圖。觀察與發現 一、認識等高線 展示地形鳥瞰圖,觀察圖中有哪些地理事物 陸地表面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態的地形,怎樣在平面圖上表現出來呢 (用等高線表示) 展示等高線示意圖,觀察立體地形轉化為平面地形圖的過程。 播放《等高線的繪制》的視頻,觀察等高線地形圖的制作過程并引導分析其特征,理解等高線的含義。 1.觀察同一條等高線數值有什么特點 2.觀察坡度陡緩與等高線密集程度的關系 二、認識不同地形部位 結合山體模型圖與相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對比觀察,理解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山體部位等高線的特點。 等高線:把地圖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1.同一條等高線海拔相同。 2.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緩。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線稀疏。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線密集。 盆地:等高線閉合,數值向內減小。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基本概念:等高線、等深線,了解等高線的繪制過程,通過對比,掌握各地形部位、地形的等高線的形態特點,并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找到不同的地形部位、地形類型。續表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步驟 結論發現:山體的形狀與等高線形狀的關系,填表: 教師精講: 【手勢輔助】利用拳頭作地形模型,認識山體各部位名稱。 三、認識等高線上的地形類型 在下面等高線地形圖上,在這個圖中能看出各種地形嗎 展示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圖上的地形類型。 從海拔、等高線密集程度分析在圖上這些地形類型的特點。 【承轉】大家觀察等高線地形圖,并不直觀。如果我們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再看,會有什么效果。 四、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 展示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學生分析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分析這種表示方法與單純用等高線法表示地面高低起伏有什么優勢 利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中不同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找到不同的地形類型。 山峰:閉合等高線,數值向內增加。 盆地/洼地:閉合等高線,數值向內減小。 山脊:一組等高線凸向低處。 山谷:一組等高線凸向高處。 鞍部:兩山峰之間的低地。 陡崖:一組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藍色表示海洋 綠色表示平原 不同深淺的黃色表示低山丘陵 山地、高原 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與等高線地形圖相比,更加直觀。 及時總結,認識不同部位等高線形態。 使用簡圖,便于學生理解。 手勢輔助,簡單可行,加深對地形部位的理解。 對比分析,了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優勢。續表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步驟 結論練習與總結 展示等高線地形圖,思考: 1.A點海拔多少米 2.A、B兩點的相對高度是多少米 3.你估計山頂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4.從A點爬到山頂和從B點爬到山頂,哪條登山線路較陡 請說出你的判斷理由。 引導學生總結: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方法 【歌訣記憶】 地形圖,不難讀,看好顏色和標注; 向低凸出是山脊,向高凸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緩坡分布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顏色辨; 坡度陡緩和高低,山地丘陵來辨析; 沿著剖線作剖面,高低陡緩特直觀。 結論: 1.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海拔相等。 2.等高線是閉合曲線,山體的形狀決定了等高線形狀。 3.同一幅等高線圖上,等高距相等。 4.等高線數值大,海拔高;等高線數值小,海拔低。 5.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通過練習,掌握住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技巧。追問與思考 還可以把地圖上深度相等的點相連,這是等深線。等深線能夠表示哪一地區的高低起伏 結論: 陸地低于海平面的地區及海底地形可以用等深線來表示。 增加等深線內容,使等高線知識更加完整。構建與梳理 構建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體系。【課堂總結】展示板書設計,總結新課。【板書設計】一、等高線的含義。二、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的形態。 三、在等高線上識別不同地形。四、分層設色地形圖。【教后反思】- 7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