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教學設計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教材分析本課屬于第二單元,本單元一共有三課,講述了中西方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此為第一課,作為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的開篇,本課展現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官員選拔與管理的措施和手段,以時間和空間為順序,以國家治理為明線,以服務專制皇權為暗線,明暗交替,從而得出深刻歷史認知,只有服務于人民的制度,才能保證國家治理的長治久安。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對《中國歷史綱要》的學習,在高一學習中獲得了一定基礎知識,對中國古代社會各個時期的選官制度有一定了解,不同時期選官方式變化的原因有所理解,但是對官員的考核和監察制度的發展過程和特點認識較少,特別是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的關聯,這三種制度與國家治理模式的本質關系把握不清晰。他們思維能力活躍,有更進一步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故學生能夠通過對新的史料的研讀分析,在教師指導下獲得新信息,概括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本質問題。素養目標把握歷史時空順序,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過程,知道不同歷史時期官員考核制度、監察制度的演變發展。(素養目標:時空觀念)理解從科舉制度小切口,如何剖析選官制度的演變規律;知道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的聯系和區別(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在充分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察制度的史實、特點基礎上,認識中國古代這三種制度服務于皇權的本質,即古代國家治理中,選才和治吏依舊存在局限,從而對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借鑒意義。(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不同階段的特征匯聚選官制度的規律。2. 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的異同。難點: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和管理制度的變化,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并且熟練掌握中國古代這三種制度與國家治理的本質關系。六、教學策略 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史料研讀等。七、教學過程情景導入教師講授:行走在紅墻黃瓦之間,享受文化底蘊,一座狀元橋,一扇狀元門,千百年的古建筑,南寧學子祈福求學之所,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里嗎 南寧孔廟,寄托莘莘學子奮發努力(短視頻),更體現了統治者對人才的重視。教學意圖:用學生熟悉的南寧孔廟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本課主題,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和選拔。任務一:古代中國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知識梳理:古代中國(先秦-清)官員選拔制度的演變(小游戲填一填)教師講授:為什么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會發生改變?學生活動:從自主梳理的史實,分析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答案預設:可能是政治經濟發展,生產力的變化。教師講授:理由是隨著時代變化制度發生改變,制度“因時而變”;體現制度的時代特征,唯物史觀的運用。教學意圖:自主梳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程,有利于學生夯實基礎,從素養培養要求來看,將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原因分析置于整體歷史發展的框架中, 有利于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更有利于引導學生認識歷史時代特征的重要性,增強唯物史觀理解。任務二:以明清科舉制為例探究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教師講授:從小切口明清時期科舉制為例,以歷史人物劉定逌為依據,探究劉定逌從一介貧寒走向精英官員,所寄托的政治理想,從而將視角聚焦到整個科舉時代的讀書人的出身背景通過數據展示,分析從唐朝到清朝,科舉進士家庭來源的趨勢。學生活動:根據材料,閱讀課本基礎知識,并且分析表格中貴族和精英官員的所占比例的變化,回答問題;教師講授:通過科舉制度的分析,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的規律?學生活動: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思考,形成別具特色的答案。答案預設:從血緣到才學、注重考試、維護君主政治體制、選拔范圍更廣、選官更加公平、公正等;教學意圖: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充分挖掘本地鄉土資源用于歷史教學,增強學生對南寧本土地區的認同感。從史學邏輯來看,首先以歷史人物為鋪墊,分層次設置對科舉制問題的探究,剖析科舉制度寄托學子的學而優則仕的理想。從而將視角打開,將理想帶入現實,理解科舉進士家庭出身反映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探究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規律。任務三:秦漢到明清,分析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的聯系與區別?材料1:閱讀表格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標準 中央監察制度 地方監察制度秦漢 上計 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 御史大夫 監御史、刺史隋唐 考課 品德和才能 御史臺 十道監察區宋 磨勘、巡視等 品德、作為 臺諫合一 路監察區明清 考滿考察 貪、酷和不作為 都察院、六科 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材料2:漢武帝派出的刺史,論職級只有六百石,卻可彈劾了二千石的郡國長官。唐代御史臺成為一獨立機構,所謂三省、六部、一臺,監察權脫離相權。宋朝諫官脫離了門下省,變成了禿頭的,獨立的,不再隸屬于宰相了。地方設通判,直隸皇帝。 ——袁北星《中國家族組織與國家政權關系的歷史考察》材料3:宋朝不僅大量充實各項監察法規,諸多行政制度也體現了權力監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過了“避親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約束官員權力。明清兩朝也制定了專門的行政法典和比較完善的監察法,對監察考課機關的職掌權限、官員的條件及責任義務等做出詳細的規定。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教師講授:結合三則材料,提問:分析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的聯系與區別?如何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過指導學生分析表格以及材料的內容,通過比較兩種制度的異同點,以及從兩種制度的目的解釋,從而厘清考核和監察制度的關系與區別。學生活動:自主閱讀材料,形成初步思考,教師引導得出聯系和區別。答案預設:相同點(1)制度嚴密,日趨苛刻;(2)都與皇帝有關;不同點:(1)考核制度重視道德與能力;(2)監察制度中央和地方都管控,且監察制度可以監察高官,具有獨立性;教學意圖: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是歷史學五大核心素養,對于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十分重要,增加學生歷史角度分析問題。從學生角度來看,考核制度和監察制度學生們比較陌生,探究兩種制度的區別和聯系比較困難,恰好區別和聯系屬于高考異同類的題型,教師通過精講史料,分析史料,從史料中提取信息,歸納信息,以內容和目的兩個視角對歷史現象做出合理解釋。任務四:結合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的認識?教師講授:結合人物故事,以及視頻中海瑞的對話,提問:對于中國古代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的認識?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形成小組集體討論,思考與交流。答案預設:他們都是清廉的官員、國家治理重視選拔人才與監察、剛直不阿的人才容易受到打擊、國家治理需要嚴格的制度規范等。教學意圖:打通歷史和現實的隔閡,在古今對比中,感受中國古代選官和管理制度,理解古代國家治理模式是基于對皇權的屈服,乃至于無論多么完備的制度也無法挽救王朝的滅亡。聯系現實,國家治理的意義極大,以史為鑒,方能照耀現實,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培養國家治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課堂小結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可以說寄托理想、考核完備和監察嚴密,盡管它仍然受制于皇權的威嚴,本質上服務于皇權,是鞏固統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但是它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以史為鑒,如果個人意志凌駕于國家制度至上,既不符合核心價值觀,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因此,新時代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落腳點,必須服務于人民群眾,守江山就是守人民,守民心就是守江山。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