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音樂教學設計課 題 打花巴掌 課 時 1年 級 一年級 課型 童謠 授課時間作品分析 “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區一種傳統的兒童游戲,兩人一組,邊拍手邊按節奏念說合轍押韻的順口溜。《打花巴掌》是一首說唱風格的北京童謠,歌曲旋律簡單易學,用詞生動活潑,加上地方兒化音的運用,突出了北京兒歌的風格和特點。通過歌曲的學習,孩子們能感受到那種愉快嬉戲的歡樂情景。歌曲采用一段曲式結構,在 G 徵五聲調式上陳述,由體現起承轉合功能的四個樂句構成。其中,第二樂句運用了合尾式的承接手法。全曲旋律自然、流暢,速度稍慢,說唱結合,表現出小孩子游玩時的愉悅心情。學情分析 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和熱身,本課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了小學一年級剛入學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用詼諧、有趣的語言與和諧的音韻,描繪出生動的畫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本課兩首童謠分別流傳于北京、山東地區,以兒童的視角和語言來描述對事物的認識,表達兒童對社會生活現象的觀點和感情。兩首童謠形式活潑,用詞簡練,充滿孩童的天真、純樸,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學生通過誦讀童謠,學習各種音符和節奏,在游戲中掌握簡單創編童謠的方法。學習目標1. 在音樂游戲中用自然、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并做到吐字清晰、節奏準確。2. 嘗試簡單創編歌詞,發揮想象力,感受創編的樂趣。3. 在音樂活動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童謠的魅力。評價活動內容活動環節 評價內容 評價要點律動 跟音樂拍手 創編4小節拍手節奏學唱 隨音樂演唱 快樂的演唱歌曲創編歌詞 創編四、五月的歌詞 創編詞要押韻學習重點 在愉快的音樂游戲中學會演唱歌曲《打花巴掌》。學習難點 歌詞的簡單創編。學具準備 多媒體、電子琴板書設計 課堂觀察與診斷打花巴掌教 與 學 設計意圖一、情境創設——拍手游戲導入,感受歌曲的節拍特點1. 教師帶領學生隨樂拍手,感受24拍的節拍特點及歌曲速度。師: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請伸出雙手,讓我們跟著歡快的音樂來拍一拍。(播放音樂《打花巴掌》)2. 隨樂與同伴對拍。師:我們不僅可以自己拍,還可以與同伴一起拍,你們瞧!(播放學生互動視頻)師:你也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來玩哦!現在,邀請你的同桌跟你一起來拍一拍吧!3. 1—4 小節創編新的拍手方式。(對配合默契的同伴給予評價并邀請他們上臺展示。)(1)同桌合作創編 4 小節新的拍手方式。導言:剛才有同學說能玩出新的拍手花樣,接下來,請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并嘗試在歌曲的第一樂句(1—4 小節)處創編新的拍手方式。(2)教師評價,擇優展示學生創編的拍手方式。(教師從節奏、動作、配合情況等方面對學生的創編成果進行評價,并邀請他們上臺展示。)4. 完整表現“打花巴掌”。二、歌曲學唱1. 了解歌曲。師:同學們,我們剛才玩的游戲其實是北京地區一種傳統的兒童游戲,兩人一組,邊拍手邊按月份念說押韻的順口溜。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歌曲《打花巴掌》是一首說唱風格的北京童謠。師:那什么是童謠呢?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它形式短小,語言單純,強調格律和韻腳。比如歌詞中“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都是非常有規律的排序,還比如“一”和“戲”、“二”和“伴兒”、“三”和“丹”這種押韻的形式讓我們的童謠聽起來更加有韻律感。這首歌曲我們把它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念白,第二部分為演唱,請同學們對照歌譜來聽一聽吧!(播放音頻)2. 學唱歌曲。(1)跟教師一起讀歌曲第一部分。師: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來學唱這首北京童謠《打花巴掌》。第一部分的念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2)教師范唱。師: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游戲可開心了。接下來,老師演唱童謠的第二部分。請同學們仔細聽一聽,哪兩個字唱得比較長呢?師:對了,“提”字和“你”字要拖長一點來唱,才能更加表現出小朋友們開心、喜悅的樣子。(3)學唱第二部分。師:你們能把這種心滿意足的感覺唱出來嗎?我們來試一試,老師唱一句,你們跟唱一句。(學兩遍)師:真不錯,老師也感受到了你們的快樂。請同學們跟著伴奏音樂一起來唱唱這首歌曲吧!(播放音頻)3. 隨樂完整演唱。師:請同學們跟著音樂邊玩游戲邊背唱歌曲。三、師生合作,聯系生活創編歌詞師:剛才的歌曲我們唱了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其實啊,我們還可以四月四、五月五接著往下唱呢!請跟著老師嘗試來唱唱四月和五月吧!1. 邊聽音樂邊思考創編內容。(1)聯系生活,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喜歡做的事情。(2)教師選擇學生的回答中比較押韻的句子填入歌詞當中。例如:打花巴掌的四月四,我們一起寫大字。打花巴掌的五月五,我們學著打軍鼓。2. 教師帶領學生演唱新創編的歌詞。3. 完整表現全曲。四、總結下課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在愉快的游戲中學會了《打花巴掌》這首童謠,還聯系我們的生活創編了新的歌詞,你們學會了嗎?如果還玩得不夠盡興,你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同學、家人一起接著玩,期待你們創編出更多、更好的童謠!好了,今天的音樂課到這就結束了,同學們,再見! 恒拍感的建立在低年級尤為重要,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這個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拍手游戲導入,用簡單的聲勢動作有效訓練學生的恒拍感。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不僅拉近了相互的距離,也在激趣的同時讓學生熟悉了歌曲旋律。“打花巴掌”本就是一個傳統的民間游戲,規則簡單,容易在課堂中實施,但是單純的拍手缺少一些趣味,所以本環節設計了三個層次,由易到難體驗“打花巴掌”的游戲。特別是在第三個層次設計了讓學生創編動作與節奏參與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提升了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在前面的游戲環節,學生對歌曲的節拍、速度、結構都有了一定的感知,但是想要唱好這首歌曲需要解決幾個難點:第一就是念白部分的咬字吐詞要清晰,聲音要清脆,不能有拖腔;第二就是演唱要輕快跳躍,不能喊唱。低年級的唱歌教學不能只講抽象的技巧,而應當多運用音樂形象引導學生練唱各種節奏、音符等。這首歌曲簡單易學,在學會的基礎上我們更希望學生能知道童謠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發生的人和事都能編成童謠。所以,在此環節我們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常玩的游戲來創編童謠,讓學生了解童謠與生活的聯系。安全提示:下課不打鬧中小學音樂教學設計課 題 金鼓槌 課 時 1年 級 一年級 課型 童謠 授課時間作品分析 《金鼓槌》是流傳于山東地區的一首童謠,它結合了中國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姐妹三人在過節時踩高蹺的歡樂場景,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格與兒童情趣。該童謠沒有旋律,按四四拍的節奏誦讀,念詞的同時一邊拍打節奏,四分節奏、八分節奏和附點八分節奏與歌詞相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簡單易學,生動有趣,是一首歡快活潑的童謠。學情分析 《金鼓槌》是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以后接觸的第一部二聲部作品。作品看似簡單,但是要讓學生按照教材編排呈現的內容準確完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本節課可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淡化和解決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快樂游戲中學會童謠誦讀。學習目標1. 能用清晰的聲音、穩定的速度、愉快的情緒,按節奏念唱童謠《打花巴掌》《金鼓槌》。通過音樂游戲、樂器演奏、律動、兒歌誦讀等唱游活動準確表現四分節奏、八分節奏和附點八分節奏。2. 參與“打花巴掌”的游戲,在活動過程中能表現出較好的同伴合作意識和能力。3. 能夠聯系生活發揮想象力,嘗試簡單創編歌詞、舞蹈動作參與游戲,體驗創意實踐的樂趣。4. 在童謠學習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樂于參與扭秧歌、打腰鼓等實踐活動。評價活動內容活動環節 評價內容 評價要點感受 四分節奏、八分節奏 節奏平穩、速度適中完整表演 加動作表演 節奏平穩學習重點 通過音樂游戲、樂器演奏、律動、兒歌誦讀等唱游活動準確表現四分節奏、八分節奏和附點八分節奏。學習難點 1、能夠聯系生活發揮想象力,嘗試簡單創編歌詞、舞蹈動作參與游戲,體驗創意實踐的樂趣。2、在童謠學習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樂于參與扭秧歌、打腰學具準備 多媒體、小堂鼓板書設計 課堂觀察與診斷金鼓槌教 與 學 設計意圖導入感受高聲部節奏(1)教師示范踩高蹺、扭秧歌的動作(2)慢動作教學生(3)隨音樂表演,教師朗讀童謠(多練習幾遍,熟練為止)2、感受低聲部節奏(1)創設鼓手挑戰賽的情境。桌面當成鼓面,用食指當鼓槌,輕敲桌面模擬打鼓。第一關是用四分節奏為童謠《金鼓槌》伴奏,要求節奏平穩、力度適中。第二關則是在第一關節奏的基礎上,將二、三、四、六小節第三拍的四分節奏改成二八節奏(即教材上呈現的節奏)為童謠伴奏,要求二八節奏的演奏要輕巧,力度要均衡。完整表現挑戰學生的身體協調性與合作能力了,可以設計成分組合作表現《金鼓槌》,一組念童謠,另一組表演打鼓學生口念童謠手打節奏自己完成整首童謠的表演。 是要用這種熱鬧、喜慶的氛圍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盡快進入童謠學習中,起到引入課題的作用。為了更快地記憶歌詞對學生來說都是提升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的訓練。安全提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打花巴掌.doc 金鼓槌.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