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元橫溪中學 高二地理導學案第3章 第1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班級: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學習目標】1.運用圖表資料,說明碳存在形式及碳循環過程。2.運用資料,說明碳排放與溫室效應的關系,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3.運用資料,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梳理教材,夯基固源】一、碳循環1.碳存在形式: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 中。2.碳循環的概念:碳元素在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 和 的過程。3.碳循環過程是大氣中含碳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全球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大氣中的 被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過生物或 以及人類活動返回到大氣中。二、碳排放與溫室效應1.碳排放與溫室效應2.碳排放與溫室氣體的概念(1)碳排放:對各種 排放的總稱。(2)溫室氣體:大氣 氣體的俗稱,是指大氣中能讓太陽短波輻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逸出的氣體。主要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氟利昂、甲烷(CH4)、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30多種氣體。三、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1.二氧化碳的影響角度 影 響有利 綠色植物進行 必需的原料不利 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正常范圍時,會導致 ,由此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2.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熱浪、 、洪澇、 、暴雪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改變了 時空分布,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2)引起 積雪加速融化,導致 ,威脅到沿海低洼地帶的安全。(3)影響到 、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安全,一些物種難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面臨 的危險。(4)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比如導致農作物 ,影響到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旅游業。(5)通過多種途徑威脅到公眾的 。四、國際減排合作1.碳減排的原因:緩解人類所面臨的氣候危機。2.“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項目 具體內容內容 強調責任的 ,即在地球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前提下,各國都有減少碳排放的責任,但在承擔責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應該有所原因 1850年以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4來自責任 理應比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率先減少碳排放,并通過 轉讓、資金援助、市場開放等形式,幫助 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配套訓練】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下圖中的數碼代表碳循環的過程。讀圖,完成1~2題。1.圖中 ( )A.①開采的礦產來自巖石圈,對水圈無影響 B.②排放的氣體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C.③可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弱溫室效應 D.④需要在變質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進行2.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則 ( )A.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減弱 B.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C.石灰巖地貌的侵蝕作用變緩 D.亞寒帶針葉林向較低緯度地區擴展讀全球平均氣溫變化、大氣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化圖,完成3~4題。3.1970—2000年,全球平均氣溫的總體變化趨勢是 ( )A.有時上升,有時下降 B.總體變化趨勢是上升C.1975—1985年期間下降 D.3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1 ℃4.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洲人口迅速增加 B.火山、地震頻繁發生C.石油價格上漲,導致各國大量使用煤炭 D.森林的大量破壞和高耗能工業的飛速發展全球氣候變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下圖是全球氣溫上升3 ℃后,世界不同區域靠雨水生長糧食的產量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5~6題。5.有關全球升溫3 ℃對靠雨水生長糧食產量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是( )A.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部分地區糧食產量會增加 B.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各地區糧食生產都有害無益C.低緯度和南半球地區糧食產量有小幅度增產 D.西半球糧食產量普遍會增產,東半球則相反6.據圖推斷,如果全球升溫3 ℃,下列幾個國家或地區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亞 B.西亞 C.北非 D.中亞每年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在2016年的世界地球日,《巴黎協定》高級別簽署儀式在聯合國總部舉行。《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升高幅度控制在2 ℃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 ℃之內而努力。據此完成7~8題。7.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升高,可能帶來的影響為 ( )A.各大洲陸地面積擴大 B.陸地上冰川占淡水總量的比例增大C.極端天氣出現頻率減少 D.高緯度國家的農作物產量可能增加8.為了“把升溫控制在1.5 ℃之內”,我們應該 ( )A.多使用煤等礦物能源 B.增加消費,促進經濟發展C.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節假日多使用紙質賀卡下表是西藏地區各站點0.8米深度年平均地溫距平(單位:℃)資料。據此完成9~11題。年 份 拉薩 澤當 當雄 安多 日喀則1970—1979 -0.8 -0.2 -0.1 -0.2 -0.51980—1989 -0.1 0.1 0.1 -0.2 -0.21990—1999 0.9 0.1 0.1 0.3 0.69.表中數據表明( )①就年平均地溫而言,呈逐年升高趨勢 ②20世紀70年代西藏地區地殼活動弱 ③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趨勢明顯 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藏地區植被破壞嚴重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0.根據西藏地區年平均地溫的這種變化,可以推測 ( )①全球降水量有增多趨勢 ②阿爾卑斯山多年凍土最大深度呈明顯增加趨勢 ③乞力馬扎羅山山頂冰川面積不斷萎縮 ④青藏鐵路沿線凍土活動層厚度加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服務業碳強度即服務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區域服務業減排績效的重要指標。下圖為四省市服務業碳強度變化圖。完成下面小題。11.關于四省市服務業碳強度變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A.2005-2019年河南持續上升B.2005-2019年浙江持續下降C.2005-2012年貴州增幅最大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12.上海降低服務業碳強度,可( )①利用清潔能源,改善能源消費結構②加強城市綠化,擴大綠地面積③加快金融業發展,優化服務業結構④外遷服務業,使其向郊區擴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碳排放強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創新投入密切相關,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下圖示意某年甲國和乙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貿易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據比完成下面小題。13.乙國出口的產品中,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A.金屬及金屬制品 B.化工制品 C.機械制造產品 D.電子產品14.與乙國相比,甲國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的( )A.環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營銷成本高 D.研發成本高15.從圖中兩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投入產出效果,甲國應優先考慮( )①擴大國際市場 ②提高創新能力 ③強化產業升級 ④承接產業轉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海洋作為地球表面的主要水體,儲存了地表93%的二氧化碳。聯合國《藍碳報告》把由海洋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海岸帶)吸收固定在海洋中的碳定義為“藍碳”。完成下面小題。16.有利于海洋固定更多二氧化碳的現象是( )A.海洋營養物質減少 B.表層海水溫度升高 C.海洋天然氣開發增加 D.海洋碳酸鹽沉積增多17.發揮藍碳潛能、激發藍碳價值可通過( )①開發藍碳交易市場②建設現代海洋牧場 ③增加圍海造陸工程④發展海洋交通運輸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觀測數據表明,近年來大氣CO 快速溶解進入加拿大海盆區的海水系統,使該海域海水表層pCO (CO 分壓)快速增長,成為西北冰洋海表pCO 增長最快的區域,碳匯效應顯著。該地海表pCO 的變化與海冰面積、海—氣交換作用、表層海水生物的初級生產等因素相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8.從全球范圍看,近年來加拿大海盆區海表pCO 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劇 B.燃燒化石燃料 C.大量砍伐森林 D.海洋生物死亡19.夏季,該海域表層海水生物的初級生產會( )A.降低海表的pCO ,增加海水的碳匯 B.降低海表的pCO ,減少海水的碳匯C.增加海表的pCO ,增加海水的碳匯 D.增加海表的pCO ,減少海水的碳匯20.研究表明,海表pCO 過大會導致海洋酸化(海洋水變酸)。海洋酸化直接導致( )A.沿海陸地酸雨加重 B.近岸海洋污染減輕 C.極地海冰大量融化 D.貝類生物數量減少碳匯是指通過一系列生態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炕等,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農田生態系統既是碳排放源,又是重要的碳匯系統,在全球碳循環和碳平衡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圖為農田碳循環系統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21.農田碳循環系統中( )A.農作物通過呼吸作用實現了碳匯功能B.農作物成為動物飼料,減輕了碳排放C.土壤中根系越發達,固碳的效果越差D.實施秸稈還田,使土壤中有機碳增加22.提高農田碳匯的措施有( )①大力增施化肥 ②增加生物質能源的使用 ③使用地膜覆蓋 ④輪作、休耕等保護性耕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機質包括腐殖質、生物殘體等,大多以有機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機碳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海南島某自然保護區內保存著較完整的熱帶山地雨林,此地常受臺風影響。下圖示意該保護區內一塊樣地的地形及該樣地內部分點位土壤表層(0~10cm)的有機碳密度(單位:kg/m2)。(1)指出該樣地山脊與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2)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請說明理由。(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途徑,提出增強當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監測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變化顯著。專家指出青藏高原氣候的變化,從短期來看,確實有不少好處。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變化會對高原生態系統、工農業、交通、人民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的腹地,該地區地勢高峻,冰川廣布,濕地眾多。下圖為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氣候變化分布圖(站點抽樣統計數據)。(1)數據表明,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的升溫速度增快,試從下墊面變化的角度分析原因。(2)根據氣候變化趨勢,推測未來三江源地區河流流量的變化并說明原因。參考答案:一、碳循環1.碳存在形式: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中。2.碳循環的概念:碳元素在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轉移和交換的過程。3.碳循環過程二氧化碳是大氣中含碳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全球物質循環的主要形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過生物或地質過程以及人類活動返回到大氣中。二、碳排放與溫室效應1.碳排放與溫室效應2.碳排放與溫室氣體的概念(1)碳排放:對各種溫室氣體排放的總稱。(2)溫室氣體:大氣保溫氣體的俗稱,是指大氣中能讓太陽短波輻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長波輻射逸出的氣體。主要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氟利昂、甲烷(CH4)、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30多種氣體。三、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1.二氧化碳的影響角度 影 響有利 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不利 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正常范圍時,會導致氣候變暖,由此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2.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熱浪、干旱、洪澇、臺風、暴雪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改變了水熱時空分布,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2)引起冰川積雪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到沿海低洼地帶的安全。(3)影響到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安全,一些物種難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面臨滅絕的危險。(4)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比如導致農作物減產,影響到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旅游業。(5)通過多種途徑威脅到公眾的身體健康。四、國際減排合作1.碳減排的原因:緩解人類所面臨的氣候危機。2.“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項目 具體內容內容 強調責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前提下,各國都有減少碳排放的責任,但在承擔責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應該有所區別原因 1850年以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4來自發達國家責任 發達國家理應比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率先減少碳排放,并通過技術轉讓、資金援助、市場開放等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配套訓練】C【解析】圖中③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會減弱溫室效應;①開采礦產會影響地表和地下水循環;②排放的二氧化碳對臭氧層基本無影響;④指沉積巖層中的動植物遺體在地下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而逐漸形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2.B【解析】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增強;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地面輻射吸收增強;氣候變暖會加快石灰巖地貌的侵蝕作用和亞寒帶針葉林向較高緯度地區擴展。3.B【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1970—2000年,全球平均氣溫總體變化趨勢是上升的,因此A錯,B對;1975—1985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C錯;3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小于1 ℃,D錯。4.D【解析】毀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減少,高耗能工業燃燒化石燃料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森林的大量破壞和高耗能工業的飛速發展是導致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增加的最主要原因。5.A【解析】讀圖可知,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部分地區糧食產量會增加,故選A。6.B【解析】從氣溫升高導致的糧食增產幅度看,西亞的糧食增產幅度最大,推測出西亞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故選B。7.D【解析】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升高,會使極端天氣出現頻率增加;全球氣溫升高,兩極冰川融化,融水流入海洋,海平面上升,陸地上冰川占淡水總量的比例會減少,海拔較低的陸地會被海水淹沒,陸地面積會減少;全球氣溫升高,高緯度部分地區會適合溫帶作物的種植,農作物產量可能增加。8.C【解析】為了“把升溫控制在1.5 ℃之內”,我們應該節能減排,減少對礦物能源的使用,盡量不用紙質賀卡,提倡文明消費;應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9.C【解析】西藏平均地溫距平上升,主要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結果。10.B【解析】全球氣候變暖,使全球許多著名高山的冰川面積不斷萎縮,青藏鐵路沿線凍土活動層厚度加大。【答案】11.D 12.C【解析】1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河南服務業碳強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錯誤;2005—2019年浙江服務業碳強度持續升高,B錯誤;2005—2012年上海增幅最大,C錯誤;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確。故選D。12.利用清潔能源,改善能源消費結構,能夠減少碳排放量,降低服務業碳強度,①正確;擴大綠地面積能夠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務業碳強度,②錯誤;加快金融業發展,優化服務業結構,能夠減少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務業碳強度,③正確;外遷服務業不能降低服務業碳強度,④錯誤。①③組合正確,故選C。【答案】13.D 14.A 15.B【解析】13.讀圖可知,在乙國出口的金屬及金屬制品、化工制品、機械制造產品、電子產品中,電子產品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最高,因此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電子產品,D符合題意,排除ABC。故選D。14.讀圖可知,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甲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均低于乙國,即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甲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多于乙國,材料信息表明: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因此與乙國相比,甲國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的環境成本高,A正確;根據兩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判斷,甲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明顯低于乙國,因此甲國的人力成本、營銷成本均應低于乙國,BC錯誤;圖中顯示,甲國生產同類產品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均低于甲國,因此甲國的研發成本相對較低,D錯誤。故選A。15.讀圖可知,甲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明顯低于乙國,技術投入明顯不足,因此為了提高投入產出效果,應優先提高創新能力,②符合題意;甲國重點制造業部門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均低于乙國,環境成本高,為了提高投入產出效果,應優先強化產業升級,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③符合題意;擴大國際市場,承接產業轉移(特別是承接低端產業轉移)均不能提高投入產出效果,①、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答案】16.D 17.A【解析】16.海洋固定二氧化碳的過程是海洋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鹽沉積,D正確;海洋營養物質減少,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長,不利于固定二氧化碳,A錯誤;表層海水溫度升高,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長,不利于固定二氧化碳,B錯誤;海洋天然氣開發增加,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不利于固定二氧化碳,C錯誤。故選D。17.開發藍碳交易市場,有利于激發藍碳價值,①正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長,有利于固定二氧化碳,②正確;增加圍海造陸工程,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不利于固定二氧化碳,③錯誤;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會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不利于固定二氧化碳,④錯誤,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 A。【答案】18.B 19.A 20.D【解析】18.近年來,加拿大海盆區海表pCO2(CO2分壓)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燃燒化石燃料數量增加,導致二氧化碳增加,海冰消融,裸露海域面積增大,促使更多CO2通過海一氣界面交換過程溶解進入海水系統,B正確;水土流失加劇不會導致pCO 快速增長,A錯誤;大量砍伐森林,碳匯作用減弱,對于全球海域的影響基本相同,C錯誤;近年來全球海洋生物沒有大量死亡,D錯誤。故選B。19.夏季,光合作用較強,較強的生物初級生產活動吸收大量CO2,使海表pCO2降低,碳匯作用增強,A正確,BCD錯誤,故選A。20.海水酸性的增加將改變海水化學的多種平衡,使依賴于化學環境穩定性的多種海洋生物乃至生態系統面臨巨大威脅。因此海洋酸化的直接影響是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貝類生物的甲殼生長受到影響,嚴重影響其幼體的發育,使得數量減少,D正確;酸雨與工業生產排放的酸性氣體有關,海冰消融與氣溫、水溫有關,海洋污染與污染物和海水自凈能力有關,均與海洋酸化關系不大,ABC錯誤。故選D。【答案】21.D 22.D【解析】21.農作物通過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實現碳匯功能,A錯誤。農作物成為動物飼料,最終以能源耗散的形式流向大氣,沒有減輕碳排放,B錯誤。土壤中根系越發達,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固碳的效果越好,C錯誤。動植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長時間作用,最終變為有機碳的形式儲存在土壤中,即實施秸稈還使土壤中有機碳增加,D正確。故選D。22.大力增施化肥會導致土壤污染且不能提高碳匯;增加生物質能源的使用,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①②錯誤。使用地膜覆蓋,減少了根系所在土壤與外界空氣的交換,可以減少呼吸作用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輪作、休耕等保護性耕作也可以減少農作物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③④正確。故選D。23.【詳解】(1)首先在等高線圖中讀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觀測山脊和山谷中點位的土壤表層(0~10cm)的有機密度,會發現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小。土壤有機質含量由有機質輸入和分解兩方面決定,圖中顯示,該樣地內相對高差不大,山谷與山脊的氣溫相差不大,且均比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與山脊有機質的分解差異不大,而土壤中有機質主要通過枯枝落葉來輸入,材料信息表明,當地常受臺風影響,與山谷相比,山脊受臺風影響更大,易使植被傾倒死亡、腐爛,增加土壤中有機碳輸入,也因此樹木更新快,有機碳的輸入來源較多,從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2)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體固碳能力。由于長白山地區氣候冷濕,土壤的有機碳含量高于海南島,因此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應表現在生物體固碳能力。與長白山相比,該地屬于山地雨林地區,水熱條件更好,植被生物條件更優,植被更茂密,熱帶森林光合作用更強,吸收二氧化碳更多,從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體內,因此該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長白山更強。(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重要途徑,森林的固碳能力取決于森林的數量和質量,從數量來看,當地應積極恢復森林,擴大森林面積,從而增強當地森林碳吸收能力;從質量來看,應加強森林撫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護性間伐與更新,使得森林生長更加旺盛,從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答案】(1)差異:山脊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大,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較小。原因:與山谷相比,山脊受臺風影響更大,易使植被傾倒死亡、腐爛,樹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機碳輸入。(2)與長白山相比,該地水熱條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熱帶森林光合作用更強,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體內。(3)積極恢復森林,擴大森林面積;加強森林撫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護性間伐與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24.第(1)題,考查影響氣溫的下墊面因素,影響氣溫的下墊面因素主要是地形、洋流、植被、下墊面的形態(水面、冰面)等,實則考查大氣的受熱過程,利用該原理進行解釋。第(2)題,考查氣候變化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冰川不斷融化,凍土解凍,三江源地區分布的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補給。從短期來看,隨著冰川融化量和凍土解凍量迅速增加,進而導致河流流量增加,同時空氣中的水分增多,可能會增加降水,同樣增加河流流量;從長期來看,后期由于降水減少,冰川融化量減少,凍土解凍量也下降,導致河流流量減少。因此,河流流量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1)受全球變暖的影響,青藏高原大量冰川融化,冰雪覆蓋率降低,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顯著減弱,下墊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加,氣溫升高速度增快。(2)變化:河流流量先增加,后減少。原因:三江源地區分布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氣候變暖會導致短時期內冰川融化加劇(或凍土解凍),河流流量增加。后期由于降水減少,加上冰川融化加速,冰川面積變小,冰川融水補給減少,河流流量減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