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知識點梳理】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演變1.古希臘的基層治理·村社自治(1)自治機關: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除奴隸外的全體成年男性參加)(2)具體職責:登記公民、抽簽選舉議事會議員2.西歐封建社會的基層治理(1)農村自治: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管家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2)城市自治①背景:10至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國王/領主給予城市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②內容:手工業者/商人組成行會/商會;行會/商會上層分子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3.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基層治理主要形式 自治方式英國 近代自治市制度 1835年英國頒布法律,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需接受選民監督美國 鄉鎮自治制度 鄉鎮是美國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 承擔除司法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法國 自治市鎮制度 法國大革命后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 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城市 社區組織的形成 背景 工業革命時期,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嚴重特點 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社會救濟4.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層治理·社區自治(1)特點:自下而上、居民自我管理(2)功能:提供社會福利,參與城市規劃、土地政策(3)發展:80年代后社區承擔了更多政府功能,并進行市場化改革(市場競爭機制)(4)評價: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基層治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1)目的:通過財富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2)演變時間 概況17世紀初 英國頒布《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濟貧制度19世紀80年代 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疾病、工傷、養老)1935年 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二戰后 英國率先構建了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并基本實現全民覆蓋 北歐、美、法、德等國建成福利國家20世紀80年代 西方國家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市場化改革(3)評價: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但造成了國家財政赤字,助長懶惰行為2.蘇聯的社會保障制度:1977年蘇聯頒布憲法實行全民社會保險制度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保障制度(1)1951年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2)改革開放后,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鞏固提升】1.在中古時期的西歐,封建主的領地采取莊園制的經營方式。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為領主提供勞役是佃戶的基本義務,且佃戶需向領主繳納租稅。莊園內設有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這說明莊園( )A.實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C.使農奴受到沉重的剝削 D.是農村基本的社會組織2.美國政府在通過社區長期、短期的發展計劃,開發社區內土地等重大問題時,會召開聽證會,聆聽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社區居民有權了解本社區內的一切事務,并能夠對此實施影響。這反映出美國( )A.民眾有廣泛的政治權利 B.地方與中央存在激烈對抗C.社區運行遵循自治原則 D.將代議制民主延伸到基層3.1985年,日本修改了《國民年金法》,將養老金的支付年齡由60歲推遲到65歲。這一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緩解社會保障資金缺口 B.縮小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C.保障民眾退休后的生活 D.推動社會保障市場化改革4.1945年7月,英國工黨政府開始推行以經濟計劃化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改革政策;1951年10月,保守黨政府執政后幾乎完全繼承和保留了工黨政策;1974年,再次上臺的工黨政府掀起第二次國有化高潮。在這一過程中,英國( )A.社會福利水平逐步提升 B.凱恩斯主義逐漸衰退C.計劃經濟體制逐步確立 D.新自由主義理念盛行5.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各國不得不探索社會救濟的新方法。其中包括( )A.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 B.社區組織開始形成C.在城市的郊區建造購物中心 D.社區功能發生轉變6.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政府調整社會保障政策,推遲養老金隨工資增長而提高的時間,同時嚴審申請養老金的條件,增加個人交納額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B.減緩老齡化進程C.提高勞動者積極性 D.縮小貧富間差距7.1396年,英國奧克斯希爾村村民們相互達成協議,對于村內非法侵占和協議糾紛等內部沖突,絕不尋求外部力量來解決。在實際生活中,村莊與外部聯系由法庭進行控制管理。由此可知( )A.王權對鄉村社會沒有影響 B.領主通過法庭獨斷司法事務C.村莊具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D.英國村法成為英美法系源頭8.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在基層治理方面更強調政府、社區、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更多政府功能。1991年,英國在《競爭求質量》白皮書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這種做法旨在( )A.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B.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C.加強基層治理減輕財政負擔 D.改變政府的工作思路9.1963年,有學者指出:“人們能夠制訂一種經濟政策,它既能保持進行創新和追求效率的強烈市場動機,同時仍能十分慷慨地對待需要幫助的人。”該學者主張( )A.改革民生服務以緩和社會矛盾 B.加強國家經濟干預恢復經濟發展C.將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相結合 D.從根本上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20年,一批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分離派教徒乘“五月花號”船前往北美大陸。在抵達目的地之前,他們共同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其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規章和條例。該公約奠定了未來殖民地的政治基礎,被看作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治契約。這種契約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這些移民在保持自己的傳統與文化的前提下,積極適應北美大陸,成為北美大陸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1787年,一批像華盛頓、富蘭克林等那樣富有創造精神、熟諳法律、對啟蒙時代以來的政治思想和法律理論有深刻理解的人,洞察邦聯政府的積弊,積極主張修改《邦聯條例》,制定出了確定美國民主制度的新憲法。——摘編自李曼《美國式民主制度的成因》材料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開拓、發展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領導者、開創者和建構者,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要“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確保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內在需要,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摘編自陳少雷《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政治制度的成因,并說明其實質。(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及其意義。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為領主提供勞役是佃戶的基本義務,且佃戶需向領主繳納租稅。莊園內設有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及所學知識可得,莊園在農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農村基本的社會組織,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封君封臣制度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不是強調莊園經濟目的就是自給自足,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農奴受到殘酷剝削壓迫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社區居民在重大問題上有自治權利,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證明民眾有廣泛的政治權利,A項錯誤。材料并未反映出地方與中央的對抗,B項錯誤。材料并未反映出美國基層施行了代議制民主,D項錯誤。3.答案:A解析:據本題材料可知,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金支付壓力增大。將養老金支付年齡由 60 歲推遲到 65 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保障資金缺口,因為領取養老金的時間推遲了,而繳費時間相對延長,從而緩解資金緊張的狀況,A項正確;推遲養老金支付年齡并不能直接縮小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排除B項;保障民眾退休后的生活不是這一改革的直接目的推遲支付年齡可能會在短期內給部分即將退休的人帶來一定壓力,排除C項;題干中僅提到推遲支付年齡,沒有涉及推動社會保障市場化改革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A解析: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945年到1974年,無論哪個黨派執政,英國政府的政策,包括國有化和福利國家的建設,在社會福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提升了社會福利水平,A項正確;凱恩斯主義在二戰后盛行,不是衰退,排除B項;中國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新自由主義理念盛行于經濟滯脹之后,與材料部分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對于城市的管理各國都尋求新的方法,為了應對城鎮化,各國開始城市探索,其中社區組織治理的方式被納入其中,對于當時的城市治理產生積極作用,B項正確;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不屬于這一時期城市的治理方法,排除A項;在城市的郊區建造購物中心屬于當代城市治理的方式,排除C項;材料只是對于社區組織的探索,沒有提及社區功能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A解析:從材料中“推遲養老金隨工資增長而提高的時間,同時嚴審申請養老金的條件,增加個人交納額度”明顯可以看出德國政府要減少對福利制度的開支,減少公共財政的負擔,A是正確的;BCD選項是對材料錯誤的理解,排除。故選:A。7.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英國奧克斯希爾村對內部沖突依靠自身的力量協商解決,村莊與外部聯系由法庭進行控制管理,說明14世紀末的英國實行鄉村自治,C項正確;“王權對鄉村社會沒有影響”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14世紀,英國上議院取得司法權,排除B項;英美法系源頭是判例法,即上級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約束力,排除D項。故選:C。8.答案:C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積極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意圖將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結合起來,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生服務改革,排除A項;材料提及的并非單一的國家干預經濟,排除B項;“根本上”說法錯誤,生產關系未變動,排除D項。10.答案:(1)成因: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存在封建勢力的阻礙:啟蒙思想在北美廣泛傳播: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美國贏得國家獨立,為政治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美國的移民政治文化對政治制度的影響;美國制憲者的政治覺悟;殖民地時期形成的契約精神。實質:資產階級的民主。(2)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意義: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證。解析:(1)成因:由材料“1620年,一批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分離派教徒乘五月花號-船前往北美大陸。這種契約不大可能形成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該公約奠定了未來殖民地的政治基礎,被看作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治契約……1787年,一批像華盛頓、富蘭克林等那樣富有創造精神……制定出了確定美國民主制度的新憲法。”可得出,美國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一旦不存在封建勢力的阻礙,以及美國制憲者的政治覺悟和殖民地時期形成的契約精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中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此時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啟蒙思想在北美廣泛傳播。經過艱苦斗爭,大陸軍于1781年打敗了英國軍隊,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這為政治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受新航路開辟等歷史因素的影響,美洲是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因而美國的政治制度也會受到移民政治文化的影響。實質:依據所學知識我們可知美國政治制度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民主。(2)最大優勢:根據材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得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意義: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改革開放后所不斷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