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知識點梳理】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1.演變歷程朝代 戶籍制度概況戰國 公元前375年秦獻公以五家為一伍編排戶口秦朝 實行分類登記制,分戶籍(百姓)、宗室籍(皇室)、宦籍(官吏)、市籍(商賈)兩漢 丞相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專門人員主管戶籍,百姓編戶入籍稱“編戶齊民” 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勢力強大,戶籍散亂東晉 南方土著居民以黃籍登記,北方南渡居民以白籍登記隋朝 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兩宋 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元朝 按職業劃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一旦定籍,世代相襲明朝 繼承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以里甲制為基礎編造“黃冊”清朝 基本沿襲明制;但受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影響,戶籍管理相對松弛2.戶籍特點:以家庭為本位,具有世襲性和身份等級性3.戶籍功能:征收賦稅徭役兵役、維護社會治安、教化鄉里、規定身份等級、穩定宗族組織4.歷史影響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束縛了人口自由流動,不利于古代工商業發展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1.歷代基層組織·從秦漢到明清縣都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朝代 基層組織概況秦漢 縣下設鄉和里;鄉設三老(教化)、嗇夫(賦稅和獄訟)、游徼(捕盜) 里設里正;鄉里外設亭,亭設亭長(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后代沿襲鄉里制度唐朝 農村以百戶為里(里正),五里為鄉;城內設坊(坊正),郊外設村(村正)明朝 里甲制,十戶為甲(甲首),一百一十戶為里(里長)2.歷代社會治理·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朝代 社會治理概況秦漢 建立什伍組織,五戶為伍,十戶為什,百戶為里,互相監督唐朝 建立鄰保制度,四戶為鄰,五戶為保,互相監督北宋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十戶為保,五保為大保,十大保為都保進行軍事訓練)明朝 以里甲制為基礎;王守仁在南贛推行十家牌法(十戶為牌,輪流監督)清朝 清初實行里甲制;中后期推行保甲制(十戶為牌,十牌為甲,十甲為保) 至此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1.歷代社會救濟(1)形成原因①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每逢自然災害發生時,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國家和社會救助②受儒家民本思想與墨家兼愛思想影響③社會救濟可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維護統治(根本)(2)演變歷程朝代 社會救濟概況兩漢 政府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隋唐 既重視官方救濟,也提倡民間救濟;隋文帝置倉積谷,鼓勵民間自置義倉兩宋 宗族內部救助逐漸興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明清 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善堂、善會)特點①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為掌握大量資源的政府,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保證糧食供應②社會救濟(民間救濟、宗族內部救濟、慈善組織)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濟2.歷代優撫政策·中國古代一直有優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的傳統(僅作了解)朝代 優撫政策概況秦漢 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唐朝 設養病坊兩宋 設福田院元朝 設眾濟院明清 設養濟院;明初朝廷優撫高齡老人(80歲以上月給米5斗、酒3斗、肉5斤)【鞏固提升】1.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材料中鄉約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加強基層治理 C.確立儒學權威 D.強化重農抑商2.中國古代的義莊是以宗族為單位的,自主設立贍濟族人的田莊。據統計,宋代蘇州共設立了4個義莊,明代蘇州也只設立了8個義莊,而清代的蘇州義莊共設立了128個,其中大部分設立于1840—1911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方救濟系統的失靈 B.傳統宗法觀念的復興C.社會局勢動蕩的加劇 D.自然經濟模式的解體3.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開始全面整頓郡國土地并著手編制戶籍,史稱“版籍”“版圖”。“版籍”“版圖”的出現( )A.加重了農民負擔 B.便利了賦稅征收 C.強化了中央集權 D.確立了土地私有4.公元609年,隋煬帝詔令各地重新核定戶籍,“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這一措施( )A.減輕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 B.加強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C.將鄉里制與保甲制合二為一 D.保障隋政府的租庸調收入5.明清時期,發生饑荒時,徽商自發地對本族進行救助,認為“凡救災捍患,……事至力任之,不惜勞費。”他們還大量購買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內部救濟。徽商的上述行為( )A.創新了商業經營模式 B.有利于社會秩序穩定C.充當了社會救濟主體 D.沖擊了重農抑商政策6.周代經常遣使“分行四方,延問疾苦”;漢代將政府救助“貧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賑濟、以工代賑之舉,同時還鼓勵民間互助。這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扶貧工作( )A.源遠流長歷代延續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分類精準成效顯著 D.政府主導手段增多7.北宋張載任官時,以“不刑一人”為理想的治政標準。他常設酒食招待鄉里的老人,詢問其疾苦,并教導他們訓誡子弟的方法;為使縣里頒布的文告家喻戶曉,他還常把鄉長們召集到衙門,“諄諄口諭,使往告其里閭”。這些做法( )A.體現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趨勢C.強調了基層教化的作用 D.利用鄉約以凈化民風民俗8.秦漢時期在地方推行由官定物價標準的“平賈”制,秦朝至西漢初期平賈的制定屬于縣,到了西漢中后期,平賈的定價中心由縣轉移到了郡。這一變化說明( )A.國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高 B.地方行政權力趨于膨脹C.政府對物價干預日漸松弛 D.抑商政策得到有效貫徹9.晚唐五代藩鎮體制中,國務、商稅使、知市等職務幾乎都涉及貿易。另外,在使職差遣制原則下,各地藩鎮還陸續創置了一系列與軍政脫鉤的職能部門,如茶務、酒務等,五花八門的手工業作坊,乃至醫院、畫院等服務性機構。藩鎮的這些舉措( )A.體現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B.扭轉了封建王朝的走向C.導致割據型藩鎮日益增多 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至五代自然災害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在各種自然災害中,發生次數最多、破壞性最強的是旱災、水災和蝗災,這三大自然災害給勞動人民帶來巨大的苦難。我國古代水旱災害的發生在時空分布上有著一定的規律,西周到五代的旱災多發時段共有9個,水災多發時段共有8個。中國古代的水旱災害頻繁,分布的地域也極廣泛,從總體上來看,大部分時期內,北方旱災爆發頻率高于南方,西部高于東部;水災發生的情況則正相反。蝗災是中國古代僅次于水旱災害的自然災害,歷代對蝗蟲危害的記錄都慘不忍睹。如晉永嘉四年(310年)五月,“幽、并、司、冀、秦、雍等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馬毛,皆盡”。蝗災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下表西周至五代自然災害統計簡表朝代 年份 發生次數 旱 水 蝗蟲 地震 歉饑 霜雪 雨雹 疫 風 地沸周 825 89 30 16 13 9 8 7 5 - - -秦漢 441 375 81 76 50 68 14 9 35 13 23 -三國兩晉 200 304 60 56 14 53 13 2 35 17 54 2南北朝 169 315 77 77 17 40 16 20 18 17 33 -隋 37 22 9 5 1 3 1 - - 1 2 -唐 289 493 129 115 34 52 24 27 37 16 63 -五代 53 51 26 11 6 3 - - 3 - 2 -——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材料二:開元初年,山東、河北、河南等糧食主產區爆發了嚴重的蝗災,宰相姚崇認識到蝗災與政權穩固、社會安定的內在關聯,主張積極滅蝗,其主張也得到唐玄宗批準。經過審時度勢,姚崇提出“夜火坑埋法”滅蝗,派出御史擔任捕蝗使,分道指揮山東等地的除蝗工作,并將滅蝗成效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官員政績的標準。為鼓勵百姓積極滅蝗,在這次捕蝗行動中,蝗區還采取了捕蝗給粟的獎勵辦法,《朝野金載》記載:“敕差使與州縣相知驅逐,采得一石者與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姚崇治蝗不僅僅停留于滅蝗,還積極開展災后撫恤工作,如放貸、蠲免錢糧等,從而使生產迅速恢復,也使得大災之后沒有出現大荒。“姚崇治蝗”是唐朝乃至我國古代災害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的突出表現,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摘編自田一穎、劉利民《“重人事輕天命”——姚崇滅蝗思想與實踐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至五代自然災害發生所呈現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姚崇治蝗”的措施并分析其影響。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據材料中“進行道德教化……宣講圣諭……可知鄉約加強基層道德教化旨在加強基層管理”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中央集權主要強調地方政府在行政、軍事、經濟等各方面服從中央領導,而鄉約屬于基層自治范疇,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學權威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便已確立,排除C項:材料強調鄉約的主要作用在于“道德教化”而不是強化重農抑商,排除D項。2.答案:C解析:據本題材料“據統計,宋代蘇州共設立了4個義莊,明代蘇州也只設立了8個義莊,而清代的蘇州義莊共設立了128個,其中大部分設立于1840—1911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和明代時期,蘇州義莊數量較少,但是清代蘇州義莊數量卻較多,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列強的入侵,統治的腐朽,加劇了社會局勢的動蕩,C項正確;義莊數量多,不代表官方救濟系統的失靈,排除A項;材料突出的是社會局勢對義莊的影響,并不是傳統宗法觀念的影響,排除B項;義莊的數量,與自然經濟模式關系不大,且這一時期,自然經濟尚未完全解體,排除D項。故選:C。3.答案:B解析:由材料“整頓郡國土地并著手編制戶籍”無法得知農民負擔的輕重,故A項錯誤;據“整頓郡國土地并著手編制戶籍”結合所學分析可知,方便按戶籍進行賦稅的征收,故B項正確;“中央集權”意在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故C項錯誤;材料中戶籍的編制并沒有體現土地的性質,故D項錯誤。4.答案:B解析:據本題材料可知,隋煬帝詔令各地重新核定戶籍,并且對戶籍登記不實者嚴厲處罰,這一措施有利于加強政府對社會的控制,B項正確;材料中的措施加強了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保甲制,而且將鄉里制與保甲制合二為一是在清朝,排除C項;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保障隋政府的租庸調收入,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明清時期,發生饑荒時,徽商自發地對本族進行救助”與“他們還大量購買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內部救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徽商在饑荒時期對本族的自發救助行為以及購買祠田、族田用于宗族內部救濟,體現了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這種行為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B項正確;題干中的行為并沒有體現商業經營模式的創新,而是體現了徽商的社會責任和宗族救助的傳統,排除A項;材料雖然描述了徽商在社會救濟中的作用,但題干并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來斷定徽商是否成為社會救濟的主體,因為社會救濟還可能包括政府、其他商人、慈善機構等多方面主體,排除C項;重農抑商政策主要體現在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和對商業的限制上,而徽商的救助行為是基于社會責任和宗族內部互助,與政策層面的重農抑商沒有直接沖突,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周、漢、宋的扶貧工作主要以政府為主導,在扶貧手段上既有政府主導,也有招商賑濟、以工代賑之舉,扶貧手段增多,D項正確;周、漢、宋并不是相延續的朝代,所以無去體現中國古代的扶貧工作源遠流長歷代延續,排除A項;材料中的中國古代扶貧工作并沒有不同地區的不同內容,無法說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項;材料中的內容沒有體現中國古代扶貧工作進行精準分類,也沒有反映扶貧工作的成效,排除C項。故選D項。7.答案:C解析:張載為官時期,重德輕刑,利用基層的鄉老、鄉長來勸諭百姓,體現了其重視基層教化的作用,C項正確;張載經常召集鄉老鄉長,并非無為,排除A項;律令儒家化強調的是法律中滲透了大量儒家思想,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張載為官時期,并未提到對鄉約的利用,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秦朝至西漢初期平賈的制度屬于縣,到了西漢中后期,平賈的定價中心由縣轉移到了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平賈”制逐漸演變為郡主導,政府加強了對市場價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統的背景下國家治理能力的加強,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A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平賈的定價中心變化,不能說明地方行政權力趨于膨脹,排除B項正確;政府對物價干預日漸嚴格,而不是松弛,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抑商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晚唐五代的藩鎮體制中,涉及經貿文化的職務和機構較多,聯系時代特征,可知作為一種與民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地方治理體系,藩鎮體制采取的這些舉措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體現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A項正確;藩鎮的這些舉措體現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沒有扭轉封建王朝的走向,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藩鎮的這些舉措體現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C項從材料無法得出,排除C項;藩鎮的這些舉措體現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D項說法片面,排除D項。故選:A。10.答案:(1)特點:災害種類多;波及地域廣;造成損失重;帶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區域性;帶有周期群發性。(2)措施:提出“夜火坑埋法”滅蝗;強化政府滅蝗的行政職能;通過獎勵調動民力;注重災后撫恤,積極恢復生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蝗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有利于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作出了貢獻;為后世的蝗災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在各種自然災害中,發生次數最多、破壞性最強的是旱災、水災和蝗災”,得出特點一災害種類多;根據材料一“幽、并、司、冀、秦、雍等六州大蝗”,可以得出特點二波及地域廣;根據材料一“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可以得出特點三造成損失重;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的水旱災害頻繁,分布的地域也極廣泛,從總體上來看,大部分時期內,北方旱災爆發頻率高于南方,西部高于東部”,可得出特點四帶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區域性;根據材料一“我國古代水旱災害的發生在時空分布上有著一定的規律”,可以得出特點五帶有周期群發性。(2)措施:根據材料二“姚崇提出“夜火坑埋法”滅蝗”,得出措施一提出“夜火坑埋法”滅蝗;根據材料二“派出御史擔任捕蝗使,分道指揮山東等地的除蝗工作,并將滅蝗成效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官員政績的標準。”,可以得出措施二強化政府滅蝗的行政職能;根據材料二“蝗區還采取了捕蝗給粟的獎勵辦法”,可以得出措施三通過獎勵調動民力;根據材料二“還積極開展災后撫恤工作,如放貸、蠲免錢糧等”措施四,可以得出注重災后撫恤,積極恢復生產。影響: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時期。根據材料二“姚崇治蝗是唐朝乃至我國古代災害治理的成功典范,也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的突出表現,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蝗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有利于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作出了貢獻;為后世的蝗災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