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知識點梳理】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1)先秦時期:夏商海貝/仿制貝→西周銅鑄幣→春秋戰國多種樣式銅鑄幣秦朝:統一鑄為圓形方孔銅錢(秦半兩)兩漢:沿用秦朝圓形方孔銅錢(五銖錢)唐朝:銅錢不以重量命名,鑄行開元通寶銅錢兩宋:銅錢上統一鑄印當時年號+元寶、通寶字樣;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元朝: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鈔明清時期:白銀貨幣化2.中國近代貨幣的演變(1)晚晴:清政府開始鑄造銀元(2)北洋政府:以銀元為法定貨幣(3)南京國民政府:1935年幣制改革、1948年幣制改革華北人民政府:1948年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人民幣3.新中國貨幣的演變·人民幣:法定貨幣、經濟發行、計劃發行、集中統一二、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1.西方國家主要貨幣歷史:18世紀初英鎊使用、18世紀末法郎與美元的使用2.金本位制(1)背景:工業革命展開,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擴大(2)形成: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3)內容: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4)瓦解: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金本位制瓦解3.布雷頓森林體系(1)背景: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大增,英鎊喪失了國際貨幣地位(2)形成:1944年7月簽訂《布雷頓森林協議》(3)內容①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固定匯率②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4)影響:美元霸主地位確立;世界貨幣體系建立;世界經濟發展瓦解: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4.當今世界貨幣發展特點:美元占據最大權重,但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的影響與日俱增【鞏固提升】1.從前有個媳婦,賢淑能干。后來婆婆讓她主持家務,負責給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糧食很有限,然而這一家卻年年添丁進口,為了讓全家人都吃飽,媳婦只好不斷往鍋里加水,結果是粥越來越稀。該故事可以用來說明( )A.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 B.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過程C.歐洲一體化的曲折過程 D.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2.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16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 )A.朝貢貿易繁榮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 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3.1948年2月,美國的一份報告稱,美國擁有世界財富的50%.卻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這種形勢下,美國的任務是設計一種在不危及美國國家安全情況下,保持這種優勢的“關系模式”。能夠體現這一“關系模式”的是( )A.確立并維護世界貨幣體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C.實行貿易保護主義 D.對歐洲進行經濟援助4.據統計,2022年中國與拉美國家貿易額達到3000億美元,中國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國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還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機制,為拉美國家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和貨幣選擇。中國這一系列舉措( )A.利于推動中拉合作共贏良好局面 B.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完善C.表明了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決心 D.構建了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5.清政府規定,白銀是清朝法定貨幣,與銅錢兼用,完糧納稅須用白銀支付。據統計,18世紀末一兩白銀換銅錢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紀30年代后期,一兩白銀可換銅錢一千六七百文。這種狀況的出現( )A.加重了中國人民經濟負擔 B.源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C.是白銀貨幣化的必然結果 D.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6.《晚明大變局》《萬歷十五年》等書都詳實記錄了16至17世紀,中國通過西班牙主導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形成強大順差,全球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用來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這一現象( )A.加速了西班牙資本主義發展 B.使美洲傳統社會遭滅頂之災C.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D.有利于中國農耕經濟的發展7.北宋時,“交子”的出現使成都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城市;20世紀80年代初,成都市工業展銷信托股份公司發行的“蜀都股票”,成為新中國第一張股票。二者都體現了成都( )A.蓬勃發展的對外交往 B.始終領先的社會經濟C.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D.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8.1944年在美國布雷頓森林會議上,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由國際清算同盟發行統一的世界貨幣,貨幣的分配份額按照二戰前三年的進出口貿易平均值計算,這樣英聯邦的比例高達35%。這一計劃的主要目的是( )A.二戰導致正常國際貿易往來受阻 B.極力削弱美元的國際影響力C.極力維持和延續英鎊的國際地位 D.保持英國戰后金融霸主地位9.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實行“班匠銀”制度,規定輪班匠可輸錢代役。弘治五年(1492年),葉淇變鹽法,改開中納糧為納銀。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國家停止大規模鑄錢。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頒令:“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止許用錢。”明朝的這些措施( )A.體現出國家稅收的范圍不斷擴大 B.加速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C.凸顯出稅制變革推動了幣制改革 D.極大加重百姓的賦稅負擔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20世紀70年代至歐元誕生之前,歐洲貨幣危機頻發,美元匯率波動對歐洲貨幣存在著單向沖擊。對外戰爭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削弱了美國的綜合實力,美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不斷降低。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開始下降,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比重從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歐元則由16.7%上升到25.6%,國際貨幣體系進入“美元—歐元雙主導貨幣”的狀態。在雙主導條件下,其中任何一個主導貨幣濫發都會引起另一個大貨幣跟隨,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貨幣。美國和歐洲相繼爆發的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使得這兩個主導貨幣比任何時候都有借口實行量化寬松政策,而其他各國不得不接受它們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國家無法忍受舊秩序的約束甚至損害,憑上升的經濟實力維護自己的利益。——摘編自成思危,劉駿民《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邏輯》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后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評價國際貨幣體系應該持有的標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貿易增多,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結合所學,這一時期,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增多,中國手工業產品迅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因此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的興起,C項正確;明朝在朝貢貿易中采取“免征稅”“給予賞賜”等優待政策,“厚往薄來”,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對東南沿海港口城市興起作用有限,排除A項;材料強調明朝的對外貿易,與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無關,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時期的海禁、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A解析:美國的任務是設計一種在不危及美國國家安全情況下,保持世界財富優勢的“關系模式”,由此可知這一模式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所以本題答案為A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于1949年,馬歇爾計劃是在1947年且兩者都不符合“世界財富”這一信息,故可以排除B項和D項;二戰后美國主導自由貿易,故C項錯誤。4.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可知,中國與拉美國家在經濟往來中有廣泛的合作成果,經濟合作的深化有利于推動中拉合作共贏良好局面的形成,因此A項正確;題干只涉及中國與拉美國家經貿往來,并不能得出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也與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無關,排除BC項;中國與拉美并非大國外交,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8世紀末一兩白銀換銅錢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紀30年代后期,一兩白銀可換銅錢一千六七百文。”可知,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后期,鴉片的輸入,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出現了銀貴錢賤的局面,而清政府規定完糧納稅須用白銀支付,這直接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A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源于白銀外流,跟商品經濟發展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白銀外流、銀貴錢賤是導致材料中現象的根本原因,跟白銀貨幣化不直接相關,排除C項;材料所述現象是白銀大量外流的結果,D項邏輯關系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D解析:A.當時西班牙是封建社會,故A項錯誤;B.西方的早期殖民擴張使美洲傳統社會遭滅頂之災,故B項錯誤;C.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故C項錯誤;D.根據材料“中國通過西班牙主導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形成強大順差,全球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用來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可知,通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大明帝國憑借著絲綢、瓷器等手工業的優勢大量出口,中國處于貿易順差的地位,這有利于中國農耕經濟的發展,故D項正確,故選:D。7.答案:D解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北宋時期成都首先使用紙幣,20世紀80年代初成都出現新中國第一張股票,這體現了成都敢于嘗試、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D項正確;交子是在國內使用,與對外交往不吻合,排除A項;本題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成都這一城市的精神內涵,無法反映出其社會經濟始終處于領先地位,排除B項;交子和股票都體現了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的文化生活不吻合,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C解析:據材料“1944年在美國布雷頓森林會議……發行統一的世界貨幣……英聯邦的比例高達35%”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英國企圖抵制美元的影響,維持英鎊的國際地位,故凱恩斯有此提議,故C選項正確;二戰導致正常國際貿易往來受阻,這屬于歷史背景,不是目的,故A選項錯誤;削弱美元的國際影響力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維護英鎊的地位,故B選項錯誤;英國戰后已經失去了金融霸主地位,故D選項錯誤。故選C。9.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班匠銀”“改開中納糧為納銀”“國家停止大規模鑄錢”“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止許用錢”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有利于擴大白銀的適用范圍,加速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強調貨幣以白銀為主,并未體現國家稅收的范圍不斷擴大,排除A項;明朝的稅制變革是指1581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極大加重百姓的賦稅負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1)特點:國際貨幣體系由相對穩定到不穩定;貨幣危機頻發;從單一貨幣主導到二元主導;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力逐步提升。(2)標準: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多元化;利益共贏;平穩穩定。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自20世紀70年代至歐元誕生之前,歐洲貨幣危機頻發,美元匯率波動對歐洲貨幣存在著單向沖擊。”得出國際貨幣體系由相對穩定到不穩定;貨幣危機頻發;根據材料“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開始下降,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比重從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歐元則由16.7%上升到25.6%,國際貨幣體系進入‘美元—歐元雙主導貨幣’的狀態。”得出從單一貨幣主導到二元主導;根據材料“一些國家無法忍受舊秩序的約束甚至損害,憑上升的經濟實力維護自己的利益。”得出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力逐步提升。(2)標準:根據材料“在雙主導條件下,其中任何一個主導貨幣濫發都會引起另一個大貨幣跟隨,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貨幣。”反向得出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根據材料“使得這兩個主導貨幣比任何時候都有借口實行量化寬松政策,而其他各國不得不接受它們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國家無法忍受舊秩序的約束甚至損害,憑上升的經濟實力維護自己的利益。”反向得出多元化;利益共贏;平穩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