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知識點梳理】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秦國商鞅變法(1)時代背景: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2)內容: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獎勵耕織、建立縣制、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3)意義:打擊了貴族特權,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盤漢化(1)時代背景:北魏統一北方、民族融合趨勢加強、北魏政權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內容:遷都洛陽、改革官制、建立士族階層、均田制、禁胡語、改漢姓影響:推動了民族融合,緩和了民族矛盾,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3.北宋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1)時代背景:三冗問題、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慶歷新政(2)內容·富國強兵:均輸法+市易法+青苗法+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影響:實現了富國但強兵效果不好;加重人民負擔,引發黨爭4.明朝張居正改革/萬歷新政(1)時代背景: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財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嚴重(2)內容:考成法、一條鞭法(清丈土地;將田畝稅、人頭稅和役銀合并折銀征收)(3)影響: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但去世后除一條鞭法外其他全部廢止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維新變法·1898年(1)原因:甲午戰敗后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維新思想的發展(2)開始標志: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3)內容:開放言路、精減機構、鼓勵民資發展、廢八股、派遣留學生、設武備大學堂(4)結果:變法失敗,慈禧太后臨朝訓政,光緒帝被囚禁,康梁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殺(5)失敗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皇帝未掌握實權(6)意義:推動了日后清政府自我改革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促進了思想解放2.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1901—1911年)(1)背景:八國聯軍侵華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2)內容:改總理衙門、編練新軍、1905年廢科舉與預備立憲(3)實質:是戊戌維新變法的延續并深入,目的是遏制革命勢力,維護清政府統治3.民國時期的經濟改革(1)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鼓勵性經濟政策,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春天(2)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并進行幣值改革(統一貨幣發行權,實行法幣,白銀國有),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第二春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土地改革徹底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過渡時期(1)三大改造(1953—1956年):生產合作社、公私合營、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2)民主改革·構建三大政治制度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良好開端: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提出與中共八大召開(2)曲折探索:1958年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3)總結經驗:八字方針、七千人大會、四個現代化(4)取得成就:初步建立起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積累了經驗4.改革開放時期·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權分置、鄉鎮企業、鄉村振興戰略(2)城市改革: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3)對外開放:設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加入世貿、自貿試驗區(4)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個毫不動搖(5)全面改革: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6)理論創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特思想【鞏固提升】1.學者柏楊說:“‘變法’是人類智慧所能做的最驚心動魄的魔術,它能把一個侏儒變成一個巨人,把一個沒落的民族變成一個蓬勃奮發的民族,把一個弱小的國家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以下改革與上述文字最貼切的是( )A.戰國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兩稅法改革 D.宋王安石變法2.據《六國年表》載,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封商鞅為列侯,以封地稱商君。又據《商君列傳》載,商鞅封于商、洛十五邑,在封邑中“南面而稱寡人”,在其封邑擁有封君和可驅使的武裝。材料表明,商鞅變法( )A. 取得了顯著社會效果 B. 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C. 變革舊制度并不徹底 D. 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3.針對北宋中期出現的財政危機,王安石認為:“國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財之人故也。善理財者,民不益賦而國用饒。”這一主張旨在( )A.為封建政府拓寬財源 B.廢除重農抑商政策C.遏制地主勢力的膨脹 D.切實解決農民困境4.1993年的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表述道:“全年城鎮新安排就業700多萬人,年末城鎮待業率為2.3%。”1994年,有關內容改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05萬人,年末城鎮失業率為2.6%”。以上關于就業狀態用詞的變化反映了( )A.思想解放助推經濟體制改革深化 B.市場機制的無序性弊端已顯現C.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D.經濟體制改革激發了經濟活力5.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旨在( )A.推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B.落實中共八大確立的主要任務C.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D.推動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目標6.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革新。此后不久,司馬光借給宋神宗講解《資治通鑒》的機會,盛贊“蕭規曹隨”,并宣揚“道者萬世無弊”的理念。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國理念 B.強化權力的制衡C.對改革未形成共識 D.重視前朝的經驗7.魏晉南北朝時,大批北方流民南移江南雖是主流,但流民“回遷”北歸現象也時有發生,“至孝文帝立而崇經禮士,浸浸華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難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來歸。”據此可知,當時的“回遷”( )A.緩解了江南的人口壓力 B.催生了孝文帝漢化政策C.加劇了北方戰亂的發生 D.是南北文化趨同的結果8.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 )A.求富強國 B.以商立國 C.實業救國 D.富民興國9.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不少流行詞語,下列各組中,都是從屬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的是( )A.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經濟特區 B.階級斗爭一國兩制無私奉獻C.市場經濟勤儉節約休閑娛樂 D.和諧文明注重環保小康社會10.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摘編自顏炳罡《戊戌變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材料二:“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摘編自《回顧戊戌重溫歷史》(1)根據材料一、二,說明作者對戊戌變法構成中國現代化進程起點的不同認識。(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影響。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2.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商鞅受封列侯,擁有自己的武裝,說明商鞅變法“廢分封,推行縣制”的政治變革具有不徹底性,故答案為C項;材料體現的是商鞅變法中依然存在分封制,無法判斷其效果和影響,排除A、D兩項;商鞅受封為列侯,可以說明商鞅變法得到了君主支持,但不能說明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排除B項。3.答案:A解析:材料“民不益賦而國用饒”的意思是不增加民眾的賦稅,同時還能保證政府財政的富足,由此可知,王安石強調的是為封建政府拓寬財源,即“開源”,A項正確;宋代仍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并沒有廢除這一政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中的“開源”思想,沒有涉及遏制地主勢力的膨脹,也不能體現切實解決農民困境,排除CD兩項。故選:A。4.答案:A解析:這些用詞變化體現了擺脫舊有觀念的束縛,依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尋找多種可行的解決辦法,可見思想解放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市場機制的無序性,排除B項;材料主旨未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排除C項;“激發了經濟活力”的表述缺乏材料依據,排除D項。5.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4月(中國)。據材料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可知毛澤東旨在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C項正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而不是推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排除A項;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排除B項;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在1958年5月制定,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C解析:7.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至孝文帝立而崇經禮士,浸浸華化,于是中原土族向之避難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來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崇尚儒學,推崇漢化政策,使得南方避難的中原士族又相繼北歸,說明當時的“回遷”是南北文化趨同的結果,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南方避難士族的影響,沒有體現江南的人口壓力,排除A項;根據材料“至孝文帝立而崇經禮士,浸浸華化,于是中原土族向之避難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來歸”可知,材料內容體現了孝文帝改革對南方避難士族的影響,沒有強調孝文帝漢化政策的催生因素,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南方避難士族的影響,沒有體現北方戰亂的發生,排除C項。故選:D。8.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洋務運動與清末新政的目的。選擇A:洋務運動(即洋務新政)的目的是“自強”“求富”,清末新政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的目的是推動工商實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二者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求富強國。排除B:“以商立國”始終不是清政府的治國指導思想。排除C:實業救國的主體是民族資產階級,而非清政府。排除D:洋務運動與清末新政都是統治集團的自救運動,無法體現“富民興國”。9.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經濟特區都是從屬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的,故A正確;階級斗爭是在文革時期,故B錯誤;市場經濟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故C錯誤;小康社會是在21世紀提出來的,故D錯誤。故選:A。10.答案:(1)材料一著眼于思想觀念,認為戊戌變法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材料二著眼于政治體制,認為戊戌變法觸動了封建專制體制,為建立現代國家做出了有益嘗試,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2)認識:①促進了民主意識的覺醒和愛國運動的發展;②有利于中國經濟、政治的近代化;③在當時的中國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④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⑤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解析: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的相關史實的理解和認識。(1)從材料一中的“……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一處可以看出材料一著眼于思想觀念,認為戊戌變法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從材料二中的“……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一處可以看出材料二著眼于政治體制,認為戊戌變法觸動了封建專制體制,為建立現代國家做出了有益嘗試,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起點。(2)該題屬于相對開放的試題,在回答時要注意所談認識要緊緊圍繞本題的中心思想——戊戌變法作為現代化起點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不可以一味地亂談,具體例如:①促進了民主意識的覺醒和愛國運動的發展;②有利于中國經濟、政治的近代化;③在當時的中國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④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⑤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