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課件+西沃課件+導學案+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課件+西沃課件+導學案+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共35張PPT)
溫故知新:夏商西周的更替
王朝更替時空軸
時間
空間
王朝
更替
約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 )世紀
都城:( )
治水有功的大禹建立( )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 )制取代禪讓制
約公元前( )年
建立者:( )
都城:( )
( )暴政失去民心
商朝
創造了以甲骨文和青銅器為典型代表的燦爛文明
西周
盤庚遷( )
末代君主( )
公元前( )年
建立者:( )
都城:( )
實行( )
以加強對地方統治

21
陽城
世襲
夏桀
1600
商湯


商紂王
1046
周武王姬發
鎬京
分封制
溫故知新:夏商西周的更替
王朝更替時空軸


西周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持續約( )年
公元( )年
持續約五六百年
400
前1046
實行分封制
公元前841年
周厲王
國人
暴動
公元前( )年
周幽王
西周
滅亡
771
走近歷史之
春秋的動蕩與變化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從出土文物開始
這是春秋時期的青銅犧尊
反映了牛耕技術的出現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
反映了當時鐵制農具的應用
春秋戰國時期,鐵騎牛耕的出現與推廣
引發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幾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1.閱讀教材第20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二句話,明確課標要求
知道( )、戰國七雄,以及商鞅變法等,
了解這一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 )。
社會變革
春秋爭霸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春秋時期指的是東周前期,
序言提及的問題告訴我們,
我們應重點關注春秋時期
的( )軍事
發生了哪些變化。
2.閱讀28頁5課序言,完成下列內容:
政治、經濟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知道春秋爭霸,了解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變化,通過這些了解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現。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閱讀28-29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西周與東周:上節課我們學過,西周的都城是( ),公元( )年,西周滅亡;公元前( )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到了( ),我國歷史從此進入( )時期。
鎬京
學習1:王室衰微
前771
洛邑
東周
770
西周東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朝代——周朝,不過因為中間的遷都之舉,所以后世為了區分,就將都城在西邊( )的稱之為西周,都城在東邊( )的稱之為東周。
鎬京
洛邑
.
.
西周東周,本質都是周
周天子都姓姬,是周武王的后裔
與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并不相同
學習1:王室衰微
補充學習——王朝的稱呼:在我國歷史上,如周、漢、唐等強大的王朝,不止一次地被用作國號,所以后世歷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分,會專門進行稱呼上的區分,如本質上如同一個朝代的周朝,就因都城的位置不同,分為西周、東周,此外五代十國時期還有一個以“周”為國號的朝代,就稱之為后周。本質上也是如同一個朝代的漢朝,因為都城為主的不同,分為西漢、東漢,還有三國時期的蜀漢,以及后代以“漢”為國號的后漢、趙漢等。
學習1:王室衰微
.
西漢,劉邦建立
以長安為都城
.
東漢,劉邦的后裔劉秀建立,以洛陽為都城
當時的人為了簡單區分,會說前漢、后漢
現在我們為了方便區分,冠以西漢、東漢
(2)春秋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 )時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 )—前( ),因孔子編訂的主要記錄這一時期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 )和( )之中。
春秋
學習1:王室衰微
771
動蕩
變化
476
關于孔子與《春秋》的內容,我們會在第7課詳細學習……
(3)春秋變化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時期,西周的各項制度逐漸遭到破壞,比如分封制。一些諸侯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 ),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這些職位也不再( ),這就加強了諸侯國的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縣、郡
學習1:王室衰微
世襲
分封 縣郡
方式 諸侯再次分封 委托卿大夫管理封底 諸侯設置縣、郡
委派官員管理地方
特點 卿大夫世襲封地 對諸侯義務有限 官員無法世襲
完全聽命于諸侯(中央)
對比
縣郡制度更有利諸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4)春秋變化2——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夠約束各個諸侯,主要原因還是周王室實力最強,擁有政治大義的同時,經濟、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東遷后的周王室,失去了渭河流域這片肥沃的王畿之地,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僅局限在( )一帶,雖然在政治名義上依然是天下諸侯的“共主”,但是缺乏( )實力,權威明顯削弱。
洛邑
學習1:王室衰微
經濟、軍事
.
狹小的周王畿
.
強大的霸主
學習1:王室衰微
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因為周王室衰微,所以漸漸失去了對各地諸侯的控制;失去周王室的強制約束后,一些諸侯國日益強大;強大后的諸侯國各自為政,不再定期朝覲周天子,也不再向周王室繳納貢賦:這就導致周王室財政入不敷出,困難重重;經濟困難之下,軍事實力更是難以維持;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削弱后,更加無法約束諸侯國,諸侯國便更加強大——最終形成了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
西周東遷成東周
東周實控范圍小
經濟、軍事實力弱
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
諸侯野蠻發展實力強
諸侯拒絕履行納貢等義務
周天子無法從諸侯得到補充,實力更加衰弱
諸侯約束更少,實力愈發強大,愈發不敬周天子
周王室更加衰微
王室衰微
惡性循環
(5)春秋變化3——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配合分封制度,周公制定了一套嚴密的( )制度,如在青銅器的使用數量上,禮樂制度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多用了就是僭(jian)越。但是考古發現,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國鄭國的國君居然使用了九鼎八簋,這很明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是嚴重的僭越禮制行為。
禮樂
學習1:王室衰微
.
諸侯國鄭國僭越禮制
不尊周天子的明證
(1)“材料研讀”反映的春秋現象: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段材料出自《史記 周本紀》,其中的平王指的是( ),即將周朝都城從鎬京東遷洛邑的國君,方伯指的是( )。
學習2:諸侯爭霸
.
閱讀29-30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周平王
一方諸侯之長
“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說明,周王室地位下降,齊楚秦晉等大的諸侯國勢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影響,這時( )已經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大國諸侯( )開始操控政治,競相角逐,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了( )的新面貌。
周天子
學習2:諸侯爭霸
.
方伯
諸侯爭霸
.
(2)春秋爭霸:西周分封的諸侯很多,到了東周春秋時期,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這些諸侯國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經常從事( )和( )等活動。一些強大的諸侯還專門打出( )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歷史學家將這一現象稱之為春秋爭霸。
學習2:諸侯爭霸
結盟
軍事征伐
尊王攘夷
(3)春秋五霸:在春秋爭霸過程中,、( )、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牽頭召集諸侯大會,充當盟主,號令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權力。春秋末期,東南地區的( )和( )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爭霸,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也被一些人認為是霸主,所以歷史學家稱這些春秋時期的霸主們為春秋五霸。
學習2:諸侯爭霸
齊桓公
吳國
越國
(4)春秋首霸齊桓(huan)公:西周分封的齊國主要位于如今的山東境內,是滅商最大的功臣姜太公的封國。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不計前嫌,在( )的輔佐下,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他不計前嫌、唯才是舉的做法,也受到后人的稱頌。
學習2:諸侯爭霸
管仲
.
管仲
(5)成語中的歷史:①老馬識途②退避三舍③秦晉之好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⑤問鼎中原⑥三令五申⑦臥薪嘗膽……這些成語都與春秋爭霸有關,你能說出這些成語背后的歷史故事,以及與之相關的霸主嗎?
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學習2:諸侯爭霸

②③

④⑤


(6)地圖中的歷史:對比26頁的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和30頁的春秋爭霸形勢圖,完成讀地圖任務。
①春秋時期明顯多出來的一個強大諸侯國是( )國;
②秦晉齊魯等主要諸侯國,都位于( )流域。
③找出春秋五霸所屬的諸侯國
學習2:諸侯爭霸

黃河
.
齊桓公
.
晉文公
.
秦穆公
.
楚莊王
.
吳王
闔閭
越王
勾踐
④30頁地圖中顯示的重要戰場為 這里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便發生在這場著名的戰爭中,最終晉國勝利,晉文公取代齊桓公成為霸主,遏制了楚國稱霸的野心;直到幾十年后,楚國才通過邲(bi)之戰一雪前恥,擊敗晉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實現了問鼎中原的野心,成為新一屆春秋霸主:這反映出春秋爭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過( )確定霸主地位。
學習2:諸侯爭霸
城濮
.
我們菏澤市
戰爭
(7)春秋爭霸的影響1——局部統一趨勢: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如楚滅國五十,拓地千里,制作出曾侯乙編鐘的隨國,便是被楚國滅掉的,秦穆公滅戎狄諸國二十余,拓地千里,遂霸西戎,晉國滅國的過程中,出現過“假途滅虢”的操作,留下了“唇亡齒寒”的教訓等:在這個過程中,少數強大的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
學習2:諸侯爭霸
眼花繚亂
地圖編輯
(8)春秋爭霸的影響2——民族關系發展: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當時,經過西周分封制的幾百年發展,中原的各個諸侯國經濟、政治、文化等不斷發展,稱之為“諸華”“諸夏”,在與周邊“戎狄蠻夷”的長期交往中,這些少數民族也產生了( )觀念,這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為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習2:諸侯爭霸
.
華夏認同
最典型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在當時被看作蠻夷,但現在,荊楚文化是中華文明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自楚國的“楚辭”,和出自中原的《詩經》,被看作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這再次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學習2:諸侯爭霸
.
第8課
將要學習
的內容
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詩經》
荊楚文化的典型代表“楚辭”
共同組成了
我國古代詩歌
的兩大源頭
端午節,記屈原
(9)春秋爭霸的影響3——弭兵大會促發展(32頁知識拓展):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爭長期延續,這時春秋處于( )和變化狀態的最典型體現之一,長期的戰爭使得各諸侯國耗費巨大,難以為繼,長期的戰爭更會破壞經濟生產,使人民流離失所。因此,在爭霸之余,各國也都有暫時休戰以恢復元氣的愿望,于是弭兵大會應用而生。公元( )年,宋國大夫向戌(xu)召開弭兵大會,史稱“向戌弭兵”。弭兵大會后,作為爭霸中心的( )地區戰爭大大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的( )恢復和發展。
學習2:諸侯爭霸
動蕩
.
前546
中原
社會經濟
(1)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動蕩主要體現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政治、軍事層面,變化則既體現在諸侯改革方面,也體現在社會經濟的大發展方面。
春秋后期,( )和( )的出現與推廣使用,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不斷增多,堪稱原始農業誕生以來的又一大發展,是春秋時期( )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堪稱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
學習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鐵制農具
.
農業生產力
牛耕
(2)技術變革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使得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人口明顯增長,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僅僅局限于農業生產中,這會使得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分工也更加細致,最終使得春秋時期的鑄銅業、( )、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手工業都有所發展。
學習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冶鐵業
精美的漆器
(3)農業產量的提高,會增加財富的積累,手工業的繁榮,會使得產品增加,多余的產品將會流動起來,這便使得( )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各諸侯國統治者也對經濟活動提供了一定的鼓勵和保護。在商業交換逐漸活躍,商品交換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傳統的以物易物就難以滿足人們的要求了,一種可以被廣泛接受,又具有一定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成為貨幣,在商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春秋時期,得到廣泛使用的是( )。
學習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商業
金屬貨幣
山東貨幣齊大刀
教材55頁
秦統一前的
各諸侯國貨幣
學習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表現
影響
鐵制農具和
牛耕出現
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一切社會變革的經濟基礎
規模
不斷擴大
產品增加
促進商業繁榮
商業活動活躍
金屬貨幣出現
商業繁榮
推動經濟發展
技術進步
提高生產力
促進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糧食積累,為手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手工業
規模擴大
產品增多
農業手工業發展,為商業活動提供商品和多余財富等物質積累
商業繁榮
經濟發展
唯物史觀:自遠古至春秋的經濟活動與社會變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的是經濟對社會還有政治等方面的影響。
在遠古人類活動的史前社會,人們只能通過采集、狩獵獲取食物,所以結成集體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學習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原始農業產生后,生產力提高,物質開始出現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會形成,并且隨著物質的不斷積累,私有制產生,社會分工出現;在鐵器牛耕出現之前,因為技術的原因,農業生產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稱“千耦其耘”,奴隸社會中奴隸主階級大量役使奴隸,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鐵騎牛耕出現之后,“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意識是說一個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畝田地,一年的收獲不僅可以滿足一家所需,還有很多的剩余,這種情況下,奴隸制便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阻礙……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春秋時期的經濟大發展,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直接推動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時空觀念:了解東周與西周的定義,直到春秋時期的定義,能夠根據地圖說出春秋爭霸的形勢。
(3)史料實證:鄭國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實物的形式印證了禮樂制度和禮崩樂壞;成語、《史記》《國語》等文獻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時期的歷史。
學習4:歸納總結
(4)歷史解釋:能夠用自己的話,闡述春秋的動蕩與變化,知道經濟發展的影響,明白王室衰微與春秋爭霸的原因與影響。
(5)家國情懷:春秋時期是我中華民族的又一關鍵發展時期,炎黃聯盟、華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在長期的交往與頻繁密切的往來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華民族。
重點知識背誦:
(1)公元前771年,定都鎬京的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以洛邑為都城的東周開始。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之中。
(2)春秋時期的動蕩主要體現在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諸侯國強大之后的諸侯爭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諸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霸,最終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霸主。
學習4:歸納總結
(3)春秋爭霸,一方面使少數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一方面一方面又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周邊少數民族也在與中原的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這有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共同發展。
(4)春秋爭霸,為了應對戰爭,贏得霸主地位,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改革,任用賢才,設置縣、郡,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頻繁的戰爭造成了動蕩,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出現了弭兵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5)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出現與推廣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手工業的繁榮;進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為了順應商業的發展,金屬貨幣在當時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
導學案第4頁
重點知識背誦
.
春秋動蕩:
王室衰微、爭霸戰爭
春秋變化:
諸侯爭霸、經濟發展
春秋爭霸不休
綿延至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又會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在本節課,我們了解了春秋時期的動蕩與變化,知道了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等政治變化。
諸侯爭霸不休,最終將會走向何方,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5課 動蕩變化的春秋時期
【活動1:溫故知新】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0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二句話,明確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知道春秋爭霸、戰國七雄,以及商鞅變法等,了解這一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2閱讀教材第22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完成下列問題:春秋時期指的是東周前期,序言提及的問題告訴我們,我們應重點關注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發生了哪些變化。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知道春秋爭霸,了解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變化,通過這些了解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現。
【學習1:王室衰微】
閱讀教材第28-29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西周與東周:西周的都城是(鎬京),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到了(洛邑),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西周東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朝代——周朝,不過因為中間的遷都之舉,所以后世為了區分,就將都城在西邊(鎬京)的稱之為西周,都城在東邊(洛邑)的稱之為東周。
補充學習——王朝的稱呼:在我國歷史上,如周、漢、唐等強大的王朝,不止一次地被用作國號,所以后世歷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分,會專門進行稱呼上的區分,如本質上如同一個朝代的周朝,就因都城的位置不同,分為西周、東周,此外五代十國時期還有一個以“周”為國號的朝代,就稱之為后周。本質上也是如同一個朝代的漢朝,因為都城為主的不同,分為西漢、東漢,還有三國時期的蜀漢,以及后代以“漢”為國號的后漢、趙漢等。
(2)春秋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771)—前(476),因孔子編訂的主要記錄這一時期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之中。
(3)春秋變化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時期,西周的各項制度逐漸遭到破壞,比如分封制。一些諸侯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這些職位也不再(世襲),這就加強了諸侯國的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4)春秋變化2——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夠約束各個諸侯,主要原因還是周王室實力最強,擁有政治大義的同時,經濟、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東遷后的周王室,失去了渭河流域這片肥沃的王畿之地,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僅局限在(洛邑)一帶,雖然在政治名義上依然是天下諸侯的“共主”,但是缺乏(經濟、軍事)實力,權威明顯削弱。
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因為周王室衰微,所以漸漸失去了對各地諸侯的控制;失去周王室的強制約束后,一些諸侯國日益強大;強大后的諸侯國各自為政,不再定期朝覲周天子,也不再向周王室繳納貢賦:這就導致周王室財政入不敷出,困難重重;經濟困難之下,軍事實力更是難以維持;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削弱后,更加無法約束諸侯國,諸侯國便更加強大——最終形成了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
(5)春秋變化3——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配合分封制度,周公制定了一套嚴密的(禮樂)制度,這一制度是一整套嚴格區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親疏、尊卑、貴賤等地位的禮儀,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樂舞,如在青銅器的使用數量上,禮樂制度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多用了就是僭(jian)越。但是考古發現,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國鄭國的國君居然使用了九鼎八簋,這很明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是嚴重的僭越禮制行為。
【學習2:諸侯爭霸】
閱讀教材第29-30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材料研讀”反映的春秋現象:“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段材料出自《史記 周本紀》,其中的平王指的是(周平王),即將周朝都城從鎬京東遷洛邑的國君,方伯指的是(一方諸侯之長),“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說明,周王室地位下降,(齊楚秦晉)等大的諸侯國勢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影響,這時(周天子)已經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方伯)——即大國諸侯開始操控政治,競相角逐,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了(諸侯爭霸)的新面貌。
(2)春秋爭霸:西周分封的諸侯很多,據說是800諸侯,到了東周春秋時期,還剩下的諸侯據說有170多個,這里面,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這些諸侯國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經常從事(結盟)和(軍事征伐)等活動。一些強大的諸侯還專門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歷史學家將這一現象稱之為春秋爭霸。
(3)春秋五霸:在春秋爭霸過程中,(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牽頭召集諸侯大會,充當盟主,號令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權力。春秋末期,東南地區的(吳國)和(越國)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爭霸,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也被一些人認為是霸主,所以歷史學家稱這些春秋時期的霸主們為春秋五霸。
(4)春秋首霸齊桓(huan)公:西周分封的齊國主要位于如今的山東境內,是滅商最大的功臣姜太公的封國。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不計前嫌,在(管仲)的輔佐下,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他不計前嫌、唯才是舉的做法,也受到后人的稱頌。
(5)成語中的歷史:①老馬識途②退避三舍③秦晉之好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⑤問鼎中原⑥三令五申⑦臥薪嘗膽……這些成語都與春秋爭霸有關,你能說出這些成語背后的歷史故事,以及與之相關的霸主嗎?
齊桓公:(①) 晉文公:(②③) 秦穆公:(③) 楚莊王:(④⑤) 吳王闔閭:(⑥) 越王勾踐:(⑦)
(6)地圖中的歷史:對比26頁的“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和30頁的“春秋爭霸形勢圖”,完成讀地圖任務。
①春秋時期明顯多出來的一個強大諸侯國是(秦)國;②秦晉齊魯等主要諸侯國,都位于(黃河)流域;③30頁地圖中顯示的重要戰場為(城濮),這里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便發生在這場著名的戰爭中,最終晉國勝利,晉文公取代齊桓公成為霸主,遏制了楚國稱霸的野心;直到幾十年后,楚國才通過邲(bi)之戰一雪前恥,擊敗晉國,楚莊王實現了問鼎中原的野心,成為新一屆春秋霸主:這反映出春秋爭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過(爭霸戰爭)確定霸主地位。
(7)春秋爭霸的影響1——局部統一趨勢: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如楚滅國五十,拓地千里,制作出曾侯乙編鐘的隨國,便是被楚國滅掉的,秦穆公滅戎狄諸國二十余,拓地千里,遂霸西戎,晉國滅國的過程中,出現過“假途滅虢”的操作,留下了“唇亡齒寒”的教訓等:在這個過程中,少數強大的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
(8)春秋爭霸的影響2——民族關系發展: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當時,經過西周分封制的幾百年發展,中原的各個諸侯國經濟、政治、文化等不斷發展,稱之為“諸華”“諸夏”,在與周邊“戎狄蠻夷”的長期交往(和平往來與戰爭摩擦)中,這些少數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這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最典型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在當時被看作蠻夷,但現在,荊楚文化是中華文明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自楚國的“楚辭”,和出自中原的《詩經》,被看作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這再次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9)春秋爭霸的影響3——弭兵大會促發展(32頁知識拓展):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爭長期延續,這時春秋處于(動蕩)和變化狀態的最典型體現之一,長期的戰爭使得各諸侯國耗費巨大,難以為繼,長期的戰爭更會破壞經濟生產,使人民流離失所。因此,在爭霸之余,各國也都有暫時休戰以恢復元氣的愿望,于是弭兵大會應用而生。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xu)召開弭兵大會,史稱“向戌弭兵”。弭兵大會后,作為爭霸中心的(中原)地區戰爭大大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的(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
【學習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閱讀教材第31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動蕩主要體現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政治、軍事層面,變化則既體現在諸侯改革方面,也體現在社會經濟的大發展方面。春秋后期,(鐵制農具 )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使用,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不斷增多,堪稱原始農業誕生以來的又一大發展,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堪稱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
(2)技術變革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使得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人口明顯增長,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僅僅局限于農業生產中,這會使得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分工也更加細致,最終使得春秋時期的鑄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手工業都有所發展。
(3)農業產量的提高,會增加財富的積累,手工業的繁榮,會使得產品增加,多余的產品將會流動起來,這便使得(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各諸侯國統治者也對經濟活動提供了一定的鼓勵和保護。在商業交換逐漸活躍,商品交換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傳統的以物易物就難以滿足人們的要求了,一種可以被廣泛接受,又具有一定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成為貨幣,在商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春秋時期,得到廣泛使用的是(金屬貨幣)。
(4)春秋經濟檔案: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表現 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 金屬貨幣出現,商業活動活躍
影響 一切社會變革的經濟基礎 產品增加,促進商業繁榮 商業繁榮促進經濟發展
(5)唯物史觀:自遠古至春秋的經濟活動與社會變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的是經濟對社會還有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在遠古人類活動的史前社會,人們只能通過采集、狩獵獲取食物,所以結成集體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原始農業產生后,生產力提高,物質開始出現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會形成,并且隨著物質的不斷積累,私有制產生,社會分工出現;在鐵器牛耕出現之前,因為技術的原因,農業生產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稱“千耦其耘”,奴隸社會中奴隸主階級大量役使奴隸,也有這方面的原因;鐵騎牛耕出現之口,“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意識是說一個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畝田地,一年的收獲不僅可以滿足一家所需,還有很多的剩余,這種情況下,奴隸制便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阻礙……
【學習4:總結歸納】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春秋時期的經濟大發展,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直接推動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時空觀念:了解東周與西周的定義,直到春秋時期的定義,能夠根據地圖說出春秋爭霸的形勢。
(3)史料實證:鄭國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實物的形式印證了禮樂制度和禮崩樂壞;成語、《史記》《國語》等文獻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時期的歷史。
(4)歷史解釋:能夠用自己的話,闡述春秋的動蕩與變化,知道經濟發展的影響,明白王室衰微與春秋爭霸的原因與影響。
(5)家國情懷:春秋時期是我中華民族的又一關鍵發展時期,炎黃聯盟、華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在長期的交往與頻繁密切的往來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華民族。
重點知識背誦:
(1)公元前771年,定都鎬京的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以洛邑為都城的東周開始。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之中。
(2)春秋時期的動蕩主要體現在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諸侯國強大之后的諸侯爭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諸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霸,最終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霸主。
(3)春秋爭霸,一方面使少數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一方面一方面又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周邊少數民族也在與中原的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這有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共同發展。
(4)春秋爭霸,為了應對戰爭,贏得霸主地位,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改革,任用賢才,設置縣、郡,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頻繁的戰爭造成了動蕩,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出現了弭兵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5)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出現與推廣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手工業的繁榮;進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為了順應商業的發展,金屬貨幣在當時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
在本節課,我們了解了春秋時期的動蕩與變化,知道了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等政治變化。諸侯爭霸不休,最終將會走向何方,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鑒往知來,讀史明知
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第 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活動 1:溫故知新】
【活動 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 20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二句話,明確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知
道 、戰國七雄,以及商鞅變法等,了解這一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 。
2.閱讀教材第 22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完成下列問題:春秋時期指的是東周前期,序言提及的問題告
訴我們,我們應重點關注春秋時期的 、 軍事發生了哪些變化。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知道春秋爭霸,了解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變化,通過這些了解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現。
【學習 1:王室衰微】
閱讀教材第 28-29 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西周與東周:西周的都城是( ),公元( )年,西周滅亡;公元前( )
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到了( ),我國歷史從此進入( )時期。西周東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朝
代——周朝,不過因為中間的遷都之舉,所以后世為了區分,就將都城在西邊( )的稱之為西周,都
城在東邊( )的稱之為東周。
補充學習——王朝的稱呼:在我國歷史上,如周、漢、唐等強大的王朝,不止一次地被用作國號,所
以后世歷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分,會專門進行稱呼上的區分,如本質上如同一個朝代的周朝,就因都城的位
置不同,分為西周、東周,此外五代十國時期還有一個以“周”為國號的朝代,就稱之為后周。本質上也
是如同一個朝代的漢朝,因為都城為主的不同,分為西漢、東漢,還有三國時期的蜀漢,以及后代以“漢”
為國號的后漢、趙漢等。
1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
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2)春秋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 )時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 )—前( ),因孔子編
訂的主要記錄這一時期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 )和( )之中。
(3)春秋變化 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時期,西周的各項制度逐漸遭到破壞,比如分封制。一些
諸侯國為了( ),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 ),委派
官員直接管理,這些職位也不再( ),這就加強了諸侯國的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4)春秋變化 2——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夠約束各個諸侯,主要原因還是周王室實力
最強,擁有政治大義的同時,經濟、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東遷后的周王室,失去了渭河流域這片肥沃的
王畿之地,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僅局限在( )一帶,雖然在政治名義上依然是天下諸侯的“共主”,但
是缺乏( 、 )實力,權威明顯削弱。
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因為周王室衰微,所以漸漸失去了對各地諸侯的控制;失去周王室的強制約束
后,一些諸侯國日益強大;強大后的諸侯國各自為政,不再定期朝覲周天子,也不再向周王室繳納貢賦:
這就導致周王室財政入不敷出,困難重重;經濟困難之下,軍事實力更是難以維持;周王室經濟、軍事實
力削弱后,更加無法約束諸侯國,諸侯國便更加強大——最終形成了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
(5)春秋變化 3——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配合分封制度,周公制定了一套
嚴密的( )制度,這一制度是一整套嚴格區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親疏、尊卑、貴賤等地位的
禮儀,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樂舞,如在青銅器的使用數量上,禮樂制度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多用了就是僭(jian)
越。但是考古發現,春秋時期一個諸
侯國鄭國的國君居然使用了九鼎八簋,
這很明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是嚴
重的僭越禮制行為。
【學習 2:諸侯爭霸】
閱讀教材第 29-30 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材料研讀”反映的春秋現象:“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
由方伯。”這段材料出自《史記 周本紀》,其中的平王指的是( ),即將周朝都城從鎬京東遷洛
邑的國君,方伯指的是( ),“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說明,周王室地位下降,( )等大
的諸侯國勢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影響,這時( )已經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 )——即大國
諸侯開始操控政治,競相角逐,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了( )的新面貌。
(2)春秋爭霸:西周分封的諸侯很多,據說是 800 諸侯,到了東周春秋時期,還剩下的諸侯據說有 170
多個,這里面,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這些諸侯國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經常從事( )和( )等活動。一些強大的諸侯還專門打出( )的旗號,積極爭奪
霸主地位,歷史學家將這一現象稱之為春秋爭霸。
(3)春秋五霸:在春秋爭霸過程中,( )、( )、( )、( )等先
后稱霸,牽頭召集諸侯大會,充當盟主,號令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權力。春秋末期,東南地區的( )
和( )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爭霸,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也被一些人認為是霸主,所以歷史學家稱這
些春秋時期的霸主們為春秋五霸。
(4)春秋首霸齊桓(huan)公:西周分封的齊國主要位于如今的山東境內,是滅商最大的功臣姜太公
的封國。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不計前嫌,在( )的輔佐下,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
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
一個霸主,他不計前嫌、唯才是舉的做法,也受到后人的稱頌。
(5)成語中的歷史:①老馬識途②退避三舍③秦晉之好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⑤問鼎中原⑥三令五申
⑦臥薪嘗膽……這些成語都與春秋爭霸有關,你能說出這些成語背后的歷史故事,以及與之相關的霸主嗎?
齊桓公:( ) 晉文公:( ) 秦穆公:( ) 楚莊王:( )
吳王闔閭:( ) 越王勾踐:( )
2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
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6)地圖中的歷史:對比 26 頁的“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和 30頁的“春秋爭霸形勢圖”,完成讀
地圖任務。
①春秋時期明顯多出來的一個強大諸侯國是( )國;②秦晉齊魯等主要諸侯國,都位于( )流
域;③30 頁地圖中顯示的重要戰場為( ),這里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便發生在
這場著名的戰爭中,最終晉國勝利,晉文公取代齊桓公成為霸主,遏制了楚國稱霸的野心;直到幾十年后,
楚國才通過邲(bi)之戰一雪前恥,擊敗晉國,楚莊王實現了問鼎中原的野心,成為新一屆春秋霸主:這
反映出春秋爭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過( )確定霸主地位。
(7)春秋爭霸的影響 1——局部統一趨勢: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如楚滅國五
十,拓地千里,制作出曾侯乙編鐘的隨國,便是被楚國滅掉的,秦穆公滅戎狄諸國二十余,拓地千里,遂
霸西戎,晉國滅國的過程中,出現過“假途滅虢”的操作,留下了“唇亡齒寒”的教訓等:在這個過程中,
少數強大的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
(8)春秋爭霸的影響 2——民族關系發展: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當時,
經過西周分封制的幾百年發展,中原的各個諸侯國經濟、政治、文化等不斷發展,稱之為“諸華”“諸夏”,
在與周邊“戎狄蠻夷”的長期交往(和平往來與戰爭摩擦)中,這些少數民族也產生了( )觀
念,這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最典型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在當時被看作蠻夷,但現在,荊楚文化是中華
文明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自楚國的“楚辭”,和出自中原的《詩經》,被看作我國古代詩歌的兩
大源頭,這再次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9)春秋爭霸的影響 3——弭兵大會促發展(32頁知識拓展):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爭長期
延續,這時春秋處于( )和變化狀態的最典型體現之一,長期的戰爭使得各諸侯國耗費巨大,難以
為繼,長期的戰爭更會破壞經濟生產,使人民流離失所。因此,在爭霸之余,各國也都有暫時休戰以恢復
元氣的愿望,于是弭兵大會應用而生。公元( )年,宋國大夫向戌(xu)召開弭兵大會,史稱“向
戌弭兵”。弭兵大會后,作為爭霸中心的( )地區戰爭大大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
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的( )恢復和發展。
【學習 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閱讀教材第 31 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動蕩主要體現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政治、軍事層面,
變化則既體現在諸侯改革方面,也體現在社會經濟的大發展方面。春秋后期,( )和( )的
出現與推廣使用,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
人口不斷增多,堪稱原始農業誕生以來的又一大發展,是春秋時期( )水平提高的重要標
志之一,堪稱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
(2)技術變革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使得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人口明顯增長,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僅
僅局限于農業生產中,這會使得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分工也更加細致,最終使得春秋時期的鑄銅業、
( )、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手工業都有所發展。
(3)農業產量的提高,會增加財富的積累,手工業的繁榮,會使得產品增加,多余的產品將會流動起
來,這便使得( )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各諸侯國統治者也對經濟活
動提供了一定的鼓勵和保護。在商業交換逐漸活躍,商品交換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傳統的以物易物就難以
滿足人們的要求了,一種可以被廣泛接受,又具有一定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成為貨幣,在商業活動中發揮
重要作用。春秋時期,得到廣泛使用的是( )。
(4)春秋經濟檔案: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表現
影響
3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
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5)唯物史觀:自遠古至春秋的經濟活動與社會變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的是經濟對社會還有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在遠古人類活動的史前社會,人
們只能通過采集、狩獵獲取食物,所以結成集體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原始農業產生后,生產力提
高,物質開始出現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會形成,并且隨著物質的不斷積累,私有制產生,社
會分工出現;在鐵器牛耕出現之前,因為技術的原因,農業生產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稱“千
耦其耘”,奴隸社會中奴隸主階級大量役使奴隸,也有這方面的原因;鐵騎牛耕出現之口,“一夫挾五口,
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意識是說一個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畝田地,一年的收獲
不僅可以滿足一家所需,還有很多的剩余,這種情況下,奴隸制便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阻礙……
【學習 4:總結歸納】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春秋時期的經濟大發展,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
直接推動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時空觀念:了解東周與西周的定義,直到春秋時期的定義,能夠根據地圖說出春秋爭霸的形勢。
(3)史料實證:鄭國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實物的形式印證了禮樂制度和禮崩樂壞;成語、《史記》《國
語》等文獻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時期的歷史。
(4)歷史解釋:能夠用自己的話,闡述春秋的動蕩與變化,知道經濟發展的影響,明白王室衰微與春
秋爭霸的原因與影響。
(5)家國情懷:春秋時期是我中華民族的又一關鍵發展時期,炎黃聯盟、華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諸
華”、“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在長期的交往與頻繁密切的往來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華民族。
重點知識背誦:
(1)公元前 771 年,定都鎬京的西周滅亡,公元前 770 年,以洛邑為都城的東周開始。東周前期被稱
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之中。
(2)春秋時期的動蕩主要體現在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諸侯國強大之后的諸侯
爭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諸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霸,最
終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霸主。
(3)春秋爭霸,一方面使少數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一方面一方面又為民族
交融創造了契機,周邊少數民族也在與中原的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這有利于中華
民族多元一體的共同發展。
(4)春秋爭霸,為了應對戰爭,贏得霸主地位,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改革,任用賢才,設置縣、郡,
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頻繁的戰爭造成了動蕩,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出現了弭
兵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5)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出現與推廣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
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手工業的繁榮;
進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為了順應商業的發展,金屬貨幣在當時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
在本節課,我們了解了春秋時期的動蕩與變化,知道了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等
政治變化。諸侯爭霸不休,最終將會走向何方,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
42024部編版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教學資源創作規劃
編號 內容 資源詳情 預計上架時間 備注
1 全冊導言課 PPT課件+導學案(學用無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教學設計 9.3(已完成) 第一單元已完成
2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導學案(學用無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課件(希沃配套導學版+PPT導出調整版+PDF預覽版)+教學設計 9.2(已上傳)
3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9.3(已完成)
4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9.5(已完成)
5 第4課 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9.11(已完成)
6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9.18(已完成)
7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9.21
8 第7課 百家爭鳴 9.22
9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9.21
10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9.24
11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9.25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活動1:溫故知新】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0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第二句話,明確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知道 、戰國七雄,以及商鞅變法等,了解這一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 。
2.閱讀教材第22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完成下列問題:春秋時期指的是東周前期,序言提及的問題告訴我們,我們應重點關注春秋時期的 、 軍事發生了哪些變化。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知道春秋爭霸,了解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變化,通過這些了解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現。
【學習1:王室衰微】
閱讀教材第28-29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西周與東周:西周的都城是( ),公元( )年,西周滅亡;公元前( )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到了( ),我國歷史從此進入( )時期。西周東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朝代——周朝,不過因為中間的遷都之舉,所以后世為了區分,就將都城在西邊( )的稱之為西周,都城在東邊( )的稱之為東周。
補充學習——王朝的稱呼:在我國歷史上,如周、漢、唐等強大的王朝,不止一次地被用作國號,所以后世歷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分,會專門進行稱呼上的區分,如本質上如同一個朝代的周朝,就因都城的位置不同,分為西周、東周,此外五代十國時期還有一個以“周”為國號的朝代,就稱之為后周。本質上也是如同一個朝代的漢朝,因為都城為主的不同,分為西漢、東漢,還有三國時期的蜀漢,以及后代以“漢”為國號的后漢、趙漢等。
(2)春秋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 )時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 )—前( ),因孔子編訂的主要記錄這一時期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 )和( )之中。
(3)春秋變化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時期,西周的各項制度逐漸遭到破壞,比如分封制。一些諸侯國為了( ),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 ),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這些職位也不再( ),這就加強了諸侯國的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4)春秋變化2——王室衰微: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能夠約束各個諸侯,主要原因還是周王室實力最強,擁有政治大義的同時,經濟、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東遷后的周王室,失去了渭河流域這片肥沃的王畿之地,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僅局限在( )一帶,雖然在政治名義上依然是天下諸侯的“共主”,但是缺乏( 、 )實力,權威明顯削弱。
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因為周王室衰微,所以漸漸失去了對各地諸侯的控制;失去周王室的強制約束后,一些諸侯國日益強大;強大后的諸侯國各自為政,不再定期朝覲周天子,也不再向周王室繳納貢賦:這就導致周王室財政入不敷出,困難重重;經濟困難之下,軍事實力更是難以維持;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削弱后,更加無法約束諸侯國,諸侯國便更加強大——最終形成了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
(5)春秋變化3——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配合分封制度,周公制定了一套嚴密的( )制度,這一制度是一整套嚴格區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親疏、尊卑、貴賤等地位的禮儀,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樂舞,如在青銅器的使用數量上,禮樂制度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多用了就是僭(jian)越。但是考古發現,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國鄭國的國君居然使用了九鼎八簋,這很明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是嚴重的僭越禮制行為。
【學習2:諸侯爭霸】
閱讀教材第29-30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材料研讀”反映的春秋現象:“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段材料出自《史記 周本紀》,其中的平王指的是( ),即將周朝都城從鎬京東遷洛邑的國君,方伯指的是( ),“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說明,周王室地位下降,( )等大的諸侯國勢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影響,這時( )已經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 )——即大國諸侯開始操控政治,競相角逐,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了( )的新面貌。
(2)春秋爭霸:西周分封的諸侯很多,據說是800諸侯,到了東周春秋時期,還剩下的諸侯據說有170多個,這里面,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在周王室衰微的大背景下,這些諸侯國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經常從事( )和( )等活動。一些強大的諸侯還專門打出( )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歷史學家將這一現象稱之為春秋爭霸。
(3)春秋五霸:在春秋爭霸過程中,( )、( )、( )、( )等先后稱霸,牽頭召集諸侯大會,充當盟主,號令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權力。春秋末期,東南地區的( )和( )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爭霸,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也被一些人認為是霸主,所以歷史學家稱這些春秋時期的霸主們為春秋五霸。
(4)春秋首霸齊桓(huan)公:西周分封的齊國主要位于如今的山東境內,是滅商最大的功臣姜太公的封國。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不計前嫌,在( )的輔佐下,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齊桓公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他不計前嫌、唯才是舉的做法,也受到后人的稱頌。
(5)成語中的歷史:①老馬識途②退避三舍③秦晉之好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⑤問鼎中原⑥三令五申⑦臥薪嘗膽……這些成語都與春秋爭霸有關,你能說出這些成語背后的歷史故事,以及與之相關的霸主嗎?
齊桓公:( ) 晉文公:( ) 秦穆公:( ) 楚莊王:( )
吳王闔閭:( ) 越王勾踐:( )
(6)地圖中的歷史:對比26頁的“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和30頁的“春秋爭霸形勢圖”,完成讀地圖任務。
①春秋時期明顯多出來的一個強大諸侯國是( )國;②秦晉齊魯等主要諸侯國,都位于( )流域;③30頁地圖中顯示的重要戰場為( ),這里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便發生在這場著名的戰爭中,最終晉國勝利,晉文公取代齊桓公成為霸主,遏制了楚國稱霸的野心;直到幾十年后,楚國才通過邲(bi)之戰一雪前恥,擊敗晉國,楚莊王實現了問鼎中原的野心,成為新一屆春秋霸主:這反映出春秋爭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過( )確定霸主地位。
(7)春秋爭霸的影響1——局部統一趨勢: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如楚滅國五十,拓地千里,制作出曾侯乙編鐘的隨國,便是被楚國滅掉的,秦穆公滅戎狄諸國二十余,拓地千里,遂霸西戎,晉國滅國的過程中,出現過“假途滅虢”的操作,留下了“唇亡齒寒”的教訓等:在這個過程中,少數強大的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
(8)春秋爭霸的影響2——民族關系發展: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當時,經過西周分封制的幾百年發展,中原的各個諸侯國經濟、政治、文化等不斷發展,稱之為“諸華”“諸夏”,在與周邊“戎狄蠻夷”的長期交往(和平往來與戰爭摩擦)中,這些少數民族也產生了( )觀念,這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最典型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在當時被看作蠻夷,但現在,荊楚文化是中華文明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自楚國的“楚辭”,和出自中原的《詩經》,被看作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這再次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9)春秋爭霸的影響3——弭兵大會促發展(32頁知識拓展):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爭長期延續,這時春秋處于( )和變化狀態的最典型體現之一,長期的戰爭使得各諸侯國耗費巨大,難以為繼,長期的戰爭更會破壞經濟生產,使人民流離失所。因此,在爭霸之余,各國也都有暫時休戰以恢復元氣的愿望,于是弭兵大會應用而生。公元( )年,宋國大夫向戌(xu)召開弭兵大會,史稱“向戌弭兵”。弭兵大會后,作為爭霸中心的( )地區戰爭大大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的( )恢復和發展。
【學習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閱讀教材第31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
(1)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動蕩主要體現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政治、軍事層面,變化則既體現在諸侯改革方面,也體現在社會經濟的大發展方面。春秋后期,( )和( )的出現與推廣使用,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不斷增多,堪稱原始農業誕生以來的又一大發展,是春秋時期( )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堪稱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
(2)技術變革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使得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人口明顯增長,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不僅僅局限于農業生產中,這會使得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分工也更加細致,最終使得春秋時期的鑄銅業、( )、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手工業都有所發展。
(3)農業產量的提高,會增加財富的積累,手工業的繁榮,會使得產品增加,多余的產品將會流動起來,這便使得( )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各諸侯國統治者也對經濟活動提供了一定的鼓勵和保護。在商業交換逐漸活躍,商品交換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傳統的以物易物就難以滿足人們的要求了,一種可以被廣泛接受,又具有一定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成為貨幣,在商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春秋時期,得到廣泛使用的是( )。
(4)春秋經濟檔案: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表現
影響
(5)唯物史觀:自遠古至春秋的經濟活動與社會變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的是經濟對社會還有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在遠古人類活動的史前社會,人們只能通過采集、狩獵獲取食物,所以結成集體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原始農業產生后,生產力提高,物質開始出現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會形成,并且隨著物質的不斷積累,私有制產生,社會分工出現;在鐵器牛耕出現之前,因為技術的原因,農業生產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稱“千耦其耘”,奴隸社會中奴隸主階級大量役使奴隸,也有這方面的原因;鐵騎牛耕出現之口,“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意識是說一個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畝田地,一年的收獲不僅可以滿足一家所需,還有很多的剩余,這種情況下,奴隸制便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阻礙……
【學習4:總結歸納】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春秋時期的經濟大發展,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直接推動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時空觀念:了解東周與西周的定義,直到春秋時期的定義,能夠根據地圖說出春秋爭霸的形勢。
(3)史料實證:鄭國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實物的形式印證了禮樂制度和禮崩樂壞;成語、《史記》《國語》等文獻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時期的歷史。
(4)歷史解釋:能夠用自己的話,闡述春秋的動蕩與變化,知道經濟發展的影響,明白王室衰微與春秋爭霸的原因與影響。
(5)家國情懷:春秋時期是我中華民族的又一關鍵發展時期,炎黃聯盟、華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在長期的交往與頻繁密切的往來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華民族。
重點知識背誦:
(1)公元前771年,定都鎬京的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以洛邑為都城的東周開始。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之中。
(2)春秋時期的動蕩主要體現在周王室經濟、軍事實力削弱之后的王室衰微和諸侯國強大之后的諸侯爭霸方面。在王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政治新局面中,一些大的諸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霸,最終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霸主。
(3)春秋爭霸,一方面使少數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一方面一方面又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周邊少數民族也在與中原的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這有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共同發展。
(4)春秋爭霸,為了應對戰爭,贏得霸主地位,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改革,任用賢才,設置縣、郡,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頻繁的戰爭造成了動蕩,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出現了弭兵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比較和平安寧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5)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出現與推廣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手工業的繁榮;進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為了順應商業的發展,金屬貨幣在當時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
在本節課,我們了解了春秋時期的動蕩與變化,知道了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等政治變化。諸侯爭霸不休,最終將會走向何方,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5課 動蕩變化的春秋時期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春秋時期的經濟大發展,是春秋戰國一切變革的經濟基礎,直接推動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時空觀念:了解東周與西周的定義,直到春秋時期的定義,能夠根據地圖說出春秋爭霸的形勢。
(3)史料實證:鄭國出土的九鼎八簋,以實物的形式印證了禮樂制度和禮崩樂壞;成語、《史記》《國語》等文獻史料,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春秋時期的歷史。
(4)歷史解釋:能夠用自己的話,闡述春秋的動蕩與變化,知道經濟發展的影響,明白王室衰微與春秋爭霸的原因與影響。
(5)家國情懷:春秋時期是我中華民族的又一關鍵發展時期,炎黃聯盟、華夏肇基之后,中原的“諸華”、“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在長期的交往與頻繁密切的往來中,共同凝聚形成了中華民族。
【學習目標】
知道春秋爭霸,了解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變化,通過這些了解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現。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師:展示時間軸,回顧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生:在導學案上完成時間軸,回顧上節課所學。
二、導入新課:
師:以教材28頁序言處插圖和補充的鐵制農具導入:
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以大禹治水結束;這一單元的學習,我們從大禹建夏開始。這是春秋時期的青銅犧尊,反映了牛耕技術的出現;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反映了當時鐵制農具的應用:春秋戰國時期,鐵騎牛耕的出現與推廣,引發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就是我們接下來幾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三、講授新課
確定學習目標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20頁的單元要求,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要求(課標要求),完成導學案,初步了解學習目標。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導學案,了解本課的課標要求。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28頁的序言,引導學生發現序言中的關鍵內容和提出的問題。
生:閱讀序言,發現問題,完成導學案。
師:帶領學生綜合單元要求和序言,擬定學習目標。
生:擬定學習目標。
學習1:王室衰微
師:以導學案為主,結合配套課件的展示,引導學生一步步閱讀教材內容,篩選出有用信息,填入導學案的挖空部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完成導學案的時候,老師在臺下走動觀察,并不時提醒。
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閱讀教材內容,完成相應問題,學習發現歷史信息。
師:導學案的第一部分第(1)個小問題學習的是東周的出現和春秋時期的定義,同時補充了朝代的一些命名方式。
生:了解東周與春秋時期,知道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動蕩與變化。
師:因為已經點名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動蕩和變化,所以接下來以春秋的變化為主題,帶領學生來梳理春秋時期的變化表現。
生:閱讀課本,完成導學案,了解春秋時期的變化,知道縣郡的設立,分封制開始瓦解,王室衰微后,諸侯開始崛起。
師:以思維導圖的形勢,帶領學生梳理東周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
生:了解東周陷入王室衰微的惡性循環。
師:借助教材中的鄭國九鼎,結合上一節課的禮樂制度,講解諸侯的僭越。
生:通過考古文物,了解諸侯的僭越。
學習2:諸侯爭霸
師:以諸侯僭越和材料研讀為切入點,順利過渡到諸侯爭霸的學習。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借助導學案的提示,閱讀課本29頁材料研讀,培養閱讀材料的史料實證能力。
師:帶領學生解讀材料研讀的內容,開始諸侯爭霸的學習。
生:閱讀教材指定內容,完成導學案,學習諸侯爭霸。
師:簡單介紹一下春秋五霸,通過講述“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問鼎中原”“臥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增加趣味性,同時講述春秋爭霸的情況。
老馬識途:“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齊桓公進行爭霸戰爭,討伐孤竹國,春天出征,冬天班師,因為環境變化,結果齊桓公的班師大軍迷路了——無法尋得班師回朝得道路。這個時候,聰明得管仲說,老馬識途,老馬認識回家得路,不如我們放開對老馬的操控,讓它們自由活動,我們跟隨著老馬走。就這樣,他們果然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成為晉國國君前,因為晉國內亂,曾在外流浪多年。在流浪到楚國時,楚國國君問晉文公在他的幫助下回國繼位后,準備怎么報答楚國。重耳說金玉珠寶這些楚王不缺,那么以后如果晉楚交戰時,我就主動退避三舍,提前避讓90里以作報答吧。這是流亡在外,寄人籬下時的重耳說出的豪言,楚王震驚于此時的重耳依然如此豪邁,果斷決定幫助重耳回國繼位。因為楚國距離晉國太遠,所以楚王決定先送重耳到秦國,然后讓他們一行人借道秦國回晉國。
在后來的城濮之戰中,晉楚交戰,晉國一方果然守約提前避讓了90里,退避三舍以作報答。但與此同時,晉國也以此實現了驕兵之計的目的,成功迷惑了楚國,最終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晉文公一躍成為齊桓公之后的又一個霸主。
秦晉之好:秦晉之好指的是秦國和晉國相互通婚,晉文公重耳從楚國到秦國后,已經娶過晉國公主的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重耳,并發兵幫助重耳回國。就這樣,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終于回到了他忠誠的晉國,正式開始他的稱霸之路。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楚莊王繼位之初,大臣把持國政,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還拒絕忠臣的勸諫。后來一個大臣就拐著彎說:臣聽說楚國王宮中有一只鳥,已經三年沒有鳴叫了,這是一只什么樣的鳥兒呢?很明顯這句話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拐著彎罵楚王無所作為,,一個是旁敲側擊想聽一下楚王的決心。楚莊王也知道這些,于是他說:你就放心吧,這只鳥兒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此后,楚莊王找準時機,除掉專權的大臣,拿回權力,勵精圖治,最終成為一代霸主。
問鼎中原:楚莊王北伐抵達中原,專門去周王室處詢問九鼎的輕重。自從傳說中大禹劃分九州,鑄造九鼎,九鼎就是天子的象征,是國家權力的象征。楚莊王問鼎中原,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取代周天子的地位。這反映了楚國的野心,也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的情況,還展示了春秋爭霸的目的。
三令五申:吳國想要攻打楚國,但是當時吳國弱小,楚國強大。為了訓練出強大的軍隊,吳王闔閭準備讓兵圣孫武練兵。但是,吳王為了試試他的才能,從宮中選出一百八十名宮女,讓孫武訓練。
孫武命令宮女手拿著長戟(古代一種兵器)并且分成兩隊,并且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孫武對她們說:我說前,你們就看前方,說左就看左邊,說右就看右邊,說后就看后面。他命令人準備了處罰的刑具斧頭,又再三重申剛才的命令。孫武喊:右!宮女們你看我,我看你,覺得好玩,根本就不服從孫武的命令。
孫武說:是我解釋得不夠明白,命令得不到執行,是指揮官的責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詳細說了一遍。當他再次發出左的命令時,宮女們還是笑著不動,吳王也覺得好笑。這次孫武不再自責,他說:解釋、交代得不清楚是將官的責任,交代清楚而不服從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于是命令左右把隊長推出去砍頭。
吳王嚇得大叫:等等,她們是我的愛妃,將軍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請不要殺她們。孫武回答:將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聽從。堅決把吳王的兩名寵妃砍了頭,同時另外任命兩位宮女做隊長。宮女們很害怕,孫武再次發令時,所有的宮女都整齊認真地操練,不敢當作兒戲了。吳王也不得不佩服孫武的才能。在孫武的訓練下,吳國軍隊戰斗力增長很快,最終在與楚國的戰爭中,取得大捷,攻入楚國的國度,吳王闔廬也因此被很多人稱為春秋五霸之一。
臥薪嘗膽:越王勾踐曾被吳王夫差俘虜,為了活命與報仇,勾踐忍辱負重,最終回到了越國。在越國,勾踐臥薪嘗膽,即睡覺不睡床,不鋪被子,而是鋪薪柴,每天還要嘗嘗苦膽的苦味,以此表示自己不忘吳國帶來的屈辱,立志報仇。最終,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隱忍與勵精圖治之下,越國抓住機會,一把覆滅吳國,越王勾踐也因此稱為新的霸主。
生:聽成語故事,了解春秋爭霸歷史。
師:帶領學生對比26頁的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和30頁的春秋爭霸形勢圖,完成讀地圖任務。
生:讀圖,完成導學案,培養時空觀念。
師:重點結合地圖中的重要古戰場城濮,結合前面的退避三舍,講述城濮之戰。因為城濮位于如今的山東菏澤鄄城,而我們這里也屬于菏澤,所以進行專門的提點,講出地方史特色。
生:了解菏澤歷史——東明五霸崗與傳說中的五霸會盟有關等。
師:通過教材和地圖,展示春秋爭霸促進局部統一的影響。
生:通過地圖,直觀感受春秋爭霸對局部統一的影響。
師:以教材內容為主,結合炎黃傳說,帶領學生學習春秋時期民族交融的趨勢,超前學習,點明這一現象對秦朝大一統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奠基作用。
生:了解春秋時期的民族交融趨勢。
師:列舉楚國的例子,再次超前學習,點出楚辭的文化影響力,帶領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包容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生:了解楚辭、荊楚文化,感受中華民族的包容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師:帶領學生學習32頁知識拓展,了解弭兵大會,看到春秋爭霸的另一面。
生:閱讀知識拓展的內容,完成導學案相關內容,了解弭兵大會。
學習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師:帶領學生閱讀32頁內容,開始學習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生:閱讀教材和導學案,完成相應內容,學習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師:直接點明春秋時期鐵器牛耕的影響,以教材插圖中的“犧尊”和補充圖片鐵農具,史料實證春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
生:知道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表現——鐵器牛耕。
師:以農業發展推動手工業發展為邏輯,帶領學生學習春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其中重點點明冶鐵業與鐵器廣泛使用的關系。
生:了解春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師:以農業、手工業繁榮促進商業發展為邏輯,帶領學生了解春秋時期商業的發展,尤其了解金屬貨幣的廣泛使用。為了進行實物的展示,可以超前學習,點撥引導學生翻看教材55頁插圖,了解當時各個諸侯國的金屬貨幣。為了講出地方史特色,所以特意展示了山東的齊國貨幣齊大刀。
生:了解春秋時期商業的繁榮,通過實物了解當時的貨幣樣式。
師:通過列表的形式,帶領學生總結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和影響。
生:思考總結,完成導學案,了解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和影響。
師:帶領學生進行唯物史觀的學習,結合前面所學內容,講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該如何理解,為本單元的主題“向封建社會過渡”點題做鋪墊。
唯物史觀:自遠古至春秋的經濟活動與社會變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的是經濟對社會還有政治等方面的影響。
在遠古人類活動的史前社會,人們只能通過采集、狩獵獲取食物,所以結成集體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原始農業產生后,生產力提高,物質開始出現剩余,所以在定居生活中,氏族社會形成,并且隨著物質的不斷積累,私有制產生,社會分工出現;在鐵器牛耕出現之前,因為技術的原因,農業生產需要把大量人力集中在耕地上,史稱“千耦其耘”,奴隸社會中奴隸主階級大量役使奴隸,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鐵騎牛耕出現之后,“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意識是說一個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畝田地,一年的收獲不僅可以滿足一家所需,還有很多的剩余,這種情況下,奴隸制便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阻礙……
生:溫故知新,了解唯物史觀,通過所學,試著理解經濟的基礎性影響。
學習4:總結歸納
師:列舉核心素養在本節課所學內容中的體現,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生:大聲朗讀核心素養體現,溫故知新,加深印象。
師:列出本節課應該背誦的重點,幫助學生夯實基礎。
生:回顧思考,背誦掌握,夯實基礎。
師:總結本課所學,展望下節內容,較為自然地連接起兩課之間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大單元學習意識。
在本節課,我們了解了春秋時期的動蕩與變化,知道了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等政治變化。
諸侯爭霸不休,最終將會走向何方,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青铜峡市| 澄城县| 景宁| 常州市| 邹城市| 富宁县| 遂宁市| 洛隆县| 千阳县| 蒙自县| 新泰市| 鸡西市| 赫章县| 浏阳市| 伊金霍洛旗| 闽侯县| 牟定县| 铁岭县| 淅川县| 化州市| 都江堰市| 丹棱县| 民勤县| 沂源县| 广州市| 沾益县| 旺苍县| 廉江市| 田东县| 宁乡县| 左云县| 建水县| 孟州市| 托克逊县| 黄山市| 临洮县| 静乐县| 遂昌县| 周口市|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