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說課稿一、說教材1.教材分析(1)“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也可以歸為地球的宇宙環境,因為在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中,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一個天體。本節主要是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這兩個方面。其重點不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本身,而是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應從對地理環境和對人類活動兩方面來談。要求學生應能夠解釋清楚太陽輻射、太陽活動是怎樣影響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2)教材內容:位于第一章第二節,主要內容由“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部分組成,核心內容是“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3)教材地位:①承接上節《地球的宇宙環境》,本節具體到地球的環繞恒星太陽對地球本身的影響,結束地球的外部環境,為探究下節地球的內部環境《地球的圈層結構》起至關重要的作用。②篇末活動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③在第18~19頁的活動材料中,教材介紹了“大氣上界水平面太陽輻射的分布”與“太陽輻射常數”,讓學生了解影響太陽輻射的主要因素。而在第22頁活動中,更是引導學生對“太陽輻射常數”提出質疑,充分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2.教學重難點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是本節的難點。3.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材料和實驗操作,了解太陽輻射的基本特征,培養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2)通過查詢和分析資料,了解太陽外部基本結構和太陽活動的基本表現形式,培養綜合思維。(3)通過分析材料,理解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意義,構建人地協調觀。二、說學情1.學生的感性認知基礎: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抽象思維階段,但借助直觀形象有助于其學習。因此,教學過程中配合使用圖示輔助學生理解,并選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可以使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更加順暢。2.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通過上一課了解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了太陽和地球之間的位置和相互運動關系,以及關于太陽的一些簡單屬性。3.學生的能力基礎: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他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有了一定積累。但對于學習地球科學知識、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還有待加強,學生對于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還有待提高。4.學生認識這一問題的困難:高一學生,對地理學習尚處于初期起步階段,無論是地理知識還是思維方法都是較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對教材中闡述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不能很好區分,對地球的某些影響理解不了,以及教材結構不能充分理解。三、說教法、學法1.教法:讀圖分析法:讀圖方法的掌握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于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適當的視頻動態資料也是不可缺少的最為直觀的學習方式。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同時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正確表述新知識。講授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并適當運用一定的聯想記憶將淺顯的知識點牢牢掌握。2.學法:閱讀法:培養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作探究法: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四、說教學過程1.課前準備:教學素材準備:《彩虹》、《歐若拉》音樂素材;教學工具準備:教材、無色透明玻璃球、白色幕布;教學平臺準備:投影;2.教材處理:P17探究涉及主干知識較少,故刪除。將“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作為本節知識主要的兩大脈絡,調整到開頭首先闡述;然后以“彩虹”和“極光”兩大脈絡的典型案例為主要切入點,開展雙線教學。3.教學過程:(1)理論依據:學生利用儀器設備,在人為控制條件下,引起實驗對象的變化,通過觀察、測定和分析,獲得知識與發展能力。在基礎課和專業課中廣泛應用。其目的不僅驗證書本知識,更著重于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儀器設備,進行測試、調整、分析、綜合和設計實驗方案、編寫實驗報告等能力。(2)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欣賞流行音樂《彩虹》和《歐若拉》精彩片段 以學生熟悉的流行文化引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對新知識的期待。導入新課 總結導引:以上兩首音樂作品以優秀的制作獲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請兩位同學說說看你對“彩虹”和“歐若拉(即極光)”這兩種現象的了解。 兩位同學表達對“彩虹”和“歐若拉”的了解。 通過生活經驗,探查學生相關內容的知識儲備基礎。過渡 總結學生發言:其實“彩虹”和“歐若拉”這兩種非常絢麗的光學現象分別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影響的典型現象。 引入新概念:結合教材相關內容,說說對“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理解。 學習教材; 表達對“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理解。 調動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總結重要概念的區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思維。知識總結: 太陽輻射是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是太陽的正常現象。典型現象:彩虹。 太陽活動,是指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是太陽的異常現象。典型現象:極光。實驗評估 將全體同學分為“彩虹”和“極光”兩個教學實驗評估組。 兩個評估組分別通過分析教材內容及相關資料、查閱網絡資源、合作探究討論等方式,對本組的現象進行教學實驗可行性評估。 1.分組協作,鍛煉合作學習的能力; 2.多渠道查詢、分析資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思維。評估結論: “彩虹”現象,較為簡單,教學實驗可行; “極光”現象,缺乏專業儀器,教學實驗不可行。實驗操作 “彩虹”實驗 實驗人員:“彩虹”實驗組 實驗器材:無色透明玻璃球、白色幕布 實驗過程: 1.打開教室南側一扇窗簾,讓陽光從該處照進教室。關閉其它所有窗簾和教室所有光源; 2.在陽光正對面垂掛白色幕布; 3.將無色透明玻璃球放在留光窗戶和白色幕布之間。 實驗結果:白色幕布上出現“彩虹”。試驗成功。 實驗結論:幕布相當于天空,玻璃球相當于雨后空氣中的水汽。太陽光穿入玻璃球,不同波長被色散后穿出玻璃球,落在幕布上,形成七色“彩虹”。 實驗推論:穿入玻璃球的該部分陽光在入球前是圓柱狀,穿過玻璃球色散后落在幕布上應為由內而外不同顏色的同心圓。但該同心圓中紫色環以內的部分和紅色環以外的部分超出可見光范圍,人的肉眼無法看到,因此只能看到局部環狀(即拱形)七彩“彩虹”。 實驗觀眾:“極光”實驗評估組及老師。觀后可提出改進建議。 1.課堂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學習能力,增強“真看、真感受”體驗感; 2.以實驗推出結論,加深知識領悟程度,培養地理實踐力。知識補充: 1.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量占比; 2.太陽輻射能量隨波長的分布; 3.太陽能。困難分析 “極光”教學實驗不可行性分析 分析人員:“極光”實驗評估組 分析成因:太陽表面光球層中高速旋轉的氣體渦旋(即黑子)導致外部色球層某些區域出現短時間內突然增亮(即耀斑)導致最外部日冕層高溫使高能帶電粒子向外運動,脫離太陽引力飛向宇宙空間,形成帶電粒子流,即太陽風。太陽風到達地球時,受地球磁場作用,偏向極地上空,轟擊高層大氣,使大氣電離,產生發光現象,即極光。 分析困難: 1.無法捕捉太陽風。太陽活動峰年(周期11年),太陽風強度大。當前為太陽活動谷年,太陽風強度小。且太陽風只能到達地球極地高層大氣,不會到達地表任何地區。 2.缺乏專業設備。普通儀器無法模擬帶電粒子流,也無法模擬帶有磁場和電離層的地球。 分析結論:“極光”教學實驗不可行 聽析觀眾:“彩虹”實驗組及老師。聽后可提出操作建議。 在全面分析實驗不可行性過程中,貫通學習該部分太陽圈層、黑子、耀斑等相關知識點。在自主學習中將分散知識點整理成體系,培養綜合思維。知識補充:黑子和耀斑的影響延伸活動 有觀點認為: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都是有利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都是不利的。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思考并闡述 綜合全節內容思考對觀點的看法,調動綜合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