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家的意味【教學目標】通過“生活觀察”“探究與分享”中國古代典型“家風”素材,結合中學生自身 實際,引導學生了解家的含義、家庭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家風及其重要性等知 識,使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性格特征、道德修養和行為習 慣。【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家庭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家風及其重要性。 教學難點:家庭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重難點突破: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生活觀察說“家”,通過課本P27對“探究與分享”材 料的合作探究,幫助學生明確家庭的含義及家庭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通過對材 料“梁啟超家風”的分析解讀,明確家風的含義及其重要性,從而把握重點,突 破難點。【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合作式教學法、活動體驗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 情境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等。教學設計一、情境導入教師多媒體出示故事材料,學生閱讀故事并談感受。【故事-我的家在哪里】有一個富翁醉倒在自己的別墅外面,保安扶起他說:“先 生,讓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問保安:“家 我的家在哪里 我回得了家嗎 ” 保安大惑不解,指著不遠處的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嗎 ”富翁指了指自己的 心口窩,又指了指不遠處的那棟豪華別墅,一 本正經地回答說:“那不是我的家, 那只是我的房屋。”【教師活動】讀完上述故事,對于“家”這一主題,你有何感想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材料及平時的生活實際暢談對“家”的感受。【教師活動】家,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每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持續接受著家 庭的熏陶和長輩的教導。家里有溫暖的牽掛、真切的關懷和守候,也有甜蜜的碰 撞 · … ·家,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家”,探討 “家的意味”。(設計意圖:由故事導入新課,學生帶著讀故事的濃厚興趣進入探討合作中去, 學習熱情更容易激發,學習積極性更容易調動,對于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起到事 半功倍的作用。)二、講授新課活動一:課前預習一 、家是溫馨的港灣1.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 2.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靈的港灣。3.家不只是一所房子,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家讓我們的心靈有所依托。4.家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我們的修身之所。5. 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在父母等家人的言傳身教中學習為人處世,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6. 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二、傳承家風1.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會融入家庭成員的血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 成員的價值觀念、性格特征、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等。優良家風引導我們向上向 善,促進家庭幸福和諧。2.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 文明則社會文明。(設計意圖:設計該環節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對本節課基礎知識做簡單了解,為開 展課堂教學活動作必要的準備。)活動二:情景劇-七嘴八舌共話“家”教師出示情景劇材料,學生分角色開展情景對話。 同學甲:我的家在某省某縣某鎮某村。同學乙:這是我和家人的住所,是我的家。同學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妹妹,還有 ·… ·我們是一家人。 同學丁:哪里有家人的關愛,哪里就是家。【教師活動】結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生活體驗,說說“家”是什么。【學生活動】學生暢所欲言,據實回答,說出自己對家的看法,答案不唯一。如: 一所房子、某地域、親人、親情等。【教師活動】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 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靈的港灣。每個人都有屬于自 己的家,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 不只是一所房子,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家讓我們的心靈有所依托。(設計意圖:通過情景劇,從知識的角度幫助學生準確了解家庭的含義、家庭的 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動口實踐能力;同時,對于活躍課堂 氣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活動三:案例解析【教師活動】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 下列關系是否屬于合法的家庭關系 教師多媒體出示材料,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思考。A.26 歲的王某(男)與25歲的張某(女)在區民政局領取結婚證,成為一家 人。B.寶寶甜甜降生,楊某(男)、劉某(女)家中喜添新成員。C.按照法定程序,劉某(女)從收養機構收養了小孩彤彤。D.離婚后的謝某(男)、王某(女)依法再婚重新組建家庭,謝某、王某及原有 子女共同構成新家庭。【學生活動】學生閱讀上述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探究、討論。【教師總結】家庭關系的確立有多種情形:依照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結婚而組成 的家庭-男女結婚成家;因血緣關系組成的家庭-寶寶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員;依 照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收養而組成的家庭--養子女與養父母成為一家人;父或母 再婚組建新的家庭-繼子女與繼父母也是一家人。材料中的A、B、C、D分別體現 了以上情形中的一類。(設計意圖:設計案例分析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對案例進行分析評判,提高了 學生評判是非的能力,從理論的角度也有利于掌握家庭關系確立的多種情形。)活動四:講故事明作用【教師活動】中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遷”“岳母刺 字”“畫荻教子”等,你知道這些故事的梗概嗎 請說一說,與同學們分享。【學生活動】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的積累,班內交流“孟母三遷”等故事。【教師小結】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孟母三遷”等故事告訴我們,家長擔負著教 育后代的責任,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教師追問】在家庭陪伴我們最多的是父母,與我們交流最多的是父母,影響我 們最大的也是父母。你的父母對你有怎樣的影響 你的父母與你之間發生過哪些 感人至深的故事 你認為家庭對你的成長具有怎樣的作用 請小組進行交流,與 同學們分享。(教師提示:可以以課堂情景劇的形式展示。)【學生活動】學生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意見。暢談自己與父母的精彩瞬間。例如: 父母關心我們的學習,關注我們的品行,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和教育我們;父母給 我們提供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對我們的未來寄予厚望;父母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 關愛等。【教師小結】家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我們的修身之所。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 老師,我們在父母等家人的言傳身教中學習為人處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設計意圖:設計讓學生講解膾炙人口的“孟母三遷”等故事,加深了學生對中 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暢談自己與父母的精彩瞬間,感受父母對自己的影響。通過 分析上述三則故事、暢談自己與父母的精彩瞬間,學生更能準確明白家庭對子女 成長的重要性,從而較好地突破該教學重難點。)活動五:賞梁啟超的“家風”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學生思考感悟“家風”的重要性。1927年1月27日【給孩子們書】我在今日若還不理會政治,實在對不起國家, 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但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比個人長的),我們 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見,都不必管。【教師活動】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在薪火相傳中,我們不僅 接續著祖先的生命,而且傳承著家風。同學們通過上述材料的學習,談一下家風 的作用。【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感悟材料,暢談家風的重要性。【教師活動】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會融入家庭成員的血脈中,潛移默化地 影響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性格特征、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等。優良家風引導我 們向上向善,促進家庭幸福和諧。(設計意圖:學習感悟梁啟超“家書”,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通過介紹梁啟超人物,引導學生向榜樣致敬和學習,做優良家風的傳 承者。)活動六:天下之本在家【教師活動】“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同學們,請閱讀課本 P29“閱讀與感悟”,思考:從材料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閱讀材料,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代表班內展示。【教師活動】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 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我們中學生要增強對家庭的情感,愛家愛國,自覺鑄 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設計意圖:從孟子“天下國家”到“閱讀與感悟”中“天下之本在家”,從不 同方面反映了家與國的關系,家和則國安,這就要求學生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 愛家愛國,增強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三、課堂小結家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是我們人生的驛站,是我們生活的樂園,也是我們避風 的港灣。我們既要愛自己的小家,也要愛自己的國家,立志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 獻。愿在大家的努力下,家能真正地成為我們身心的寄居之所。板書設計家的意味一、課前預習二、情景劇:七嘴八否共話“家”三、案例解析四 、講故事明作用五 、賞梁啟超的“家風”六、天下之本在家生活在線【問卷調查】你對長輩知多少項 目 記憶中 詢問后 是否一致父 母 祖父母 / 外祖父 母 父母 祖父母 外祖父 母 父 母 祖父母 / 外祖父 母年齡生日身高愛好最大的 愿望近期的 煩惱最愛吃 的東西最愛看 的節目身體狀 況如何要求:學生如實填寫“記憶中”和“詢問后”情況;班內展示調查結果,教師進 行統計。學生進行反思,想想自己的做法。(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回憶,反思自己對長輩的付出是否太少,從而增強責 任意識,生活中主動孝敬父母、積極承擔家庭責任。教學反思本節課從故事導入,設置情景劇、案例解析等眾多活動,各環節環環相扣,設計 中緊緊圍繞“家”這一主線展開。各環節活動中,學生在體驗、感悟中受到啟發, 厚植家國情懷,增強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活動式的 環節設計體現了生活化、實踐化的要求,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學習興趣。 當然,一 節課的教學是否精彩并不在于材料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有效地優化利用 教學資源。任何形式的教學資源,教師都要盡可能地去甄別選擇,使之最大化、最優化地服務于課堂教學,這也正是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尚需改進的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