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田野里的生物》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田野里的生物單元主題 在廣袤無垠的田野里,隱藏著無數生命的奇跡與自然的智慧。人教鄂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二單元“田野里的生物”旨在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通過觀察、實驗與探究,認識并理解田野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多樣性、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本單元的教學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探究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意識。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生物多樣性:理解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平衡:認識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賴、制約關系,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生物適應性:探究生物如何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包括形態、生理和行為上的適應。 學習內容: 識別并分類田野中常見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鏈與食物網,理解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觀察并記錄生物在不同季節、天氣條件下的變化,探討其適應性特征。討論人類活動對田野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保護生態環境的建議。 學業要求: 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田野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能夠繪制簡單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的相互關系。具備較強的觀察、記錄、分析和總結能力,能撰寫科學小論文或報告。樹立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活動。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既有理論知識的闡述,又注重實踐操作和探究活動的安排。通過“觀察日記”、“實驗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田野生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教材還融入了STEM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年齡階段,對自然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基礎的科學知識,但對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生物多樣性的深層次理解尚顯不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培養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樹立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基礎的重要觀念。理解生態平衡對維持自然環境穩定的重要性。 科學目標: 能夠識別并分類田野中常見的生物種類。掌握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探究實踐 通過實地考察、觀察記錄、實驗探究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形成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責任態度: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活動,為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單元結構化活動 1. 導入活動:通過展示田野風光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引入生物多樣性的話題。 2. 觀察記錄:組織學生到田野進行實地考察,觀察并記錄不同生物的種類、形態、生活習性等。 3. 分類與討論:回到教室后,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并討論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4. 食物鏈與食物網:通過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繪制簡單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圖。 5. 實驗探究:設計并實施關于生物適應性的實驗,如植物向光性實驗、動物行為觀察等。 6. 環保行動:結合所學知識,開展“我為田野添綠”等環保主題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達成評價 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在實地考察、觀察記錄、實驗探究等活動中的參與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品評價:評價學生繪制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圖、撰寫的科學小論文或報告的質量和創新性。 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反思學習過程,提出改進建議。 教師評價:綜合以上各項評價,給予學生全面、客觀的評價,指出其優點和不足,提出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第五課時《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科學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過程及其重要性;識別光合作用所需的基本條件(光、水、二氧化碳)和產物(有機物、氧氣);掌握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2. 科學思維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等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收集證據、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學會運用模型、圖表等工具輔助理解復雜科學現象。3. 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和好奇心,培養尊重事實、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4. 社會責任與實踐:理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活及自然環境的影響,能夠舉例說明其在農業、環保等領域的應用,鼓勵學生參與相關實踐活動,如家庭小菜園種植、環保宣傳等。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光合作用的定義、過程及其生物學意義;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條件與產物。教學難點:如何通過實驗觀察和數據分析,深入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中的核心作用。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綠意盎然的秘密”視頻觀看與討論。播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植物生長繁茂、森林中鳥語花香景象的視頻,隨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植物能夠茁壯成長,為地球帶來生機?”“是什么力量驅動著這一切?”通過設疑激趣,自然引出光合作用的話題。 利用視覺沖擊力強的多媒體材料,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欲望,為后續學習奠定情感基礎。(二)探究活動 活動1: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教師簡要介紹光合作用的概念,強調其是植物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換成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 活動2:模擬光合作用實驗 材料水、小蘇打(模擬二氧化碳)、碘酒(檢測淀粉,即有機物的一種)、綠色植物葉片(或模型)。 步驟:雖然直接模擬光合作用全過程在實驗室條件下難以實現,但可通過簡易實驗讓學生感受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這一關鍵步驟。如,用含有小蘇打的“二氧化碳水”噴灑植物葉片后,置于陽光下,后用碘酒檢測葉片上是否產生淀粉。 活動3:探究光合作用條件 方式:小組討論,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列出可能影響光合作用進行的因素,如光照強度、水分、二氧化碳濃度等。 活動4: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活動:利用生態系統模型(如紙板制作的森林、河流、動物等),分組討論并展示光合作用如何連接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活動5:光合作用與人類生活 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并分享光合作用在農業(提高作物產量)、環保(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能源(生物能源開發)等方面的應用實例。 為學生建立光合作用的基本認知框架。 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產物之一——有機物的理解,同時培養實驗操作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光合作用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 增強學生的系統思維,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地位。 強化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三)生活應用 活動設計:“我家的綠色小陽臺”計劃。鼓勵學生結合所學,設計并實施一個家庭小菜園或陽臺綠植計劃,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觀察并驗證光合作用現象,同時思考如何通過合理光照、澆水等措施促進植物生長。 將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環保意識,同時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四)知識總結 形式:師生共同回顧光合作用的定義、過程、條件、產物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意義,通過思維導圖或概念圖的形式進行梳理。 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鞏固學習成果,提升歸納總結能力。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葉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植物自身制造______,還為人和動物提供營養物質和______。答案:養分;氧氣在陽光的照射下,葉綠體能將根吸收的______和由葉片進入的______制造成植物生存所需要的養分并釋放氧氣,這個過程叫作光合作用。答案:水分;二氧化碳大約2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它們利用______吸收陽光,合成植物需要的養分,同時釋放出______。答案:葉綠素;氧氣二、判斷題1. 莊稼種植越密產量越高。答案: 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的養分全部來自土壤。答案: 3.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答案:√在暗室里,植物也能進行光合作用。答案: 三、選擇題1.植物的葉子能進行光合作用,是因為葉子含有( )。A. 葉綠素 B. 細胞核 C. 液泡答案:A我們經常看到養魚愛好者在魚缸中放些水草,目的是( )。A. 增加二氧化碳含量 B. 增加氧氣含量 C. 增強美化效果答案:B4. 將一片綠葉滴上一滴碘酒之后會( )。A. 變得更綠 B. 變藍 C. 變白答案:B(四)、簡答題1. 簡述光合作用的過程及其重要性。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條件下,利用葉綠體將根吸收的水分和由葉片進入的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為植物自身提供了必要的養分和能量,還為人和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氣,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礎。2. 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答案:實驗設計如下:選取兩株生長狀況相似的植物,一株置于光照充足的環境中,另一株置于完全黑暗的環境中。觀察并記錄兩株植物的生長狀況。一段時間后,可以預期到光照充足環境中的植物生長良好,而黑暗環境中的植物則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這一實驗驗證了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條件。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