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1張PPT)土壤第二節第五章 植被與土壤課時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結合圖文材料,識別土壤的顏色、質地、剖面構造和類型。(地理實踐力)2.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區土壤的形成因素。(綜合思維)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觀察土壤知識點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觀察土壤><知識點一1.土壤的概念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_____,能夠生長_____的疏松表層。2.野外土壤觀察的內容(1)土壤顏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顏色來命名的,如_____、紅壤等。肥力植物黑土(2)土壤質地類型 粒徑大小 通氣透水性 保肥性能 土壤質地 易耕作程度砂土 大 ____ ____ 松散 易壤土 中 良好 強 適中 最易黏土 小 ____ ____ _____ 不易強弱差好黏重(3)土壤剖面構造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_________的土層所構成。水平展布①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層特點有機深淺緊實風化碎屑母巖②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層特點疏松高暗犁底保肥保水自然土拓展延伸(1)土壤的物質組成組成 特征 作用 關系礦物質 成土母質(風化殼或風化堆積物)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經風化分解,釋放一些養分元素(磷、鉀、鈣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彼此間有密切聯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決于水、肥、氣、熱四個因素的協調程度有機質 多集中在表層,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展 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水分 貯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 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空氣拓展延伸(2)土壤顏色①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到內蒙古東部,這里夏季溫暖濕潤,草類生長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質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壤顏色較黑。②紅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這里高溫多雨,土壤中礦物質的淋溶作用強烈,氧化鐵等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③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雨水較多且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地區,土壤中的鐵多以氧化亞鐵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④白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由于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有機質含量較低,水分含量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⑤黃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中部黃土高原地區,是在黃土基礎上發育的土壤,多呈黃色。讀“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圖”,完成1~2題。1.下列關于圖中各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①為腐殖質層B.②為淋溶層C.③為母質層D.④為淀積層√由圖可知,①為有機層;②為腐殖質層;③為淋溶層;④為淀積層;⑤為母質層;⑥為母巖層。讀“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圖”,完成1~2題。2.下列關于②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B.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D.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②為腐殖質層,其特點是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2024·山西太原期末)如圖為某興趣小組在野外進行土壤學習時,繪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3.在野外對土壤觀察的內容有①土壤顏色 ②土壤水分 ③土壤質地 ④土壤剖面構造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土壤的觀察內容包括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和土壤剖面構造。土壤水分不屬于土壤的觀察內容。①③④正確,C正確。(2024·山西太原期末)如圖為某興趣小組在野外進行土壤學習時,繪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4.圖中①層A.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B.土層緊實,顏色較淺C.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D.具有保肥保水作用√圖中①層為耕作層,其特點是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C正確。②層為犁底層,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D錯誤。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的是母質層,A錯誤。故選C。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知識點二1.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影響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質 ①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②決定了土壤________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______生物 ①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導作用。②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微生物將其轉化為_______。③生物循環使營養元素在_________富集。④生物綜合作用,加快了巖石風化,改善_________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礦物質質地腐殖質土壤表層成土母質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氣候 ①氣候(溫度、降水量)影響巖石風化的_____和速度。②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__________強,土壤黏粒比重高,有機質分解快。③冷濕環境,有機質分解速度慢,積累多。④氣候分布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強度淋溶作用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地貌 ①地形主要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于土壤。②海拔和坡向影響土壤水熱條件,產生植被差異,進而影響土壤肥力。③坡度:通過水流速度,影響物質遷移速度,進而影響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層較薄,土壤較貧瘠;平地土壤較為深厚肥沃時間 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____,土層分化越_____明顯厚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人類活動 ①合理的耕作經營,可形成有利于農業生產的_____土壤。如“耕耘”可改變土壤的結構、保水性、通氣性;“灌溉”可改變土壤的水分、溫度狀況;“收獲”可改變土壤的養分循環狀況;“施肥”可改變土壤的營養元素組成、數量和微生物活動。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耕作2.耕作土壤的形成過程連線將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與其作用連線。東北地區俗稱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著典型的黑土,人們常說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1.[區域認知]分析黑土發育形成的氣候環境。答案 黑土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地區,說明是在冷濕的環境中發育形成的。東北地區俗稱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著典型的黑土,人們常說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2.[綜合思維]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答案 黑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肥力高。東北地區俗稱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著典型的黑土,人們常說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3.[地理實踐力]我國南方的濕熱地區植被茂密,但發育的土壤反而有機質含量較低,比較貧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熱,降水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比較貧瘠。(2023·山東德州期末)一般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圖示意土壤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題。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B.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分C.地形是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D.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分,A錯誤;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B錯誤;生物是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C錯誤;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D正確。故選D。(2023·山東德州期末)一般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圖示意土壤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題。2.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的氣候條件是A.常年高溫多雨B.夏季高溫,冬季溫和C.常年低溫少雨D.夏季涼爽,冬季寒冷√據所學知識可知,氣溫越高,水分越充足,微生物越活躍,對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速度越快,因此常年高溫多雨的環境,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A正確。故選A。下圖為“土壤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土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壤的形成過程如下:基巖經風化作用逐漸形成破碎的巖石,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化的巖石逐漸形成成土母質,成土母質在風化的過程中其表面逐漸形成腐殖質層,隨著腐殖質層的加厚,土壤結構形態逐漸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②①④③,故選D。下圖為“土壤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4.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是A.氣候 B.地形C.生物 D.成土母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物,C正確。課時對點練(2023·山東東營期中)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層所構成。這些土層是土壤形成過程中物質轉化、遷移和積累的結果。下圖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丙土層為A.母巖層 B.淋溶層C.淀積層 D.母質層√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森林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為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母巖層。因此丙土層為母質層,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2023·山東東營期中)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層所構成。這些土層是土壤形成過程中物質轉化、遷移和積累的結果。下圖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2.丙土層的顯著特點是A.有機質含量高且呈灰黑色B.由分解的植物殘體堆積而成C.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D.有機質含量低而且色澤較淡√由上題可知,丙土層為母質層。有機質含量高且呈灰黑色是腐殖質層的特點,A錯誤;由分解的植物殘體堆積而成的是有機層,B錯誤;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是母質層的特點,C正確;有機質含量低而且色澤較淡的是淋溶層,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廣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如圖為“黑土形成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原因有①成土母質 ②生物 ③氣候 ④時間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葉以及動物死亡等覆蓋在地層表面,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冷濕環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經過長時間的發育,腐殖質層逐漸變厚,②③④符合題意,B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觀察圖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黏粒淀積層土質細膩,黏性較強,密度較大,位于腐殖質積累層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擋腐殖質積累層因水流下滲導致的肥力流失,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廣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如圖為“黑土形成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4.黏粒淀積層的主要作用是A.保水保肥 B.通氣透水C.調節土溫 D.增加養分√(2024·浙江杭州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如圖)。據此完成5~6題。5.下列土壤方位與其形成環境和特點對應錯誤的是A.紅色——高溫多雨,氧化鐵含量較高B.黑色——冬季寒冷,有機質分解慢C.白色——氣候干旱,鹽堿含量較高D.青色——降水較少,水分含量較少√1234567891011121314紅色土壤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夏季高溫多雨,淋溶作用強,氧化鐵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A正確。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由于這些地區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有機物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質的積累,B正確。白色土壤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由于降水少,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C正確。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東部沿海地區,位于東部季風區,降水多,水分含量較多,D錯誤,符合題意。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2024·浙江杭州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如圖)。據此完成5~6題。6.從青到黃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其主要原因是A.熱量條件的變化B.水分條件的變化C.地勢高低的差異D.農業類型的差異√讀圖可知,從青到黃再到白,逐漸從沿海向內陸,距海越來越遠,水分越來越少,植被逐漸稀疏,枯枝落葉等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水分條件的變化,B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2024·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如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7.不考慮人類活動影響,土壤中鐵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A.礦物質 B.有機質C.水分 D.空氣√1234567891011121314土壤中的鐵元素屬于礦物成分,所以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礦物質,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2024·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如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8.東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北平原A.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B.地形平坦,土層深厚C.植被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區D.成土母質礦物養分多√東北平原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所以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A正確;地形平坦,土層深厚不是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B錯誤;東北平原植被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區,C錯誤;成土母質礦物是土壤中礦物質的來源,但不是有機質的來源,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2024·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如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9.終年高溫地區和寒冷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其原因是A.高溫地區不利于植被生長B.寒冷地區生物量較小C.高溫地區巖石的風化速度快D.寒冷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高溫地區利于植物生長,但微生物分解作用強,不利于有機質積累,寒冷地區的生物量較小,所以終年高溫地區和寒冷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A錯誤、B正確;巖石是礦物來源,不是有機質來源,C錯誤;寒冷地區與水土流失不產生直接關系,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紅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構成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10.圖中甲、乙、丙分別對應A.水稻土、黑土、紅壤B.紅壤、水稻土、黑土C.黑土、水稻土、紅壤D.紅壤、黑土、水稻土√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依據圖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礦物質比重高,有機質所占比重低,土壤貧瘠,為紅壤;甲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中有機質、礦物質所占比重介于甲、丙之間,且水分含量較高,為水稻土,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紅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構成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11.關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較A.甲最好 B.乙最好C.丙最好 D.三者一樣√由上題可知,丙為紅壤,紅壤的特征是酸、黏、貧,透水性較差;乙為水稻土,是在人類長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氣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最差;甲為黑土,土壤中空氣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土壤微動物體內所含的生物總量。它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主導因子,對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類植物土層在1~10厘米不同季節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讀圖,完成12~13題。12.圖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點是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B.隨緯度升高而降低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D.隨海拔升高而降低√1234567891011121314讀圖可知,圖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量隨季節的變化,沒有體現出海拔變化和緯度變化;土壤微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土壤微動物體內所含的生物總量。它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主導因子,對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類植物土層在1~10厘米不同季節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讀圖,完成12~13題。13.影響土壤微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有機質含量B.土壤濕度和溫度C.海拔高低和降水D.植被的疏密程度√由上題可知,土壤微生物量多少主要隨季節變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該地位于岷江上游,屬于季風氣候區,夏秋季溫度高,降水多,土壤的溫度和濕度條件適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土壤微生物量大;冬春季氣溫低,降水少,土壤濕度和溫度較差,土壤微生物量小,而土壤有機質含量、海拔高低和降水、植被的疏密程度對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其主要影響因素。故B正確,A、C、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4.(2024·安徽合肥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干層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滲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層。黃土高原的土壤干層分布范圍廣、厚度大,是區域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條件下土壤水分循環的綜合結果。寧夏云霧山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當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復,對土壤干層產生了一定影響。下圖示意云霧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層分布特征。(1)分析黃土高原土壤干層形成的自然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黃土高原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蒸發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損失;土質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滲至深層土壤。14.(2024·安徽合肥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干層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滲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層。黃土高原的土壤干層分布范圍廣、厚度大,是區域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條件下土壤水分循環的綜合結果。寧夏云霧山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當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復,對土壤干層產生了一定影響。下圖示意云霧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層分布特征。(2)描述云霧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土壤含水量隨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達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小。14.(2024·安徽合肥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干層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滲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層。黃土高原的土壤干層分布范圍廣、厚度大,是區域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條件下土壤水分循環的綜合結果。寧夏云霧山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當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復,對土壤干層產生了一定影響。下圖示意云霧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層分布特征。(3)恢復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測云霧山草地土壤干層厚度發生的變化,并闡述理由。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變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層厚度逐漸變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復,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滲(涵養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質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強。第二節 土壤課時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課程標準 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學習目標 1.結合圖文材料,識別土壤的顏色、質地、剖面構造和類型。(地理實踐力)2.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區土壤的形成因素。(綜合思維)知識點一 觀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2.野外土壤觀察的內容(1)土壤顏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顏色來命名的,如黑土、紅壤等。(2)土壤質地類型 粒徑大小 通氣透水性 保肥性能 土壤質地 易耕作程度砂土 大 強 弱 松散 易壤土 中 良好 強 適中 最易黏土 小 差 好 黏重 不易(3)土壤剖面構造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層所構成。①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層特點②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層特點拓展延伸(1)土壤的物質組成組成 特征 作用 關系礦物質 成土母質(風化殼或風化堆積物)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經風化分解,釋放一些養分元素(磷、鉀、鈣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彼此間有密切聯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決于水、肥、氣、熱四個因素的協調程度有機質 多集中在表層,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展 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水分 貯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 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空氣(2)土壤顏色①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到內蒙古東部,這里夏季溫暖濕潤,草類生長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質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壤顏色較黑。②紅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這里高溫多雨,土壤中礦物質的淋溶作用強烈,氧化鐵等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③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雨水較多且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地區,土壤中的鐵多以氧化亞鐵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④白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由于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有機質含量較低,水分含量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⑤黃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中部黃土高原地區,是在黃土基礎上發育的土壤,多呈黃色。讀“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圖”,完成1~2題。1.下列關于圖中各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為腐殖質層B.②為淋溶層C.③為母質層D.④為淀積層2.下列關于②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B.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D.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答案 1.D 2.B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①為有機層;②為腐殖質層;③為淋溶層;④為淀積層;⑤為母質層;⑥為母巖層。第2題,②為腐殖質層,其特點是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2024·山西太原期末)右圖為某興趣小組在野外進行土壤學習時,繪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3.在野外對土壤觀察的內容有( )①土壤顏色 ②土壤水分 ③土壤質地 ④土壤剖面構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圖中①層( )A.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B.土層緊實,顏色較淺C.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D.具有保肥保水作用答案 3.C 4.C解析 第3題,土壤的觀察內容包括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和土壤剖面構造。土壤水分不屬于土壤的觀察內容。①③④正確,C正確。第4題,圖中①層為耕作層,其特點是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C正確。②層為犁底層,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D錯誤。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的是母質層,A錯誤。故選C。知識點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影響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質 ①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 ②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 ①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導作用。 ②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微生物將其轉化為腐殖質。 ③生物循環使營養元素在土壤表層富集。 ④生物綜合作用,加快了巖石風化,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氣候 ①氣候(溫度、降水量)影響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 ②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重高,有機質分解快。 ③冷濕環境,有機質分解速度慢,積累多。 ④氣候分布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地貌 ①地形主要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于土壤。 ②海拔和坡向影響土壤水熱條件,產生植被差異,進而影響土壤肥力。 ③坡度:通過水流速度,影響物質遷移速度,進而影響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層較薄,土壤較貧瘠;平地土壤較為深厚肥沃時間 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人類活動 ①合理的耕作經營,可形成有利于農業生產的耕作土壤。如“耕耘”可改變土壤的結構、保水性、通氣性;“灌溉”可改變土壤的水分、溫度狀況;“收獲”可改變土壤的養分循環狀況;“施肥”可改變土壤的營養元素組成、數量和微生物活動。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2.耕作土壤的形成過程連線 將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與其作用連線。答案 東北地區俗稱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著典型的黑土,人們常說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1.[區域認知]分析黑土發育形成的氣候環境。答案 黑土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地區,說明是在冷濕的環境中發育形成的。2.[綜合思維]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答案 黑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肥力高。3.[地理實踐力]我國南方的濕熱地區植被茂密,但發育的土壤反而有機質含量較低,比較貧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熱,降水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比較貧瘠。(2023·山東德州期末)一般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圖示意土壤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題。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B.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分C.地形是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D.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2.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的氣候條件是( )A.常年高溫多雨 B.夏季高溫,冬季溫和C.常年低溫少雨 D.夏季涼爽,冬季寒冷答案 1.D 2.A解析 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分,A錯誤;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B錯誤;生物是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C錯誤;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D正確。故選D。第2題,據所學知識可知,氣溫越高,水分越充足,微生物越活躍,對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速度越快,因此常年高溫多雨的環境,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A正確。故選A。下圖為“土壤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土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4.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C.生物 D.成土母質答案 3.D 4.C解析 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壤的形成過程如下:基巖經風化作用逐漸形成破碎的巖石,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化的巖石逐漸形成成土母質,成土母質在風化的過程中其表面逐漸形成腐殖質層,隨著腐殖質層的加厚,土壤結構形態逐漸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②①④③,故選D。第4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物,C正確。課時對點練 [分值:61分](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2023·山東東營期中)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層所構成。這些土層是土壤形成過程中物質轉化、遷移和積累的結果。下圖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丙土層為( )A.母巖層 B.淋溶層C.淀積層 D.母質層2.丙土層的顯著特點是( )A.有機質含量高且呈灰黑色B.由分解的植物殘體堆積而成C.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D.有機質含量低而且色澤較淡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森林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為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母巖層。因此丙土層為母質層,D正確。第2題,由上題可知,丙土層為母質層。有機質含量高且呈灰黑色是腐殖質層的特點,A錯誤;由分解的植物殘體堆積而成的是有機層,B錯誤;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是母質層的特點,C正確;有機質含量低而且色澤較淡的是淋溶層,D錯誤。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廣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下圖為“黑土形成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原因有( )①成土母質 ②生物 ③氣候 ④時間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4.黏粒淀積層的主要作用是( )A.保水保肥 B.通氣透水C.調節土溫 D.增加養分答案 3.B 4.A解析 第3題,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葉以及動物死亡等覆蓋在地層表面,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冷濕環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經過長時間的發育,腐殖質層逐漸變厚,②③④符合題意,B正確。第4題,觀察圖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黏粒淀積層土質細膩,黏性較強,密度較大,位于腐殖質積累層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擋腐殖質積累層因水流下滲導致的肥力流失,A正確。(2024·浙江杭州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下圖)。據此完成5~6題。5.下列土壤方位與其形成環境和特點對應錯誤的是( )A.紅色——高溫多雨,氧化鐵含量較高B.黑色——冬季寒冷,有機質分解慢C.白色——氣候干旱,鹽堿含量較高D.青色——降水較少,水分含量較少6.從青到黃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其主要原因是( )A.熱量條件的變化 B.水分條件的變化C.地勢高低的差異 D.農業類型的差異答案 5.D 6.B解析 第5題,紅色土壤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夏季高溫多雨,淋溶作用強,氧化鐵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A正確。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由于這些地區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有機物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質的積累,B正確。白色土壤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由于降水少,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C正確。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東部沿海地區,位于東部季風區,降水多,水分含量較多,D錯誤,符合題意。第6題,讀圖可知,從青到黃再到白,逐漸從沿海向內陸,距海越來越遠,水分越來越少,植被逐漸稀疏,枯枝落葉等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水分條件的變化,B正確。(2024·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如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7.不考慮人類活動影響,土壤中鐵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 )A.礦物質 B.有機質C.水分 D.空氣8.東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北平原( )A.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B.地形平坦,土層深厚C.植被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區D.成土母質礦物養分多9.終年高溫地區和寒冷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其原因是( )A.高溫地區不利于植被生長B.寒冷地區生物量較小C.高溫地區巖石的風化速度快D.寒冷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答案 7.A 8.A 9.B解析 第7題,土壤中的鐵元素屬于礦物成分,所以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礦物質,A正確。第8題,東北平原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所以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A正確;地形平坦,土層深厚不是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B錯誤;東北平原植被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區,C錯誤;成土母質礦物是土壤中礦物質的來源,但不是有機質的來源,D錯誤。第9題,高溫地區利于植物生長,但微生物分解作用強,不利于有機質積累,寒冷地區的生物量較小,所以終年高溫地區和寒冷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A錯誤、B正確;巖石是礦物來源,不是有機質來源,C錯誤;寒冷地區與水土流失不產生直接關系,D錯誤。(選擇題10~13題,每小題4分,共16分)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紅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構成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10.圖中甲、乙、丙分別對應( )A.水稻土、黑土、紅壤 B.紅壤、水稻土、黑土C.黑土、水稻土、紅壤 D.紅壤、黑土、水稻土11.關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較( )A.甲最好 B.乙最好C.丙最好 D.三者一樣答案 10.C 11.A解析 第10題,依據圖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礦物質比重高,有機質所占比重低,土壤貧瘠,為紅壤;甲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中有機質、礦物質所占比重介于甲、丙之間,且水分含量較高,為水稻土,C正確。第11題,由上題可知,丙為紅壤,紅壤的特征是酸、黏、貧,透水性較差;乙為水稻土,是在人類長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氣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最差;甲為黑土,土壤中空氣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A正確。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土壤微動物體內所含的生物總量。它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主導因子,對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類植物土層在1~10厘米不同季節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讀圖,完成12~13題。12.圖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點是(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隨緯度升高而降低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隨海拔升高而降低13.影響土壤微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有機質含量 B.土壤濕度和溫度C.海拔高低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答案 12.C 13.B解析 第12題,讀圖可知,圖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量隨季節的變化,沒有體現出海拔變化和緯度變化;土壤微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確。第13題,由上題可知,土壤微生物量多少主要隨季節變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該地位于岷江上游,屬于季風氣候區,夏秋季溫度高,降水多,土壤的溫度和濕度條件適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土壤微生物量大;冬春季氣溫低,降水少,土壤濕度和溫度較差,土壤微生物量小,而土壤有機質含量、海拔高低和降水、植被的疏密程度對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其主要影響因素。故B正確,A、C、D錯誤。14.(2024·安徽合肥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土壤干層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滲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層。黃土高原的土壤干層分布范圍廣、厚度大,是區域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條件下土壤水分循環的綜合結果。寧夏云霧山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當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復,對土壤干層產生了一定影響。下圖示意云霧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層分布特征。(1)分析黃土高原土壤干層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2)描述云霧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3)恢復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測云霧山草地土壤干層厚度發生的變化,并闡述理由。(6分)答案 (1)黃土高原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蒸發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損失;土質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滲至深層土壤。(2)土壤含水量隨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達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小。(3)變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層厚度逐漸變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復,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滲(涵養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質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強。第五章 第二節 課時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值:61分)(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2023·山東東營期中)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層所構成。這些土層是土壤形成過程中物質轉化、遷移和積累的結果。下圖為“森林土壤典型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丙土層為( )A.母巖層 B.淋溶層C.淀積層 D.母質層2.丙土層的顯著特點是( )A.有機質含量高且呈灰黑色B.由分解的植物殘體堆積而成C.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D.有機質含量低而且色澤較淡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廣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下圖為“黑土形成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原因有( )①成土母質 ②生物 ③氣候 ④時間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4.黏粒淀積層的主要作用是( )A.保水保肥 B.通氣透水C.調節土溫 D.增加養分(2024·浙江杭州月考)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下圖)。據此完成5~6題。5.下列土壤方位與其形成環境和特點對應錯誤的是( )A.紅色——高溫多雨,氧化鐵含量較高B.黑色——冬季寒冷,有機質分解慢C.白色——氣候干旱,鹽堿含量較高D.青色——降水較少,水分含量較少6.從青到黃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其主要原因是( )A.熱量條件的變化 B.水分條件的變化C.地勢高低的差異 D.農業類型的差異(2024·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如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7.不考慮人類活動影響,土壤中鐵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 )A.礦物質 B.有機質C.水分 D.空氣8.東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北平原( )A.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B.地形平坦,土層深厚C.植被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區D.成土母質礦物養分多9.終年高溫地區和寒冷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其原因是( )A.高溫地區不利于植被生長B.寒冷地區生物量較小C.高溫地區巖石的風化速度快D.寒冷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選擇題10~13題,每小題4分,共16分)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紅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構成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10.圖中甲、乙、丙分別對應( )A.水稻土、黑土、紅壤 B.紅壤、水稻土、黑土C.黑土、水稻土、紅壤 D.紅壤、黑土、水稻土11.關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較( )A.甲最好 B.乙最好C.丙最好 D.三者一樣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土壤微動物體內所含的生物總量。它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主導因子,對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類植物土層在1~10厘米不同季節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讀圖,完成12~13題。12.圖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點是(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隨緯度升高而降低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隨海拔升高而降低13.影響土壤微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有機質含量 B.土壤濕度和溫度C.海拔高低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14.(2024·安徽合肥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土壤干層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滲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層。黃土高原的土壤干層分布范圍廣、厚度大,是區域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條件下土壤水分循環的綜合結果。寧夏云霧山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當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復,對土壤干層產生了一定影響。下圖示意云霧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層分布特征。(1)分析黃土高原土壤干層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2)描述云霧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3)恢復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測云霧山草地土壤干層厚度發生的變化,并闡述理由。(6分)答案 (1)黃土高原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蒸發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損失;土質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滲至深層土壤。(2)土壤含水量隨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達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小。(3)變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層厚度逐漸變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復,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滲(涵養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質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強。答案精析1.D 2.C [第1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森林土壤剖面由地面垂直向下分為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母巖層。因此丙土層為母質層,D正確。第2題,由上題可知,丙土層為母質層。有機質含量高且呈灰黑色是腐殖質層的特點,A錯誤;由分解的植物殘體堆積而成的是有機層,B錯誤;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是母質層的特點,C正確;有機質含量低而且色澤較淡的是淋溶層,D錯誤。]3.B 4.A [第3題,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葉以及動物死亡等覆蓋在地層表面,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冷濕環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經過長時間的發育,腐殖質層逐漸變厚,②③④符合題意,B正確。第4題,觀察圖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黏粒淀積層土質細膩,黏性較強,密度較大,位于腐殖質積累層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擋腐殖質積累層因水流下滲導致的肥力流失,A正確。]5.D 6.B [第5題,紅色土壤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夏季高溫多雨,淋溶作用強,氧化鐵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A正確。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由于這些地區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有機物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質的積累,B正確。白色土壤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由于降水少,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C正確。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東部沿海地區,位于東部季風區,降水多,水分含量較多,D錯誤,符合題意。第6題,讀圖可知,從青到黃再到白,逐漸從沿海向內陸,距海越來越遠,水分越來越少,植被逐漸稀疏,枯枝落葉等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水分條件的變化,B正確。]7.A 8.A 9.B [第7題,土壤中的鐵元素屬于礦物成分,所以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礦物質,A正確。第8題,東北平原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所以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A正確;地形平坦,土層深厚不是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B錯誤;東北平原植被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區,C錯誤;成土母質礦物是土壤中礦物質的來源,但不是有機質的來源,D錯誤。第9題,高溫地區利于植物生長,但微生物分解作用強,不利于有機質積累,寒冷地區的生物量較小,所以終年高溫地區和寒冷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A錯誤、B正確;巖石是礦物來源,不是有機質來源,C錯誤;寒冷地區與水土流失不產生直接關系,D錯誤。]10.C 11.A [第10題,依據圖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礦物質比重高,有機質所占比重低,土壤貧瘠,為紅壤;甲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中有機質、礦物質所占比重介于甲、丙之間,且水分含量較高,為水稻土,C正確。第11題,由上題可知,丙為紅壤,紅壤的特征是酸、黏、貧,透水性較差;乙為水稻土,是在人類長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氣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最差;甲為黑土,土壤中空氣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A正確。]12.C 13.B [第12題,讀圖可知,圖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量隨季節的變化,沒有體現出海拔變化和緯度變化;土壤微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確。第13題,由上題可知,土壤微生物量多少主要隨季節變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該地位于岷江上游,屬于季風氣候區,夏秋季溫度高,降水多,土壤的溫度和濕度條件適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土壤微生物量大;冬春季氣溫低,降水少,土壤濕度和溫度較差,土壤微生物量小,而土壤有機質含量、海拔高低和降水、植被的疏密程度對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其主要影響因素。故B正確,A、C、D錯誤。]14.(1)黃土高原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蒸發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損失;土質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滲至深層土壤。(2)土壤含水量隨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達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小。(3)變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層厚度逐漸變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復,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滲(涵養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質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強。第二節 土壤課時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學習目標] 1.結合圖文材料,識別土壤的顏色、質地、剖面構造和類型。(地理實踐力)2.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區土壤的形成因素。(綜合思維)知識點一 觀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______,能夠生長______的疏松表層。2.野外土壤觀察的內容(1)土壤顏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顏色來命名的,如____________、紅壤等。(2)土壤質地類型 粒徑大小 通氣透水性 保肥性能 土壤質地 易耕作程度砂土 大 松散 易壤土 中 良好 強 適中 最易黏土 小 不易(3)土壤剖面構造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____________的土層所構成。①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層特點②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層特點拓展延伸(1)土壤的物質組成組成 特征 作用 關系礦物質 成土母質(風化殼或風化堆積物)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經風化分解,釋放一些養分元素(磷、鉀、鈣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彼此間有密切聯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決于水、肥、氣、熱四個因素的協調程度有機質 多集中在表層,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展 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水分 貯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 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空氣(2)土壤顏色①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到內蒙古東部,這里夏季溫暖濕潤,草類生長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質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壤顏色較黑。②紅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這里高溫多雨,土壤中礦物質的淋溶作用強烈,氧化鐵等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③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雨水較多且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地區,土壤中的鐵多以氧化亞鐵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④白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由于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有機質含量較低,水分含量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⑤黃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中部黃土高原地區,是在黃土基礎上發育的土壤,多呈黃色。讀“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圖”,完成1~2題。1.下列關于圖中各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為腐殖質層 B.②為淋溶層C.③為母質層 D.④為淀積層2.下列關于②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B.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D.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2024·山西太原期末)如圖為某興趣小組在野外進行土壤學習時,繪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3.在野外對土壤觀察的內容有( )①土壤顏色 ②土壤水分 ③土壤質地 ④土壤剖面構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圖中①層( )A.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 B.土層緊實,顏色較淺C.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 D.具有保肥保水作用知識點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影響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質 ①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 ②決定了土壤________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______生物 ①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導作用。 ②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微生物將其轉化為______。 ③生物循環使營養元素在__________富集。 ④生物綜合作用,加快了巖石風化,改善__________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氣候 ①氣候(溫度、降水量)影響巖石風化的______和速度。 ②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__________強,土壤黏粒比重高,有機質分解快。 ③冷濕環境,有機質分解速度慢,積累多。 ④氣候分布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地貌 ①地形主要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于土壤。 ②海拔和坡向影響土壤水熱條件,產生植被差異,進而影響土壤肥力。 ③坡度:通過水流速度,影響物質遷移速度,進而影響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層較薄,土壤較貧瘠;平地土壤較為深厚肥沃時間 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____,土層分化越______人類活動 ①合理的耕作經營,可形成有利于農業生產的______土壤。如“耕耘”可改變土壤的結構、保水性、通氣性;“灌溉”可改變土壤的水分、溫度狀況;“收獲”可改變土壤的養分循環狀況;“施肥”可改變土壤的營養元素組成、數量和微生物活動。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2.耕作土壤的形成過程連線 將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與其作用連線。東北地區俗稱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著典型的黑土,人們常說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1.[區域認知]分析黑土發育形成的氣候環境。2.[綜合思維]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3.[地理實踐力]我國南方的濕熱地區植被茂密,但發育的土壤反而有機質含量較低,比較貧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023·山東德州期末)一般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如圖示意土壤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題。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B.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分C.地形是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D.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2.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的氣候條件是( )A.常年高溫多雨 B.夏季高溫,冬季溫和C.常年低溫少雨 D.夏季涼爽,冬季寒冷下圖為“土壤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土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4.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質答案精析知識點一 觀察土壤梳理教材新知1.肥力 植物2.(1)黑土 (2)強 弱 差 好 黏重 (3)水平展布 ①有機 深 淺 緊實 風化碎屑 母巖 ②疏松 高 暗 犁底 保肥保水 自然土落實思維方法1.D 2.B [第1題,由圖可知,①為有機層;②為腐殖質層;③為淋溶層;④為淀積層;⑤為母質層;⑥為母巖層。第2題,②為腐殖質層,其特點是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3.C 4.C [第3題,土壤的觀察內容包括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和土壤剖面構造。土壤水分不屬于土壤的觀察內容。①③④正確,C正確。第4題,圖中①層為耕作層,其特點是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C正確。②層為犁底層,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D錯誤。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的是母質層,A錯誤。故選C。]知識點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梳理教材新知1.礦物質 質地 腐殖質 土壤表層 成土母質 強度淋溶作用 厚 明顯 耕作連線探究核心知識1.黑土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地區,說明是在冷濕的環境中發育形成的。2.黑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肥力高。3.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熱,降水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比較貧瘠。落實思維方法1.D 2.A [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分,A錯誤;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B錯誤;生物是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C錯誤;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D正確。故選D。第2題,據所學知識可知,氣溫越高,水分越充足,微生物越活躍,對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速度越快,因此常年高溫多雨的環境,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A正確。故選A。]3.D 4.C [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壤的形成過程如下:基巖經風化作用逐漸形成破碎的巖石,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化的巖石逐漸形成成土母質,成土母質在風化的過程中其表面逐漸形成腐殖質層,隨著腐殖質層的加厚,土壤結構形態逐漸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②①④③,故選D。第4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物,C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章 第二節 課時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課件(共61張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pptx 第五章 第二節 課時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學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x 第五章 第二節 課時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x 第五章 第二節 課時1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練習(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