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章 第一節 課時1 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課件 學案 教案 練習四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章 第一節 課時1 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課件 學案 教案 練習四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51張PPT)
常見地貌類型
第一節
第四章 地貌
課時1
喀斯特地貌
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1.結合圖文材料,識別喀斯特地貌及其主要類型,并能描述其景觀特點。(區域認知)
2.結合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概念和分布
(1)概念:在適當條件下,_______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統稱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國的_____、貴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分布最為廣泛。
可溶性
廣西
拓展延伸
圖解影響喀斯特作用強弱的因素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溶溝 地表水溶蝕巖石形成的溝槽,呈_______或網格狀,地面_________,崎嶇難行
石芽 突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有些形體高大的石芽常高數十米,大面積的超過一般高度的石芽群稱為石林
2.類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
長條形
高低不平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洼地 分布在峰叢或峰林之間,呈封閉或半封閉狀,面積較____,底部_____。在廣西、貴州等地被稱為_____,是當地重要的_______
峰叢 洼地邊緣殘留的巖體,常呈_____聳立,基座相連的成片山峰
峰林 峰叢被溶蝕形成的渾圓狀成片分布的石灰巖山峰,山坡陡峭
孤峰 孤立存在的石灰巖山峰

平坦
壩子
農耕區
錐狀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殘丘 孤峰進一步被溶蝕殘留的孤立山丘,比孤峰規模更小、更平緩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溶洞 地下水溶蝕形成的地下洞穴,長數米到數百千米,常常呈______分布
地下河 由地下水匯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巖石裂隙滲入地下形成
(2)地下喀斯特地貌
層狀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_______ 懸掛在溶洞頂部的由碳酸鹽淀積形成的倒錐狀堆積體
_____ 由碳酸鹽淀積形成的不斷從溶洞底部向上發育的形似竹筍的堆積體
_____ 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連接在一起形成
石幔(或石簾) 巖溶水沿洞壁或傾斜的洞頂向下沉淀呈層狀堆積,有彎曲的流紋,形如布幔

石鐘乳
石筍
石柱
思考
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質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等是流水淀積作用形成。
核心歸納
1.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
核心歸納
2.喀斯特地貌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1)地形崎嶇,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質條件復雜,不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FAST望遠鏡正好利用盆地和暗河,大大減少了工程量。
(2)地形崎嶇,土壤貧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農業生產。
(3)風景優美、景觀奇特且神秘,利于開發旅游、探險項目。
(4)溶洞可作為倉儲空間。
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在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堆積過程中形成的地貌類型。其中,溶洞中的邊石壩地貌是在坡地或溝谷中大量結晶型鈣華快速沉積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狀地貌。下圖示意貴州某地溶洞剖面,該溶洞中有正在發育的、規模較大的邊石壩地貌和塊石(石鐘乳下方雜亂堆積的大小不一的巖石)。
1.[區域認知]分析貴州多溶洞地貌發育的主要原因。
答案 巖石以可溶性巖石為主,石灰巖廣布,巖層較厚;地表水溶蝕能力較強。
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在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堆積過程中形成的地貌類型。其中,溶洞中的邊石壩地貌是在坡地或溝谷中大量結晶型鈣華快速沉積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狀地貌。下圖示意貴州某地溶洞剖面,該溶洞中有正在發育的、規模較大的邊石壩地貌和塊石(石鐘乳下方雜亂堆積的大小不一的巖石)。
2.[綜合思維]推測該溶洞甲、乙、丙、丁四處中最可能形成邊石壩地貌的地點,并說明原因。
答案 甲。甲處出現小型梯田狀地貌,且坡度較緩,利于結晶型鈣華快速沉積。
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在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堆積過程中形成的地貌類型。其中,溶洞中的邊石壩地貌是在坡地或溝谷中大量結晶型鈣華快速沉積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狀地貌。下圖示意貴州某地溶洞剖面,該溶洞中有正在發育的、規模較大的邊石壩地貌和塊石(石鐘乳下方雜亂堆積的大小不一的巖石)。
3.[綜合思維]分析該溶洞中塊石的形成過程。
答案 在流水溶蝕作用下,巖層裂隙增大,受重力影響而崩塌形成大小不一的巖石。
(2023·四川江油中學月考)“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贊美桂林及其周邊地區喀斯特山水風光的一句名言。這里山奇水秀,風光絢麗,人們將其自然景觀總結為“四絕”,即簪山、帶水、幽洞、奇石。據此完成1~3題。
1.“簪山”地貌類型指的是
A.石鐘乳 B.石筍
C.石芽 D.峰林

石鐘乳和石筍是地下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溶洞中,A、B錯誤;
石芽指可溶性巖石表面溶溝間突起的石脊,C錯誤;
峰林是基部斷續相連,群峰林立的石灰巖地區的地貌形態,“簪山”地貌類型是峰林,D正確。
(2023·四川江油中學月考)“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贊美桂林及其周邊地區喀斯特山水風光的一句名言。這里山奇水秀,風光絢麗,人們將其自然景觀總結為“四絕”,即簪山、帶水、幽洞、奇石。據此完成1~3題。
2.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A.流水的搬運作用 B.流水的沖積作用
C.流水的溶蝕作用 D.冰川的刨蝕作用

地表(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石林、峰林、峰叢、孤峰、殘丘、溶溝、洼地、溶蝕谷地、落水洞等,成因是流水的溶蝕作用,C正確。
(2023·四川江油中學月考)“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贊美桂林及其周邊地區喀斯特山水風光的一句名言。這里山奇水秀,風光絢麗,人們將其自然景觀總結為“四絕”,即簪山、帶水、幽洞、奇石。據此完成1~3題。
3.典型的喀斯特淀積地貌形態有
A.溶溝、殘丘 B.石鐘乳、石筍
C.石林、洼地 D.地下河、石幔

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殘丘及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溶洞中的石鐘乳、石幔或石簾、石筍、石柱等是流水的淀積作用形成的。故選B。
(2024·陜西延安期末)下圖示意我國廣西某山地。讀圖,完成4~5題。
4.圖中①②③④四地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地位于我國廣西,屬于喀斯特地貌,③位于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且坡度大,溶蝕作用最強,所以其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最高,C正確;
①②兩地位于背風坡降水較少,④地勢平坦,水流較緩,溶蝕作用較輕,A、B、D錯誤。故選C。
(2024·陜西延安期末)下圖示意我國廣西某山地。讀圖,完成4~5題。
5.關于喀斯特地貌分布的敘述,錯誤的是
A.裂隙發育,地表水源短缺
B.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巖石裸露
C.地質景觀獨特,旅游資源多樣
D.動植物資源豐富,土壤肥沃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喀斯特地貌分布區有裂隙發育,地表水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巖石裸露并且地質景觀獨特,旅游資源多樣;喀斯特地貌區土壤貧瘠。故選D。
課時對點練
(2024·四川宜賓月考)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桂林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下圖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
1.圖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
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發育
B.冰川廣布,河流眾多
C.頂平坡陡,地表支離破碎
D.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嶇,地下溶洞發育;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氣候濕熱的地區,不會出現冰川廣布的景觀;頂平坡陡,地表支離破碎是土質疏松、流水侵蝕嚴重的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屬于平原地區的特征。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四川宜賓月考)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桂林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下圖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
2.與喀斯特地貌發育密切相關的自然因素是
A.巖石、光照 B.氣候、土壤
C.土壤、地形 D.巖石、水文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淀積的過程。故選D。
(2024·河南新鄉期末)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受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如圖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演變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的壩子農業主要分布在圖中的
A.溶溝 B.峰林
C.洼地 D.殘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流水的沖刷使地表土層淺薄,地表水滲漏嚴重,不利于耕作,只有那些被當地人稱為“壩子”的山間小盆地內有小塊的沖積平原,水土條件相對較好,適宜發展農業,故壩子農業主要分布在洼地地區,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地表水滲漏嚴重,地形多樣,自然環境復雜,存在地區性、季節性缺水的問題,旱澇災害較多,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河南新鄉期末)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受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如圖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演變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4.壩子農業在發展過程中
A.水資源豐富 B.旱澇災害多
C.土壤較肥沃 D.熱量條件不足

(2023·安徽六安月考)喀斯特地貌發育受石灰巖分布、地殼運動、氣溫和降水的影響。石灰巖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溫暖的淺海環境。我國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叢、孤峰等(下圖),該地石灰巖形成于同一時期且厚度相當。讀圖,完成5~7題。
5.該地貌在我國分布最廣泛的地形區是
A.青藏高原 B.云貴高原
C.黃土高原 D.內蒙古高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云貴高原地區石灰巖廣布,降水豐富,喀斯特地貌廣布,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安徽六安月考)喀斯特地貌發育受石灰巖分布、地殼運動、氣溫和降水的影響。石灰巖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溫暖的淺海環境。我國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叢、孤峰等(下圖),該地石灰巖形成于同一時期且厚度相當。讀圖,完成5~7題。
6.該地峰林、峰叢、孤峰溶蝕程度由重到輕的順序是
A.峰林、孤峰、峰叢
B.孤峰、峰叢、峰林
C.峰叢、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峰叢基部石灰巖連續且較厚,流水溶蝕程度較輕,接受溶蝕時間較晚;峰林基部石灰巖厚度變薄,斷續相連,流水溶蝕程度較重,接受溶蝕時間較早;孤峰基部石灰巖分離,厚度最薄,流水溶蝕程度最嚴重,接受溶蝕時間最早,所以溶蝕程度由重到輕為孤峰、峰林、峰叢,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喀斯特地貌發育條件包括:巖石具有可溶性、水量較大且具有溶蝕力等。對比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水熱條件較差,降水較少,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差,A正確。
(2023·安徽六安月考)喀斯特地貌發育受石灰巖分布、地殼運動、氣溫和降水的影響。石灰巖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溫暖的淺海環境。我國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叢、孤峰等(下圖),該地石灰巖形成于同一時期且厚度相當。讀圖,完成5~7題。
7.與南方地區相比,我國北方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差的原因是
A.水熱條件較差   B.缺乏可溶性巖石
C.地表植被茂密   D.風力侵蝕強烈

(2023·山東滕州期末)沿北緯30°自東向西集中分布著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圖)。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氫鈣,這種水被稱為“喀斯特水”。從地殼深處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隨著壓力、溫度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開始結晶析出形成各種景觀,稱為鈣華景觀。我國最負盛名的鈣華景觀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東緣的云南、貴州和四川等區域內排成了一線。據此完成8~9題。
8.我國喀斯特地貌自西向東演化分布的規律是
A.溶蝕山地—峰林、峰叢—孤峰—平原
B.平原—溶蝕山地—峰林、峰叢—孤峰
C.溶蝕山地—孤峰—峰林、峰叢—平原
D.平原—峰林、峰叢—孤峰—溶蝕山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喀斯特地貌的演化過程一般是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殘丘→平原。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海拔大體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形成時間自西向東由晚到早,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山東滕州期末)沿北緯30°自東向西集中分布著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圖)。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氫鈣,這種水被稱為“喀斯特水”。從地殼深處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隨著壓力、溫度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開始結晶析出形成各種景觀,稱為鈣華景觀。我國最負盛名的鈣華景觀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東緣的云南、貴州和四川等區域內排成了一線。據此完成8~9題。
9.造就青藏高原東緣鈣華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蝕和堆積
B.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
C.風力侵蝕和堆積
D.海浪侵蝕和堆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依據材料“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氫鈣,這種水被稱為‘喀斯特水’”“‘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隨著壓力、溫度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開始結晶析出形成各種景
觀,稱為鈣華景觀。”可知,鈣華景觀是由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作用形成的。故造就青藏高原東緣鈣華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B正確。
(2023·湖北武漢調研)下圖示意浙江蘭溪某喀斯特溶洞斷面。該溶洞具有明顯的分層結構,在不同高度分布著三層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規模差異。據此完成10~11題。
10.目前溶洞空間規模持續擴大,最顯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能力提升
讀圖可知,③溶洞處在初期發育階段且地勢較低,利于地下水匯集,有利于溶蝕作用的進行,C對。
①溶洞規模較大且地形坡度較大,水體不易積存,溶蝕作用較弱,后續擴張速度放緩,A錯。
②處地形坡度較大,水體不易積存,不利于
溶蝕作用的進行,B錯。
④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湖北武漢調研)下圖示意浙江蘭溪某喀斯特溶洞斷面。該溶洞具有明顯的分層結構,在不同高度分布著三層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規模差異。據此完成10~11題。
11.該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時期為
A.①形成時期 B.②形成時期
C.③形成時期 D.④形成時期

①溶洞形成時期是地下河發育的早期階段,地下河較短,地下水下滲帶來的損耗較小,水量較大。
②③④時期地下河進一步發育,地下水的下滲量增多,導致地下河水量變小。
(2024·湖南懷化月考)錐峰、塔峰為貴州地區常見的喀斯特丘陵形態。研究發現,該地喀斯特錐峰會逐漸變陡,塔峰山麓坡積物多為重力崩塌而成。據此完成12~13題。
12.該地喀斯特錐峰逐漸變陡主要是因為丘底
A.坡面徑流流量大,溶蝕快
B.巖性軟,溶蝕快
C.坡面徑流流速快,溶蝕快
D.氣溫高,溶蝕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據材料可知,錐峰巖石成分為石灰巖,易溶于水,貴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匯聚成地表徑流之后流經錐峰地區,錐峰底部石灰巖易遭受溶蝕作用,中上部由于高出地表徑流水位,不易遭受溶蝕作用得以保留,A正確;
巖性軟、坡面徑流流速快和氣溫高對錐峰整體均會造成影響,不會對錐峰造成上部和下部出現差異化侵蝕的問題,B、C、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湖南懷化月考)錐峰、塔峰為貴州地區常見的喀斯特丘陵形態。研究發現,該地喀斯特錐峰會逐漸變陡,塔峰山麓坡積物多為重力崩塌而成。據此完成12~13題。
13.塔峰最可能對應下列喀斯特地貌發育階段中的
A.溶溝 B.洼地
C.峰叢 D.孤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結合材料分析可知,塔峰為錐峰底部遭受溶蝕作用之后形成,且為貴州地區常見的喀斯特丘陵形態,塔峰之間并不相連,因此可以推測塔峰最可能對應喀斯特地貌發育階段中的孤峰,D正確。
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巖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廣西的地蘇地下河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叢等各類巖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態。如圖示意地蘇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及該地區的喀斯特地貌。
(1)描述地蘇地下河流域內天窗的分布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
據圖可知,地蘇地下河流域內的天窗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由圖可知,天窗均沿地下河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巖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機制之一,闡釋其形成的具體過程。
答案 地下水沿著裂隙溶蝕巖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繼續溶蝕,溶洞不斷擴大;頂部塌陷,形成天窗。
結合題干“‘巖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機制之一”進行闡述。地表水沿著裂隙下滲形成地下水,而地下水沿著裂隙溶蝕巖石,水平方向上巖石裂隙不斷擴大,形成溶洞;加上溶蝕作用繼續對巖石進行溶蝕,溶洞不斷擴大,頂部塌陷,最后形成天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分析當地地貌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答案 地表崎嶇(起伏不平),土壤易受侵蝕,可耕地少;裂隙發育,地表水滲漏嚴重(多季節性地表河),灌溉水源缺乏。
當地地貌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滲漏嚴重,地表水不易保存(多季節性地表河),導致灌溉水源缺乏;同時喀斯特地貌區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坡度較大,加上位于季風區,降水多,土壤易受侵蝕,石漠化嚴重,不利于耕作;喀斯特地貌區山地多、平地少,可耕地少,耕地面積不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第一節 常見地貌類型
課時1 喀斯特地貌
課程標準 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學習目標 1.結合圖文材料,識別喀斯特地貌及其主要類型,并能描述其景觀特點。(區域認知)2.結合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綜合思維)
1.概念和分布
(1)概念:在適當條件下,可溶性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統稱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國的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分布最為廣泛。
拓展延伸 圖解影響喀斯特作用強弱的因素
2.類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溶溝 地表水溶蝕巖石形成的溝槽,呈長條形或網格狀,地面高低不平,崎嶇難行
石芽 突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有些形體高大的石芽常高數十米,大面積的超過一般高度的石芽群稱為石林
洼地 分布在峰叢或峰林之間,呈封閉或半封閉狀,面積較大,底部平坦。在廣西、貴州等地被稱為壩子,是當地重要的農耕區
峰叢 洼地邊緣殘留的巖體,常呈錐狀聳立,基座相連的成片山峰
峰林 峰叢被溶蝕形成的渾圓狀成片分布的石灰巖山峰,山坡陡峭
孤峰 孤立存在的石灰巖山峰
殘丘 孤峰進一步被溶蝕殘留的孤立山丘,比孤峰規模更小、更平緩
(2)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溶洞 地下水溶蝕形成的地下洞穴,長數米到數百千米,常常呈層狀分布
地下河 由地下水匯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巖石裂隙滲入地下形成
石鐘乳 懸掛在溶洞頂部的由碳酸鹽淀積形成的倒錐狀堆積體
石筍 由碳酸鹽淀積形成的不斷從溶洞底部向上發育的形似竹筍的堆積體
石柱 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連接在一起形成
石幔(或石簾) 巖溶水沿洞壁或傾斜的洞頂向下沉淀呈層狀堆積,有彎曲的流紋,形如布幔
思考 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質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等是流水淀積作用形成。
核心歸納
1.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
2.喀斯特地貌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1)地形崎嶇,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質條件復雜,不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FAST望遠鏡正好利用盆地和暗河,大大減少了工程量。
(2)地形崎嶇,土壤貧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農業生產。
(3)風景優美、景觀奇特且神秘,利于開發旅游、探險項目。
(4)溶洞可作為倉儲空間。
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在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堆積過程中形成的地貌類型。其中,溶洞中的邊石壩地貌是在坡地或溝谷中大量結晶型鈣華快速沉積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狀地貌。下圖示意貴州某地溶洞剖面,該溶洞中有正在發育的、規模較大的邊石壩地貌和塊石(石鐘乳下方雜亂堆積的大小不一的巖石)。
1.[區域認知]分析貴州多溶洞地貌發育的主要原因。
答案 巖石以可溶性巖石為主,石灰巖廣布,巖層較厚;地表水溶蝕能力較強。
2.[綜合思維]推測該溶洞甲、乙、丙、丁四處中最可能形成邊石壩地貌的地點,并說明原因。
答案 甲。甲處出現小型梯田狀地貌,且坡度較緩,利于結晶型鈣華快速沉積。
3.[綜合思維]分析該溶洞中塊石的形成過程。
答案 在流水溶蝕作用下,巖層裂隙增大,受重力影響而崩塌形成大小不一的巖石。
(2023·四川江油中學月考)“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贊美桂林及其周邊地區喀斯特山水風光的一句名言。這里山奇水秀,風光絢麗,人們將其自然景觀總結為“四絕”,即簪山、帶水、幽洞、奇石。據此完成1~3題。
1.“簪山”地貌類型指的是(  )
A.石鐘乳 B.石筍 C.石芽 D.峰林
2.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
A.流水的搬運作用 B.流水的沖積作用
C.流水的溶蝕作用 D.冰川的刨蝕作用
3.典型的喀斯特淀積地貌形態有(  )
A.溶溝、殘丘 B.石鐘乳、石筍
C.石林、洼地 D.地下河、石幔
答案 1.D 2.C 3.B
解析 第1題,石鐘乳和石筍是地下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溶洞中,A、B錯誤;石芽指可溶性巖石表面溶溝間突起的石脊,C錯誤;峰林是基部斷續相連,群峰林立的石灰巖地區的地貌形態,“簪山”地貌類型是峰林,D正確。第2題,地表(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石林、峰林、峰叢、孤峰、殘丘、溶溝、洼地、溶蝕谷地、落水洞等,成因是流水的溶蝕作用,C正確。第3題,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殘丘及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溶洞中的石鐘乳、石?;蚴?、石筍、石柱等是流水的淀積作用形成的。故選B。
(2024·陜西延安期末)下圖示意我國廣西某山地。讀圖,完成4~5題。
4.圖中①②③④四地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關于喀斯特地貌分布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裂隙發育,地表水源短缺
B.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巖石裸露
C.地質景觀獨特,旅游資源多樣
D.動植物資源豐富,土壤肥沃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地位于我國廣西,屬于喀斯特地貌,③位于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且坡度大,溶蝕作用最強,所以其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最高,C正確;①②兩地位于背風坡降水較少,④地勢平坦,水流較緩,溶蝕作用較輕,A、B、D錯誤。故選C。第5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喀斯特地貌分布區有裂隙發育,地表水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巖石裸露并且地質景觀獨特,旅游資源多樣;喀斯特地貌區土壤貧瘠。故選D。
課時對點練 [分值:61分]
(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
(2024·四川宜賓月考)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桂林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下圖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
1.圖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  )
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發育
B.冰川廣布,河流眾多
C.頂平坡陡,地表支離破碎
D.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2.與喀斯特地貌發育密切相關的自然因素是(  )
A.巖石、光照 B.氣候、土壤
C.土壤、地形 D.巖石、水文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嶇,地下溶洞發育;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氣候濕熱的地區,不會出現冰川廣布的景觀;頂平坡陡,地表支離破碎是土質疏松、流水侵蝕嚴重的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屬于平原地區的特征。故選A。第2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淀積的過程。故選D。
(2024·河南新鄉期末)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受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下圖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演變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的壩子農業主要分布在圖中的(  )
A.溶溝 B.峰林 C.洼地 D.殘丘
4.壩子農業在發展過程中(  )
A.水資源豐富 B.旱澇災害多
C.土壤較肥沃 D.熱量條件不足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題,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流水的沖刷使地表土層淺薄,地表水滲漏嚴重,不利于耕作,只有那些被當地人稱為“壩子”的山間小盆地內有小塊的沖積平原,水土條件相對較好,適宜發展農業,故壩子農業主要分布在洼地地區,C正確。第4題,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地表水滲漏嚴重,地形多樣,自然環境復雜,存在地區性、季節性缺水的問題,旱澇災害較多,B正確。
(2023·安徽六安月考)喀斯特地貌發育受石灰巖分布、地殼運動、氣溫和降水的影響。石灰巖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溫暖的淺海環境。我國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叢、孤峰等(下圖),該地石灰巖形成于同一時期且厚度相當。讀圖,完成5~7題。
5.該地貌在我國分布最廣泛的地形區是(  )
A.青藏高原 B.云貴高原
C.黃土高原 D.內蒙古高原
6.該地峰林、峰叢、孤峰溶蝕程度由重到輕的順序是(  )
A.峰林、孤峰、峰叢 B.孤峰、峰叢、峰林
C.峰叢、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叢
7.與南方地區相比,我國北方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差的原因是(  )
A.水熱條件較差 B.缺乏可溶性巖石
C.地表植被茂密 D.風力侵蝕強烈
答案 5.B 6.D 7.A
解析 第5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云貴高原地區石灰巖廣布,降水豐富,喀斯特地貌廣布,B正確。第6題,峰叢基部石灰巖連續且較厚,流水溶蝕程度較輕,接受溶蝕時間較晚;峰林基部石灰巖厚度變薄,斷續相連,流水溶蝕程度較重,接受溶蝕時間較早;孤峰基部石灰巖分離,厚度最薄,流水溶蝕程度最嚴重,接受溶蝕時間最早,所以溶蝕程度由重到輕為孤峰、峰林、峰叢,D正確。第7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喀斯特地貌發育條件包括:巖石具有可溶性、水量較大且具有溶蝕力等。對比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水熱條件較差,降水較少,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差,A正確。
(2023·山東滕州期末)沿北緯30°自東向西集中分布著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圖)。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氫鈣,這種水被稱為“喀斯特水”。從地殼深處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隨著壓力、溫度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開始結晶析出形成各種景觀,稱為鈣華景觀。我國最負盛名的鈣華景觀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東緣的云南、貴州和四川等區域內排成了一線。據此完成8~9題。
8.我國喀斯特地貌自西向東演化分布的規律是(  )
A.溶蝕山地—峰林、峰叢—孤峰—平原
B.平原—溶蝕山地—峰林、峰叢—孤峰
C.溶蝕山地—孤峰—峰林、峰叢—平原
D.平原—峰林、峰叢—孤峰—溶蝕山地
9.造就青藏高原東緣鈣華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冰川侵蝕和堆積
B.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
C.風力侵蝕和堆積
D.海浪侵蝕和堆積
答案 8.A 9.B
解析 第8題,喀斯特地貌的演化過程一般是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殘丘→平原。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海拔大體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形成時間自西向東由晚到早,A正確。第9題,依據材料“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氫鈣,這種水被稱為‘喀斯特水’”“‘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隨著壓力、溫度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開始結晶析出形成各種景觀,稱為鈣華景觀。”可知,鈣華景觀是由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作用形成的。故造就青藏高原東緣鈣華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B正確。
(選擇題10~13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023·湖北武漢調研)下圖示意浙江蘭溪某喀斯特溶洞斷面。該溶洞具有明顯的分層結構,在不同高度分布著三層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規模差異。據此完成10~11題。
10.目前溶洞空間規模持續擴大,最顯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該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時期為(  )
A.①形成時期 B.②形成時期
C.③形成時期 D.④形成時期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題,讀圖可知,③溶洞處在初期發育階段且地勢較低,利于地下水匯集,有利于溶蝕作用的進行,C對。①溶洞規模較大且地形坡度較大,水體不易積存,溶蝕作用較弱,后續擴張速度放緩,A錯。②處地形坡度較大,水體不易積存,不利于溶蝕作用的進行,B錯。④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D錯。第11題,①溶洞形成時期是地下河發育的早期階段,地下河較短,地下水下滲帶來的損耗較小,水量較大。②③④時期地下河進一步發育,地下水的下滲量增多,導致地下河水量變小。
(2024·湖南懷化月考)錐峰、塔峰為貴州地區常見的喀斯特丘陵形態。研究發現,該地喀斯特錐峰會逐漸變陡,塔峰山麓坡積物多為重力崩塌而成。據此完成12~13題。
 
12.該地喀斯特錐峰逐漸變陡主要是因為丘底(  )
A.坡面徑流流量大,溶蝕快
B.巖性軟,溶蝕快
C.坡面徑流流速快,溶蝕快
D.氣溫高,溶蝕快
13.塔峰最可能對應下列喀斯特地貌發育階段中的(  )
A.溶溝 B.洼地 C.峰叢 D.孤峰
答案 12.A 13.D
解析 第12題,根據材料可知,錐峰巖石成分為石灰巖,易溶于水,貴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匯聚成地表徑流之后流經錐峰地區,錐峰底部石灰巖易遭受溶蝕作用,中上部由于高出地表徑流水位,不易遭受溶蝕作用得以保留,A正確;巖性軟、坡面徑流流速快和氣溫高對錐峰整體均會造成影響,不會對錐峰造成上部和下部出現差異化侵蝕的問題,B、C、D錯誤。第13題,結合材料分析可知,塔峰為錐峰底部遭受溶蝕作用之后形成,且為貴州地區常見的喀斯特丘陵形態,塔峰之間并不相連,因此可以推測塔峰最可能對應喀斯特地貌發育階段中的孤峰,D正確。
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喀斯特巖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廣西的地蘇地下河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叢等各類巖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態。下圖示意地蘇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及該地區的喀斯特地貌。
(1)描述地蘇地下河流域內天窗的分布特征。(6分)
(2)“巖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機制之一,闡釋其形成的具體過程。(6分)
(3)分析當地地貌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6分)
答案 (1)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
(2)地下水沿著裂隙溶蝕巖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繼續溶蝕,溶洞不斷擴大;頂部塌陷,形成天窗。
(3)地表崎嶇(起伏不平),土壤易受侵蝕,可耕地少;裂隙發育,地表水滲漏嚴重(多季節性地表河),灌溉水源缺乏。
解析 (1)據圖可知,地蘇地下河流域內的天窗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由圖可知,天窗均沿地下河分布。(2)結合題干“‘巖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機制之一”進行闡述。地表水沿著裂隙下滲形成地下水,而地下水沿著裂隙溶蝕巖石,水平方向上巖石裂隙不斷擴大,形成溶洞;加上溶蝕作用繼續對巖石進行溶蝕,溶洞不斷擴大,頂部塌陷,最后形成天窗。(3)當地地貌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滲漏嚴重,地表水不易保存(多季節性地表河),導致灌溉水源缺乏;同時喀斯特地貌區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坡度較大,加上位于季風區,降水多,土壤易受侵蝕,石漠化嚴重,不利于耕作;喀斯特地貌區山地多、平地少,可耕地少,耕地面積不足。第四章 第一節 課時1 喀斯特地貌
(分值:61分)
(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
(2024·四川宜賓月考)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桂林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下圖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
1.圖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  )
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發育
B.冰川廣布,河流眾多
C.頂平坡陡,地表支離破碎
D.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2.與喀斯特地貌發育密切相關的自然因素是(  )
A.巖石、光照 B.氣候、土壤
C.土壤、地形 D.巖石、水文
(2024·河南新鄉期末)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受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下圖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演變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的壩子農業主要分布在圖中的(  )
A.溶溝 B.峰林 C.洼地 D.殘丘
4.壩子農業在發展過程中(  )
A.水資源豐富 B.旱澇災害多
C.土壤較肥沃 D.熱量條件不足
(2023·安徽六安月考)喀斯特地貌發育受石灰巖分布、地殼運動、氣溫和降水的影響。石灰巖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溫暖的淺海環境。我國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叢、孤峰等(下圖),該地石灰巖形成于同一時期且厚度相當。讀圖,完成5~7題。
5.該地貌在我國分布最廣泛的地形區是(  )
A.青藏高原 B.云貴高原
C.黃土高原 D.內蒙古高原
6.該地峰林、峰叢、孤峰溶蝕程度由重到輕的順序是(  )
A.峰林、孤峰、峰叢 B.孤峰、峰叢、峰林
C.峰叢、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叢
7.與南方地區相比,我國北方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差的原因是(  )
A.水熱條件較差 B.缺乏可溶性巖石
C.地表植被茂密 D.風力侵蝕強烈
(2023·山東滕州期末)沿北緯30°自東向西集中分布著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圖)。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氫鈣,這種水被稱為“喀斯特水”。從地殼深處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隨著壓力、溫度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開始結晶析出形成各種景觀,稱為鈣華景觀。我國最負盛名的鈣華景觀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東緣的云南、貴州和四川等區域內排成了一線。據此完成8~9題。
8.我國喀斯特地貌自西向東演化分布的規律是(  )
A.溶蝕山地—峰林、峰叢—孤峰—平原
B.平原—溶蝕山地—峰林、峰叢—孤峰
C.溶蝕山地—孤峰—峰林、峰叢—平原
D.平原—峰林、峰叢—孤峰—溶蝕山地
9.造就青藏高原東緣鈣華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冰川侵蝕和堆積
B.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
C.風力侵蝕和堆積
D.海浪侵蝕和堆積
(選擇題10~13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023·湖北武漢調研)下圖示意浙江蘭溪某喀斯特溶洞斷面。該溶洞具有明顯的分層結構,在不同高度分布著三層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規模差異。據此完成10~11題。
10.目前溶洞空間規模持續擴大,最顯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該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時期為(  )
A.①形成時期 B.②形成時期
C.③形成時期 D.④形成時期
(2024·湖南懷化月考)錐峰、塔峰為貴州地區常見的喀斯特丘陵形態。研究發現,該地喀斯特錐峰會逐漸變陡,塔峰山麓坡積物多為重力崩塌而成。據此完成12~13題。
 
12.該地喀斯特錐峰逐漸變陡主要是因為丘底(  )
A.坡面徑流流量大,溶蝕快
B.巖性軟,溶蝕快
C.坡面徑流流速快,溶蝕快
D.氣溫高,溶蝕快
13.塔峰最可能對應下列喀斯特地貌發育階段中的(  )
A.溶溝 B.洼地 C.峰叢 D.孤峰
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喀斯特巖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廣西的地蘇地下河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叢等各類巖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態。下圖示意地蘇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及該地區的喀斯特地貌。
(1)描述地蘇地下河流域內天窗的分布特征。(6分)
(2)“巖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機制之一,闡釋其形成的具體過程。(6分)
(3)分析當地地貌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6分)
答案精析
1.A 2.D [第1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嶇,地下溶洞發育;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氣候濕熱的地區,不會出現冰川廣布的景觀;頂平坡陡,地表支離破碎是土質疏松、流水侵蝕嚴重的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屬于平原地區的特征。故選A。第2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淀積的過程。故選D。]
3.C 4.B [第3題,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流水的沖刷使地表土層淺薄,地表水滲漏嚴重,不利于耕作,只有那些被當地人稱為“壩子”的山間小盆地內有小塊的沖積平原,水土條件相對較好,適宜發展農業,故壩子農業主要分布在洼地地區,C正確。第4題,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地表水滲漏嚴重,地形多樣,自然環境復雜,存在地區性、季節性缺水的問題,旱澇災害較多,B正確。]
5.B 6.D 7.A [第5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云貴高原地區石灰巖廣布,降水豐富,喀斯特地貌廣布,B正確。第6題,峰叢基部石灰巖連續且較厚,流水溶蝕程度較輕,接受溶蝕時間較晚;峰林基部石灰巖厚度變薄,斷續相連,流水溶蝕程度較重,接受溶蝕時間較早;孤峰基部石灰巖分離,厚度最薄,流水溶蝕程度最嚴重,接受溶蝕時間最早,所以溶蝕程度由重到輕為孤峰、峰林、峰叢,D正確。第7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喀斯特地貌發育條件包括:巖石具有可溶性、水量較大且具有溶蝕力等。對比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水熱條件較差,降水較少,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差,A正確。]
8.A 9.B [第8題,喀斯特地貌的演化過程一般是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殘丘→平原。我國南方喀斯特地貌,海拔大體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形成時間自西向東由晚到早,A正確。第9題,依據材料“在喀斯特地貌區,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氫鈣,這種水被稱為‘喀斯特水’”“‘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隨著壓力、溫度的變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開始結晶析出形成各種景觀,稱為鈣華景觀?!笨芍}華景觀是由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作用形成的。故造就青藏高原東緣鈣華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溶蝕和化學沉積(淀積),B正確。]
10.C 11.A [第10題,讀圖可知,③溶洞處在初期發育階段且地勢較低,利于地下水匯集,有利于溶蝕作用的進行,C對。①溶洞規模較大且地形坡度較大,水體不易積存,溶蝕作用較弱,后續擴張速度放緩,A錯。②處地形坡度較大,水體不易積存,不利于溶蝕作用的進行,B錯。④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D錯。第11題,①溶洞形成時期是地下河發育的早期階段,地下河較短,地下水下滲帶來的損耗較小,水量較大。②③④時期地下河進一步發育,地下水的下滲量增多,導致地下河水量變小。]
12.A 13.D [第12題,根據材料可知,錐峰巖石成分為石灰巖,易溶于水,貴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匯聚成地表徑流之后流經錐峰地區,錐峰底部石灰巖易遭受溶蝕作用,中上部由于高出地表徑流水位,不易遭受溶蝕作用得以保留,A正確;巖性軟、坡面徑流流速快和氣溫高對錐峰整體均會造成影響,不會對錐峰造成上部和下部出現差異化侵蝕的問題,B、C、D錯誤。第13題,結合材料分析可知,塔峰為錐峰底部遭受溶蝕作用之后形成,且為貴州地區常見的喀斯特丘陵形態,塔峰之間并不相連,因此可以推測塔峰最可能對應喀斯特地貌發育階段中的孤峰,D正確。]
14.(1)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
(2)地下水沿著裂隙溶蝕巖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繼續溶蝕,溶洞不斷擴大;頂部塌陷,形成天窗。
(3)地表崎嶇(起伏不平),土壤易受侵蝕,可耕地少;裂隙發育,地表水滲漏嚴重(多季節性地表河),灌溉水源缺乏。
解析 (1)據圖可知,地蘇地下河流域內的天窗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由圖可知,天窗均沿地下河分布。(2)結合題干“‘巖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機制之一”進行闡述。地表水沿著裂隙下滲形成地下水,而地下水沿著裂隙溶蝕巖石,水平方向上巖石裂隙不斷擴大,形成溶洞;加上溶蝕作用繼續對巖石進行溶蝕,溶洞不斷擴大,頂部塌陷,最后形成天窗。(3)當地地貌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滲漏嚴重,地表水不易保存(多季節性地表河),導致灌溉水源缺乏;同時喀斯特地貌區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坡度較大,加上位于季風區,降水多,土壤易受侵蝕,石漠化嚴重,不利于耕作;喀斯特地貌區山地多、平地少,可耕地少,耕地面積不足。第一節 常見地貌類型
課時1 喀斯特地貌
[學習目標] 1.結合圖文材料,識別喀斯特地貌及其主要類型,并能描述其景觀特點。(區域認知)2.結合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綜合思維)
1.概念和分布
(1)概念:在適當條件下,________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統稱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國的______、貴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分布最為廣泛。
拓展延伸 圖解影響喀斯特作用強弱的因素
2.類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溶溝 地表水溶蝕巖石形成的溝槽,呈________或網格狀,地面__________,崎嶇難行
石芽 突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有些形體高大的石芽常高數十米,大面積的超過一般高度的石芽群稱為石林
洼地 分布在峰叢或峰林之間,呈封閉或半封閉狀,面積較______________,底部______。在廣西、貴州等地被稱為______,是當地重要的________
峰叢 洼地邊緣殘留的巖體,常呈______聳立,基座相連的成片山峰
峰林 峰叢被溶蝕形成的渾圓狀成片分布的石灰巖山峰,山坡陡峭
孤峰 孤立存在的石灰巖山峰
殘丘 孤峰進一步被溶蝕殘留的孤立山丘,比孤峰規模更小、更平緩
    
(2)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貌類型 地貌特征 圖示
溶洞 地下水溶蝕形成的地下洞穴,長數米到數百千米,常常呈______分布
地下河 由地下水匯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巖石裂隙滲入地下形成
懸掛在溶洞頂部的由碳酸鹽淀積形成的倒錐狀堆積體
由碳酸鹽淀積形成的不斷從溶洞底部向上發育的形似竹筍的堆積體
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連接在一起形成
石幔(或石簾) 巖溶水沿洞壁或傾斜的洞頂向下沉淀呈層狀堆積,有彎曲的流紋,形如布幔
思考 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質作用有何不同?
核心歸納
1.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
2.喀斯特地貌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1)地形崎嶇,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質條件復雜,不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FAST望遠鏡正好利用盆地和暗河,大大減少了工程量。
(2)地形崎嶇,土壤貧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農業生產。
(3)風景優美、景觀奇特且神秘,利于開發旅游、探險項目。
(4)溶洞可作為倉儲空間。
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在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堆積過程中形成的地貌類型。其中,溶洞中的邊石壩地貌是在坡地或溝谷中大量結晶型鈣華快速沉積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狀地貌。下圖示意貴州某地溶洞剖面,該溶洞中有正在發育的、規模較大的邊石壩地貌和塊石(石鐘乳下方雜亂堆積的大小不一的巖石)。
1.[區域認知]分析貴州多溶洞地貌發育的主要原因。
2.[綜合思維]推測該溶洞甲、乙、丙、丁四處中最可能形成邊石壩地貌的地點,并說明原因。
3.[綜合思維]分析該溶洞中塊石的形成過程。
(2023·四川江油中學月考)“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贊美桂林及其周邊地區喀斯特山水風光的一句名言。這里山奇水秀,風光絢麗,人們將其自然景觀總結為“四絕”,即簪山、帶水、幽洞、奇石。據此完成1~3題。
1.“簪山”地貌類型指的是(  )
A.石鐘乳 B.石筍 C.石芽 D.峰林
2.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
A.流水的搬運作用 B.流水的沖積作用
C.流水的溶蝕作用 D.冰川的刨蝕作用
3.典型的喀斯特淀積地貌形態有(  )
A.溶溝、殘丘 B.石鐘乳、石筍
C.石林、洼地 D.地下河、石幔
(2024·陜西延安期末)下圖示意我國廣西某山地。讀圖,完成4~5題。
4.圖中①②③④四地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關于喀斯特地貌分布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裂隙發育,地表水源短缺 B.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巖石裸露
C.地質景觀獨特,旅游資源多樣 D.動植物資源豐富,土壤肥沃
答案精析
梳理教材新知
1.(1)可溶性 (2)廣西
2.(1)長條形 高低不平 大 平坦 壩子 農耕區 錐狀
(2)層狀 石鐘乳 石筍 石柱
思考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等是流水淀積作用形成。
探究核心知識
1.巖石以可溶性巖石為主,石灰巖廣布,巖層較厚;地表水溶蝕能力較強。
2.甲。甲處出現小型梯田狀地貌,且坡度較緩,利于結晶型鈣華快速沉積。
3.在流水溶蝕作用下,巖層裂隙增大,受重力影響而崩塌形成大小不一的巖石。
落實思維方法
1.D 2.C 3.B [第1題,石鐘乳和石筍是地下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溶洞中,A、B錯誤;石芽指可溶性巖石表面溶溝間突起的石脊,C錯誤;峰林是基部斷續相連,群峰林立的石灰巖地區的地貌形態,“簪山”地貌類型是峰林,D正確。第2題,地表(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石芽、石林、峰林、峰叢、孤峰、殘丘、溶溝、洼地、溶蝕谷地、落水洞等,成因是流水的溶蝕作用,C正確。第3題,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殘丘及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溶蝕作用形成的,溶洞中的石鐘乳、石幔或石簾、石筍、石柱等是流水的淀積作用形成的。故選B。]
4.C 5.D [第4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地位于我國廣西,屬于喀斯特地貌,③位于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且坡度大,溶蝕作用最強,所以其喀斯特地貌發育程度最高,C正確;①②兩地位于背風坡降水較少,④地勢平坦,水流較緩,溶蝕作用較輕,A、B、D錯誤。故選C。第5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喀斯特地貌分布區有裂隙發育,地表水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巖石裸露并且地質景觀獨特,旅游資源多樣;喀斯特地貌區土壤貧瘠。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若尔盖县| 霍邱县| 冀州市| 普宁市| 肇源县| 浦江县| 齐齐哈尔市| 广河县| 曲靖市| 和田市| 易门县| 毕节市| 郧西县| 海盐县| 剑河县| 宜都市| 靖边县| 三明市| 平武县| 固阳县| 河源市| 九龙城区| 鹰潭市| 罗江县| 洛南县| 手机| 永安市| 海阳市| 十堰市| 株洲县| 长岛县| 确山县| 柘荣县| 灵璧县| 朝阳区| 忻城县| 顺平县| 通城县| 平泉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