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 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2. 明確基本矛盾和普遍規律的內容。3. 把握我國改革的性質和目的。4.懂得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學科核心素養1. 政治認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堅信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 轉的。2. 科學精神:認識社會基本矛盾,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能力,把握社 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能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及其規律分析說 明我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以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治理能力現代化。3. 公共參與:支持黨和國家的改革,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難點 重點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2. 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矛盾和兩大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3.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 難點1. 區分社會歷史發展方向與總趨勢。2. 明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 力。教師準備指導學生查閱文獻搜集素材,查閱人類社會發展一般進程的相關歷史資料,摘抄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比如《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查閱我國改革開放的 歷程以及改革的史料。精選素材,科學設置情境,精心制作課件。學生準備學生查閱文獻搜集素材,查閱人類社會發展一般進程的相關歷史資料,摘抄馬克 思主義經典著作,比如《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查閱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 以及改革的史料。情景導入 導入一由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歷程導入,人類社會發展 的一般歷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人 類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導入二由“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導入。那么,人類社會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具 體是什么呢 它是如何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呢 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社會歷史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精彩課堂總議題:社會歷史的發展子議題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環節一:由“十八個紅手印”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情景材料一 1978年以前,小崗村村民都非常窘迫,當時的鳳陽花鼓有一段詞展 現了以前的困苦-“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屯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 出門去逃荒?!?978年的一個深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在一紙分田 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這是一份把集體土地承包到戶的“大 包干”契約,這個舉動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小崗村進一步深化“地”的改革。從率先實行包產到戶到自愿把土地流轉,農村 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創新讓小崗村的農業生產又一次 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小崗村流轉土地1.08萬畝,占可耕土地面積的 74%,先后扶持培育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0個家庭農場、2家龍頭企業,農 業機械化覆蓋率超過90%,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疤锍煞?、路成網、 溝相通、渠相連”,智慧農業、機械化耕作,小崗呈現一派現代農業生產的新圖 景。在“三權”分置改革后,小崗村還進行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宅基地制度等 多項改革,改革的綜合效應持續釋放,連續5年為全體村民發放分紅,實現了從 “戶戶分田包地”到“人人持股分紅”的轉變。情景材料二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 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 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 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優化民營企 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完 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支持中小 微企業發展。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 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 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 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健 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 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健全資本市場功 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 斷,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學生互動1:“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屯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 去逃荒?!边@正是小崗村改革的直接原因,談談你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在社 會的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的看法。教師精講: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為了能 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決吃、穿、住、用、行等所 需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 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 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學生互動2:討論小崗村是如何通過改革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教師小崗村通過集體土地承包到戶的“大包干”,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 造性,使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舉動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 幕,極大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隨著小崗村生產力的發展,小崗村進一 步深化“地”的改革,從率先實行包產到戶到自愿把土地流轉,農村土地所有權、 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創新讓小崗村的農業生產又一次迎來了翻天覆 地的變化。在“三權”分置改革后,小崗村還進行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宅 基地制度等多項改革,改革的綜合效應持續釋放。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 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改革永遠在路上。學生互動3: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的知識,討論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構建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由。學生互動4: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知識,總結歸納不同社會形態的生 產力狀況及其對應的生產關系的特點,并闡明包含的道理。教師精講: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 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 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 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構 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為了調整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 系,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合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以及生產方式、管理方式、 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從而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要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內在 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因此, 我們必須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堅持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環節二:由“九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悟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情景材料一202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方案》。本次改革重點是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加強科 學技術、金融監管、數據管理、鄉村振興、知識產權、老齡工作等重點領域的機 構職責優化和調整,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 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障。本次改革適應了構建新發 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別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 2008年和2013年、2018年、2023年進行了九次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我 國機構改革皆是根據宏觀形勢的變化,堅持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 目標,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機構改革的關鍵,通過改革使得機構設置更加科學、 職能配置更加優化、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運行管理更加高效。情景材料二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 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 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 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 顯提高。學生互動1:查閱文獻,交流九次黨和國家的機構改革,并談談自己的看法。教師精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經濟基 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 礎狀況的規律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在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黨和 國家機構改革有利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務,不斷 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不斷破除政府在體制機制上的弊端,有利于形成適應新時 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利于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國家 機構職能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全面建設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障。 學生互動2:查閱并交流本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主要任務,結合改革的任務談 談你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解。本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主要任務包括,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組建中央金融工 作委員會,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 室,組建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金融 監督管理總局,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為國 務院直屬機構,統籌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改革,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 制,加強金融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統一規范管理,組建國家數據局,優化農業農村 部職責,完善老齡工作體制,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優化全國政協界別設置, 精減中央和國家機關人員編制。這次機構改革就是為了調整同經濟基礎和生產力 發展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同經濟基礎不 適應的機構設置、職能設置等,從而使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的要求,促進生產 力的發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者的關系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 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 善;當它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 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 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我們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調整上層建筑使之適應經濟基礎狀況并為先 進的經濟基礎服務,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子議題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情景材料一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 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 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 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 產生 ·… ·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 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情景材料二 20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因此有人說整個社會主義失敗了。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 ·派普斯在他所 著的《共產主義實錄》中蔑稱:“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最大的幻想?!辈⒖裢?表示:“這是一篇宣告共產主義死亡的訃文?!?br/>情景材料三鄧小平指出:“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 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 總趨勢?!?br/>學生互動1:查閱文獻,搜集素材,通過繪圖、表演等方式再現原始社會、奴隸 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活動的場景,比較這些場景。教師點撥:學生回顧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 學生互動2:結合材料,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說明社會形態更替 的一般進程和發展趨勢。教師精講: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從社會 形態看,人類社會依次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學生互動3:社會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 教師精講: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 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 現的。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 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 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 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 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 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學生互動4:我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說,我國的改革就是對我國根本制度 和基本制度的徹底否定,你怎么看 教師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 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 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 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我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性質),不是對我國根本 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徹底否定,是改革與生產力、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某些方面,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 證統一,是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 的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 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學生互動5:觀點辯論辨析。觀點一: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 ·派普斯說兌:“20世紀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滅 亡的世紀?!?br/>觀點二:鄧小平指出:“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 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 趨勢。”教師精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 了社會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 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生 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 沖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決定著 資本主義的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證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更 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上層建筑更能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資本主義終 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課堂小結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和趨勢,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 總是處在不斷進步的變化中,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有什么樣的生產力, 就要求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系就要相應地發 生變化。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宗教以及與 之相應的政治法律機構、制度等,構成了社會的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 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 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 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社會主義 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教學研討本課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 化”為靈魂,以我國的改革為主線。通過合作探究我國的改革歷程和成就,深刻 理解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認同我國改革的必 然性和重要性,堅定將改革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本課設計將知識與時政熱點、 國家大事聯系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和政治參與能力,增強其社 會責任感。課堂設計科學,既突出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和學科素養,突出時代 性;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突出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課堂練習1.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 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 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對此,下列理 解正確的是 ()①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②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是由人的動機、目的決定的③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奠定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④生產關系調整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 甘肅省永昌縣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在 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讓農民變成村集體“股東”, 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分享到了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成果,也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材料說明 ()①尊重農民意愿是鄉村振興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②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③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能夠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④作為上層建筑的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了農業生產活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為了更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 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家庭教育的專門立法。 該法明確提出:尊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遵循家庭教育特點,貫 徹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該立法表明 ()①立法要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家庭教育理念方法與家庭教育規律相互制約③調整上層建筑對家庭教育規范、指導和監督④調整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 當下,算力已是繼熱力、電力之后,新的關鍵生產力。數字經濟時代有三個 最核心的要素:數據、算力、算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 法律、哲學、藝術、宗教以及與之相應的政治法律機構、制度等,構成了社會的 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 了社會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 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 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從人類 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本課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 化”為靈魂,以我國的改革為主線。通過合作探究我國的改革歷程和成就,深刻 理解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認同我國改革的必 然性和重要性,堅定將改革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本課設計將知識與時政熱點、 國家大事聯系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和政治參與能力,增強其社 會責任感。課堂設計科學,既突出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和學科素養,突出時代 性;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突出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5.黨的二十大對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 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2023年2月28日,黨的二十 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 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目標。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①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②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B.①④ C.②③ D.②④6.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握歷史大勢,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 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帶領中國人民推翻 “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 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 義建設全面展開,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 的偉大飛躍。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體制,推動了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 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提高了國際地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 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五位一體”總體 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思想,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 的歷史階段。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把握歷史大勢,帶領 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答案與解析1.B【 解析】“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 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說明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揭示了 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奠定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①③正確。人類社會的 發展進程是客觀的,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的發展進 程不是由人的動機、目的決定的,②排除。生產關系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上層建筑的調整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④排除。故本題選B。2.c【 解析】尊重農民意愿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但不是鄉村振興取得成功的關 鍵性因素,①錯誤。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變成村集體“股東”, 分享到了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成果,也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這說 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能夠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②③正確。農村集體產權屬于 生產資料所有制,材料反映的是生產關系,未體現上層建筑,④排除。故本題選C。3.A【 解析】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遵循家庭教育特點,貫 徹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體現了立法 要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①入選。家庭教育理念方法要尊重家庭教育 規律,而不是相互制約,②不選。通過立法,調整上層建筑對家庭教育的規范、 指導和監督,③入選。法律屬于上層建筑,不是生產關系,④不選。故本題選A。 4.D【 解析】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①錯誤。生產力與生 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發展,算力是新的生產力,而算法是新的生產關系,所以算法和算力的矛盾運動,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②正確。材料強 調的是算力與算法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并未強調數據理論的創新,③ 排除。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算力是新的生產力,在數字 經濟時代,算力是這種全新生產方式中最活躍的因素,④正確。故本題選D。5.B【 解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能夠優化職能配置,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發展,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①④符合題 意。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②不符合題意。我國 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 刻的社會變革,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6.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 本矛盾,推動社會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經過新民主主義革 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了適應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上 層建筑。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使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推動馬克思 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政治體制、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上層建筑, 適應先進的經濟基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使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解析】本題要求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把握歷史大勢,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 利走向新的勝利,可轉換為共產黨是如何解決基本矛盾,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 作答時應從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解決的角度分析。材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 ·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可聯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的知識。材料“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可聯系使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知識。材料“推動了政治 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可聯系不斷完善上層建筑的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