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糖類(第一課時)一 、教學目標通過糯米釀酒了解糖類的結構特點和主要性質,構建真實情境中物質研究的方法模型,培養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通過在真實情境中(米酒中淀粉水解程度)設計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探究,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素養。(3)通過糯米釀酒感知生活中的化學,體會利用所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生活問題的樂趣和重要性,培養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素養。二 、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教材分析: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必修課程都介紹過糖類物質,但學生受知識基礎的限制,相關教材主要從性質與應用的角度來介紹糖類物質,在選擇性必修階段,此前各章的學習已經使學生對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有了較深入的認識,接觸了含有多個官能團的有機化合物。因此,本節教材較多涉及糖類的結構,主要介紹了單糖(葡萄糖)的結構,并在結構和性質的基礎上介紹糖類的用途。學情分析:學生在必修階段已經對常見的糖類代表物的組成,典型性質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對葡萄糖和淀粉的檢驗方法也進行了相應的實驗探究。在選擇性必修階段,在此前各章的學習已經使學生對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有了較深入的認識,接觸了含有多個官能團的有機化合物。因此,學生具備自主探究糖類性質及完成相關實驗設計的知識基礎。三、教學過程前置作業:復習回顧必修二中糖類物質的相關知識,了解糯米釀酒過程及注意事項。課前,教師給學生學習任務單,內容如下:1.糯米釀酒過程大致分幾個基本步驟?2.生活中遇到過哪些糖類?請舉例?分別存在什么物質中?3.書寫葡萄糖的結構,預測可能具有的性質 【真實情境】播放糯米釀酒過程視頻,了解糯米釀酒大致分三個步驟:糯米的高溫糊化過程混合酒曲的糖化過程在酒化酶的作用下酒化過程【設計意圖】為后續的教學作素材方面的準備,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糖類的興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化學,初步構建“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理解生活”的理念。有利發展學生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化學學科素養。【教學環節1】米酒中的酒味(乙醇)怎么來的?請用主要相關方程式表示。【學生活動】回顧必修二中糖類相關知識,獲取視頻相關信息,與同學交流討論完成主要相關方程式:(C6H10O5)n + n H2O ——酶——> n C6H12O6淀粉 葡萄糖C6H12O6 ——酶——>2 C2H5OH + 2 CO2↑葡萄糖【教師活動】指導方程式的書寫規范,如用(C6H10O5)n表示淀粉需要注明。【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糯米釀酒中的具體化學反應,意識到生活與化學密切相關,同時引出糖類物質,為后續教學做準備,并引導學生復習了必修階段的糖類知識。【教學環節2】米酒為什么有甜味?甜味物質可能是什么?【學生回答】米酒有甜味是因為有葡萄糖,葡萄糖屬于糖類是甜的。【教師追問1】糖類都甜嗎?甜的就屬于糖類嗎?【學生活動】通過交流討論,結合已有糖類知識和生活經驗,得出結論:糖類不一定是甜的,如淀粉,纖維素等無甜味,甜的也不一定是糖類。【教師活動】介紹教材P105頁“科學·技術·社會”欄目甜味劑,并介紹甜味劑的價值(如糖尿病人可食用)以及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能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培養具有安全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教師追問2】米酒中的甜味物質只有葡萄糖嗎?【學生回答】可能還有麥芽糖,果糖等,也可能還有我們不知道的甜味物質。【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表想法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教師追問3】米酒中你遇到了哪些糖類?【學生回答】淀粉,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等【教師活動】展示生活中存在糖類物質的實物圖片,并追問這么多糖類怎么分類?【學生活動】根據一定依據對糖類進行分類【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糖類無處不在,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物質,糖類與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拉進化學與生活的距離,并回顧了舊知識。【教學環節3】米酒中的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產物,那米酒中還有淀粉嗎?如何設計實驗檢驗米酒中淀粉的水解程度?【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實驗方案,并匯報結果。【教師活動】根據學生匯報情況,對學生的設計方案進行引導分析。【教師引導】米酒中是否存在淀粉怎么檢驗?【學生回答】利用淀粉的特性:遇碘顯藍色。【教師引導】水解產物可能有哪些?【學生回答】葡萄糖,可能還有麥芽糖,果糖等【教師追問1】每個產物都要檢驗嗎?【學生回答】不需要,檢驗一個即可證明淀粉已經水解。【教師追問2】選誰檢驗?【學生回答】選葡萄糖,因為葡萄糖的性質最熟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當中選擇適合的物質進行檢驗,能解釋證據與結論之間的關系。【教師追問3】葡萄糖具有哪些性質?【學生活動】書寫葡萄糖的結構,從結構分析葡萄糖可能具有的性質。【設計意圖】回顧舊知識,對原有的葡萄糖結構、性質知識進行回顧,扎實基礎知識,落實“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學科觀念。【教師追問4】葡萄糖所具有的性質中,哪個性質更適合用來檢驗葡萄糖的存在?【學生交流】利用葡萄糖結構中有醛基,與新制Cu(OH)2共熱產生磚紅色沉淀,選擇該實驗的原因:這是醛基所特有的性質,干擾性少,實驗簡單易操作,實驗成功率高,實驗現象明顯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能在眾多的性質當中選擇適合的性質進行檢驗,建立解決復雜化學問題的框架,能依據實驗目的設計并優化實驗方案,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線發展。【學生活動】進一步優化實驗方案,根據實驗方案分小組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教師提醒】請同學們特別注意對整個實驗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學生匯報】通過實驗現象:1、米酒遇碘變藍色;2、米酒與新制Cu(OH)2共熱出現磚紅色沉淀,得出結論:米酒中淀粉部分水解。同時觀察到往新制Cu(OH)2中滴加米酒,藍色絮狀沉淀溶解并有顏色變化。【教師提醒】未注意觀察到往新制Cu(OH)2中滴加米酒,藍色絮狀沉淀溶解并有顏色變化的同學可以再次完成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教師追問5】如何設計實驗探究該實驗現象?【學生活動】師生一起討論交流,給出實驗方案:做一組對比實驗,往四支裝有相同新制Cu(OH)2懸濁液的試管中分別滴加乙醇、乙醛、丙三醇、葡萄糖溶液,并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教師總結】多羥基有機化合物與新制Cu(OH)2作用可產生絳藍色溶液。【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實驗現象,對預期外的實驗現象敢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從問題和假設出發,依據探究目的設計探究方案,應用化學實驗進行實驗探究,建立解決復雜化學問題的思維框架,發展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追問6】所有糖類與新制Cu(OH)2共熱都會產生磚紅色沉淀嗎?【教師實驗】演示新制Cu(OH)2分別與麥芽糖、蔗糖、果糖溶液反應的實驗,【分析實驗現象】能與新制Cu(OH)2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或發生銀鏡反應的糖屬于還原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屬于還原糖,蔗糖是非還原糖。對比教材果糖結構,簡單解釋果糖能與新制Cu(OH)2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的原因:在堿性條件下果糖異構化成含醛基的結構。【設計意圖】引出還原糖和非還原糖的概念,通過果糖的實驗現象與結構的矛盾,讓學生認識到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是會發生變化的,在探究物質的性質和實驗方案的設計時應注意條件的選擇和控制,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教師追問7】根據對糖類的了解給糖類下個定義,什么是糖類?用碳水化合物表示糖類是否準確?【學生歸納】糖類是指多羥基醛、多羥基酮和他們的脫水縮合物。將糖類稱為碳水化合物并不準確。【評價提問】寫出最簡單的醛糖。【學生活動】寫出最簡單的醛糖的結構。【教學環節4】根據個人口味怎樣釀出偏甜味或偏酒味的米酒?【學生交流】可能跟糯米釀酒時用的酒曲,制作過程中的溫度等有關系,淀粉糖化程度高就可能偏甜,產生乙醇多酒味就重。考慮能否將米酒蒸餾,獲得乙醇濃度更高的米酒。【布置任務】課后進一步了解制作米酒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也可與父母一起嘗試米酒的釀制。【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利用自己所學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樂趣,進一步體驗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