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阿細跳月》課 題:阿細跳月【設計思路】《阿細跳月》是一首復合拍子的樂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節奏,但歡快的主題不斷重復,帶給人們盡情舞蹈的感受。由于拍的學習不是三年級的教學內容,那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感知、體驗樂曲特有的節拍特點便成為本堂課的教學難點。教學設計從聽覺入手:聽辨樂器音色,激發聆聽的興趣;完整地靜心聆聽,喚起學生情感投入,引發聯想;聽動互補的感受活動,感知并掌握樂曲的節拍特點;創編實踐,從親身參與的活動體驗中加深對阿細人跳月活動的感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教學內容】1.聽:《阿細跳月》2.創:跳月舞【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獨有的奔放熱烈的音樂情緒,想象音樂所表現的“月下歡舞”的歡樂情景。2、過程與方法:在聽、賞、唱、舞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樂曲特有的節拍韻律;在小組創編活動中,體驗彝族阿細人載歌載舞時的愉悅情感。3、知識與技能:感知民樂合奏的形式;能模仿、創編“跳月舞”。【教學重點】感受、想象并表現彝族人跳月時的歡樂情景。【教學難點】感知并正確表現樂曲的節拍特點。【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律動進入教室。2、師生交流彝族風情:你知道彝族人喜歡什么?你認為彝族是個怎樣的民族?3、復習演唱《花兒朵朵開》樂器聽辨:運用電腦課件,給學生選擇各種樂器,直接點擊聽辨,學生分組自由選擇聽辨各種音樂素材,并討論總結。1、聽辨樂器音色:笛子、二胡、三弦、民樂合奏。2、認識大三弦:大三弦是彝族舞蹈時常用的一種彈撥樂器。3、了解民樂合奏:多種民族樂器按不同聲部在一起演奏的形式稱為民樂合奏。三、 樂曲欣賞1、初聽全曲,感受音樂情緒(1)邊聽邊即興模擬小樂隊演奏;(2)師生交流聆聽感受;2、揭示課題,了解彝族風情彝族有個分支叫阿細人,每當農閑或節日的夜晚,全寨人都會在乘著月色、燃起篝火、載歌載舞。熱鬧的場面,仿佛天上的月亮也要下來舞蹈。因此,人們把阿細人的這種活動方式稱為“跳月”。樂曲的名稱——《阿細跳月》。學生利用電腦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彝族。并向大家介紹。3、律動參與,感知樂曲節拍(1)細聽音樂,感知樂曲的節拍;(2)復聽音樂,跟著音樂擊拍● ○ ○ ● ○ ;(3)游戲律動,“拷貝不走樣”。4、模唱樂曲主旋律:● ○ ○ s,r d ;(1)聽師彈奏,心里默唱;(2)師生對唱,熟悉主題;(3)模擬樂器演奏主旋律。阿細人有“三弦琴一響,腳底板發癢”的說法,你理解其中的含義嗎?阿細人“跳月”,人數少時有幾十人,多時有成千上萬人。男女老少都在一起舞蹈,會采用什么方式?8人一組想一想、編一編。四、 舞蹈創編1、集體討論:“阿細跳月”可能會采用的方式;小組討論、編排跳月舞的動作或隊形;3、把自己的編排拍攝下來,向大家展示。(課后完成)4、小組輪流展示表演,相互評價:我欣賞 的表演。5、欣賞彝族“跳月”舞蹈的視頻,交流:(1) 男女生各有什么特色動作?(2) 學一學自己喜歡的動作。(3) 修改小組的編排,再表演。6、創設情景,與師共舞,體驗“跳月”的熱烈場面。五、小結下課:皎潔的明月常給人們帶來無數的遐想,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讓我們再跟著“阿細跳月”的節拍舞動起來,把這份快樂帶回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