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歸園田居(其一)學案【原詩呈現】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學習目標】1.結合陶淵明生平了解其歸園田的過程,以及這種行為對后世的影響。2.分析陶淵明在詩歌的展現出來的情感和品格。(思想內容)3.學習詩歌的煉字、比喻、白描等藝術手法,以及陶淵明的創作風格。(表現手法)教學重難點1.結合陶淵明生平了解其歸園田的過程,以及這種行為對后世的影響。2.分析陶淵明在詩歌的展現出來的情感和品格。(思想內容)3.學習詩歌的煉字、比喻、白描等藝術手法,以及陶淵明的創作風格。(表現手法)【文學常識】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派是我國古代詩歌流派中的重要一支,南北朝的謝靈運謝朓等形成山水詩派,陶淵明等形成田園詩派。到唐代就綜合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內容題材方面,多描寫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 和生活的向往。藝術手法方面,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有的接近于口語,有的近似歌謠,有的直抒胸臆。山水田園詩的鑒別:山水詩并不只寫山光水色,名曰“山水”僅舉其大端而已。有的關于民生,有的是隨性而作……我們也不能以為只要詩中有了山水描寫就是山水詩了,至少應是全詩的主體部分是描寫山水才可以算作山水詩。同時還要注意作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的態度:是將山水本身作為審美對象加以觀照,還是假借山水別有寄托。有所寄托的內容也要注意區別才行。陶潛的詩大部分取材于田園生活,抒發詩人熱愛躬耕生活之情;有的接近于口語,有的近似歌謠,有的直抒胸臆,語言平淡而自然,樸實而又不缺乏色彩,給人一種清新、靜謐、悠閑、淳美的感受;為古典詩歌開辟了--個新境界,并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狀態,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園詩不斷發展,到唐代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名家輩出,王維、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類詩歌總體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陶淵明其人其詩】陶淵明(365-427),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晚年更名潛,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死后由朋友劉宋著名詩人顏延之所謚)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詩人。他出身于一個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過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外祖孟嘉做過征西大將軍。不過到了他的時代,家境已經衰落,所以他一生過著窮困的生活。大約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其母是孟嘉的女兒,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逯欽立語)日后,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遠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后世名家點評:(1)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北宋文學家蘇軾(2)晉人多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托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清代詩人、學者沈德潛(3)《歸園田居》只是把他的實歷感寫出來,便成為最親切有味之文。——近代思想家、文學家梁啟超(4)陶淵明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聰明與諳于世故的人自慚形穢。——現代作家、學者林語堂【寫作背景】陶淵明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是東晉政治黑暗,陶淵明曾三次辭職,41歲時出任彭澤縣令,任職八十余天,恰逢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陶淵明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便辭官回鄉,歸隱田園,寫出了大量田園詩,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并詩》,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于他辭官歸隱之后,反映了清閑的田園生活,表現了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閑適愉悅的心境。陶淵明29歲(393)初次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在家閑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劉裕、劉敬宣幕下做僚佐,時間都不長。至義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澤縣令,在任八十余天,辭官歸田,這一年他41歲。從此,直到他63歲時去世,再也沒有出仕。我們不難發現,是出仕還是退隱,青壯年時期的陶淵明在這個問題上有過多次反復,而從彭澤縣令任上的“逃離”,是他與仕途徹底決裂的開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謀求官職,一是因為家境不好,負擔重,有時衣食都不能周全,二是因為他小時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然而他的天性是熱愛田園生活,喜歡讀書,不喜歡在俗事雜務上費心思,加上當時朝廷權臣當道,權豪們一心爭權奪利,鏟除異己,無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發揮一點兒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勞累的仕途生活中,他時時覺得不適和厭倦,情不自禁地懷念起往日讀書、閑居的鄉村田園生活,對自己違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為產生懷疑,后悔的念頭甚至也冒了出來。而一旦暫時脫離了官場,回到家里,親自參加耕種和收獲,讓他感到無限喜悅。不過,陶淵明真正解決了思想上的矛盾,確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辭去彭澤縣令以后。如果說,此前他的詩文是動的,那么,此后則是寧靜的。辭賦《歸去來兮辭》和詩歌《歸園田居》正是創作于轉折期,真實、完整地記錄了他的這一思想變化過程。【五言詩(五言古詩)】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之一。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句數不定,但每句皆為五字。大約起源于西漢而在東漢末年趨于成熟。五言詩屬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先秦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題解】回歸田園,種田度日,就是后世所說的隱居啦!【課前預習檢測】1.給加點的字注音(1)羈鳥( ) (2)守拙( ) (3)蔭( )(4)曖曖( ) (5)墟里( ) (6)樊籠(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少無適俗韻: 誤落塵網中:羈鳥戀舊林: 守拙歸園田:榆柳蔭后檐: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現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是( )A.性本愛丘山 B.守拙歸園田C.榆柳蔭后檐 D.依依墟里煙4.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B.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C.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D.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歸園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雞狗的叫聲,與“蟬噪林逾 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運用了以聲襯靜的手法,襯托出一個和諧、安寧的意境。②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詩作的共同主題,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__________,_________。”③《歸園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詩人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的知識分子,為了供養家小,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思想內容探究】1.“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句中“無適俗”“愛丘山”怎么理解?2.“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對于“守拙”一詞該怎樣理解?3.概括本詩的中心思想,在橫線處填入相應的內容。詩以_______開始,以慶幸結束。表現了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_______,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污濁官場的_______;通過對美好、恬適、簡單、靜謐的田園生活的描寫,表達了終“_______”、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對隱居山林的生活的怡然陶醉。【表現手法探究】1.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起到高度的概括以及線索勾連等作用。那么這首詩歌的詩眼是哪個字?它起到作用的作用?2.“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句中哪個字用得好?(煉字)好在何處?3.“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八句話,整體運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按照什么樣的層次來描寫?描寫了一副怎樣的圖畫?蘊含著作者什么情感?【課后鞏固練習】1.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3分)A.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性格,天性本來就只喜愛田園、山林。韻,這里指性格、氣質。B.從陶淵明初仕為江州祭酒,到辭去彭澤令歸男,實際是十三年,詩人這里有意夸大。“塵網”,喻污濁、黑暗的官場,表現了作者擺脫污穢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C.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在村南的野外開荒,我又能安守清貧回歸故里。D.這首詩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語言樸素,比喻貼切。一些平平常常的農家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恬靜幽美、清淡樸素的田園圖畫。2.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有哪些特點?作者描寫這種田園生活來抒發怎么樣的情感?(6分)【附錄】一、白描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白描也是文學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最簡練的筆墨,描摹形象,文字簡練樸素,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與之相對的,是“細描”,也叫“工筆”。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魯迅的作品,也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白描要求運用極簡省的語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題。不求細致,只求傳神。不尚華麗,務求樸實。如魯迅《故鄉》的開頭:“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寥寥數語,幾筆勾勒,不但將故鄉的深冬陰晦天色籠罩的原野,盡收筆底;而且字里行間,表露了蘊含在作者內心深處的深沉的悲涼。白描手法用于敘事,使人感到線條明晰,言簡意真。如《儒林外史》寫范進看中舉的報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惟妙惟肖地描寫了事態的發展。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兩語就能依風景或環境,間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態、心理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些描寫,猶如用幾條墨線,簡單幾筆,特征顯露,盡傳神態。二、譯文譯文一(散文)從小就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我的性格本來就愛好山野。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啊。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我來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我的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也有八九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蕩。狗在深巷子里叫,雞在桑樹頂上鳴。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我,居住空房中有的是空閑時間。我長久地被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譯文二(韻文)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里魚向往著從前深淵。我愿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后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三、賞析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 ,抒發歸隱后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怡然陶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后,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塵網:塵世的羅網。“三十年”應該是“十三年”,他從開始作江州祭酒,到辭去彭澤縣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之誤。這兩句是說,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沖突。“適俗韻”無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同之處,所以“愛丘山”。前兩句表現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羈鳥:被束縛的鳥。池魚:水池里養的魚。故淵:指魚兒原先生活的水潭。這兩句是說,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山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際:間。拙:笨拙。自謙之詞,與世俗的機巧相對而言。這兩句是說,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這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前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的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里轉接下文,就顯得自然妥帖,絲毫不著痕跡了。“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這八句是寫歸隱之后的生活,好像詩人帶著我們在他的田園里參觀一番,他指東道西地向我們一一介紹:田畝、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經詩人點化,都添了無窮的情趣。“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這首詩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四、傳記《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ēng)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簞(dān)瓢屢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qián)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銜觴(shāng)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yǘ)?(評價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 喝酒作詩, 以此來抒發自己的志向。這是上古無懷氏時候的百姓 還是遠古葛天氏統治下的百姓?)五、后人心中的陶淵明桃花源里的陶淵明路過陶淵明,東晉大司馬陶侃重孫,其父為安城太守陶逸,在這樣一個世家里,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著陶淵明,他后來曾寫詩:“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淵明學習很努力。八歲的時候,陶淵明的父親死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據說是“好酣酒,至于忘懷得意,旁若無人”的,頗有魏晉名士風范,而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為陶淵明學習的榜樣,在歸隱后的陶淵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淵明長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單過,在陶家園蓋了幾間房子和老母同住。這期間,主要是在家讀書和出外游學。祖上留下來的一些積蓄逐漸耗盡,親友接濟也逐漸不支,生活每況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經沒米下鍋,學而優當仕,陶淵明決定外出做官。這個時候正是東晉末年,接二連三地爆發農民起義,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陶淵明的仕宦生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公元393年,陶淵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兒子)手下謀了一個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長,王凝之這人脾氣不好,喜歡用鼻孔看人,可陶淵明官職雖小,也是有傲骨的,四個鼻孔相對,兩個人隔閡日深。陶淵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了,第一次仕途結束。公元400年,陶淵明三十五歲,也許是實在過不下去了,他來到荊州,投靠到荊江二州刺使桓玄門下做了個參謀。但陶淵明很快就發現桓玄有個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淵明畢竟是正統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當然不想趟這造反的渾水,恰恰這年冬天,陶淵明母親去世,于是以母喪辭官,第二次仕途結束。公元402年,桓玄舉兵攻入東晉首都建康,改國為楚。公元405年,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攻擊桓玄,陶淵明很高興,馬上去投奔劉裕,并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這一年,劉裕擊敗桓玄,扶保司馬德宗登基,緊接著司馬德宗將皇位禪讓給劉裕,劉宋王朝誕生,南北朝開始。論功行賞,劉裕卻僅僅封陶淵明做了一個無職無權的鎮軍參軍。陶淵明對劉裕是頗有幾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統思想卻使得他對劉裕的“謀朝篡位”頗有不滿,在這樣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劉裕就有了許多異樣的味道,劉裕對陶淵明這樣的心態自然也是洞若觀火,所以當然也不會重用陶淵明。陶淵明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中寫道:“日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三月,上表辭官,馬上被批準。再回家種地。還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這次到任應差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生計,他在《歸去來兮辭》里說:“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連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潯陽督郵(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要來視察,屬下說:“您得穿戴整齊了,去跪迎上差。”這時候,陶淵明心中多年的郁結和文人傲骨終于爆發:“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這是陶淵明第四次辭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結束。幸甚啊,幸甚!歸去來!魏晉文人灑脫飄逸的風骨對他影響頗大,陶淵明這年為自己更名為“潛”,并開始與佛道隱士來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體會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樂。終于得出結論,要“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了,這時候的陶淵明終于不再是一個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俠客,而成長為我們心目中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了。以此為節點,把陶淵明的一生分為前后兩段。陶淵明歸隱之后,過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連山水田園、飲酒、吟詩。與當年齷齪官場一比,真有重生之嘆,這時候的陶淵明知道,這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他以詩明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就是說過去錯了,對仕途徹底絕望了。陶淵明歸隱后有自得與快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歡樂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時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豐收的年頭,陶淵明家會釀幾大缸米酒,朋友來了,則必飲,一般總是老陶先醉,醉前會說:“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愛極了。歉收的年頭,老婆孩子都一臉菜色,酒就沒了。這時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錢米,也有的就請他過去,說是談談詩什么的,實際上就是想讓陶淵明一醉。陶淵明曾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感嘆:“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生活的確時有艱難,但歸隱后的陶淵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終得到了暢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詩章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最高境界,我們記住并且欣賞的也正是歸隱后的田園詩家陶淵明:《歸園田居》里,他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飲酒》中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桃花源記》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五柳先生傳》里說:“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王國維說:“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個拋卻利祿功名后才能進去的一個彌滿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個大美的所在,在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里,人們自由和平,天性真純。成為了歷代中國文人心靈的寄所,成為一個代表“田園隱逸”的文化符號。六、板書設計參 考 答 案【課前預習檢測】1.羈jī 拙zhuō 蔭yìn 曖ài 墟xū 樊fán2.韻:氣質,情致。羈:約束蔭:遮蔽依依:隱約的樣子; 墟里:指村落樊籠:關鳥獸的籠子,這里指束縛本性的俗世塵網:指世俗的種種束縛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學巧偽,不爭名利曖曖:迷蒙隱約的樣子虛室:靜室; 余閑;余暇,空閑3.D (這里指“隱約的樣子”)4.D (其他各項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5.①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③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思想內容探究】1.“無適俗”指不能適應仕途中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繁縟的禮節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已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 “愛丘山”提現了其本性真誠率直,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相合, 含蓄表達了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顯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拙”與“巧”相對,“巧”指巧于人際關系,心思靈敏,善于取巧。“拙”指安于愚拙,不學巧偽,不爭名利。言外之意是不愿隨波逐流,暗含對官場風氣的憤恨和蔑視。3.追悔 痛苦 厭惡 歸園田【表現手法探究】1. 歸;它高度概括了歸園田的整個過程2.“誤”字。精練地刻畫出了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從痛苦的經驗中得出了清醒的認識,也進一步含蓄體現了高階的品行。3.①整體運用了白描手法,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雞八種景物。用簡練的筆墨勾勒,不加渲染,不加烘托;②作者寫景,由整體到局部,由靜到動,由近到遠。③描寫了一幅恬靜美好的田園生活的畫面。④“草屋”顯示出主人生活的簡樸;“榆柳”“桃李”寫出田園風光的自然美麗;“暖暖”“依依”如淡淡水墨,模糊縹緲,給人以平靜安詳之感;“狗吠”“雞鳴”是鄉村尋常之景,卻富有農村環境特征,增添了生氣。在景物描寫中透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課后鞏固練習】1.C(文中的“守拙”是“安守本分”的意思。)2.恬靜幽美,清淡樸素(或自然寧靜,閑適自由);表達出作者對官場的厭棄,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回歸田園生活的輕松喜悅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