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備課組名高一地理 周次稱本節2.1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一課時)——內力作用教學內容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本節地理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 掌握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2. 結合實例,分析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態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本節教學重點:內力作用教學重難教學難點:內力作用點本節內容講授法教學方法本節內容3課時課時安排導入:對廬山的險峻,毛澤東有詩贊道:“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廬山位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山體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 1100米左右,卻有一片較為平坦的開闊地,并建有一座城鎮(牯嶺)是什么力量使廬山飛峙于江環湖繞的平原上?險峻的廬山上為什么會有一片較為平坦的開闊地?教新課講授:學一、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過任務一: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有哪些?程【自主學習】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有哪些?(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預學生回答參考:設二、內力作用任務二:何為內力作用?【自主學習】何為內力作用?學生回答參考: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1、地殼運動任務三:地殼運動如何塑造地表形態?【觀看視頻,合作探究】什么力量驅使珠穆朗瑪峰繼續生長?學生回答參考:地殼運動。教師講解:地殼運動: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也稱構造運動。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巖層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壓力、張力等,從而發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變形或變位。珠穆朗瑪峰的繼續生長就是因為地殼的水平運動,巖層受到擠壓,山體不斷隆升。【合作探究】地殼的水平運動動態圖(1)水平擠壓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2)水平張裂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3)是不是水平擠壓都形成山峰呢?學生回答參考:(1)水平擠壓為山脈。(2)水平張裂為裂谷。(3)不是。教師講解:(1)巖層受到擠壓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2)巖層被拉伸形成裂谷、海洋,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紅海。(3)水平擠壓也可能形成山谷。【合作探究】地殼的垂直運動(1)抬升運動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2)沉降運動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學生回答參考:(1)抬升運動形成山脈。(2)沉降運動形成谷地。教師講解:(1)抬升運動常形成高原、斷塊山。(2)沉降運動常形成盆地、平原、洼地、谷地等地貌。地殼的垂直運動造成地勢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導入問題研究:你現在知道廬山的形成原因了嗎?廬山就是由于巖層受到擠壓,局部地面抬升時巖層斷裂而形成的。鄱陽湖是斷陷湖(斷層陷落形成的湖盆積水而成)。地殼運動的反映【合作探究】小結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塑造。2、巖漿活動任務四:巖漿活動如何塑造地表形態?巖漿活動: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面的過程。動態圖【合作探究】(1)巖漿活動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嗎?(2)巖漿活動都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嗎?學生回答參考:(1)巖漿活動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2)不是。教師講解:(1)巖漿活動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沿單一通道噴出形成火山,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島、五大連池;沿裂隙噴出形成熔巖高原,如內蒙古高原,德干高原。按活動狀況可以將火山分為:活火山:還有可能噴發。 例:富士山。死火山:再也不會噴發。 例:乞力馬扎羅山。休眠火山: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會突然噴發。例:長白山。再思考:巖漿噴發塑造地表形態的速度如何?火山噴發可以瞬間改變地表形態。(2)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巖漿侵入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再思考:花崗巖有可能出露地表從而影響地表形態嗎?需要什么作用才能間接塑造地表形態呢?有可能。地殼運動3、變質作用變質作用: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生改變的過程。任務五:變質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合作探究】(1)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哪里?(2)變質作用一般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嗎?學生回答參考:(1)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2)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課堂小結:【合作探究】(1)歸納總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2)在內力作用中,誰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3)內力作用在改變地表形態的過程中,速度有何特點?學生回答參考:教師講解: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很快,如火山噴發和地震,可以瞬間改變地表形態,例如帕里庫廷火山的形成。有些內力作用則進行得極其緩慢,不易被人們所察覺。但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會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的變化(如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課堂探究:a. 我國宋代的學者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寫道: “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乃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b. 塞拉比斯神廟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濱,建于古羅馬時代。公元 79 年,神廟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被毀壞,只留下 3 根大理石柱。18 世紀,神廟遺址重見天日,人們發現大理石柱 36米至 6.3米高處有海生貝殼動物蛀蝕的痕跡。c. 1943 年 2 月 20 日,墨西哥一位農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腳下的大地隆隆作響,地面隆起并迅速開裂,噴出蒸汽和火焰,濃重的硫黃味從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鎮子躲避。第二天一早,當他回來時,田地已經不存在,那里矗立著 9 米高的錐體。該錐體到中午已經升至 45 米,一周后,長高到 135米。1.以上描述的現象分別是哪種內力作用造成的?2.推測 a、b現象的發生過程?3.比較這些現象形成的時間長短。由此談談你對地表形態變化“很快”和“極其緩慢”的認識?1.a和 b地殼運動,c巖漿活動。2.a 高山螺蚌殼: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殼緩慢沉降的過程中變為沉積巖中的化石,后地殼抬升形成高山,因此在高山上見到了螺蚌殼。b塞拉比斯神廟:公元 79年—18世紀,位于那不勒斯海濱的大理石柱隨地殼沉降到海底6.3米處,受到海生貝殼動物的蛀蝕。公元 18世紀,又隨地殼上升到海面以上。3.a和 b緩慢,c很快。課堂練習: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高原湖泊,位于三個構造單元及多條深斷裂的交匯部位,周圍高山環繞。形成初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新構造運動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后又出現了尕海、耳海等子湖。灘壩砂體是灘砂和壩砂的總稱,是受波浪影響在濱岸地區沉積形成的砂體類型。湖平面的升降變化決定了已形成灘壩保存與否的地質命運。青海湖存在多期高低排列的成排灘壩,且分布面積大。下圖示意青海湖灘砂與壩砂的分布。從內力作用角度分析青海湖的演化過程。(6 分)初期由于強烈的構造運動,斷裂下陷形成洼地(湖盆),積水形成外流湖;后因東部隆起,外泄通道(倒淌河)堵塞,青海湖演變成了內流湖。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