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2.1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二課時)——外力作用(導學案)【教學目標】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教學目標:1. 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2. 結合實例,識別野外典型的外力作用地貌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外力作用教學難點:外力作用【課前預習】知識點一 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2.表現形式及作用表現 因素 作用溫度、水、 使巖石發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 等;為其他風化作用大氣、 等 外力作用創造條件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常使被侵蝕掉的侵蝕作用、波浪、 物質離開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風、 等、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為堆積地搬運作用貌的發育輸送大量物質外力減弱或遇到障堆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逐漸 下來,形成堆積地貌礙物3.作用特點(1)不同地區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 、 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2)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 。特別提醒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影響下,發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故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課中探究】情境導入導入:展示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觀圖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態,并不是內力作用下的“本來面貌”,還會受到哪些作用的影響呢?新課講授:任務一:何為外力作用?【自主學習】何為外力作用?一、風化作用任務二:風化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合作探究】何為風化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自主思考】三種風化作用與溫度、水、大氣及生物等因素有關,完成表格。過渡:風化作用產生的松散物質殘留在地表,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二、侵蝕作用任務三:侵蝕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對地表進行破壞,這一過程稱為侵蝕作用。展示:四張侵蝕地貌圖片【合作探究】識別上列地貌景觀,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1、風力侵蝕雅丹地貌:風力侵蝕,本質是風的吹蝕+攜帶沙石的磨蝕。盛行風向與壟槽相互平行。風力侵蝕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自主小結】完成表格2、流水侵蝕丹霞地貌:流水侵蝕,多分布濕潤、半濕潤地區。【自主小結】根據瀑布形成動態圖描述瀑布的形成過程展示:喀斯特地貌、壺穴、瀑布、峽谷等地貌圖片。【自主小結】完成表格3、海浪侵蝕基巖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沖擊岸邊;巨大的沖力直接施加在巖石上;在波浪的長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蝕海岸。在海浪的長期侵蝕下,巖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叫海蝕崖。向海突出的陡立巖石,因同時受到不同方向海蝕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傾斜的平臺,稱為海蝕平臺。海蝕崖逐漸后退,在海浪的侵蝕,兩側的海蝕穴互相貫通,形成海蝕拱橋。海蝕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蝕 、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它是在海蝕拱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海浪侵蝕地貌多分布濱海地區。展示: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崖、海蝕拱橋、海蝕平臺等地貌圖。【自主小結】完成表格4、冰川侵蝕冰斗是一種三面環以峭壁、呈半圓形狀或圓椅狀的洼地。冰川刨蝕作用使洼地加深,同時后緣陡壁受冰川刨蝕作用而后退變高,從而形成冰斗(冰川的源頭)。角峰是因冰斗后壁不斷后退,使所圍山峰成為高聳尖銳的山峰。刃脊是兩條相鄰冰川的冰斗不斷擴大、后退使相鄰山脊變成刀刃狀。冰斗、角峰、刃脊地貌:冰川侵蝕,多分布高海拔、高緯度地區。展示:峽灣、U 形谷、冰蝕湖地貌形成動態圖和地貌圖。【自主小結】完成表格三、搬運作用任務四:搬運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播放視頻:《地理中國》視頻片段。【觀看視頻,合作探究】(1)水潭底部的沙礫來自于哪里?(2)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到哪里去了?(3)體現哪一種外力作用?展示:流水搬運、風力搬運、海浪搬運、冰川搬運動態圖。【自主小結】搬運作用會產生地貌嗎?過渡:什么情況下搬運能力會減弱?四、堆積作用任務五:堆積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堆積作用: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隨著流速降低、風力減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展示:四張堆積地貌圖片【合作探究】識別上列地貌景觀,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合作探究】判斷圖中沙丘的迎風坡和背風坡?在圖上用箭頭標注風向。示:海岸沙丘和河谷沙丘地貌圖。【自主小結】完成表格2、流水堆積展示:沖積扇、沖積平原、三角洲地貌圖。流水堆積: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攜帶的物質、泥沙沉積。【自主思考】其中沖積扇沉積物顆粒大小及厚度變化是怎么樣的?【自主小結】完成表格3、海浪堆積海浪堆積:波浪在向海運動過程中,由于速度減慢,會將大量的沙子堆積在海岸地帶。展示:沙灘、泥灘、礫灘地貌圖。【自主思考】其沉積物具有分選性嗎?展示:沙嘴、沙壩、潟湖地貌圖。【自主小結】完成表格4、冰川堆積展示:冰磧物地貌圖。冰川堆積:冰川消融以后,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自主思考】其沉積物具有分選性嗎?展示:冰磧丘陵、冰磧湖地貌圖。【自主小結】完成表格【合作探究】風化作用就是風力作用嗎?判斷圖中的外力作用。【課堂總結】【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課堂練習】海蝕凹槽是指基巖海岸下部的巖石在遭受海水侵蝕后形成的凹槽。芬迪灣位于加拿大東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灣,海灣附近有大片的海蝕柱群。下圖為“芬迪灣好望角海蝕柱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圖示四座海蝕柱中,形成海蝕凹槽最早的是()A.a B.bC.C D.d2.推測芬迪灣好望角海岸帶( )A.沉積物粒徑小 B.礫石分布較多 C.潮差變化較小 D.淤泥層較厚人們贊美太行山往往會說“八百里太行……”,而嶂石巖地貌中綿延不絕的赤壁長墻最能體現八百里太行的氣勢。長墻上有自崖頂垂直延伸到崖底的深溝發育,其巖體為元古界石英砂巖地層,下面則是一層比較薄、比較軟的泥巖或泥質砂巖。圖為嶂石巖地貌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太行山嶂石巖地貌景觀屬于( )A.流水侵蝕地貌 B.風力侵蝕地貌C.流水堆積地貌 D.風力堆積地貌4.圖示山峰地帶易發生的地質災害是( )A.泥石流 B.重力坍塌C.地震D.火山噴發【參考答案】【課前預習】知識點一 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2.表現形式及作用表現 因素 作用溫度、水、 使巖石發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為其風化作用大氣、生物等 他外力作用創造條件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常使被侵蝕掉的侵蝕作用流水、波浪、風、 物質離開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冰川等、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為堆積地搬運作用貌的發育輸送大量物質外力減弱或遇到障堆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礙物3.作用特點(1)不同地區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強度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2)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特別提醒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影響下,發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故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課中探究】任務一:何為外力作用?【自主學習】何為外力作用?答案:(1)概念: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作用力)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統稱為外力作用。(2)能量來源: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3)主要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一、風化作用任務二:風化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觀看視頻,合作探究】何為風化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學生回答參考:風化作用:在溫度、水、大氣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的過程。教師講解:1、物理風化物理風化:巖石在溫度、凍融、水、風和重力等物理機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屑和顆粒的過程。播放視頻:《地理中國——神奇的洞穴 通天奇洞》的花崗巖球狀風化地貌展示:物理風化動態示意圖(溫差風化和凍融分化)溫差風化:由于溫度的變化,巖石產生差異膨脹和收縮,從而崩解破碎。凍融風化:巖石裂隙中的水反復凍融,使巖石裂隙撐大,而發生破裂的作用。在高寒地區和溫帶嚴冬季節冰劈作用特別突出。也稱冰劈風化。展示:溫差風化和凍融分化地貌圖2、化學風化化學風化:巖石在水的參與下,發生氧化還原、溶解、水合與脫水、水解、碳酸化等作用。展示:化學風化地貌圖3、生物風化生物風化:生物對巖石、礦物產生機械和化學的破壞作用。展示生物風化地貌圖: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對巖石擠脹而使巖石崩解;動物的挖掘和穿鑿活動加速巖石破碎;地衣分泌酸性物質破壞巖石。【自主思考】三種風化作用與溫度、水、大氣及生物等因素有關,完成表格。過渡:風化作用產生的松散物質殘留在地表,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二、侵蝕作用任務三:侵蝕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合作探究】識別上列地貌景觀,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學生回答參考:風力侵蝕、流水侵蝕、海浪侵蝕、冰川侵蝕。教師講解:1、風力侵蝕雅丹地貌:風力侵蝕,本質是風的吹蝕+攜帶沙石的磨蝕。盛行風向與壟槽相互平行。風力侵蝕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自主小結】完成表格2、流水侵蝕丹霞地貌:流水侵蝕,多分布濕潤、半濕潤地區。【自主小結】根據瀑布形成動態圖描述瀑布的形成過程學生回答參考:河床受到沖擊被侵蝕,下部較軟的巖層先被侵蝕,崖壁上部巖石破碎重力作用下坍塌,崖壁后退,從而形成瀑布。【自主小結】完成表格3、海浪侵蝕基巖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沖擊岸邊;巨大的沖力直接施加在巖石上;在波浪的長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蝕海岸。在海浪的長期侵蝕下,巖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叫海蝕崖。向海突出的陡立巖石,因同時受到不同方向海蝕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傾斜的平臺,稱為海蝕平臺。海蝕崖逐漸后退,在海浪的侵蝕,兩側的海蝕穴互相貫通,形成海蝕拱橋。海蝕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蝕 、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它是在海蝕拱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海浪侵蝕地貌多分布濱海地區。【自主小結】完成表格4、冰川侵蝕冰斗是一種三面環以峭壁、呈半圓形狀或圓椅狀的洼地。冰川刨蝕作用使洼地加深,同時后緣陡壁受冰川刨蝕作用而后退變高,從而形成冰斗(冰川的源頭)。角峰是因冰斗后壁不斷后退,使所圍山峰成為高聳尖銳的山峰。刃脊是兩條相鄰冰川的冰斗不斷擴大、后退使相鄰山脊變成刀刃狀。冰斗、角峰、刃脊地貌:冰川侵蝕,多分布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自主小結】完成表格三、搬運作用任務四:搬運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合作探究】(1)水潭底部的沙礫來自于哪里?(2)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到哪里去了?(3)體現哪一種外力作用?學生回答參考:(1)河流上游。(2)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運。(3)搬運和堆積。教師講解:搬運作用: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風化、侵蝕的產物搬運并堆積起來。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自主小結】搬運作用會產生地貌嗎?學生回答參考:搬運作用是一個過程,并不會產生地貌類型。過渡:什么情況下搬運能力會減弱?學生回答參考:風和流水的速度減慢以及冰川消融等都會使得搬運能力減弱。四、堆積作用任務五:堆積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態?【合作探究】識別上列地貌景觀,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多分布在哪里?學生回答參考:風力堆積、流水堆積、海浪堆積、冰川堆積。教師講解:1、風力堆積風力堆積地貌:常見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某些海岸、河谷。堆積物質具有分選性:顆粒較均勻;顆粒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合作探究】判斷圖中沙丘的迎風坡和背風坡?在圖上用箭頭標注風向。新月形沙丘迎風坡緩,背風坡陡。新月形沙丘連在一起的沙丘鏈的延伸方向與盛行風方向大致垂直。【自主小結】完成表格2、流水堆積流水堆積: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攜帶的物質、泥沙沉積。【自主思考】其中沖積扇沉積物顆粒大小及厚度變化是怎么樣的?學生回答參考:流水堆積具有分選性,顆粒大的、重的先沉積;顆粒小的、輕的后沉積【自主小結】完成表格3、海浪堆積海浪堆積:波浪在向海運動過程中,由于速度減慢,會將大量的沙子堆積在海岸地帶。【自主思考】其沉積物具有分選性嗎?學生回答參考:海浪堆積具有分選性,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自主小結】完成表格4、冰川堆積冰川堆積:冰川消融以后,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自主思考】其沉積物具有分選性嗎?學生回答參考:堆積物不具有分選性:堆積物顆粒棱角分明、大小混雜。【自主小結】完成表格【合作探究】風化作用就是風力作用嗎?判斷圖中的外力作用。學生回答參考:不是。教師講解:風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的過程。而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課堂總結】【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學生回答參考:教師講解: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地表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課堂練習】【解析】1.海蝕凹槽是指基巖海岸下部的巖石在遭受海水侵蝕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蝕越強烈,因而形成海蝕凹槽的時間越早。圖中四座海蝕柱形成海蝕凹槽的時間先后為 dcba,D 正確,ABC 錯誤。故選 D。2.芬迪灣好望角海岸帶屬于基巖海岸,海水侵蝕強烈,導致巖石不斷分解破碎,并在海岸帶沉積,因此礫石分布較多,沉積物粒徑大,A、D 錯誤,B 正確;芬迪灣位于加拿大東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灣,C 錯誤。故選 B。【解析】3.嶂石巖地貌位于太行山,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較大,流水作用較強、風力作用較弱,故并不是由風力作用而形成的,BD 錯誤;根據材料可知,嶂石巖地貌長墻上有自崖頂垂直延伸到崖底的深溝發育,這些深溝是由于流水沖刷而形成的,故判斷該地貌屬于流水侵蝕地貌,而不是流水堆積地貌,A 正確、C 錯誤。綜上所述,本題選 A。4.根據材料可知,該地貌巖體為元古界石英砂巖地層,下面則是一層比較薄、比較軟的泥巖或泥質砂巖,受到較長時間外力作用,下層較薄、較軟的泥巖或泥質砂巖容易被侵蝕,從而導致上方巖體在重力作用下坍塌,B 正確;泥石流發生需要具備松軟的地表物質、較陡的地形坡度和較大的降水量,該地表面并沒有大量松軟物質,A 錯誤;在板塊交界等地殼不穩定地帶,火山地震多發,該地并不具備條件,CD 錯誤。綜上所述,本題選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