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后代與親代》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后代與親代單元主題 該單元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生物體如何通過遺傳和變異傳遞信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探究能力、實踐技能以及負責任的科學態度。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遺傳:生物體將其特征通過遺傳物質(如DNA)傳遞給后代的過程。 變異:后代在遺傳過程中出現的與親代不完全相同的特征或表現。 遺傳規律:如孟德爾遺傳規律,描述遺傳因子(基因)如何組合以決定后代表現型的基本規律。 學習內容: 1. 理解遺傳的基本概念,識別生物體中的遺傳現象。 2. 探究遺傳與變異的關系,理解其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3. 初步學習孟德爾遺傳規律,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狀。 4. 識別并解釋人類及其他生物中常見的遺傳性狀。 學業要求: 能夠舉例說明遺傳和變異在自然界中的表現。 設計并實施簡單的遺傳實驗,記錄并分析數據。 運用遺傳規律解釋生物性狀的遺傳方式。 培養尊重生命、關注生物多樣性及遺傳資源保護的意識。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編排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遺傳現象,利用生動的案例和實驗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從日常生活中的遺傳現象入手,逐步深入到遺傳規律的探索,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體現了科學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此外,教材還強調科學史的學習,如孟德爾的發現過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充滿好奇,但受限于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對遺傳和變異等復雜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提升科學素養。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形成對遺傳和變異基本概念的正確理解,認識到生命延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科學目標: 能夠運用科學方法和工具進行遺傳現象的觀察、實驗和記錄。初步掌握遺傳規律的應用,解釋生物性狀的遺傳方式。 探究實踐: 設計并實施簡單的遺傳實驗,如豌豆雜交實驗模擬,培養探究能力和實驗技能。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數據分析、結論推導等科學探究活動。 責任態度: 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責任感,認識到保護遺傳資源的重要性。激發對科學探索的熱情,樹立科學精神,勇于質疑,敢于創新。單元結構化活動 1. 導入新課:通過展示動植物遺傳現象的圖片或視頻,引發學生興趣,引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 2. 理論講解:結合教材,深入淺出地講解遺傳和變異的基礎知識,介紹孟德爾遺傳規律。 3. 實驗探究:分組進行豌豆雜交實驗模擬或植物性狀遺傳觀察,記錄數據,分析討論。 4. 案例分析:選取人類遺傳病或動植物遺傳特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遺傳規律的應用。 5. 拓展延伸:探討遺傳資源保護、基因編輯等前沿科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6. 總結反思:回顧單元內容,總結學習成果,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促進深度學習。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在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中的參與度、合作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 作品評價:評價學生的實驗報告、案例分析報告等書面作業,評估其對遺傳和變異概念的理解程度。 自我反思: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反思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不足,制定改進計劃。 知識測試:通過單元測試或期末測試,檢驗學生對遺傳和變異知識的掌握情況,確保教學目標達成。第七課時《滅絕的遠古動物》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科學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滅絕遠古動物(如恐龍、猛犸象、三葉蟲等)的基本特征、生活習性及滅絕原因,初步掌握古生物學的基礎知識。2. 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資料收集、觀察分析、小組討論等活動,提升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3. 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尊重生命、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幾種典型滅絕遠古動物的特征及滅絕原因,理解古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難點:理解復雜的地質歷史時期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導致物種滅絕;能夠綜合多方面因素,分析并推測物種滅絕的可能原因。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關于恐龍時代的動畫短片,伴隨著震撼的音效和逼真的畫面,將學生帶入那個遙遠而神秘的史前世界。隨后,教師提出問題:“這些龐然大物為何會突然消失在我們的星球上?”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為后續的學習活動奠定情感基礎。(二)探究活動 1. 資料搜集與分享:學生分組,每組負責搜集一種滅絕遠古動物的資料,包括圖片、視頻、文字描述等,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2. 特征對比與分析:利用圖表或思維導圖,對比不同滅絕遠古動物的特征,討論它們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 3. 滅絕原因猜想:基于已學知識,學生分組討論并提出各自對某種滅絕遠古動物原因的猜想,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食物鏈斷裂等。 4.模擬考古發掘:利用模型或實物(如化石復制品),模擬考古現場,讓學生體驗考古學家的工作過程,識別并記錄“化石”信息。 5. 撰寫研究報告:綜合以上探究活動,各組撰寫一份關于所研究滅絕遠古動物的詳細報告,包括特征、生活習性、滅絕原因等。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加深學生對動物特征的理解,培養觀察力和分析比較能力。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增強學習的實踐性和趣味性,讓學生直觀感受古生物學研究的魅力。 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同時也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升。(三)生活應用 引導學生思考現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人類活動對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鼓勵學生參與或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如植樹造林、野生動物保護等。 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使其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四)知識總結 通過回顧本次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總結滅絕遠古動物的特征、滅絕原因以及古生物學研究的意義,同時強調保護當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深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此外,通過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科學素養。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科學研究認為,恐龍最早出現在距今約____多年前,而在距今約____萬年前全部滅絕了。答案: 2億;6500萬2、恐龍中最為兇殘的一種是____,它的嘴里長著匕首般的牙齒。答案: 霸王龍3、化石是留存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科學家通過____來認識遠古動物。答案: 化石4、除了恐龍,地球上還曾生活著一種比現代亞洲象和非洲象還要大的象——____。答案:猛犸象二、選擇題1. 下列哪種化石屬于古生物遺跡?A. 猛犸象牙齒化石B. 遠古時期的石頭雕塑C. 現代人類留下的腳印答案:A2. 化石一般出現在哪種巖石中?A. 沉積巖B. 巖漿巖C. 變質巖答案:A3. 根據科學家在我國喜馬拉雅山脈的考察發現,巖石中含有魚龍、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這說明了什么?A. 喜馬拉雅山上湖泊中有魚、海螺等B. 古代人在這里吃過海產品C. 這里曾經是海洋環境,而后山脈隆起答案:C4. 下列哪種恐龍以兇殘著稱,且擁有匕首般的牙齒?**A. 三角龍B. 霸王龍C. 梁龍答案:B三、簡答題:1、科學家是如何通過化石認識已經滅絕的遠古動物的?答案:科學家通過化石這一重要證據來認識已經滅絕的遠古動物。化石是保存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它們保留了古代生物的一些特征和信息。科學家在發現化石后,會進行挖掘、清理和修復工作,盡可能還原化石的原有形狀。然后,通過對比現代生物的特征和化石中的信息,科學家可以推測出遠古動物的形態、習性和生活環境等信息。2、舉例說明化石對于研究生物進化的意義。答案:化石對于研究生物進化具有重要意義。以猛犸象為例,科學家們通過觀察猛犸象的骨骼化石,可以了解到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習性,如它們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中,以草類和灌木為食。同時,科學家還可以將猛犸象的骨骼與現代亞洲象的骨骼進行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推斷出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和演化歷程。這種通過化石來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為我們揭示了生物多樣性的起源和演化過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