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 《水循環》教學設計課題名稱 《水循環》教材版本 人教版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地理 1 必修章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水循環》教學時間 45 分鐘 課型綜合型 教學對象 高一學生設計一 【課程標準要求與解讀】課程標準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課標解讀本條“標準”關注的對象是五大圈層之一——水圈,要求學生達到會讀(示意圖)、會 說(過程及意義)和會畫(示意圖)三個層次。本節教學內容主要是“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是一種對原理的認知。本節的重點是結合教材“水循環示意圖”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說明水循環:第一,明確水循環的發生空間;第二,清晰劃分水循環的環節;第三,第三解釋水循環的動力。從本條“標準”的要求來看,重在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要在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背景下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第二,說明水量平衡的概念。第三,從人類利用的角度說明水體更新速度與水資源儲量的關系。第四、說明各圈層通過水循環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尤其是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考慮到新課標在選擇性必修1中對“水循 環”要求“繪制示意圖,解釋各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在教學中還需要適度地拓展和深化,培養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為選擇性必修1這一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幫助學生實現能力上的進階。設計二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水循環》。該節教材內容是水循環的過程及地理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水圈與教材中都有涉及的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共同組成了地球五大圈層。水循環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整體把握,體現綜合性和整體性,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聯系起 來,表現出自然界圈層和要素之間的聯系及相互影響。教材內容分析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一在“水循環”的內容編排有比較大的改動,新教材用了一個情境、一段文本、一張示意圖和一個活動來介紹和學習水循環的第一部分,言簡意賅,簡明扼要。具體來說,新教材在學習水循環之前,設計了《宋書·天文志》中關于海水水量維持穩定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自然界水體的來龍去脈,滲透水量平衡思想,同時也是對語文學科的滲透融合。文本在開篇之處就給出了水循環的定義,在定義中說明了水循環的相關環節,根據水循環發生的空間范圍把水循環進行分類,在這簡短的文本中也暗含著水循環的動力機制——“太陽輻射作用”和“重力作用”。水循環示意圖則采用側俯視的獨特視角,直觀地展示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水之間持續運動、相互補給的過程,強調綜合思維訓練;在“認識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的活動中讓學生理解人類活動可以利用和改造某些水循環的環節,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培育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貼近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組織教學。設計三 【學情分析】認知特點高一學生比較活潑,渴望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生活環境,促使他們對自然現象進行思考,充分發揮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運用已知的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同時可以利用學生對于獨特的自然風光的興趣進行有效的教學。知識儲備學生處于高一年級,初中所學知識及生活經驗僅限于了解自然界中水體的簡單存在形式,如液態水體——江、河、湖、海、雨,氣態水體——水蒸氣等,仍不能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水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較為頻繁的自然要素。學生從小接受的保護水資源等公民環境教育也使他們對自然界中的水存在發自內心的關注與親切感。經過適當引導,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學生對水的認識不夠全面,還未能上升到科學理性的層次,分析與理解現實生活中水的現象與問題。學習障礙水循環過程的影響因素較多、較復雜,人類活動也會對水循環過程產生較大影響,學生很容易忽略或不能理解水循環過程的影響因素及環節,如蒸發、下滲等。這可能造成學生的學習障礙。而且,水循環的部分過程,學生不能親眼看見,無法身臨其境,缺乏一定的地理感性認識,難以清晰地區分和順利地理解這一過程。在讀圖、析圖和運用地圖,并結合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時,會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應多采用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全面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和用圖的能力。設計四 【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人地協調觀:基于生活案例分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積極或消極影響,讓學生認識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促進科學人地協調觀的形成,培養水資源憂患意識。綜合思維: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水循環過程示意圖,說出地球表面各種水體的名稱和含義及水循環各環節包含的概念,能用 語言描述水循環過程,能說明水循環將水圈、大氣圈、巖石圈聯 系起來,闡述自然界圈層和要素之間的聯系及相互影響。區域認知:讓學生認識自然界的水通過不同的形式、環節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中循環運動,學會分析不同區域的水循環類型。地理實踐力:通過繪制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及意義,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查詢資料,找出破解城市內澇的具體措施,并對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資料的能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結合水循環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和地理意義。2.教學難點: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設計五 【教學環境與資源準備】教學環境具有多媒體設備的普通教室,學生群體為高一年級學生。資源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基本教學用具。設計六 【設計理念】根據課程基本理念中“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根據課程基本理念中“注重地理問題的探究,提倡繪制“水循環示意圖”加深學生對水循環過程和各環節的理解,以及學會運用水循環的知識,而非簡單地通過講授水循環過程后直接歸納。意在鼓勵同學們動手動腦,關注地理現象、學會用地理思維方法解決地理問題。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水循環過程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沒有水循環帶來的水資源,人類的生產生活就難以繼續,而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同時往往也會影響到水循環的過程。在水循環的環節中地表徑流是受人類影響最大的,通過修建水利樞紐工程或是跨流域水資源調配的活動,人類可以在局部地區改變地表徑流利用與水相關的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的發展生產;人類的某些活動也會給水循環帶來負面影響,如地下水過度開采和使用,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綠洲地區出現生態惡化和土地荒漠化現象;沿海地區會引起海水倒灌,出現土地鹽堿化現象。本節課中,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地位有機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啟發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大膽假設,并且通過讓學生自己手繪簡單的水循環示意圖,讓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以主體的身份去參與學習。設計七 【教法與學法】地理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節是新授課,可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深刻挖掘教材、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要從眾多的地理教學方法中精心選擇最適宜的方法。教法講授法:對一些概念及不適于探究的內容,以教師講授為主,提高教學效率。2.啟發法:通過大膽的假設,開拓學生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培養學生勇于思考,科學探究的精神。3.情境創設法:為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帶著興趣學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為學生構建主動積極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果。學法1.自主學習法:通過已有經驗進行假設、思考、推斷得出結論。2.小組合作法:小組合作探究問題,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3.探究學習法:帶著問題,對課題進行大膽假設、思考、驗證、歸納消化,學會探究學習的基本思路。設計八 【教學流程圖】設計九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先展示黃河圖片,然后提出問題:黃河最終注入哪里?為什么黃河水匯入大海,大海的水不會增加?黃河水我說什么會源源不斷?用《宋書·天文志》內容回答進而導入新課:水循環。 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 通過欣賞優美的黃河自然風光,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 以問題導入,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現實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學習水循環一課的內在動機。水循環的概念 鞏固先前學習的內容:水圈是地球四大圈層中最活躍的圈層。自然界中的水體以不同形態無時無刻不在運動。提出問題:什么是水循環呢? 閱讀課本,了解水循環的概念并回答老師問題。 通過閱讀書本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水循環的類型及過程 教師提問:讀水循環示意圖,根據水循環發 生的空間范圍,我們可以把水循環分為 幾種類型?分別詳細講解三種水循環類型的發生過程。 學生結合課本、示意圖對水循環類型進行了解認真思考其過程,做好筆記 使學生更深刻理解三種水循環的過程和各個環節,激活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總結水循環的過程 總結三種水循環的具體過程。 復習鞏固三種水循環的過程。 鞏固原理知識。影響水循環的因素 教師講授影響水循環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人類活動)。提出問題:下面請同學們思考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水循環各個環節的?指導學生在課后了解社會水循環和思考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的建設對水循環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響;最后借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斷進行教學展望和升華。 認真思考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并了解其對水循環干預的其他表現,并積極反思。 跳出局部小尺度的水循環,引導學生 關注大尺度水循環,拓寬知識視野;落實人地協調觀, 培養學生尊重自然、利用規律改造自然的意識,實現課 程的立德樹人。活動探究 說明水循環的重要性:水循環過程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沒有水循環帶來的水資源,人類的生產生活就難以繼續,而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同時往往也會影響到水循環的過程。舉例說明:比如寧夏砂田景觀。 提出問題組織以小組單位思考并解答問題。 1.分析砂石覆蓋層對水的下滲的影響; 2.分析砂石覆蓋層對蒸發的影響,砂田和裸田的蒸發量有何差異呢? 3.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及作用。 小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和水循環知識,積極思考有關問題,做出歸納。 深化水循環原理,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學以致用;增強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究;通過小組探討、交流砂田影響水循環的環節,培養團隊合作意識、領導能力和地理實踐力;通過教師點評和展示,完善認知,促進學生利用水循環知識認識甚至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培養人地協調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教師對水循環的意義進行舉例分析,促進學生理解。 認真思考并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 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促進學生知識理解。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回憶并復習本節課所學,認真做好筆記。 歸納所學知識,形成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有思考和總結,最后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復習鞏固(2分鐘) 思考、回答。 檢測教學效果,可以獲取即時反饋,查缺補漏,并給予及時矯正,是所學原理真正理解并鞏固深化。布置作業(20秒) 讓學生結合本節課水循環知識,課后深度思考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復習、思考。 為學生留疑,讓學生繼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溫故而知新,實現本節課的知識升華,并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思想。板書設計設計十 【教學反思】上完一節課,必定有優劣,應及時反思,可根據學生課后反映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課后練習等方面做出教學效果評價,發揮優勢改進不足,不斷提高課堂質量。本教學設計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的特征、功能,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結合模擬動畫演示,抓住學生的興趣層層設問,加深學生理解,印象深刻。其次,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并對地理科學產生濃厚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完本節課后,我將結合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內容:授課內容是否符合新課標要求與考綱要求,新課導入能否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緊密結合之前學過的知識,知識點是否講得透徹。2.教學目標:本節課的講授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是否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3.學生反應:授課時注意觀察學生反應是否強烈,是否配合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結合學生的反應不斷改進教學策略。4.板書設計:板書、板圖、板畫是否準確、工整簡潔,便于學生理解掌握。5.教學策略: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否得當,如動圖演示是否吸引學生,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版圖是否培養學生的全球觀念等。同時,要總結本節課的優點和缺點,要求做到取長補短,汲取精華,去其糟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