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送你皮膚和紅包,是否接受?約你去網友家玩,是否接受?送你9000元旅費和給你買飛機票,是否接受?否是被騙否是被騙否是被騙條 件判 斷根據一定的( )做出( ),再選擇相應路徑的結構,稱為分支結構。第7課 分支結構……開 始…………結 束相信網友的謊話去和網友見面了?否是被騙區別:依據條件選擇執行路徑按照語句出現的先后順序如果……那么……反詐意識反詐宣傳入校進入校園任務一:三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確定測體溫需要判斷的條件,自己試著繪制“測體溫的分支結構流程圖”。排 隊結 束開 始進入校園測體溫體溫<37.5℃?重新測體溫否是輸入體溫輸出“體溫正常”思考測溫過程生活中的分支結構根據交通信號燈是否下雨如果下雨,出門需要帶傘如果遇到紅燈,就要停止通行請根據自己的身高,設計一個可以給自己免票的分支流程圖。任務二:驗證分支結構計算機程序如果 …… if 體溫<37.5℃:那么 …… print(“體溫正常”)①根據任務二所繪制的“免票流程圖”,參考課本30頁中的計算機程序來驗證分支結構。②打開老師所給的“免票程序”范例,觀看程序驗證的操作過程(小錦囊),修改免票的判斷條件來驗證分支結構。任務三:①和②里選擇一個完成身高<140cm?是結 束輸入身高否輸出“免票”開 始小麗的身高:130cm體溫<37.5℃?否進入學校等待老師處理結 束雙分支結構是體溫<37.5℃?是重新測體溫結 束進入學校輸入體溫否輸出“體溫正常”開 始輸出“體溫正常”《分支結構》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分支結構》是浙教版小學信息科技五年級上第二單元第算法的控制結構第五7課的內容。本課內容處于基本知識傳授與基本技能的培養。第二單元安排了算法的控制結構,包括順序結構、分支結構、雙分支結構,在分支結構中還安排了算法的驗證,整個內容這樣安排都意在為解決問題找方法,進而培養計算思維能力,為第三單元的《用算法解決問題》做鋪墊。因為算法是五年級剛接觸的內容,因此在第二單元學習算法設計前需要對算法及算法的描述有一個初步認識。故把算法的控制結構安排在了第一單元“算法與算法的表示”之后。處在第7課的《分支結構》主要是講單分支,為第8課的《雙分支結構》做鋪墊。二、學習對象分析所面對的是五年級的學生,五年級的學生對信息科技并不陌生,已經具備了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三四年級已經學過office軟件,在知識的遷移下相信學生會使用word文字處理軟件中自帶的流程圖工具繪制流程圖。而且在本教材第一單元中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想必學生繪制流程圖的熟練程度也有所提高,所以在本次課中繪制流程圖應該并不難。但與上一節課不同的是,學生需要考慮條件的設定,確定判斷條件的方法十分重要,也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必須要聯系生活仔細地去思考、探索,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一步去嘗試找出確定判斷條件的方法。本課迎來了首次用偽代碼來驗證,驗證的目的也在于找出算法中存在的問題,雖然偽代碼易懂,但要找出算法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有難度,所以在驗證這一環節上,需要教師耐心引導,并演示驗證過程來化難為易。在任務的布置上,考慮到學生水平的不同,可以進行分層布置。三、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生活中的實例,理解分支結構的概念與特點2.通過生活問題解決步驟的描述,學會用流程圖表示分支結構。3.通過修改判斷條件,感受條件變化對運行結果的影響,體驗用程序驗證算法的方法。教學重點:理解分支結構的概念和特點,學會用流程圖表示分支結構。教學難點:理解分支結構判斷條件的選擇。四、方法策略為了有效落實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輔以討論法、案例分析法、作品評價法等融入其中,展開有效教學。考慮到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教學活動通過拋錨式教學策略,以身邊可以感知到的算法為載體,創設貼近學生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五、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教學內容與活動 設計意圖1.觀看視頻,創設情境 播放詐騙解說視頻。 出示詐騙過程(分支結構流程圖呈現)。 結合圖示簡單介紹分支結構,揭示課題。 2.遷移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順序、分支結構流程圖。 組織學生比較順序、分支結構的不同之處。 組織用“如果……那么……”描述分支結構。 通過觀看視頻,激發興趣,自然揭題。 通過采用順序與分支兩種結構的比較,用自然語言描述詐騙過程來認識分支結構。(二)分析問題,學習新知教學內容與活動 設計意圖過渡:接下去,我們一起將防詐騙小知識帶入學校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提問:進入校園我們需要怎樣的一個過程? 播放入校場景視頻。 教師根據學生反饋“逐步”出示。 提問:入校過程中哪些部分需要用順序結構?哪些部分需要用分支結構? 布置任務一: 三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確定測體溫需要判斷的條件,自己試著繪制“測體溫的分支結構流程圖”。 展示個別完成的流程圖。 提問1: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 引入提問2:你是怎樣來確定判斷條件的?說一說確定判斷條件的方法。 (條件:體溫<37.5C°結果:進入校園) 小結。 會用自然語言描述入校測體溫的過程,體會分支結構的作用。 通過小組討論,能采用流程圖描述入校測體溫的過程,掌握使用在線工具繪制含有分支結構流程圖的方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突破重點)(三)實踐應用,感悟所學教學內容與活動 設計意圖過渡:分支結構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丁零零,如果鈴聲響了,那么小朋友們就得回到教室上課啦! 依次出示十字路口、出門帶傘、購買景區門票等場景圖。 組織學生用如果……那么……說一說。 選擇“購買景區門票”為本次練習。 布置任務二: 請根據自己的身高,設計一個可以給自己免票的分支流程圖。 將完成的個別流程圖進行展示。 以練習的方式對知識再一次鞏固。(練習鞏固,反饋所學)(四)程序驗證,思維提升教學內容與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if語句。 教師根據“免票分支流程圖”進行驗證演示。引導學生驗證判斷條件是否合理等問題(小錦囊)。 組織學生驗證免票分支結構。 布置任務三: 分層布置: ①根據任務二所繪制的“免票流程圖”,參考課本30頁中的計算機程序來驗證分支結構。 ②打開老師所給的“免票程序”范例,觀看程序驗證的操作過程(小錦囊),修改免票的判斷條件來驗證分支結構。 知道可以通過計算機程序來驗證分支結構,在驗證的過程中完善算法。(教師演示、分層布置任務攻克難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分支結構.pptx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