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第1課時 化石能源的利用◇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化石能源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2.了解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能力目標1.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介紹化石能源的成因及開采、用途。2.通過甲烷燃燒實驗,介紹可燃物中碳、氫元素的鑒定方法。素養目標通過對化石能源的形成、使用年限、對人類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合理開發能源的重要性,樹立學生的節能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化石能源的類型及其主要成分。教學難點甲烷燃燒產物的分析。◇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家里做飯用的是什么燃料 隨著科學的發展,又出現許多新型燃料,今天我們一起探討燃料的利用。二、推進新課[視頻展示]煤和石油的形成。[講解]①煤是復雜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還含有氫、氧、氮、硫等元素。②煤可用作燃料,隔絕空氣加強熱分解或煤與其他物質反應,可制得煤氣、煤焦油等,此過程發生的是化學變化。[講解]①石油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氫兩種元素。②將石油加熱并使用催化劑煉制,再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點不同進行分離,可得到不同的產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此過程發生的是物理變化。③在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氣存在。天然氣主要是由碳和氫組成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4)。[演示實驗]實驗7-2,適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點燃甲烷前為什么要先檢驗甲烷的純度。[歸納總結]①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②甲烷燃燒時產生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燒杯內壁上有水霧出現;向燒杯內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蕩,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討論交流]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歸納總結]甲烷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說明甲烷中一定含有氫元素和碳元素。[過渡]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具有熱值高、儲量巨大等優點,有望成為未來新能源。但可燃冰埋藏在海底,如果開發和利用不當,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和溫室效應加劇等問題。目前中國對可燃冰開采已經達到了“技術上可行”階段。[討論交流]煤、石油、天然氣都屬于不可再生能源。閱讀教材第173頁“思考與討論”,并談談你對化石能源使用與開發的看法。◇板書設計◇課題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第1課時 化石能源的利用化石能源的利用◇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地去認識和探索。對化石能源的重要性及儲量有限有足夠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第2課時 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使用化石能源對環境的影響。2.認識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性。能力目標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使學生認識到使用化石能源的利弊。素養目標1.通過燃料燃燒對環境影響的學習,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2.通過交流和討論,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化石能源的使用對環境的影響;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能源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教學難點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能源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圖片,引出課題。二、推進新課1.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提出問題]生活中離不開燃料和燃燒,使用燃料會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呢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73~174頁的相關內容并進行歸納總結)[歸納總結]①煤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氣體或氣體在空氣中發生反應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形成酸雨。②汽車使用的汽油或柴油燃燒時產生的一氧化碳、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和煙塵等,排放到空氣中,造成污染。③大量化石能源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引起溫室效應加劇。[討論交流]在化石能源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減少空氣污染呢 [歸納總結]①提高燃料質量:大力推廣使用脫硫煤;用天然氣代替煤;推廣使用電動汽車等。②改進使用技術:改進生產中使用的脫硫設備;改進汽車發動機的燃燒方式,使用催化凈化裝置,加大尾氣檢測力度等。[過渡]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人類巨大的能源需求使化石能源面臨枯竭的危險。因此,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已成為人類的迫切需求。[講解]氫能源被認為是理想的清潔、高能燃料。它作為未來能源的優點如下:①制取原料來源廣泛,可由水分解制得。②氫氣本身無毒,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約為同質量甲烷的兩倍或同質量汽油的三倍。③產物是水,對環境無污染。[特別提醒]由于氫氣的大量制取和儲運成本較高,故暫時還未能廣泛應用。2.氫氣的制取[過渡]我們知道,電解水可以制取氫氣,實驗室中,我們如何制取氫氣呢 (結合前面所學習的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實驗室制取氫氣的知識)[歸納總結]①制取原理:Zn+H2SO4ZnSO4+H2↑。②裝置[講解]根據課前學生收集的資料,介紹新能源。◇板書設計◇第2課時 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教學反思◇ 本節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因此在教學時可充分運用圖片資料,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和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