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漢族民歌第二單元 華夏之聲.文化根脈第一課時(湘教版)七年級上01本課目標02新課導入03新知講解04課堂拓展05課堂評價06課堂總結本課目標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能專心聆聽經典民歌,體會漢族民歌的韻味。初步了解不同體裁、不同地域民歌的風格特點,以及一些常用的創作 手法。能對有關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征進行簡單評述,簡單概括民歌的概念 以及三種不同體裁的基本特征能自信、大膽地參與各種音樂表現活動新課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圖片中是哪一條河流嗎?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哺育了兩岸無數中華兒女。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走近黃河,感受黃河船夫那蒼勁悠遠的歌聲新知講解初聽歌曲,感受風格特點勞動號子——《黃河船夫曲》聆聽歌曲思考:歌曲展現出什么樣的風格?歌曲的速度如何?節奏有什么特點?讓你聯想到什么樣的畫面?欣賞新知講解初聽歌曲,感受風格特點勞動號子——《黃河船夫曲》欣賞風格:歌曲高亢嘹亮,粗獷豪放。速度:中速節奏:較自由,是 一首典型的勞動號子。畫面:這是一首陜北民歌,讓人聯想到,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上,水流時急時緩, 而船夫們正在奮力搖槳前行的場景。新知講解復聽歌曲,感受情緒變化欣賞分析: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點?有相同的地方嗎?新知講解復聽歌曲,感受情緒變化欣賞分析: 歌曲在上下樂句之間引入四個單垛句,構成“起平落”的 結構形式。上句是前三小節,其中第一小節是引子,它確立了全曲的基調, 1256 5 . 2 . 1 . 5 四音列突出了陜北的風味:淳樸、爽朗,算是“起部”。后三小 節是上樂句,后兩小節重復四次,至第十二小節止,共五個單句,構成樂曲 的“平部”。這些垛句像文學中的排比句一樣,向人們展示出黃河的龐大。此 處,老歌手的情緒也逐漸高漲,推動下句高潮的到來。最后一句是下樂句, 也是“落句”,它運用連鎖和轉調 ( 轉入上四度高 ) 手法,集中表現了老水手 與驚濤駭浪搏斗的英雄氣概。新知講解學生跟琴模唱樂句旋律新知講解學生填詞演唱歌詞語言質樸,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讓我們也一 起來感受一下船夫們樂觀向上的精神吧引導學生邊唱邊做劃槳動作伴奏歌唱新知講解初次聆聽,感受歌曲獨特演唱方式山歌——《放馬山歌》欣賞歌曲中你記憶最深刻的是哪一句?為什么?用“喊腔”方式演唱歌曲中的襯詞“喲哦”,《放馬山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時演唱的一首山歌。不同于勞 動號子,山歌是人們在山野田間等自然環境中,為抒發情感、傳遞情意、消 除疲勞而傳唱的歌曲。音樂風格多自由奔放、悠長舒展。新知講解復聽歌曲,了解作品結構和創作手法。欣賞分析:歌曲的正詞部分有什么特點?這首歌曲結構簡單,看似由四個樂句構成,但是二、四兩 個樂句基本是分別重復第一、三句的音樂材料,句幅稍有緊縮,感覺“一句 比一句短”。新知講解學生學唱歌曲有感情地跟老師學唱歌曲,嘗試用云南方言演唱歌曲,力求唱出西南 山野的風味。伴奏歌唱新知講解初聽歌曲,引導學生探討歌曲表達的情緒。小調——《月兒彎彎照九州》欣賞民歌不僅表現了勞動人民熱烈的勞動場面,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平常 生活。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從南宋開始就流行于江蘇一帶的江南小調《月 兒彎彎照九州》歌曲從月照人間開始,月亮的陰晴圓缺如同人間的悲歡離合, 而婉轉的旋律,則表達人們流離失所、生活困頓的悲傷之情。新知講解復聽歌曲,分析歌曲特點小調——《月兒彎彎照九州》欣賞唱詞有什么特點?旋律有什么特點?七字句的結構形式,如同七言詩。旋律婉轉豐富,一字多音。這是屬于民歌中的小調。小調 一般流行于城鎮市井,結構勻稱規整,風格多細膩、柔婉。課堂拓展總結分析民歌三種體裁的相同點:旋律:朗朗上口、易于傳唱、曲調短小。結構:兩句或四句一個樂段,節奏自由。表現手法:簡潔質樸,音樂形象生動真切。其他:唱詞中的襯詞、襯腔規整化。課堂評價師生評價、生生評價課堂總結民歌以其豐富多樣的風格成為中國民族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希望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領略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從 而由衷地愛上它,使我們的文化藝術瑰寶能夠代代傳承,永不消逝。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音樂學科第二單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華夏之聲——漢族民歌》 單元 第二單元 學科 音樂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本課編排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短小的民歌、古曲以及音樂實踐活動三個 部分,其中第一個板塊內容是學習三首短小的民歌《黃河船夫曲》、《放馬山 歌》和《月兒彎彎照九州》。民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 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呈現出樸素自然的風格和鮮明的主題形象,表現了勞動 人民的生產生活各個場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教材中選用的三首民歌 分別代表了三種民歌體裁(《黃河船夫曲》是號子,《放馬山歌》是山歌,《月 兒彎彎照九州》是小調)。旨在讓學生感知、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體裁、形式 和審美特征,并運用所學知識和聽覺經驗,區分民歌的基本體裁,簡單描述 我國有代表性的民歌特點、風格和意蘊。學習 目標 1. 能專心聆聽經典民歌,體會漢族民歌的韻味。 2. 初步了解不同體裁、不同地域民歌的風格特點,以及一些常用的創作 手法。 3. 能對有關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征進行簡單評述,簡單概括民歌的概念 以及三種不同體裁的基本特征。 4. 能自信、大膽地參與各種音樂表現活動重點 感受不同體裁的民歌,準確演唱歌曲, 能夠區別不同體裁民歌的音樂風格,提高審美感知能力,增強文化理解。難點 力求準確而有韻味地演唱歌曲教學過程一、導入 1. 同學們伴隨著鋼琴協奏曲《黃河》走入課堂。 2. 師生問好。 二、勞動號子——《黃河船夫曲》 1. 情境創設,引入課題。(出示歌名《黃河船夫曲》) (1)教師播放黃河的圖片,引導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圖片中是哪一條 河流嗎?學生回答。 (2)師:對,是黃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哺育了兩岸無數中華兒女。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走近黃河,感受黃河船夫那 蒼勁悠遠的歌聲。 2. 初聽歌曲,感受風格特點。 (1)分析:歌曲展現出什么樣的風格?歌曲的速度如何?節奏有什么特 點?讓你聯想到什么樣的畫面?師生交流。 (2)師小結:歌曲高亢嘹亮,粗獷豪放。速度為中速,節奏較自由,是 一首典型的勞動號子。讓人聯想到,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上,水流時急時緩, 而船夫們正在奮力搖槳前行的場景。 3. 復聽歌曲,感受情緒變化。(出示歌譜) (1)分析: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點?有相同的地方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 (2)師小結:歌曲在上下樂句之間引入四個單垛句,構成“起平落”的 結構形式。上句是前三小節,其中第一小節是引子,它確立了全曲的基調, 1256 5 . 2 . 1 . 5 四音列突出了陜北的風味:淳樸、爽朗,算是“起部”。后三小 節是上樂句,后兩小節重復四次,至第十二小節止,共五個單句,構成樂曲 的“平部”。這些垛句像文學中的排比句一樣,向人們展示出黃河的龐大。此 處,老歌手的情緒也逐漸高漲,推動下句高潮的到來。最后一句是下樂句, 也是“落句”,它運用連鎖和轉調 ( 轉入上四度高 ) 手法,集中表現了老水手 與驚濤駭浪搏斗的英雄氣概。 4. 互動:學生跟琴模唱重復的樂句旋律。 5. 師講解歌曲旋律中的裝飾音(倚音、下滑音),在學生唱到下滑音的時 候引導學生做劃槳動作。 6. 學唱歌詞。 (1)師問:大家認為歌曲的歌詞有什么特點?學生舉手回答。 (2)師總結:歌詞語言質樸,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讓我們也一 起來感受一下船夫們樂觀向上的精神吧! (3)互動:以師生對唱或學生小組對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7. 聆聽歌曲,找出歌詞中方言與普通話發音不一樣的字,教師進行教唱。 8. 活動感受:學生用陜西方言演唱歌曲,并在唱到下滑音的時候做劃槳 動作,讓學生感知勞動號子的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和質樸粗獷、豪邁有力, 富有律動性的風格特征,理解其表現內容與勞動方式和過程的密切關聯。 三、山歌——《放馬山歌》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在感受完陜北人民的熱情和豪邁之后,我們 來一起領略彩云之南——云南地區的風土人情,請聽云南民歌《放馬山歌》。 (出示歌名) 1. 初次聆聽,感受歌曲獨特演唱方式。 (1)師問:歌曲中你記憶最深刻的是哪一句?為什么? (2)引導:學生運用“喊腔”方式演唱歌曲中的襯詞“喲哦”,邊唱邊做 甩鞭動作,體驗襯詞的獨特魅力。 (3)師小結:《放馬山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時演唱的一首山歌。不同于勞 動號子,山歌是人們在山野田間等自然環境中,為抒發情感、傳遞情意、消 除疲勞而傳唱的歌曲。音樂風格多自由奔放、悠長舒展。 (4)互動表現:師演唱歌曲正詞部分,學生演唱襯詞部分。(教師強調歌 唱基本方法,教授變聲期嗓音保護的知識和方法。) 2. 復聽歌曲,了解作品結構和創作手法。 (1)分析:歌曲的正詞部分有什么特點? (2)師小結:這首歌曲結構簡單,看似由四個樂句構成,但是二、四兩 個樂句基本是分別重復第一、三句的音樂材料,句幅稍有緊縮,感覺“一句 比一句短”。 (3)互動:以接龍的方式一句一句接唱樂句。 3. 有感情地跟老師學唱歌曲,嘗試用云南方言演唱歌曲,力求唱出西南 山野的風味。 四、小調——《月兒彎彎照九州》 師:民歌不僅表現了勞動人民熱烈的勞動場面,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平常 生活。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從南宋開始就流行于江蘇一帶的江南小調《月 兒彎彎照九州》。 1. 初聽歌曲,引導學生探討歌曲表達的情緒。師小結:歌曲從月照人間開始,月亮的陰晴圓缺如同人間的悲歡離合, 而婉轉的旋律,則表達人們流離失所、生活困頓的悲傷之情。 2. 復聽歌曲,分析歌曲特點。 (1)分析:唱詞有什么特點?師生交流。 (2)師小結:七字句的結構形式,如同七言詩。 (3)分析:旋律有什么特點?(出示歌譜) (4)師小結:旋律婉轉豐富,一字多音。這是屬于民歌中的小調。小調 一般流行于城鎮市井,結構勻稱規整,風格多細膩、柔婉。 3. 引導學生邊唱歌曲邊畫旋律線。 五、拓展延伸 總結分析民歌三種體裁的相同點: 旋律:朗朗上口、易于傳唱、曲調短小。 結構:兩句或四句一個樂段,節奏自由。 表現手法:簡潔質樸,音樂形象生動真切。 其他:唱詞中的襯詞、襯腔規整化。 六、課堂小結 課堂結語:民歌以其豐富多樣的風格成為中國民族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希望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領略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從 而由衷地愛上它,使我們的文化藝術瑰寶能夠代代傳承,永不消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8_01.黃河船夫曲(范唱).mp3 08_02.黃河船夫曲(伴奏).mp3 09_01.放馬山歌(范唱).mp3 09_02.放馬山歌(伴奏).mp3 10_00.月兒彎彎照九州(欣賞).mp3 七年級音樂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教案.docx 湘教版七年級音樂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 - 副本.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