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單元解讀一、單元課標解讀【導論】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商朝創造了以青銅器和甲骨文為特征的文明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度漸趨瓦解。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發展。各諸侯國的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學術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內容要求】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知道我國先秦時期天文歷法和醫學的發展歷程;知道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時期發達的文明;知道《詩經》和“楚辭”是中國先秦時期的杰出文學成就代表。【素養目標】 唯物史觀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實,初步認識、理解人心所向是朝代興衰和更替的規律;了解夏、商、西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知道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了解春秋時期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制度的深刻變化,知道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轉型,認識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知道改革促進國家強大和社會進步;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學會運用唯物史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理解這一現象史料實證 查閱史料,了解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參觀博物館、觀察相關文物圖片,直觀感受夏、商、西周時期的文明成果;通過對鐵器、牛耕出現的文物圖片和相關文獻記載的認知,增加感性認識,培養證據意識;查閱史料,了解商鞅變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查閱諸子百家的代表作品,理解和認識各學派學說的主要觀點時空觀念 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實,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識讀《周初分封諸侯國示意圖》《春秋爭霸形勢圖》《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信息歷史解釋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知道甲骨文發現的基本史實和影響,培養觀察、想象、歸納概括的能力;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動蕩的時代;辯證認識諸侯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培養用聯系、辯證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的開放性討論,培養創新思維;知道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家國情懷 明確中華民族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強大生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對霸主興替的探究,認識到綜合國力和軟實力對國家生存和大國崛起的意義;學習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的精神;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學習諸子先賢們以天下為己任、關心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的崇高抱負和理想人格,培養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三、單元教材分析 【大單元概述】本單元主要介紹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夏商周時期是從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開始,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為止,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先秦時期,是中國王朝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它開創的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商朝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特征的早期文明。到了西周時期,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治。東周時期,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列國紛爭時期。殘酷的爭霸和兼并戰爭,推動各國競相變法,戰國時期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諸侯國改革促成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統治權威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兼并戰爭、制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大線索梳理】【大單元結構】【階段特征】政治: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出現與崩潰;諸侯國爭霸,兼并戰爭頻繁;奴隸制走向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國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統一和集權。 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推動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分封制與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潰;新的賦稅制度(如初稅畝)及經營方式的改變、小農經濟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的確立,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思想:反映社會大變革的“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紛紛登場,提出不同的治國方案,為各國變法及治國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觀念,法家“大一統”思想為秦國完成統一提供了思想動力。【大概念整合】1.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在各個領域的主要表現。經濟 鐵器牛耕廣泛使用,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封建經濟產生,井田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過各國變法最終確立下來政治 諸侯爭霸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先后在各諸侯國開展了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變法)軍事 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社會動蕩思想 社會的變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躍,各學派著書立說,互相質疑和爭論,出現了“百家爭鳴”民族 關系 中原的“諸夏”在同周邊民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2.論從史出相關史實 聯系/共性 觀點/認識商湯滅夏、武王伐紂、西周滅亡 原因都是統治者殘暴,不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管仲改革、商鞅變法 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改革,都促進了各自諸侯國的發展 改革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甲骨文、青銅器、都江堰、百家爭鳴 都對后世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豐富而優秀的中華文化遺產澤被后人2.中華民族充滿智慧和創造力鐵制農具和牛耕的 出現與推廣、春秋 爭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百家爭鳴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三、重難點分析1. 西周的分封制和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 目的 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依據 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內容作用 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社會等級制度 2.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特征 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經濟 春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戰國時期進一步推廣,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政治 春秋時期,社會動蕩,諸侯稱霸,在這一過程中,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并出現了民族交融政治 戰國時期,一方面,七雄之間的兼并戰爭連綿不斷;另一方面,以秦國商鞅變法為代表,各國紛紛實行變法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思想 出現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和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 四、學情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歷史教學緊密相連,只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才能讓學生認知結構與學習活動共同生長。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從中華文明大視角認識第二單元的史實相對較難,需要教師逐級搭建階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認識這一時期文明的發展。五、單元課時安排 每課一課時,復習一課時,共六課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