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23講 全民族的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講義階段特征:總體特征:日本侵華逐步深入,全民族團結抗日并最終取得勝利。具體表現:1.政治上:日本不斷侵華,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由對抗轉向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全民族團結抗日;這一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與中國共產黨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并最終取得勝利;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2.經濟上:日本的野蠻掠奪和官僚資本的壓榨,造成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日益萎縮;中共實行“雙減雙交”政策既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又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業內遷促進西南部地區工業發展,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基礎。3.思想文化上:民族意識高漲;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總體發展遲緩;高校內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4.外交上:取消列強在華特權(治外法權):廢除不平等條約,訂立新的條約。課標要求:1.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2.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近幾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高考命題趨勢:全民全面抗戰、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的敵后戰場是考查的重點。抗戰時期的根據地建設(政治、經濟和文建設)。高考備考建議:1.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抗戰及兩者的關系;2.中共七大和毛澤東思想;3.注意把中國的抗日戰爭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理解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重大貢獻及巨大的民族犧牲。4.加強抗戰史復習,特別是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及其他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和經濟政策;新趨勢是文化方面考察力度加大,如價值認同、抗日宣傳。時空坐標及主要內容線索:教學內容:考點1:正面戰場的抗戰考點2:敵后戰場的抗戰考點3:東方主戰場考點4: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學過程:概念解析:1.正面戰場:指中國控制的連片國土與日軍侵華推進線上日控區對峙交戰而形成的戰場。由于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因此一般也稱其為國民黨正面戰場。2.敵后戰場:指中國軍隊深入到日本占領區而開辟的戰場。一般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軍隊占領區所形成的有一定軍事控制范圍地區。3.全國抗戰的階段劃分:考點1:正面戰場的抗戰重大戰役:(二)正面戰場的評價:1.積極:①抗戰前期,進行了比較積極、頑強的抵抗;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軍侵略進程,消耗了的兵力;③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④對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起到決定性作用;⑤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⑥為工業及學校內遷爭取了時間。2.消極: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喪失了大片領土。問題思考: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的原因提示:①中國實力遠遠落后于日本;②國民黨政府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不發動人民群眾(根本);③軍事上消極防御,與敵人進行大規模的陣地戰。(二)國民政府的統治: 填寫下表知識鏈接: 相持階段國民政府積極反共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確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①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1940,重點針對陜甘寧邊區、山東抗日根據地。②第二次“反共” 高潮: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突襲圍剿新四軍,制造“皖南事變”。概念解釋: 統制經濟是國家為服從戰爭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預或管制生產、流通、分配等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戰時采用統制政策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也實施了統制經濟政策。知識拓展: 戰時內遷(工業、高校)1.背景: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遠遠落后于日本,難以抵擋日軍深入國土。2.表現: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3.意義:①保存了民族工業及教育資源;②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③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的工業、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④對改變工業及教育不平衡的格局起到積極作用。考點2:敵后戰場的抗戰(一)戰略:《論持久戰》的發表(1938年)1.原因:①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節節失利,日本侵占了中國大片國土;②為駁斥國民黨內“速勝論”和“亡國,給中國指明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2.內容:①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指出中國不能速勝,不會亡國;②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3.意義:①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②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③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二)敵后戰場的開辟1.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結合選必1第3課)洛川會議:1938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形成了中共全面抗戰路線即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即人民戰爭路線。2.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①表現: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臺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開辟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主要有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南、皖東等。②戰法: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③影響:敵后戰場的開辟,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3.在淪陷區的斗爭:①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淪陷區的工人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式,破壞日軍“以戰養戰”的部署;②通過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進行斗爭,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三)敵后戰場的抗戰1.發動百團大戰:(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2)特點: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3)概況:1940年8月,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余萬人,投入戰斗,取得重大勝利。(4)意義:①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②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歷史解釋: 囚籠政策采用以“鐵路為主、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方法,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把華北抗日根據地分割成塊,在軍事上實行分區“掃蕩”,在政治上加強發展偽組織的“統治”作用,在經濟上對抗日根據地加以嚴密封鎖,隔絕各抗日根據地之間的糧食運輸,還企圖把晉察冀的糧食運往日本,緩和日本國內的糧荒。(四)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鞏固(結合選必1第3課)1.政治:堅持團結抗戰(皖南事變為代表)(1)背景:五屆五中全會后,在日本的誘降下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歷史解釋: 皖南事變1941年,國民黨在皖南發動的反共事變。1941年1月4日,駐在皖南涇縣云嶺的新 四軍軍部及其所屬的一支部隊,共約9000余人,奉命北上,到達茂林一帶時,突遭國民黨 軍隊7個師8萬余人的包圍襲擊。因寡不敵眾,除兩千多人突圍,3000多名指戰員壯烈 犧牲,其余被俘。蔣介石隨即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并下令向新四軍其他部隊進攻。(2)以斗爭求團結: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一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2.經濟:(1)“雙減雙交”土地政策: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團結了地主和農民,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保證;(2)開展大生產運動:使根據地度過嚴重經濟困難,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歷史解釋: 大生產運動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1942 年,中共中央提岀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力更生,開展大規 模的大生產運動。通過大生產運動,解放區抗日民主政府開辦了許多自給工業,軍隊發 展了自給經濟,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3.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根據“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作用: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解釋: “三三制”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強調敵后政權在性質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4.思想:(1)延安整風運動:1941-1945年①內容:A.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B.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C.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②意義:提高了黨員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全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奪取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2)中共七大的召開:1945年4至6月,在延安召開。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核心素養: 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區別與聯系?考點3:東方主戰場1.背景:(1)全民族抗戰格局形成,蘇德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爆發;(2)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2.中國貢獻:(1)配合盟軍作戰:①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②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協助英軍抗日。(2)積極參與建立同盟:1942年初,《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 統一戰線正式形成。3.成果:(1)開羅會議: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2)取消特權: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問題探究: 為什么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材料一 “如果日本進軍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丘吉爾材料二 勇敢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殲滅了無數日軍,摧毀了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援助中國進行的英勇抗戰并最終發起反擊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的抗戰是最終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 —— 羅斯福《爐邊談話》材料三 “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斯大林提示:(1)抗日戰爭開始最早、延續最久。(2)抗戰長期牽制日軍,對其覆滅起了決定性作用。(3)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唯一戰場,此后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4)中國積極協助和配合盟軍作戰,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5)中國軍隊直接入緬作戰,有力地支援盟軍對日作戰及東南亞人民抗日斗爭。考點4:抗日戰爭的勝利(一)中共“七大”:1.背景:①中共領導的敵后軍民對日寇發起局部反攻;②中國處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2.召開:1945年4至6月,在延安舉行,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3.內容:①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③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4.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知識拓展: 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二)抗日戰爭的勝利1.勝利過程:2.勝利意義:材料一 作為一個民族國家,中國是由于日本的大舉入侵和舉國抗戰體制的形成,才在當時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統一,國人的民族意識也因此得以極大提升。我們說,抗日戰爭使近百年飽受分裂之苦的中國重新統一起來了,增加了國民對國家認同的程度和對政府的監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進了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關心和參與,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樞紐。——楊奎松《抗戰燃起中國現代國家夢想》材料二 中華民國、法蘭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美利堅合眾國應為安全理事常任理事國。——《聯合國憲章》第23條(1945年)歸納為:①近代首勝: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②大國重立: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民族復興: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3.勝利的原因:(1)國內: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行全民族抗戰;②國共合作,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③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的中流砥柱作用;④中國抗戰的正義性。(2)國際: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和支持;②愛國華僑和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核心素養:抗日戰爭的特點。(1)漸進性: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七七事變后,中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層面上有組織的自衛戰爭,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團結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的一場民族戰爭。(3)雙重性:從斗爭性質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具有雙重性。(4)復雜性:即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貫穿始終。⑤持久性:中國戰場是所有反法西斯戰場中開始最早(1931年9月)、結束最晚(1945年9月)的戰場。⑥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⑦深遠性: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1)中國共產黨最早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最早組織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以局部抗戰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2)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并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堅決抗戰的政治核心。(3)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為全民族抗戰指引了勝利方向。(4)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戰后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5)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綜合歸納: 概括中國抗日戰爭主要線索高考真題演練:1.(2024·廣東卷)1943年3月,中國國民黨以將介石的名義拋出《中國之命運》一書,公開提出共產主義和英美式的自由主義都不適合中國,聲稱:“中國之命運,完全寄托于中國國民黨”。這說明( )A.民族統一戰線初現裂痕B.中國的國際地位未見改善C.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D.國民黨試圖獨占抗戰成果【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3年(中國)。根據材料“中國之命運,完全寄托于中國國民黨”并結合所學可知,蔣介石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妄圖泯滅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做出的功績,其獨裁之心昭然若揭,D項正確;1938年武漢會戰后,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國民黨方面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出現裂痕,排除A項;中國的抗日戰場是東方主戰場,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2.(2024年甘肅卷)大生產運動中,陜甘寧邊區政府動員婦女參加紡織生產。當時有報道稱:白三老婆參加紡織組解決了全家穿衣的困難,丈夫更尊敬她了。參加紡織組的婦女身上都有幾十塊錢,有了財產使用權,不像以前完全依賴公婆丈夫。根據以上材料可知,婦女在大生產運動中( )A.家庭經濟地位得到提高B.實現性別平等同工同酬C.成為邊區勞動生產主力D.物質需求達到高度自足【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抗戰時期中,由于長期的戰爭消耗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邊區物資供應出現困難,陜甘寧邊區政府動員婦女參加紡織生產,實行獎勵機制,邊區的婦女紡織運動使得經濟建設很快步入正軌,也為婦女的自身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其家庭經濟地位得到提高,A項正確;“實現”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B項;婦女參與生產有利于邊區經濟的發展,但邊區勞動生產主力并非女性,排除C項;“高度自足”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3.(2024年湖北卷)大學生楊靜遠曾堅持“我一個學文學的,對政治根本不發生興趣”。1944年豫湘桂戰役后,她開始意識到“國家真是每個人的”,決意“要把自己獻給我的國家”,主動了解中共政綱,進而走上革命道路。楊靜遠的轉變折射出( )A.全民族抗日救亡運動高漲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認可C.國民黨政權深陷統治危機D.和平建國成為人民共同愿望【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44年,正值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豫湘桂戰役大潰敗,豫湘桂戰役使部隊大部喪失抵抗信心和戰斗力,是其軍事上的潰敗,也是其政治上腐敗的表現。而此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正成為抗戰的主戰場,由此形成鮮明對比,大學生楊靜遠逐漸由對政治不感興趣到主動認識中共政綱,進而走上革命道路,這折射出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認可,B項正確;1935年華北事變后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進入新高潮,排除A項;國民黨政權深陷統治危機是解放戰爭后期,排除C項;和平建國成為人民共同愿望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排除D項。故選B項。4.(2024年全國甲卷)下圖表(表)為1943年陜甘寧邊區佳縣城關區各階層公糧負擔情況。這一現象體現了( )A.社會階級間的差距的擴大B.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的滿足C.中國共產黨階級基礎擴大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解析】據材料,1943年陜甘寧邊區佳縣政府征收除了雇農之外各階層的公糧,地主繳納公糧占收入最多,不同層次的農民繳納相對較少。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雙減雙交政策,團結了各個階層力量來共同抗日,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因此各階層負擔公糧,緩和了矛盾,凝聚了抗日力量,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項正確;各階層的公糧負擔是有差異,但不能得出差距在擴大,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各階層繳納公糧的情況,不能得出農民生產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工人和農民,地主并不是中共的階級基礎,排除C項。故選D項。5. (2023·全國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達到解放的道路,亦須從經濟豐裕與經濟獨立入手”。這一決定的實施A. 促進婦女徹底擺脫封建束縛B. 有利于抗日根據地政權鞏固C. 擴大了陜甘寧邊區階級基礎D. 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需要【解析】 根據材料“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達到解放的道路,亦須從經濟豐裕與經濟獨立入手。”并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后期,通過土地改革,婦女的經濟地位得到提高,這有利于動員廣大婦女投身抗戰,這有助于鞏固抗日根據地,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B項正確;“徹底擺脫封建束縛”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A項;陜甘寧邊區的階級基礎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外,還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階級、階層,婦女包含在內,故陜甘寧邊區的階級基礎并未擴大,排除C項;1949年解放戰爭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將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回到城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2022·全國甲卷)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A.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B.脫離了國民政府管轄C.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D.仿行蘇聯的政治制度【解析】 由材料“由議會選舉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選舉產生,是民主政治的體現,由材料“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可知抗日戰爭時期的民主政權充分調動社會各階級反帝反封建的熱情,體現出新民主主義的特征,故選A項;邊區政府是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行政區之一,擁有合法的地位,邊區政府在接受國民政府領導的同時,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政權,排除B項;“社會全體”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邊區政府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民主專政,不同與蘇聯的政治制度,排除D項。思維導圖: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23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