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5)貨幣與賦稅制度第15課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1)先秦時期①夏朝:海貝、仿制貝(骨貝、石貝)②商朝后期至西周:銅鑄幣③春秋戰國:使用多種樣式的銅鑄幣(布幣·韓趙魏、刀幣·齊燕、圜錢·秦、蟻鼻錢·楚)秦朝:在圜錢基礎上統一為圓形方孔銅錢,并被長期沿用,還鑄印半兩字樣,稱秦半兩兩漢:沿用秦朝圓形方孔銅錢并鑄印五銖字樣,稱五銖錢魏晉南北朝時期①中國貨幣史上大混亂時代,貨幣缺乏統一性和連續性②出現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國號錢和年號銅錢唐朝:銅錢不以重量命名,鑄行開元通寶銅錢,此后歷朝銅錢大都以命名兩宋①北宋起形成慣制,銅錢上統一鑄印當時年號+元寶、通寶字樣②北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注:紙幣誕生原因(僅作了解)A.銅錢本身價值低B.民間有許多銅錢被囤積或銷毀重鑄器皿,導致市面銅錢流通量不足C.宋代商品經濟發達,貨幣需求量大元朝: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鈔;元末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明清時期:形成了以白銀為主銅錢、紙幣為輔的貨幣體系(白銀貨幣化)(9)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特點①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演變(海貝、仿制貝→銅錢)②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制演變(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圓形方孔銅錢)③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演變(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④由以錢幣重量命名向以元寶、通寶命名演變(秦半兩、五銖錢→開元通寶)⑤由金屬貨幣向紙幣演變(銅錢→交子)⑥由紙幣寶鈔向白銀貨幣演變(明清時期)2.中國近代貨幣的演變(1)晚清時期:清政府開始鑄造銀元(2)北洋政府時期:沿用晚清傳統,以銀圓為法定貨幣(袁大頭銀圓·僅作了解)(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①1935年幣制改革:規定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并禁止銀圓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②1948年幣制改革A.背景: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影響,法幣急劇貶值,并最終徹底崩潰B.內容:發行金圓券C.結果:金圓券貶值更快,民間自動重用銀圓;政府又發行銀圓券,仍失敗;惡性通貨膨脹華北人民政府時期:1948年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3.新中國貨幣的演變——人民幣(1)貨幣地位: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成為法定貨幣(2)發行原則:經濟發行、計劃發行、集中統一(中國人民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3)版本演變:先后發行五套(4)貨幣體系: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的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5)偉大意義:有利于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二、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1.西方國家主要貨幣歷史(1)法蘭克王國將一磅重白銀分成240便士;查理大帝時期磅、先令和便士傳播西歐大部(2)18世紀初英格蘭和蘇格拉合并后,英鎊正式投入使用(3)1360年法國開始鑄造法郎硬幣;1795年法郎作為唯一標準貨幣在法國流通(4)1792年美國國會頒布法令,美元出現2.金本位制(1)形成背景:19世紀初伴隨著工業革命展開,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擴大,國際間貨幣結算日益頻繁和復雜(2)正式形成: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3)主要內容①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②各國金幣擁有統一制式規定,金幣可以自由流通,且不易貶值(4)歷史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發展(5)走向瓦解①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存款人紛紛兌換黃金,導致銀行倒閉,黃金儲備銳減;羅斯福新政宣布停止兌換黃金,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瓦解②英、法、美分別構建以英鎊、法郎、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2.布雷頓森林體系(1)形成背景①二戰使世界金融秩序混亂,戰后各國渴望建立穩定的國際金融秩序②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美國經濟實力大增,其余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英鎊喪失了國際貨幣地位)(2)正式形成:1944年7月,美、英、法、蘇、中等44國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協議》(3)主要內容①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雙掛鉤一固定A.美元與黃金掛鉤(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B.固定各會員國與美元匯率②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世界銀行(WB)時間 1945年任務 穩定國際匯率、消除外匯管制 提供短期貸款 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規定 總部均設在華盛頓;美國人擔任關鍵職務;加權投票制(4)歷史影響①美元實際上等同于黃金,美元霸主地位得以確立②標志著世界貨幣體系的建立,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但也強化了美國的經濟霸權走向瓦解①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②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美元與石油掛鉤,建立石油美元體系3.當今世界貨幣發展特點(1)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占據最大權重,是國際貿易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2)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的影響與日俱增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一、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1.秦漢時期的賦稅制度(1)田賦①秦朝:田賦稅率極高,泰半之賦(三分之二)②漢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漢高祖十五稅一、漢景帝三十稅一)(2)人頭稅①秦朝:征收極重的人頭稅②漢朝:人頭稅分為口賦、算賦,還征收財產稅A.口賦:7—14歲男女每人每年繳口賦20錢,漢武帝后加征3錢(僅作了解)B.算賦:15—56歲男女每人每年繳算賦120錢,商人和奴婢的算賦更多(僅作了解)C.財產稅:對車船征稅;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對財產總額征稅民資;農民飼養家畜也要交稅。徭役:分為更卒、正卒、戍卒三種①更卒:在本地服役一個月,承擔修筑工程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僅作了解)②正卒: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兩年(僅作了解)③戍卒:到邊塞屯戍一年(僅作了解)2.隋唐時期的賦稅制度(1)隋朝:廢除前代許多苛捐雜稅,征收租(繳納粟)調(繳納絹棉布)役(服徭役)(2)唐朝背景 主要內容 評價前期 租庸調制 配合均田制 繼承隋朝賦稅傳統 ①針對21—59歲男子征收 ②租指納粟,調指納絹布 ③庸指成年男子如不去服徭役,則可納絹布代役 ①保證了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 ②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中后期 兩稅法 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均田制瓦解 ①征收戶稅和地稅,并以金錢為主 ②一年分夏秋兩季征收 ③戶不分主客均以居住地編入戶籍 ④國家確定賦稅總額,并分解各地 ①簡化擴大了稅收 ②保證了財政收入 ③減輕了人身依附 ④加劇了土地兼并3.宋元時期的賦稅制度(1)宋朝①宋承唐制:實行兩稅法,但附加稅繁雜多變且超過正稅數倍,還要派發各種徭役②王安石變法:推行募/免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官府募人代役)元朝①基本沿襲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分別在北方和南方實行②增加科差一項,按戶征收絲和銀兩4.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1)明朝①明初:沿襲兩稅法,并以征收米麥實物為主;明英宗時期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金花銀)②明后期: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A.背景:商品經濟發展;白銀流通量增加B.目的: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C.內容:清丈土地;將田畝稅、人頭稅和役銀合并折銀征收D.評價:是中國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需要,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2)清朝: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減輕了人身依附,有利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二、中國近現代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關稅的起源與演變(1)關稅含義(僅作了解):海關依據國家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關稅(2)中國古代的關稅:起源于西周(關卡);封建時代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1937年正式廢除國內關稅(3)中國近代的關稅①關稅自主權喪失歷程 條約 內容開始 喪失 1842年《南京條約》 中國關稅需與英方商定(開了協定關稅惡例)1843年《虎門條約》 英國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1844年《望廈條約》 進一步強化了列強的協定關稅權進一步 喪失 1858年《天津條約》 英國人赫德擔任晚晴海關總稅務司 把持中國海關大權近半個世紀1898年《馬關條約》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并免收內地稅②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努力A.先進人士的提倡(僅作了解):馬建忠、鄭觀應、張謇、孫中山B.民眾運動的推動(僅作了解):1925年五卅運動、1925年關稅自主運動C.中國政府的踐行·1919年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第一次系統提出修約及收回關稅自主權的要求,但未獲成功·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宣布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重要內容·1928—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陸續與美國、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國締結新的關稅條約,關稅自主權取得顯著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稅①195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②1985年頒布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③1987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完善了關稅制度,推動了對外貿易發展2.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1)含義(僅作了解):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稅種(2)歷程①起步于民國時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稅但沒有實施;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1799年英國成為最早開征個人所得稅的國家·僅作了解)②新中國計劃經濟時期: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③改革開放時期:1980年正式確立個人所得稅作用: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