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一、明朝的建立與統一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二、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中央行政系統的變化(1)中央官職:廢丞相,強化六部①原因:A.收元朝的教訓,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內亂屢生。B.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固有矛盾。明初地方廢行省,設三司,權力集中到中央,中書省和相權權限擴大。C.宰相胡惟庸挑戰皇權。②措施: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永不立: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許再立丞相;③影響:A.秦朝以來的丞相制度宣告廢除B.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C.導致宦官專權。(2)中央官制:設立內閣制度①原因:廢除丞相后,全國重大政務都由明太祖決斷,政務繁多。②建立過程:奠基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但很少能參決政事。確立 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內閣出現發展 明宣宗時,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全盛 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③實質:不是國家法定行政和決策單位,而是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3)中央:宦官專權 過程:洪武初年,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記,不得干預政事,對宦官控制很嚴。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為后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辦批紅之事,宦官專權局面逐漸形成。實質:宦官專權是明朝國家結構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宦官專權亂政是皇帝授權的結果,也是皇權利用宦官牽制內閣的產物,實質上是皇帝極端專制主義的強化帶來的皇權本身的異化。(4)中央:特務統治明代為了確保臣下絕對忠心,利用特務手段偵察臣僚私下言行,設立廠衛機構(東廠、錦衣衛)監視偵察官民行為,凌駕于司法部門之上,受皇帝直接領導。【易錯提醒】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歷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決策,對皇權具有制約作用,宰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并不來自制度、職位,而來自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便一落千丈。2.地方行政——三司分權,設立督撫(1)廢行省,設三司①職能:A.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行政;B.提刑按察使司負責司法監察;C.都指揮使司負責軍事。②特點:“三司”分權,分別只聽命于中央號令,互不統轄。③評價: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對強化中央集權,穩定地方社會秩序(2)設立督撫:①內容:明后期設立督撫,負責一省的軍政,節制三司,加強中央集權;但明代督撫沒有轄區,總督和巡撫屬于京官,由中央臨時派遣。②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理。3.軍事制度——衛所制度明代自京師達于郡縣,皆設立衛、所,外統于都司,內統于五軍都督府。也就是說,衛、所分屬于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干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明朝中后期該制度趨于廢弛。明代的衛所兵制,實乃吸取中國歷史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于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三、明朝的邊疆治理與對外交往1.蒙古(韃靼、瓦剌):①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長城。②瓦剌和韃靼深入內地,包圍北京,曾經俘虜明英宗(土木之變)。③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冊封,直到明末雙方基本維持和平局面。2.東北:明朝前期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部落首領封授官號。3.藏族: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4.西南:設土司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署,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5.對外關系(1)朝貢體系: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確規定了把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小琉球、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洼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等15國列為“不征諸夷”,寫入《祖訓》,告誡子孫:這些蠻夷國家如果不主動挑釁,不許征伐。他并且確定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由此最后確立了朝貢體系成為東方世界的通行國際關系體制。在這個體制中,中國中原政權成為一元的中心,各朝貢國承認這一中心地位,構成中央政權的外藩。(2)鄭和下西洋①概況: 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鄭和遠航海外。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②影響A.積極影響:大大提高了中國在海外諸國的聲望。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B.消極影響:其目的主要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后來未能持續。(3)戚繼光抗倭:①背景A.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騷擾我國東部沿海,被稱為“倭寇”。B.明朝前期,朝廷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②概況:明廷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③結果:重創倭寇,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逐漸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4)歐洲殖民者入侵:明朝中后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日益頻繁。1553年,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即“澳門”)的租住權。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四、女真興起與清軍入關建立政權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建立大清 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軍入關 1644年,清朝多爾袞統軍入關,打敗李自成,遷都北京,逐步統一全國。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被稱為“康乾盛世”。2.中樞機制變革(1)奏折制度:①特點:迅速、機密②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2)中央中樞機構:軍機處①背景A.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B.軍國機要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C.康熙帝時,為擴大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②設立:辦理西北軍務,雍正帝時設立。③職能:接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按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④特點:“簡”“速”“密”⑤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標志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知識補充】從歷史解釋角度概括古代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權: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一是分割相權;二是轉移相權及其機構。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消滅。(2)加強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3)變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分化事權,使其相互節制:如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縣制;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實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選拔和任免:自秦廢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權由皇帝一人決定。隋唐之后的科舉考試,也是培養和選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徑。(5)加強監察機制:如秦代設御史大夫,漢代設刺史,宋代地方設通判,明代的東廠、西廠、錦衣衛3.地方制度變革(1)地方行政系統: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2)實行督撫制:①職能:總督:督理軍務、漕運和鹽政;巡撫:安撫軍民,兼理軍政。②演變:康熙年間,督撫成為地方行政最高長官、總掌權力的封疆大吏。③意義:保證了省級重要職權行使的協調性,是總督是清代實施地方要地及邊區統治的重要官制。二、疆域的奠定1.治理臺灣(1)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2)1683年,清軍渡海遠征,鄭氏后裔戰敗投降。(3)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4)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2.反擊沙俄(1)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2)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其同意談判。(3)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3.蒙古和新疆地區(1)明朝末年:韃靼分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稱為漠西蒙古。清朝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2)17世紀后期: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勢力強大,占據天山南北,又向東進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軍與噶爾丹及其后繼者進行了長期斗爭,最終在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3)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4)地方治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4.共治西藏(1)冊封宗教領袖:清政府以“達賴喇嘛”冊封五世達賴。康熙以“班禪額爾德尼”賜予五世班禪。(2)1727年,設駐藏大臣,清朝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3)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中央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5.機構設置: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地位與六部相同。6.邊疆政策:對于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保證了局勢的穩定。7.清朝疆域:(1)清朝版圖: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包括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2)疆域管理:在清朝疆域里,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3)歷史地位:現代中國的版圖至此基本奠定。(補充)“改土歸流”: 廢除世襲的土官,改設可以隨時任命的流官。雍正時期,鄂爾泰任云南巡撫兼云貴總督,改土歸流先后在云貴川桂等地進行,撤銷土司,在原土司地區設府縣廳州,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編制戶口等。改土歸流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內地的聯系,有利于促進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鞏固西南邊防。(補充邊疆治理特點):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恩威并施、剿撫并用;優待上層、穩定局勢;設置機構、頒行法律三、盛世危機1.人口膨脹,起義頻發2.閉關鎖國,落后世界(歸納總結)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的特點與影響(1)特點①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如監察制度、選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體現了繼承性的特點;而內閣、軍機處的設置則是一種新發展。②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③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影響①積極影響:A.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來侵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B.經濟上,有利于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C.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技術在較廣闊的范圍內傳播②消極影響:A.政治上,以強化君主專制為核心,極易出現政治腐敗現象,形成暴政,派生出龐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B.經濟上,封建社會后期,日益束縛生產力發展,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造成中國社會的落后。C.思想上,專制統治嚴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國民的愚昧與落后,嚴重阻礙科技進步。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一、明清的經濟發展的表現1.農業(1)美洲作物的引進明朝中期,一些新的外國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2)江南多種經營并存①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②經濟中心地的分化。江南喪失糧倉地位,成為商業和手工業中心;湖廣地區逐漸成為糧食生產中心。2.手工業的發展(1)民營手工業的地位提升:明中期以后,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2)原因:①官營手工業自身的弊端;②生產力的提高為私營手工業發展提供基礎;③商品經濟的發展;④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3.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1)時間和地點:明朝中后期(15世紀末)的東南地區。(2)產生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的出現。(3)基本特征:發展水平低;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4)性質: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代表社會發展趨勢。(5)作用:沖擊自然經濟,為明清文化發展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6)局限性:僅限于少數地區,少數部門;發展緩慢,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7)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因素:①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一方面是君主專制制度的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②資本因素:土地買賣制度和高額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將資本用于買田置地不用于擴大再生產。③市場因素:官府的沉重剝削,導致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極其低下,國內市場狹小;政府限制海外貿易,國外市場缺乏。④勞動力因素:小農經濟下,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⑤政策因素:重農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的實施。⑥思想因素:在傳統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思想下,難以擴大再生產。【知識補充】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特征:(1)生產部門不斷增多,分工日益細化;(2)技術不斷進步;(3)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與工場手工業出現;(4)官營手工業、民間手工業(民營、家庭)兩種形態并存;(5)布局隨著經濟重心南移相應變化;(6)長期領先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還遠銷海外、享譽世界,廣受歡迎。4.商業(繁榮表現)(1)白銀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2)長途販運和大額貿易發展;(3)商幫形成;(4)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補充】古代中國商業的特點1.商業市場的形式多樣:如城市中的市有早市、夜市等,城郊和鄉村有草市等。2.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各朝代都興起不同數量和規模的商業大都市,到明清時期,興起了一批工商業市鎮。3.對外貿易發達:以絲綢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發達,構成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進沿海港口城市的興盛。4.貨幣種類豐富:在貨幣流通領域,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明朝時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并行的貨幣流通制度。5.商人群體活躍:到明清時實力雄厚的區域性商人群體組成了商幫,如徽商、晉商等。6.商業地位低下:商業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未占主導地位。二、明清的文化1.思想領域(1)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為加強思想文化控制,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2)心學的發展——王守仁①世界觀: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理存在于心,是固有的。②方法論:“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每個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圣賢),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蝕,所以要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復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產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3)異端李贄①主張:反權威:公開打破對孔子(孔孟)的迷信,反對以孔子是非為標準;反正統:抨擊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 的虛假說教,強調人的正當私欲,提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②評價:反專制思想的先驅,他將矛頭直指綱常禮教和整個正統思想,帶有民主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也成為后世之楷模;但其思想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2.明末清初進步思潮(1)背景①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及緩慢發展;(根本原因)②階層:新興市民工商業階層日益強大;③政治:封建制度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④思想:程朱理學依然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日益僵化,束縛了人們思想。⑤外部:西學東漸(西方科技傳入)(2)黃宗羲①反對君主專制A.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主張。B.主張把學校作為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C.提出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②工商皆本:反對重農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3)顧炎武①反對君主專制:A.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的分權思想。B.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論斷。②經世致用:力倡務實作風,主張實踐求真知,解決民生現實問題(4)王夫之①政治思想:主張“循天下之公”,反對君主專制,帝王私產。②哲學思想:A.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B.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③經濟思想:重視工商業者地位,提出了“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評價:積極影響:①沖擊封建專制,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思想家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②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進步性。③批判地繼承儒學,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局限:①從內容上看: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②從地位上看:無法撼動程朱理學的主流地位,未在當時成為主流思想。③從影響上看:影響有限,未能實現中國社會的轉型。④從性質上看: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補充】1.明清之際進步思潮的主要特點(1)反傳統、反教條。如李贄抨擊程朱理學,否認孔孟學說,提倡男女平等。(2)反君主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主張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用法治代替人治。(3)提倡“經世致用”。如顧炎武主張為學應求務實,應關乎國計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經世致用”“明道救世”。(4)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5)是開明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對儒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改造,仍然屬于儒學的范疇2.明清進步思想與傳統儒學思想的關系(1)批判與繼承:黃宗羲批判舊儒學的“君為臣綱”的思想,繼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顧炎武批判道學脫離實際的學風,主張發揮孔子的“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積極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學宣揚的“天命論”和“生知論”。(2)發展:提出一些反對君主專制的主張,具有民主色彩。三、小說和戲曲原因 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小說 元末明初 施耐庵、羅貫中在宋元話本基礎上創作了《水滸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 是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明朝中期 吳承恩的《西游記》 神話小說的杰作清朝中期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的杰作曹雪芹的《紅樓夢》 是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也是享譽世界的名著戲曲 傳奇 代表作家有明朝湯顯祖和清朝孔尚任等昆曲 江蘇昆山一帶發源的昆曲長期流行京劇 道光年間形成的京劇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四、科技1.明朝科技巨著(1)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分別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2.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歐洲傳教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與中國開明的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西方傳教士幫助清廷繪制全國地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