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1.2《在社會中成長》教學設計課題 《在社會中成長》 單元 第一單元 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 八年級學習 目標 核心素養目標: 道德修養:明確個人離不開社會,在社會生活中養成親社會行為,做社會的好公民。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有了解、關心、融入、服務、奉獻社會的意識和愿望。 責任意識:懂得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應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實現個人成長。 關心集體,關心社會,增強主人翁意識。重點 養成親社會行為難點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 播放視頻 結合課堂素材:從希望工程女孩到二十大代表,蘇明娟經歷了什么?收獲了什么? 重點問題 1. 為什么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 2.親社會行為的含義及表現 3.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 4.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當了二十大代表,閱讀相關素材,思考從希望工程女孩到二十大代表,蘇明娟經歷了什么?收獲了什么?講授新課 第一目 在社會課堂中成長 探究一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 思考:蘇明娟是怎樣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的? 提示:蘇明娟從一個山區小姑娘,成長為一名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國家、社會、老師、家長的幫助以及她自身的努力。 筆記: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 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思考:這兩個女孩為什么不具有人的稟性,變成“狼”了呢? 提示:出生后脫離社會,沒有經過社會化。 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如何看待“狼孩”、“宅”現象? 思考:宅男宅女是否脫離了社會? 提示:這些“宅人:并未完全脫離社會。他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社會的提供,并且他們還借助現代的科技手段(網絡)與社會保持聯系。 筆記:為什么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 ①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念日漸養成,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②人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 第二目 養成親社會行為 探究二:親社會行為的含義及表現 思考:評價蘇明娟為“他人撐傘”的行為? 提示:捐資助學是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解決了當地學生上學的問題,屬于親社會行為。 筆記:親社會行為的含義及表現 含義: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表現: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 探究三: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 思考:請你評價視頻中小伙的行為?這一行為有什么意義? 提示: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 思考:養成親社會行為有什么意義? 提示:我們只有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筆記: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 ①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 ②我們只有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探究四: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思考:收費員的做法啟示我們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提示: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筆記: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①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 ②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的相關素材,思考:蘇明娟是怎樣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的? 如何看待“狼孩”、“宅”現象? 學生思考這兩個女孩為什么不具有人的稟性,變成“狼”了呢? 淋過雨,就想為他人撐傘,思考評價蘇明娟為“他人撐傘”的行為? 學生觀看視頻,6月18日凌晨重慶多地下起大雨一位22歲小伙冒雨打出近20通電話通知車主挪車,請你評價視頻中小伙的行為?這一行為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組,分享自己的答案。 汶川地震“敬禮娃娃”,準備報考北大 思考:養成親社會行為有什么意義? 司機深夜“狂飆”,收費員卻霸氣放行 思考:收費員的做法啟示我們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提供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回饋社會,我們要養成親社會行為,關心社會的發展,關愛他人,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板書 學生總結記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