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地表形態的塑造——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知識點匯總】知識點一 三大類巖石與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知識點二 內力作用與地貌知識點三 外力作用與地貌知識點四 地貌的觀察知識點五 山地的形成知識點六 河流地貌的發育知識點七 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知識點八 河流對聚落的影響知識點九 地質災害及防御【知識清單】知識點一 三大類巖石與地殼物質循環過程1.三大巖石的比較類型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用途巖漿巖 侵入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形成巖石 礦物結晶較大 花崗巖 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多種金屬礦藏是工業生產的原料噴出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沿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巖石 礦物結晶較小,有點有流動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沉積巖 裸露的巖石,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壓緊固結作用形成沉積巖 具有層理結構,可能含有化石 石灰巖、砂巖、頁巖 石灰巖是建筑材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變質巖 地殼中原有巖石,在高溫、高壓作用下,使其礦物成分和結構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形成變質巖 致密,呈片理構造 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巖 大理巖是建筑材料;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重要原料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為:①地球內部的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②巖漿巖、變質巖及已生成的沉積巖在外力(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下形成沉積巖。③巖漿巖、沉積巖及已生成的變質巖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④各類巖石在地下深處被高溫熔化,又成為巖漿回到地球內部。【拓展】(1)物質循環示意圖判讀技巧①判斷箭頭含義指向巖漿的為重熔再生作用;指向巖漿巖的為冷卻凝固作用;指向變質巖的為變質作用;指向沉積巖和沉積物的為外力作用。②判斷巖石和巖漿——抓巖石的“前世”和“今生”a.巖漿:三大類巖石都可變成巖漿,巖漿只能變成巖漿巖,所以進出巖漿的箭頭是三進一出。(有的人認為三大類巖石在變成巖漿之前必定經過變質作用,所以,有的示意圖上是變質巖三進一出)b.巖漿巖:一進三出。c.沉積巖和變質巖:兩進兩出。d.沉積物:如果示意圖里出現沉積物,則沉積物只能指向沉積巖。(2)變式圖解①②③知識點二 內力作用與地貌1.內力作用的概況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2.地殼運動類別 示意圖 運動方向 巖層變化 二者關系水平運動 平行于地球表面 受力變形,巖層發生褶皺 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二者常常相伴存在垂直運動 沿地球半徑方向上升或下降 受力超過巖石承受力,巖層破裂斷開知識點三 外力作用與地貌1.外力作用的概況(1)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其次是重力能。(2)主要形式——風、流水、冰川、生物等2.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作用 作用形式 對地貌的影響 分布地區及實例風化作用 生物風化、物理風化、化學風化 使地表巖石受到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注:土壤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普遍(例如花崗巖的球狀風化)侵蝕作用 風力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例如雅丹地貌)流水侵蝕 沖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紅色荒漠”“石漠化” 濕潤、半濕潤地區(例如長江三峽地區、黃土高原)溶蝕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 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分布地區(例如桂林地區)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等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例中歐—東歐平原)海浪侵蝕 形成海蝕柱、海蝕崖、海蝕穴、海蝕平臺等海蝕地貌 濱海地帶沉積作用 冰川沉積 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無選擇性,形成冰磧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如歐洲中部平原波狀起伏流水沉積 形成沖積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沖積平原(中下游) 出山口、入海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入長江中下游平原風力沉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沉積 干旱內陸及鄰近地區海浪沉積 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 濱海地帶搬運作用 風力搬運 “飛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沿海地區作用強烈流水搬運 “泥沙俱下” 在濕潤、半濕潤地區作用明顯,如黃河“一碗水,半碗沙”冰川搬運 物質遷移 冰川活動地區海浪搬運 物質遷移 海濱地區3.空間分布及相應地貌特點(1)不同區域的主導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②濕潤地區以流水作用為主。③高山地區以冰川作用為主④.沿海地區以海浪作用為主。(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形成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蝕形成冰斗、“U”形谷、角峰等,山下堆積形成冰磧湖、冰磧壟等。③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附近(或風力較大的地方)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在風力搬運途中,隨著風力減弱,形成流動或固定沙丘和黃土堆積地貌。4.主要外力作用類型的判斷方法(1)根據地貌形態判斷高山上的破碎巖石指示風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積指示流水的搬運、沉積作用,坡面的溝壑縱橫指示流水的侵蝕作用,海邊的嶙峋巖壁指示海浪的侵蝕作用,峰林和溶洞指示流水溶蝕作用,沙丘指示風力的搬運、堆積作用。(2)依據區域環境判斷干旱、半干旱以及以風力作用為主的地區,多風力侵蝕、搬運和沉積地貌,濕潤、半濕潤地區以流水作用最為顯著,多流水侵蝕和堆積地貌,高山地區多冰川地貌,沿海地區多海浪侵蝕和沉積地貌。【拓展】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地面上風化、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過程。巖石經過風化就容易被侵蝕,而侵蝕作用又為新裸露地表的巖石接受風化提供條件。有了風化侵蝕的產物,才有被風、流水、冰川、海浪等動力進行搬運、沉積的可能。這幾種作用長期緩慢地進行著,不斷改變著地表形態。風化與侵蝕∶風化是指巖石在無外動力作用時,受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而發生的破壞。雖然有個“風”字,但是它與風并無關系。侵蝕則是在外動力作用下發生的破壞,這些外動力包括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等。風化的結果是巖石變碎、變小,侵蝕的結果是物質從原巖上和原地被移走,露出新的巖石和地表。侵蝕與搬運、堆積:速度較快時,流水、風、海浪都以侵蝕作用為主;速度較低,搬運能力減弱,則表現為沉積作用。知識點四 地貌的觀察1.地貌觀察的順序觀察地點 視野比較廣闊的地方觀察順序 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一般步驟 觀察視野內的地貌(山地、平原等) ↓ 觀察和描述次一級地貌(山嶺、河谷等) ↓ 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等)輔助工具 地形圖、遙感影像等2.地貌觀察的內容(1)高度高度 絕對高度 相對高度概念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即海拔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圖示 圖中甲地的海拔為1500米,乙地的海拔為500米,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為1000米含義 是劃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據 能夠反映地面的起伏狀況數據來源 通過查找地圖或借助儀器獲得 可通過計算獲得(2)坡度項目 內容 影響坡度 坡度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巨大。例如,坡地耕作容易引發水土流失,特別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種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蝕極為嚴重。又如,受機車牽引力的限制,鐵路線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過2.5%—3%。京張鐵路采用“人”字形設計,就是通過延長路程,降低線路的坡度。坡向 觀察坡向時應重點關注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條件存在差異,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3)其他內容①高度與坡度的組合:反映地貌的形態特征②地貌形態、面積、空間分布狀況等③面與點結合:觀察地面起伏狀況和破碎程度知識點五 山地的形成2.地質構造與地貌(山地的形成)褶皺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發生塑性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叫褶皺。世界上許多高大的山脈,如阿爾卑斯一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褶皺山。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態包括背斜和向斜。地質構造 褶皺背斜 向斜判斷方法 形態 中間向上隆起 中間向下凹陷巖層新老關系 中間老,兩翼新 中間新,兩翼老圖示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山嶺 谷地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圖示斷層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程度,巖石就會發生斷裂,如果兩側巖體沿斷層面發生明顯錯動、位移,就形成斷層。相對上升的巖塊叫地壘,可形成斷塊山,如泰山、廬山、華山相對下降的巖塊叫地塹,可形成谷地或平原,如東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①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②地塹和地壘(3)判斷方法①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a.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一般而言,沉積巖層越老,位置越靠下;沉積巖層越新,位置越靠上(越接近地表)。b.噴出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巖層。c.變質巖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巖漿活動的影響,因此變質巖的形成晚于與其相鄰的巖漿巖。d.如果是海底巖石,則離海嶺越近,其地質年齡越小,離海嶺越遠,其地質年齡越大;離海溝越近,地質年齡越大,離海溝越遠,地質年齡越小。②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a.根據巖層形態判斷當巖層形態完整時,即內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顯著,可直接根據巖層的彎曲方向判斷構造。巖層向上拱起的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的為向斜。b.根據巖層新老關系判斷當巖層不完整時,用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地質構造。背斜構造的中部巖層老,兩翼巖層新;向斜構造的中部巖層新,兩翼巖層老。如圖,A為背斜,B為向斜。(4)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①利用向斜找水“向斜巖層蓄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向斜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圖)②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于氣最輕,故其分布于頂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間為石油。(如下圖)③利用向斜、背斜確定鉆礦位置如果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礦、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因此鉆探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而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④利用斷層找水斷層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由于巖隙水易沿著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為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故斷層處常為泉水、湖泊分布地,有河谷發育。可見,斷層面底部,水土條件較好,植被則比較茂盛,這是找水的良好標志。⑤地質構造與采礦選點在同一地層開采石方,如果選址于向斜部位,雖然石質堅固結實,但施工難度大開采成本高;背斜部位石料可能不如向斜部位完整堅硬,但施工容易可節約施工時間,降低勞動強度,減少開采成本,所以應選擇背斜部位作為采石點。【拓展】①建筑、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建設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發生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建筑物塌陷。②建地下隧道應避開向斜構造,建在背斜構造。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筑鐵路、開鑿隧道時如果在向斜部分開鑿.由于向斜是雨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成水道;同時,向斜兩翼巖層不穩固,易發生崩塌。而背斜較為穩固,巖層開鑿成隧道后,如同石拱橋,較為穩固。③建水庫應避開斷層,以防出現滲漏、坍塌、滑坡、地震等。(5)板塊運動和火山①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相對移動(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塊相對運動方向及對地貌的影響,見下表:板塊 運動 邊界 類型 宏觀地形 圖示 實例擠壓碰撞 消亡邊界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脈和巨大的高原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碰撞,常形成海溝、海岸山脈、島弧 美洲西岸的山脈和亞洲東部的島弧彼此 分離 生長 邊界 陸地板塊內部張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東非大裂谷海洋板塊內部張裂處往往形成海嶺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②火山及地貌成因:處于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分類見下表:分類 概念 舉例活火山 人類歷史時期作周期性噴發的火山 富士山、圣海倫斯火山、皮納圖博火山死火山 人類歷史以前噴發過,迄今為止沒有重新噴發的火山 乞力馬扎羅山等休眠火山 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突然噴發的火山 長白山、五大連池等構造: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知識點六 河流地貌的發育1.河谷的演變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態的重要外力,它對流經的河谷不斷浸蝕和堆積,使河谷形態發生變化。在河流發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蝕作用以向下和向源頭侵蝕為主,使河谷不斷加深和延長。這時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橫剖面呈“V”形。“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減小,河流向下的侵蝕作用減弱,向河谷兩岸的侵蝕作用加強,河道開始變得彎曲。河流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使得河道更為彎曲,河谷拓寬。經過漫長的過程,河谷展寬,橫剖面呈寬而淺的槽形。如下圖2.沖積平原的形成沖積平原是比較典型的一種河流堆積地貌,包括山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種類型如下表∶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點 對農業的生產的影響洪積-沖積平原 山前 河流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水流變慢,泥沙沉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各個沖積扇或洪積扇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 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澇,是高產田所在地河漫灘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侵蝕作用減弱,側侵蝕作用加強,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不斷升高擴大,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如果河流改道或繼續向下侵蝕,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在一起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常沿河呈帶狀分布 土壤肥沃,易旱易澇,糧食產量不穩定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诘暮I地區 河流流到海岸入海口時,流速極緩,河流反作用力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呈放射狀 土壤肥沃,易鹽堿化,影響農業生產知識點七 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1.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影響 表現 原因運輸方式 平原 交通方式多樣,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河網密集的平原水運優先 線路建設障礙小,成本低,難度??;河網密集的平原天然河道多,開挖運河方便,水運成本低,運量大山區 首先選擇公路運輸,其次鐵路運輸 公路受坡度限制小,建設成本低,技術難度小,山區聚落分散,公路運輸靈活線路走向、線路形態、路網密布、工程造價 平原 較平直,四通八達,網狀,密度大,造價低 地勢平坦開闊,限制因素小(一般需考慮避開沼澤,少占耕地少過河,盡量聯系更多城鎮,從大城市邊緣通過)山區 較彎曲,呈“之”字形,密度小,造價高 高山大河為天然障礙,一般選擇河谷和山間盆地,平坦,施工難度小,運營安全,造價低,人口、城鎮多。在山坡上沿等高線呈“之”字形2.山區交通運輸建設的原則及原因項目 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方式 首先是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①山區修建交通運輸干線的成本高、難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所以,一般情況下,山區的交通運輸線以公路為主,之后才是鐵路。線路走向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狀(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⑤盡量選擇兩地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⑥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術難度的需要;③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的需要(如果像平原地區那樣,選取最直、最短的線路,就必須開辟較多的山坡,填實溝谷,建造較多的橋梁和隧道,這將會增加工程量和工程難度,嚴重破壞山體,從而導致山體的不穩定,引發地質災害。但線路也不能完全隨地形的變化而變化,這樣會使線路過分曲折和起伏,導致營運困難)線網密度 一般來說,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聯系較多的居民地,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的客貨流,從而提高運營量,增加經濟效益知識點八 河流對聚落的影響1.不同地形區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沖積平原 高原地區 山區自然條件 較好 高原地區地勢高,氣候寒冷 差河流地貌類型 沖積平原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流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河流地貌條件 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而且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 發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勢相對較低,氣候相對較溫暖,兩岸泥沙堆積而成的河漫灘平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地下水或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并堆積有肥沃的土壤聚落分布 有的沿河發展,形成沿河聚落帶,有的沿海岸發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帶 大多呈條帶狀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如雅魯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 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上,呈條帶狀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兩岸發展2.地形對聚落的影響特征 原因 例證聚落區位 平原 平原是聚落的理想環境 地勢平坦,節省建筑投資;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交通便利 我國東部平原城市密集山區高原 聚落多分布在山澗谷底(沖積扇、洪積扇、河漫灘平原) 山區高原一般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氣候寒冷,風力大。而谷地地勢相對低平,氣溫較高;地形、水源、土壤條件較好 青藏高原城市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魯藏布江谷地熱帶地區 聚落多分布在高原和山區 氣候炎熱,高原山區氣候涼爽 巴西城市分布在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城市稀少干旱地區 聚落多分布在山麓綠洲上 人口和城市分布受水源限制,山麓綠洲有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新疆的城市多分布在綠洲形態、規模、密度 平原 廣闊的平原,聚落多呈圓形或多邊形(團塊狀),聚落規模大,較為密集 自然條件對聚落形態的制約作用下,聚落可以向四周擴展 我國北方的城市和鄉村河網密布大的平原,聚落規模小,分散,密度小,多呈條帶狀 聚落往往沿河發展延伸,河流為聚落提供水源,水運便利 我國南方平原地區是城市和鄉村山區高原 聚落呈條帶狀,規模小,密度小,分散 聚落沿河谷延伸,土地面積小 我國南方丘陵地區知識點九 地質災害及防御1.地震(1)震級和烈度項目 震級 烈度定義 表示地震釋放能量多少的等級 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單位 級 度影響因素 大小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 震級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淺,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還受地質構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響分類 根據釋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根據人們的感覺、室內設施的反映,建筑物及地面的破壞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拓展】分析地震烈度大小的思路地震的危害①直接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②間接誘發其他地質災害、水災、疫病等。③破壞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危害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滯后性、隱蔽性與持續性)地震的分布規律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①世界上:板塊交界處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②中國地跨兩大地震帶,地震災害具有發生范圍廣、頻度高、強度大、危害嚴重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臺灣、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2.滑坡和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機制與發生過程項目 滑坡 泥石流發生機制 三個基本因素控制: ①不穩定的山體形態; ②軟弱面的存在; ③破壞平衡的觸發作用; 其中①為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②為巖體中東的裂隙和松軟夾層;③是前兩者具備,又不適當地開挖坡腳,增加坡面負荷,過多水分滲入等 三個基本因素控制: ①充足的水; ②足夠的堆積物; ③足夠的地表和溝谷坡度; 其中基礎條件:大量的松散堆積物和較大的地面坡度 觸發因素:突如其來的巨大 水流發生過程 蠕動變形→急劇滑動→漸趨穩定 (數年到數十年) (幾分鐘到幾十分鐘)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①滑坡:破壞或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②泥石流:摧毀聚落,破壞森林、農田、道路,淤塞江河。兩者都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自然災害的關聯性①分清主要災害和次生災害在判斷哪些災害之間能形成災害鏈時,分清主要災害能誘發出哪些次生災害是關鍵。②看能否形成災害鏈【拓展】我國的地質災害分析我國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與特點表解泥石流災害的區域差異區域 成因類型 特點青藏高原東南部山地 冰川泥石流 規模巨大,爆發頻繁而猛烈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爆發較頻繁,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黃土高原 暴雨激發的黃土泥石流 爆發頻率、規模和強度均不及山區華北和東北山地 暴雨引發泥石流 爆發頻率較低,但規模較大且來勢迅猛分析泥石流形成條件的基本思路項目 條件地形地貌條件 地形 山高谷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較大,流域形態便于泥石流匯集地貌 形成區 上游: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有利于流水和碎屑物質集中流通區 中游: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夠迅速下泄堆積區 下游:多為平坦開闊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物質有堆積場所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知識演練】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中甲為斷層線,①、②、③、④代表不同類型的巖石。完成下面小題。1.圖中①、②、③、④巖石形成的地質年代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圖中山谷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巖層向下彎曲 B.背斜頂部受侵蝕 C.河流下切作用 D.巖石硬度差異大3.該地未形成斷層山,主要由于該地( )A.地質史上遭受嚴重外力侵蝕 B.地殼長時期處于緩慢下沉狀態C.斷層構造的規模和升降幅度小 D.茂密森林保護地表結構的完整地質工作者對某一河流的一個斷面展開科學考察,并推測繪制出該斷面河流平均水位及河床地層表面高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其中甲、乙、丙為三個連續地層的表面高度,如圖。在圖示年代期間該處氣候保持相對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該河流斷面水位高度保持穩定的原因正確的是( )A.流水側蝕作用強 B.流水下蝕作用強 C.地殼抬升運動慢 D.間歇性斷裂下陷5.現階段,該斷面的地貌類型是( )A.河漫灘 B.沖積扇 C.瀑布 D.峽谷下圖為我國某地一處河流的地層及等高線地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圖中的構造地貌為(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向斜山7.若想在河岸建設居民區,應在( )A.東岸 B.南岸 C.西岸 D.北岸河流階地記錄了區域地貌演化中的構造抬升、氣候變化及古水文等諸多信息。河流階地年齡測定可構建階地形成的年代序列,更提供了區域河流下切時代、侵蝕速率以及古河流沉積速率等重要演化信息。下圖為黔北高原綏陽盆地洋川河階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理論上能夠準確指示階地形成初期河流下切時間的是( )A. 階地頂部巖層年齡 B. 階地底部巖層年齡C. 階地巖層平均年齡 D. 階地中間巖層年齡9.圖示T2階地中礫石層指示了其形成時期氣候、古河流水文特征是( )A. 干旱少雨,侵蝕為主 B. 溫暖濕潤,堆積為主C. 干旱少雨,堆積為主 D. 溫暖濕潤,侵蝕為主三門源傳統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北倚千里崗山脈余脈,南接金衢盆地,三面環山,河流穿村而過。三門源先祖為躲避戰亂,遷居于此,村內現存明清古建筑約60幢,保存較為完整。下圖示意三門源古村落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兩題。10.在聚落發展的初期,該地民居建筑的空間擴展方向是( )A.依地勢自西向東 B.順河流自北向南C.沿道路自東向西 D.順河流自南向北11.三門源傳統古村落建筑分布密集,其主要目的是( )A.方便取水 B.團結族群 C.少占耕地 D.抵御盜匪堪察加半島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區。某科考隊于某年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中東部三座活火山(見圖甲)。圖示區域火山泥石流頻發,其中最大的幾次火山泥石流都是由舍維留奇火山爆發導致。圖乙示意舍維留奇火山剖面。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2.影響圖示區域火山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 B.坡度 C.物源 D.植被覆蓋率13.與我國西南山區的暴雨泥石流相比,圖示區域由火山噴發引起的泥石流( )①氣體較多②碎屑物顆粒較大③溫度較高④運動速度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舍維留奇火山泥石流形成后的流向最可能為( )A.東北方向 B.東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讀圖可知,斷層甲將石灰巖②斷開,故石灰巖②早于斷層形成;斷層甲形成后,巖漿侵入,形成花崗巖④;而后遭受侵蝕,形成侵蝕面,之后接受沉積,形成砂礫巖③,再次接受沉積,形成砂巖①,故巖石形成的先后順序為②④③①。A正確。故選A。2.答案:C解析:圖中共有4個山谷,其形成的原因最可能是地殼不斷抬升,河流不斷下切,形成山谷。C正確。故選C。3.答案:A解析:由圖可知,斷層構造上面存在一侵蝕面,說明當時地殼處于上升狀態,其間受到外力的強烈侵蝕作用,而后地殼下沉,接納沉積,因而斷層山難以存在。A正確。故選A。4.答案:B解析:據圖可知,該斷面地層經歷了上升過程,而在上升過程中水位卻沒有上升,反而相對穩定,說明地殼在上升過程中河流的下切侵蝕作用不斷進行,進而導致河流水位相對穩定,B正確,排除ACD。故選B。5.答案:D解析:根據上題可知,由于流水的下蝕作用,地層上升過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對穩定,可知在地層上升過程中,流水作用主要體現為下蝕作用,而流水的長期強烈下蝕作用,會形成“V”型峽谷,D正確。瀑布一般位于河流上游地區,主要是溯源侵蝕形成的;河漫灘、沖積扇都是流水堆積作用形成的,D正確,ABC錯誤。故選D。6.答案:C解析:圖中的構造地貌為背斜谷。從地層來看中間地層老,兩翼地層新,這是背斜的特征。中部有河流,應為谷地。綜合判斷,該地的構造地貌為背斜谷。C正確,ABD錯誤。故選C。7.答案:A解析:根據等高線彎曲可知,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北半球,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河流向右偏轉,即東岸侵蝕作用較弱,河岸較為穩定。西岸受侵蝕作用較強,河岸不穩定。所以應在東岸建設居民區。A正確,BCD錯誤。故選A。8.答案:A解析:河流階地是地殼抬升和下切侵蝕共同作用導致早形成的河床不斷被抬高廢棄,新河床逐漸向下發育形成,故越高的階地越早形成,階地序列代表了區域多次河流下切和地貌夷平過程。理論上階地最頂部的沉積巖是最早形成的沉積物堆積而成,A符合題意;其他較矮的階地形成較晚,與題意不符,BCD錯誤。故選A。9.答案:B解析:礫石層屬于河流搬運沉積地貌,其形成應是以沉積環境為主,礫石層的沉積物較砂泥質層的顆粒粗大一些,說明這期間河流搬運能力強,流量大,流速高于平常,氣候應該是溫暖濕潤,B正確,ACD錯誤。故選B。10.答案:B解析:1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三門源傳統古村落三面環山,可利用的耕地資源不足。村落建筑分布密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保護耕地資源。故選C。12.答案:A解析:火山噴發形成大量松散火山碎屑物,但是要形成火山泥石流,必須有水源的參與。該區域緯度較高,山體海拔較高,山體存在冰川,火山噴發導致冰雪融水、冰崩雪崩以及火山雷雨等,水源豐富從而誘發火山泥石流,A正確。其他因素均非主導因素,B、C、D排除。故選A。13.答案:A解析:由于火山泥石流的碎屑物多由火山噴發帶來,因此火山泥石流氣體較多,溫度較高,且碎屑物顆粒較小,①③正確,②錯誤。泥石流的運動速度與泥石流的規模、區域地形的坡度等均有關系,所以該區域的火山泥石流的運動速度不一定比我國西南地區的暴雨泥石流更慢,④錯誤,綜上,A正確。故選A。14.答案:D解析:根據圖乙中舍維留奇火山新、老火山口的位置以及方向指示標可知,其火山泥石流形成后的流動方向最可能為西南方向。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