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人口的變化——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知識點匯總】知識點一 人口分布知識點二 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知識點三 人口問題及對策知識點四 人口遷移知識點五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的區別與聯系【知識清單】知識點一 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規律北半球中低緯度規律 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緯20°~60°地帶最為集中近海岸規律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200千米以內的沿海地區低海拔規律 8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人口稠密區 包括地區 特點東亞 我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中南部等地 這兩個地區有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類在此聚居的歷史悠久南亞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歐洲西部 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國 這兩個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北美東部 美國東部和加拿大東南部2.我國的人口分布特點人口數量多、密度大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之一。人口分布不均最顯著的特點: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此外,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人口多,內陸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區人口少;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漢族居民集中的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人口地理分界線 人口分布狀況 原因黑河—騰沖線(“胡煥庸線”) 此線西北部 人口稀少。面積占當時國土面積的64%,人口只占全國總人口的4% 氣候干旱、降水少,有大面積的荒漠地區,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第二級階梯,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交通不便此線東南部 人口稠密。面積占當時國土面積的36%,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6% 氣候濕潤,物產豐富,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第三級階梯,地形平坦,生態環境良好,發展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相對發達,交通便利3.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舉例氣候 氣溫 溫暖的氣候適宜人類生產和生活 ①高緯度地帶,由于嚴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人口稀少。 ②北半球溫帶地區,氣溫適宜人類居住和農業生產,世界上約60%的人口居住在這一地帶降水 降水主要通過影響植被分布間接影響人口分布。降水適中的地區適宜人類居住和生產,人口分布往往較為集中 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區,由于降水量極少,生存環境惡劣,往往成為無人區或人口稀少區地形 平原地區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開發,是人類的主要聚居地 我國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區水源 一般來說,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產養殖等方面的優勢,利于人類生產和生活,人口較為密集 北美五大湖地區,人口稠密在干旱地區,有水灌溉的地區往往成為人口聚居地 我國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土壤 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大多是通過農業發展間接地起作用 在我國東北地區,肥沃的黑土分布區農業比較發達,人口密度也較大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的開發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從而影響人口分布 大型油田的發現和開采,使原本荒無人煙的地區崛起一座座新城市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影響及實例經濟發展水平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人口稠密,如我國東部地區、美國東北部地區和歐洲西部地區歷史因素 歷史悠久的地區人口較稠密,如東亞、南亞的人口稠密區政治因素 戰爭 有時可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人口分布狀況。如兩次世界大戰使世界政治地圖發生明顯變化,人口也隨之大規模移動,改變了人口的空間分布政策 鼓勵或限制政策能夠影響人口的流動和增長,進而影響人口分布。如二戰后,日本的先后制定了5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有計劃地開發落后地區和疏散過密的城市人口和產業,改變了人口的空間分布文化因素 婚育習俗等影響人口增長,進而影響人口分布。如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普遍盛行早婚早育,增加了出生人口,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盛行晚婚晚育甚至不育,減少了出生人口知識點二 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1.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人口數量的關系(1)自然增長率>0(A-B段):人口數量不斷增加。(2)自然增長率由正值減小到0(B點):人口數量達到最大值。(3)自然增長率<0(B-C段):人口數量不斷減少。(4)自然增長率由負值增大到0(C點):人口數量達到最小值。2.解決人口數量計算的方法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數量增減情況進行相關計算,必須明確兩個要素:一是該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總數,即人口基數。二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其涉及的計算主要有以下三種:(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計算。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數/人口總數×100%③死亡率=死亡人口數/人口總數×100%(2)一年內人口數量增加的計算。人口自然增長數=該年人口總數×自然增長率=出生人口數-死亡人口數(3)n年后人口總數的計算(自然增長)。n年后人口總數=該年人口數×(1+自然增長率) (n為年數)3.人口的增長模式及其判斷方法世界人口的增長模式人口增長模式 基本特征 人口增長速度 原因 典型代表 備注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緩慢 生產力水平低下,醫療衛生條件差 極少數落后的發展中國家 又稱“高—高—低”模式傳統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迅速 生產力水平提高,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水平提高 印度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又稱“高—低—高”模式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緩慢,甚至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受經濟、文化等的影響,人們的生育意愿不強 英國等發達國家 又稱“低—低—低”模式(2)人口增長模式的判斷方法①從時空分布規律判斷a.根據所處歷史發展階段(時間)b.根據國家類型(空間)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屬于傳統型;個別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古巴、韓國、新加坡等屬于現代型;發達國家則屬于現代型。②從人口增長特征判斷a.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模式;傳統型是“高-低-高”模式;現代型是“低-低-低”模式。b.定量描述:人口增長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原始型 4%左右 4%左右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負值傳統型 3%左右 1%左右 2%左右現代型 1%左右 1%左右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負值【拓展】人口統計圖的判讀技巧人口統計圖判讀的一般步驟:讀圖名→讀作標(或圖例)→讀數據(大小及變化趨勢)→分析數據→用文字概括聯系或規律→進行圖表轉換(或圖圖轉換)知識點三 人口問題及對策1.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結構可以分為:自然結構,指人口的性別和年齡結構;社會經濟結構,指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職業、教育程度等;人口的地域結構,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的數量變化、素質的提高都會反映在人口結構的變化上。總體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結構也在不斷優化。2.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國家類型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問題 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 人口增長過快、青少年及兒童比重過大原因 經濟發達,生產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強 經濟落后,現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勞動力多;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獨立、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水平進步影響 社會經濟負擔加重;影響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單、生活困難;勞動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 糧食供給不足;教育、就業問題突出;人民生活貧困化;人口素質偏低;產生持久的環境壓力等措施 鼓勵生育;接納海外移民 控制人口數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趨勢 人口數量比較穩定,但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隨著控制人口措施的實施,人口增長將趨緩3.我國的人口問題及對策人口問題 解決措施人口性別結構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嚴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轉變人口生育觀念人口素質偏低 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提高人口素質人口地區分布不平衡 加強經濟建設,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人口流動日趨活躍 積極發展交通,積極發展經濟,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增加就地就業機會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獨生子女家庭增多 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增加就地就業崗位和機會等知識點四 人口遷移1.人口遷移概述(1)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人口遷移 人口流動概念 人口在地區之間遷出或遷入,發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人口流動現象 因工作、學習、旅游、探親等原因臨時或短期離開居住地外出活動,而不變更戶籍人口的移動現象共同點 空間上發生位移不同點 ①空間位移:必須改變定居地;②居住地變更: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③時間限度:永久性或長期性 ①沒有改變定居地;②短期流動;③不變更戶籍人口遷移的分類分類標準 人口遷移類型按地理范圍 國際人口遷移{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的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國內人口遷移(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遷移的現象)按聚落遷移方向(國內人口遷移) 由農村到農村的人口遷移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發展中國家當前的主要類型)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遷移由城市到農村的人口遷移(逆城市化),部分發達國家新趨勢按遷移方式 自發性遷移與計劃性遷移、有組織的遷移與無組織的遷移、自愿性遷移與強迫性遷移、個人遷移與集體遷移等按遷移時間 永久性遷移和、非永久性遷移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因素 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及人口遷移舉例自然因素 氣候 通過影響人類生產生活而影響人口遷移,如美國老年人向“陽光地帶”(37°N以南)遷移淡水 其分布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口遷移的方向、規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 通過影響農業發展而影響人口遷移,如農業社會的人口為尋找肥沃的土地而遷移礦產資源 隨其開發利用而發生人口遷移和流動,如大慶、攀枝花等礦產業城市的形成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引起饑荒或生態環境惡化而迫使人們遷移環境 環境優美,氣質宜人,資源豐富吸引人定居人文因素 經濟因素 主要的、經常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多數情況下,人口遷移是為追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更高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觀經濟布局的調整也會造成大量的人口遷移交通、通信 相對縮小了地區間的距離,促使了人口遷移,如近幾個世紀的人口遷移高潮文化 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生活期望及對外部世界的態度,促進了人口遷移婚姻、家庭和年齡 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遷移起重要作用民族和種族歧視 民族沖突、民族和種族歧視等原因造成大批人口流亡異國他鄉政策 尤其是有關人口遷移的政策有重要影響,如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政治變革 政治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常引起人口遷移,如歷史上我國的都城變換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遷移;巴西遷都巴西利亞引發80萬的遷移政治迫害 如受誣陷的人被流放所帶來的人口遷移軍事 戰爭破壞人類正常的生活環境和秩序,并引發人口遷移,如當代局部戰爭和沖突引起的人口遷移;二戰引起3000萬歐洲人口遷移遷移動機 遷入區的拉力和遷出區的推力隨個人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生活、職業要求價值觀【拓展】人口遷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要素 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土壤(土地) 人多地少;土地退化 地廣人稀;土壤肥沃礦產、經濟 資源枯竭;經濟水平低,產業衰落 資源豐富;經濟水平高,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交通 距離近,交通便利 距離遠,交通不發達教育 教育水平低 高等院校多,教育水平高戰爭 戰爭頻發 政局穩定3.人口遷移的時空特點國際人口遷移時期 特點 流向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 舊大陸→新大陸已開發國家→未開發國家 歐洲→美洲 非洲→美洲 中國、日本、印度等國→東南亞、美洲 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 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北美、西歐的發達國家及西亞等石油產區 各國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勞動力供求關系的地區差異性【拓展】二戰后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①外籍工人逐漸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即勞務輸出。輸入國家集中在西歐、北美和西亞地區。這種世界范圍的勞務輸出已經成為當代人口遷移的主流②國際難民數量增加,且長期存在。由于戰爭、政治、宗教、民族、環境等原因而被迫逃離家園的國際難民增多。③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移民(科技移民)。經濟發達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以優厚的經濟待遇、良好的科研條件以及便捷的移民手段吸引了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人才,其中菲律賓、巴基斯坦、埃及、印度等國人才外流較多。④人口遷移流向發生了一些變化。歐洲山人口凈遷出區變為人口凈遷入區拉丁美洲由人口凈遷入區變為人口凈遷出區。國內人口遷移①我國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②闖關東是世界上時間最長、遷徙人口最多的國內人口遷移。③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由城鎮化和國土開發造成的。(3)我國外來務工人員問題內容遷移規模 人口遷移日趨活躍,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方向 總特點 從農村到城市,從內地的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區主要遷移地 四川、廣西、河南、河北、江西、安徽等省區主要遷入地 廣東、上海、北京、新疆等類型 主要方式 自發流動為主主要目的 務工和經商主要原因 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②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國家推出了允許農民進城的一系列政策影響 積極影響 ①給城市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緩解了城市部分行業勞動力的供需矛盾;②改變了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做出了貢獻;③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了城市的財政收入;④促進了城市周邊地區的農、牧、漁和副業的發展;⑤為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為城鄉思想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推動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消極影響 ①增加了城市交通、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的壓力;②給城市的治安管理帶來一些問題4.人口遷移的影響(1)人口遷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人口遷移對城鎮化的影響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隨著人口規模的擴大,城市的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功能區也隨之發生布局調整,郊區不斷出現住宅小區,促進了郊區城鎮化的發展。人口遷移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伴隨著人口遷移,新的職業不斷出現。如學齡兒童遷移人口增多,則遷入地應增加或加強中、小、幼教師的師資數量。當代國際人口的遷移的影響遷移形式 科技移民 勞務輸出 國際難民遷移遷移人口類型 高素質人才 外國廉價勞動力 戰爭難民、政治難民特點 遷移的原因 尋找更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條件 發達國家和地區勞動力不足;尋找更多的就業機會 戰亂、種族沖突、政治迫害遷移的方向 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人口稠密國家流向人口稀疏國家 流向和平國家、能為難民提供避難需要的國家產生的影響 發展中國家在人才和經濟上蒙受雙重損失 緩解發展中國家就業壓力,賺取外匯 給遷入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許多問題知識點五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的區別與聯系1.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2.環境人口容量(1)實質:某地環境承載力的直觀反映。(2)制約因素: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因素 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資源豐富程度 正相關 資源越豐富,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發展水平 正相關 科技發展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經濟發達程度 正相關 經濟越發達,環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關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區開放程度 正相關 地區開發程度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大生活消費水平 負相關 消費水平越高,環境人口容量越小3.人口合理容量(1)條件: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礙未來人口的生活質量。(2)實質:最適宜的人口數量。4.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的區別與聯系比較項目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環境承載力強調點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環境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極限人口) 在保證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條件下,促進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適度人口(最佳人口) 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能夠供給的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承載量最小的因素成為該地發展限制性因素實質 警戒值 合理值 警戒值體現 生存 發展 共存共同點 不確定性:歷史時期不同,制約因素會發生變化,使人口容易具有不確定性。 相對確定性:在具體歷史時期且制約因素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對人口容量進行相對估計【拓展】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因素 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資源豐富程度 首要因素,正相關科技發展水平 正相關經濟發達程度 正相關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關地區開放程度 正相關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 負相關5.世界各國實現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世界:發展中國家應盡量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建立公平的秩序。(2)地區: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持續發展的戰略。【知識演練】下圖示意我國雅魯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況。完成下面小題。1.該流域人口分布特點是( )A.空間分布比較均勻B.空間分布總體密度較大C.大多分布在距河流7~10km的范圍內D.距河流2km范圍內人口最多2.影響該流域人口分布特點的主要因素有( )A.水能資源分布 B.礦產資源分布 C.農業空間布局 D.取水便利程度瀾滄江發源于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脈,經云南出境后被稱作湄公河。下面左圖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和海拔分布圖,右圖為瀾滄江流域居民,點分布比例(單位:%)與坡向關系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瀾滄江—湄公河流域( )A.人口密度隨海拔變化并不明顯B.海拔0~400米范圍內,人口分布隨海拔升高迅速降低C.海拔1400~4000米范圍內,人口總量最大D.流域人口分布的態勢是南疏北密4.與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關系最密切的是( )A.太陽輻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資源 D.年降水量5.由瀾滄江流域居民點分布比例與坡向關系圖可知( )A.與村級居民點相比,鄉鎮居民點選擇更趨向采光好的方向B.坡向對居民點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降水時間C.居民點在坡向的選擇上與山體走向無關D.鄉鎮居民點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正北讀貴州省第五次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年齡結構圖(單位:%),完成下面小題。6.關于0-14歲人口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導致貴州省人口數量下降 B.由于子女撫養成本升高所引起C.導致人口性別比例失衡 D.由于醫療衛生條件改善所引起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第五次普查數據顯示貴州省出現嚴重老齡化B.兩次普查數據顯示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大幅減少C.第七次普查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上升D.兩次普查數據顯示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基本相同8.65歲以上人口比重的變化最可能帶來的影響是( )A.加速產業結構升級 B.促進逆城市化發展C.加大區域之間人口遷移規模 D.促進消費結構發生變化人口分布的時空演變受到政策、經濟、教育、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通常將江蘇省劃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地區,三大地區越往南經濟水平越高。近年來,江蘇省一直推進區域均衡化發展,蘇北地區開始承接蘇南地區的產業轉移。表示江蘇省三大地區2020年常住人口數量及2016—2020年人口增量統計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地區 常住人口數量/萬人 人口增量/萬人蘇南 3802.4 10.53蘇中 1680.6 0.96蘇北 2994.3 -3.289.蘇南地區人口增量遠高于蘇北地區,主要是由于蘇南地區( )A.經濟發展水平高 B.人口基數較大 C.出生人口數量多 D.生態環境質量好10.蘇北地區人口增量變化會( )A.提升城鎮化水平 B.提高環境人口容量C.提高人均資源量 D.促進經濟快速增長11.推測未來10年間( )A.蘇北人口外流增多 B.蘇中人口大規模遷往蘇北C.三大地區間人口密度差異變大 D.蘇南人口仍呈正增長趨勢某機構對英國1996—2008年人口遷移情況開展調查,部分調查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屬性 城市→鄉村 鄉村→城市平均年齡(歲) 42.02 37.23家庭平均收入(萬英鎊/年) 18.12 15.87家庭結構—有孩子家庭(%) 33.97 26.88婚姻狀況—單身(%) 16.28 23.23就業情況 退休(%) 14.68 11.43失業(%) 1.77 3.3912.對1996—2008年英國城鄉之間人口遷移特征描述得當的是( )A.更多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遷移 B.失業人群更傾向于遷往鄉村C.單身人群更傾向于遷往城市 D.遷往鄉村人群的平均年齡更低13.英國有孩家庭更傾向于遷往鄉村,主要原因是鄉村的( )①自然環境優美②經濟發展機會多③住房性價比高④醫療保障條件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流域人口空間分布不均勻且人口密度較小,AB錯誤;圖中顯示,距河1~2km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km內人口密度小且變化小,說明該距離內人口分布少,C錯誤,D正確。故選D。2.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水能資源分布影響水電開發,不影響人口分布,A錯誤;根據圖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離河谷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該處并不一定有礦產資源,說明礦產資源并非該流域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B錯誤;海拔較低處較為溫暖且低地建設比較便利,這反映地形是該流域人口分布的影響因素,與農業布局無關,C錯誤;距離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們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D正確。故選D。3.答案:B解析:據圖可知,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隨高程變化比較明顯,A錯誤;0~400m人口密度隨高度升高迅速降低,B正確;海拔1400~4000米之間,人口總量接近零,C錯誤;瀾滄江一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隨海拔降低波動增加,說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D錯誤。故選B。4.答案:B解析: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人口密集;瀾滄江上游地區山高谷深,水能豐富,地表崎嶇,以林牧業為主,人口稀少。因此與人口密度分布關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B正確,C錯誤。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為熱帶季風氣候,熱量降水差異不大,AD錯誤,故選B。5.答案:A解析:據圖可知,鄉鎮級居民點分布在正東、東南、正南、西南的比例大于村級居民點,即與村相比,鄉鎮選擇更趨向采光好的方向,A正確;坡向對居民點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光照和熱量,B錯誤;居民點一般選擇在陽坡,陽坡所在的位置與山體走向密切相關,C錯誤;據圖可知,鄉鎮級居民點分布比例最少的方向是西北,D錯誤。故選A。6.答案:B解析:讀圖可知,0~14歲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占比為30%,第七次人口普查是接近20%左右,少年兒童比重下降不一定導致貴州省人口數量下降,圖中看不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大小,A錯誤;由于子女撫養成本升高,而引起了生育率的下降,B正確;少年兒童比重下降與人口性別比關系不大,C錯誤;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對人口的死亡率影響較大,但對人口的生育率影響不大,D錯誤。故選B。7.答案:C解析:讀圖可知,第五次人口普查時,貴州省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比大約6%左右,根據人口老齡化的標準是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過7%,則為出現老齡化現象,因此貴州省沒有出現嚴重老齡化,A錯誤;兩次普查數據顯示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變化不大,且隨著時間推移,人口總量有所增加,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有所增加,B錯誤;第七次普查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出現明顯的老齡化現象,C正確。兩次普查數據顯示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大致相同,但人口總數發生了變化,勞動年齡數量不會相同,D錯誤。故選C。8.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出現了老齡化現象,貴州省又是西部地區,人口主要是遷出地區,因此不利于產業結構升級,錯誤;與逆城市化的發展關系不大,B錯誤;貴州省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原因,而人口老齡化比重的上升,由于老年人的觀念,知識文化水平等的影響下,不愿意遷移,不會加大區域之間人口遷移規模,C錯誤;老齡人增多,會使消費需求會發生變化,因此促進消費結構發生變化,D正確。故選D。9.答案:A解析:材料指明“三大地區越往南經濟水平越高”,故蘇南地區因經濟發展水平高,就業機會多和收入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遷入致人口增量遠高于蘇北,A正確;人口增量是增加的絕對人數,與人口基數無關,B錯誤;江蘇同一省份南北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差異不會太大,更何況按一般規律,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的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會相對更低,C錯誤;蘇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工業化程度更高,生態環境質量不會比蘇北好,更何況,影響人口遷移的主因是經濟而非生態環境質量,D錯誤,故選A。10.答案:C解析:讀表,蘇北地區人口增量為負,即人口總量減少,那么人均資源量會有所提高,C正確;大量人口外遷,不利于當地城鎮化水平的提升,A錯誤;人口減少可能會減輕人口壓力,但不會提高環境人口容量,B錯誤;人口減少,減少的大部分是勞動力人口和消費能力更強的人群,不利于經濟增長,D錯誤。故選C。11.答案:D解析:材料“近年來,江蘇省一直推進區域均衡化發展,蘇北地區開始承接蘇南地區的產業轉移”可知,蘇北承接產業轉入且轉入的產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蘇北人口外流減少,A錯誤;蘇北雖然承接產業轉入,經濟得到了發展,但經濟水平仍低于蘇南,因此不會導致蘇中人口大規模遷入蘇北,B錯誤;蘇南產業升級對低素質勞動力的需求減少,蘇北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入,會吸引一定的人口流入,因此三大地區間的人口密度差異減小,C錯誤;蘇南經濟水平高,人口仍呈正增長趨勢,D正確。故選D。12.答案:C解析:表中無法獲取從城市到鄉村和從鄉村到城市的人口數量的信息,A錯誤;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失業人群由城市到鄉村的比重低于由鄉村到城市,更傾向于遷往城市,B錯誤;單身人群由鄉村到城市的比重高于由城市到鄉村,更傾向于遷往城市,C正確;遷往鄉村人群的平均年齡更高,D錯誤。故選C。13.答案:A解析:鄉村的人類活動較少,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自然環境優美,①正確;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于鄉村,經濟發展機會更多,②錯誤;鄉村的住房性價比高于城市,③正確;城市的醫療保障條件更好,④錯誤。①③正確,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